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耕播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始皇帝陵研究/“项羽”和“始皇陵”

刘占成


  按语:该论文发表于《人文杂志》1984年第4期,是笔者早期研究秦陵的论文。论文主要是对“项羽凿陵”之说提出质疑。文中从五个方面,论证了项羽盗掘秦始皇帝陵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但项羽来到秦始皇帝陵园,对陵园内的地面建筑进行了焚烧和破坏,则是可信的。论文为研究秦陵地面附属建筑的布局及其毁坏情况,以及秦陵地宫的保存情况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此论文,使人们对秦始皇帝陵是否被盗问题引起了思考和兴趣,由此也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约5公里处(图一),秦始皇初即位开始营建,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迫停下,前后历经38年之久。
  关于陵墓地宫的内部情况,《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一段详细的描述: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一作锢)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汉书·楚元王传》也有类似的记述:
  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又多杀宫人,生薶工匠,计以万数。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掘和铜车马的出土,证明上述文献记载大致是可信的。但是,始皇陵地宫内部富丽堂皇的设置是否存留,就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据文献记载,始皇陵曾遭到数次破坏,最严重的是项羽入关后对它的凿毁。西汉刘向在其请罢汉昌陵的上疏中,对始皇陵的毁坏过程所述较详:“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特火照求羊,失火烧其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注》中进一步指出:“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上述记载若为事实,则始皇帝陵墓地宫已荡然一空。但根据近年来的考古调查、发掘和对古文献的研究,笔者对“项羽凿陵”之说尚有疑问,兹提出管见,以作探讨。
  一、从文献记载的矛盾来看
  《史记》《汉书》和《水经注》对秦始皇陵破坏情况的记载并不一致。司马迁写《史记》时,距秦始皇入葬仅百余年,但在《秦始皇本纪》和《项羽本纪》中,对陵墓被毁之事只字未提,仅在《高祖本纪》中通过刘邦之口,将“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冢”作为项羽十大罪状之一而一笔带过。这说明,在当时关于项羽凿毁始皇陵的传闻还没有那么详细。以后班固写《汉书》,记述虽然比《史记》为详,但也只是说“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外项籍之灾”,虽有“往者咸见发掘”的记载,但发掘的详情却无明义。只有六百年后的郦道元的《水经注》才明确说是“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等等。笔者认为,时代愈晚,传闻愈与事实有出入,不能完全信以为真。
  关于藏椁质料,史籍记载亦不一致。《史记》说“下铜而致椁”,《汉书》说“石椁为游馆”,同时又说牧者“失火烧其臧椁”,似乎又为木椁。究竟是铜椁、石椁还是木椁?根据陵西铜车马的出土,笔者认为是彩绘铜椁的可能性较大,应依《史记》为是。
  还需进一步说明的是,史籍对项羽凿毁始皇陵墓的记载,某些地方虽不大一致,但均提及此事,绝不会是没有一点事实根据的。今之陵园瓦砾遍地,烧土片片,当与“项籍燔其宫室营宇”有关。笔者认为,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西屠咸阳,烧阿房宫后,带领大军曾进入始皇帝陵园,对陵园内的地面建筑,进行了焚烧和破坏。考古工作者在陵北建筑遗迹清理过程中,“发现有檩子烧后的木炭痕迹”②亦为明证。至于项羽是否凿入“穿三泉”“已深已极”的始皇陵地宫,似乎还难以断定。这可能就是《史记》未详载其事的原因。
  二、从铜车马出土推测
  1980年冬,秦俑考古队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发掘出土了2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每乘车驾有4马,车上各有1个御官俑。形制约为真车、真马、真人的1/2。车马的系驾鞁挽具齐全,装饰华丽。③
  铜车马出土于秦始皇陵现封土堆西侧约20米处。据钻探,秦始皇陵原封土西边沿在现存封土堆西边沿以西60米处④,说明铜车马坑原来是在秦始皇陵封土之下的。发掘简报认为是陵墓铜车马陪葬坑的1个过洞(图二),杨宽先生认为是陵墓西墓道的1个配房。⑤总之,它在封土之下,与地宫是什么关系?是什么性质的坑?值得研究。
