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秦始皇帝陵园陪葬坑破坏现象解析/二/(一)
陈治国
二、对相关考古学迹象的解释
(一)对铜车马坑中铜车马没有被盗现象的分析
秦陵封土西侧的三号陪葬坑在试掘中出土了两乘彩绘铜车马,因此习惯上又称之为铜车马坑。该坑现位于封土西侧中部与内城西垣之间,东边距现封土17米,西距内城西垣约40米,全坑面积约3025平方米,平面大体呈“巾”字形。目前该坑没有进行全面的发掘,只在1978和1980年进行了两次试掘。在试掘中发现了坑内有红烧土、木炭遗迹和被烧融化的车马饰件,说明该坑曾经遭受过火焚。由于在现有的资料中没有记载存在从外部进入陪葬坑的迹象,同时两乘彩绘铜车马也没有被盗,因此,这两个因素给人一种陪葬坑没有遭受后期人为的进入和破坏,该坑的被焚系秦人自己所为的印象。对此,笔者认为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关于铜车马坑有没有从外部进入的迹象问题,还有待证实。铜车马坑在进行试掘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至今都没有完整的发掘报告,现有的一些资料都比较简略。在这些资料中都没有提到存在从外部进入的迹象。就这一情况,笔者请教了曾参与秦陵陪葬坑钻探工作,当时还是秦陵考古队学员的杨绪德先生。据杨先生回忆,他曾和主持铜车马坑试掘工作的程学华先生进入过铜车马坑试掘方,当时发现了一个直通坑内的盗洞。由于杨先生和其他学员当年年龄尚小,程学华先生担心学员们的安全,没有让他们对盗洞进行清理,而由程先生亲自清理。因此,笔者认为,杨绪德先生提到的这个盗洞可能就是当时对秦陵进行破坏时进入铜车马坑的通道。另外,铜车马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进行全面发掘,断言该坑不存在从外部进入的迹象还为时尚早。但根据K0007号、K0006号坑、二号兵马俑坑和陵园北侧一号陪葬坑四个陪葬坑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铜车马坑也极有可能遭受了后期的人为破坏。在假设该坑也遭受人为破坏的前提下,也能够对两乘铜车马没有被盗这一现象给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在对铜车马坑的整体构造进行全面的了解之后,就会发现,这个陪葬坑的建筑方式以及铜车马的放置方式均较特殊,使其很难被发现。铜车马坑面积很大,有3025平方米,铜车马被放置在一个由四面夯土隔墙围成的、面积约70平方米的一个密闭的建筑之内,这个建筑笔者姑且称之为密室。这个密室的高度与整个陪葬坑平齐,密室四周封闭,没有门道与陪葬坑的其他部分相通,因此,这个密室在整个陪葬坑中就好像一个独立的单元。也就是说,除非将密室的夯土隔墙凿开,或者直接在密室的顶部挖洞进入,否则从这个陪葬坑的其他地方,是无法自然和无障碍地进入这个密室的。另外,这个密室的修筑方式也使其特别隐蔽,使人很难发现。图1是铜车马陪葬坑的平面示意图,粗黑色的线条代表陪葬坑中的夯土隔墙,铜车马就被放置在夯土隔墙里面,从图中可以看到,坑壁的A段与密室东边的南北向的夯土隔墙B直接连接,因此,如果不特意加以仔细的分辨,一般人是看不出二者之间的区别,而将这条夯土墙当成是坑壁的一部分。由于夯土墙上没有门道或其他开口,一般人是不会想到在这道夯土墙后还会有一个密室的。最后,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密室的顶部没有铺设棚木,而是直接用土填埋,而该陪葬坑的其他部分都是铺设棚木的,这一点使其更难被发现。通过对部分陪葬坑的考古发掘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破坏者并不是将这些陪葬坑的填土全部挖开,而是在填土中挖开仅能容人进入的窄小洞口,然后打断棚木,进入坑内,因此,即使有人在密室的顶部向下挖掘,但由于此处没有棚木,而是用土填埋,破坏者也无法肯定此处就是一个陪葬坑,再加上铜车马埋藏的深度较深,距当时的地表约有10米左右,进行抢掠的破坏者也不会花费如此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这种试探性的挖掘的。
总之,从这些情况来看,如果这座陪葬坑曾经有人闯入,铜车马没有被盗的现象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闯入者在铜车马陪葬坑的上方挖开一个盗洞,破坏了棚木,进入陪葬坑,但这个盗洞并不在铜车马所在的密室的上方。进入陪葬坑后,闯入者对其中的陪葬品进行了破坏和搜掠。闯入者肯定也经过了铜车马所在的密室,但由于密室的夯土墙与陪葬坑的坑壁相接,再加上陪葬坑内光线昏暗,因此,这些人肯定会将密室的夯土墙当做坑壁的一部分而不见注意。最后,闯入者离开陪葬坑,并进行了放火焚烧。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