  发掘和清理的情况证明,铜车马坑是由于年深日久、结构配毁而自然坍陷的。铜车马的破损显系坑顶坍陷所致,而非人为的扰乱和破坏。经清理修复后的二号车,形制结构完整,车马上的大量金银饰件,并不缺一少半,本身就是未受人为破坏的有力证据。按秦始皇陵东侧的兵马俑坑和陵西的铜车马坑之建筑形制和原料,参考《史记》“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的记载,推测始皇陵墓墓室也可能是用石、木而构架的一个穹隆式的地下宫殿。铜车马坑必然通过墓道而和地宫相通。项羽当初“掘始皇帝陵”时,距始皇入葬仅四年,地下建筑肯定尚未自然坍毁,这时若项羽凿陵入地宫,陪葬精致的铜车马不可能是安全无恙的。因此,笔者认为,所谓项羽究竟是否凿焚始皇陵还有待于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证实。
  三、从秦始皇陵汞异常的初步研究来看
  因为《史记》中有秦始皇陵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我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应用勘查地球化学成分中的汞含量测量技术,对始皇陵封土中的汞含量进行了直接测定。⑥测定表明:在125,900平方米的始皇陵封土中,有一个范围约12,000平方米的强汞异常区(图三),它“纯粹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而与自然界的富集过程毫无联系”,“如果始皇陵封土取自鱼池是确实的,只能是陵墓中埋藏的汞挥发,才在封土中形成异常的汞含量”。⑦(图四)
  如图三、图四所示,在始皇陵封土中发现的汞含量异常高,分布比较集中且很有规律。如果陵墓内确实遭受过项羽30万大军的浩劫和火焚,上述汞异常的现象就难以解释。因为汞具有蒸气压最高、挥发性最强的特点,若项羽凿墓入室,汞早已挥发散尽,是不会出现地宫中的汞垂直向上扩散较强而侧向扩散较弱的情况的。
  这一测定数据和初步研究,不但证明了《史记》中关于始皇陵内有大量水银的记载是可靠的,而且也为陵墓地宫内部可能并未遭到过人为的破坏而提供了一个证据。
  四、从始皇陵封土堆来看
  现存的始皇陵封土堆,呈方形覆斗式。据1962年陕西省文管会的实地勘查,封土底边东西345米,南北350米,以陵丘正西277.7米处为测点,实测封土高约43米。⑧但这并不是当年的原貌,据《汉书·楚元王传》记载的陵“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按秦尺约折合今23厘米推算,仅高度就减低了70多米;据钻探,原封土周边在今现存封土边沿的50~60米处,同“周回五里有余”的记载基本吻合。由此可知,现封土堆规模要比原貌小得多。但这并不能成为陵墓遭到穿凿的证据。
  笔者认为封土变小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如长期的风吹雨打,也有人为的因素,但并非是项羽掘凿所致,像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当地农民取土掘坑的活动等。这样一来,封土只能由高变低、由大变小。自1978年以来,秦俑考古队对秦始皇陵园进行了较全面的普查和钻探,在陵封土上及其四周钻探结果,除发现一些诸如陵道、阙门、建陵时的出土道等遗迹外,至今并未发现有通向地宫的盗洞或盗掘的迹象,这也说明了“项羽凿毁始皇陵”之说可疑。
  五、不见始皇陵墓之物流传于世
  若像《水经注》所说:“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那么,其所获始皇陵地宫内部的“奇器珍宝”绝不可能全部销毁和藏匿,当有一部分流传于世,但是至今在世间还没有发现一件被确认为是始皇陵墓内的文物。至于在陵园“拾到编钟、秦权、矛等铜具”,是不是始皇陵墓之物遭受“浩劫的遗留”⑨?笔者认为,这些文物都是出土于陵园建筑遗址之中,就有可能是地面建筑遗址内的遗物,似不能把它肯定为发掘遗留的证据。此外,如果项羽凿之于前,牧羊儿烧之于后,墓内被洗劫一空,焚烧已尽,那么文献记载的唐代黄巢、五代时期的温韫为何又去掘一个空墓呢?这只能解释为早在唐朝和五代时期,人们就不完全相信项羽凿毁始皇陵的传闻。至于黄巢、温韫是否掘开陵墓,从以上所作分析来看,显然他们也未能进入陵墓地宫。
  总之,笔者对项羽凿入始皇陵墓之说是有怀疑的。以上结合所提疑点,谈了些看法,不一定正确,也知道这一是非问题,有待以后的考古发掘结果来作澄清。不过,作为读史和考古研究中的一孔之见提出来,作为引玉之砖,供同志们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我以为还是有意义的。
  注释
  ①《汉书·楚元王传》。
  ②赵康民:《秦始皇陵北二、三、四号建筑遗迹》,载《文物》1979年第12期。
  ③《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清理简报》,载《文物》1983年第7期。
  ④《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初探》,载《文物》1983年第7期。
  ⑤杨宽:《秦始皇陵园布局结构的探讨》,见《秦俑馆开馆三年文集》。
  ⑥常勇,李同:《秦始皇陵中埋藏汞的初步研究》,载《考古》1983年第7期。
  ⑦同⑥。
  ⑧《秦始皇陵调查简报》,载《考古》1962年第8期。
  ⑨王学理:《秦始皇陵工和一号兵马俑从葬坑浅探》,载《人文杂志》1980年第1期。
  





耕播集/刘占成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