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耕播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始皇帝陵研究/秦陵铜车马的发现发掘、修复保护与研究

刘占成


  按语:新作,待刊。本文对秦陵铜车马的发现发掘、修复保护与研究进行了概括论述,使人们对秦陵铜车马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属一篇普及性的作品。文中特别指出了古代冥器与实用器作用的不同,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资料和思路。
  秦陵铜车马是继兵马俑之后又一震惊世界的考古新发现,兵马俑和铜车马同为秦始皇帝陵增添了灿烂绚丽的光彩。本文就铜车马的发现与发掘、铜车马的修复与保护、铜车马的研究谈一点体会,望方家指正。
  铜车马的发现与发掘
  秦陵铜车马的发现,与其他一般的考古新发现不同。秦陵铜车马既不是搞什么基建工程而发现,也不是什么农民打井或打墓的偶然发现,它是考古工作者通过考古钻探而发现的。这是需要特别提出的一点。那是1978年6月的一天,秦陵考古勘探队工作人员的洛阳铲意外地从地下带上来了铜车马的小饰件,具体地说,应该是铜车马的一个铜泡,从此揭开了铜车马发现、发掘的序幕。铜车马的出土,为秦陵考古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图一)
  同其他出土物一样,秦陵铜车马在地下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重压,出土时保存情况也存在严重破碎、锈蚀、断裂、脱色等问题。据发掘报告①称:
  “一号车出土时,车前所驾的4匹铜马,向北侧倒卧,依次叠压,马腿断折;车舆、轮、伞盖已成碎片;各种鞁具已断成零件;铜御官俑基本完整,东南西北向倒俯于车舆的碎片上。全车共破碎成1,325片。车马的彩绘颜色多已剥落。
  “二号车出土时,车前所驾的4匹铜马亦向北侧倒卧,马腿多已断折。马身上的鞁具及勒、衔镳比较完好,原位未有大的移动。车舆、车的篷盖已成碎片。车辀、衡断折,靷、辔等已碎成零件。全车共残破成1,685片,断口2,244个,破洞316处,裂缝55处。车马的彩绘颜色多已剥落。”(图二)
  已经破碎了的两辆彩绘铜车马,是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从未有过的考古新发现。考古工作者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意识到了它价值连城,意识到了它是精品中的精品。因此,对它的发掘、修复和保护不能再按部就班——用传统的办法和技术去处理,而要制订专门的方案去实施才行。
  经过论证,秦陵考古队对铜车马的发掘清理采用了“整体提取,室内清理”的科学方案。这个方案,一是保证了文物的安全,二是大大缩短了文物在野外暴露的时间。
  “整体提取,是指在不改变铜车马出土现状的情况下,把文物以及各种遗迹原封不动地提取。这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的考古发掘工作的创造性方案,后来的实践也证明这个方案是对的、是成功的。当时,把这种方法称为“压力切离法”。具体做法是将加工带刃的钢板水平放入铜车马坑底部一侧,然后施加压力使钢板切入文物底部的土层;待土层切离后,再将两辆铜车马分别整体包装、起吊,运进秦俑博物馆修复室,以待室内细部清理。
  铜车马的修复与保护
  两辆残破的铜车马给文物修复和复原工作带来了艰巨的任务。文物考古工作者专门成立了铜车马修复小组,并制订了修复保护方案。从1982年4月开始,到1983年6月,修复组首先完成了二号铜车马的修复;1987年6月至1988年4月,又完成了一号铜车马的修复。其间,采用了矫形工艺,采取了粘接、焊接、机械连接等方法②(图三);同时,对铜车马的彩绘也采取了科学的技术进行保护,实现了“整旧如旧”的原则(图四)。1988年5月1日,一、二号两辆铜车马同时对外公开展出。
  1994年2月,国家文物局以会议鉴定的形式对“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项目进行了鉴定。在这里,我们把鉴定委员会的鉴定意见摘录如下:
  “本项目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古学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一号铜车马的结构、主要部件的成分、各部件的形态及其相关关系,制定了综合利用黏结、焊接、机械连接及适当使用加强件补强的总体修复方案。在修复材料及工艺方面,经过理论研究、模拟试验,筛选出合理的黏结、焊接材料、配方及其工艺,并根据对比试验研究成果,对铜车马彩绘进行了加固保护,从而成功地修复了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方案科学、合理、可行,试验数据可靠。本项目将传统修复技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在修复工艺设计和修复技术方面有所创新,在大型青铜文物修复领域里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是对秦陵铜车马修复工作科学的全面的评价。
  据统计,一号铜车马总重量为1,061公斤,铜马单体重约190公斤,共由3,064个零部件组成。二号铜车马总重量为1,241公斤,铜马单体重约180公斤,共由3,462个零部件组成。两辆铜车马形制都是单辕双轮,大小尺寸为实物的1/2。二号车较之一号车结构更加复杂,修复技术要求更高,一号车正是在二号车修复工艺和技术的经验和基础上才获得修复、组装、复原成功的。所以我们说,秦陵二号铜车马的修复工艺和技术,无疑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向为秦陵铜车马修复和保护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铜车马的研究
  对铜车马的研究,以《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为最,虽然是发掘报告,实质上是一本研究秦陵铜车马的学术专著。书中不但介绍了铜车马的考古发掘情况,更重要的是,对铜车马的结构、名称、系驾关系、铸造工艺等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不久前,一篇关于铜车马坑性质的研究论文,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③这篇论文根据铜车马的埋藏,考证出铜车马属性是祭品,从而得出铜车马坑性质为“祭祀坑”。首次解决了铜车马坑性质问题。当然,对于铜车马的研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最近,秦陵博物院在继《秦陵二号铜车马》④后,又出版了一本《秦始皇帝陵出土一号青铜车马》⑤,图文并茂,为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学术研究资料。我们衷心希望秦陵铜车马的研究能结出更多更丰硕的成果。在此,笔者也谈一点关于铜车马名称、属性、作用等问题的研究体会。
  《后汉书·舆服志》注引蔡邕曰:“立乘曰高车,坐乘曰安车。”《晋书·舆服志》又载:“坐乘者谓之安车,倚乘者谓之立车,亦谓之高车。”《释姓·释车》曰:“高车,其盖高,立乘载之车。”《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适四方,乘安车。”郑玄注:“安车,坐乘,若今小车也。”和文献对比研究,笔者认为一号车名称应为高车,作用是开路,也可以叫前导车,其形制相当于用于作战的“轻车”。根据一号车立乘御官俑腰际佩长剑,还发现车上配有铜镞、铜盾,一号车应为古代战车的一种。《周礼·春官·车僕》:“掌戎路之萃,广车之萃,阙车之萃,苹车之萃,轻车之萃”。郑玄注:“此五车皆兵车,所谓五戎也……轻车,所用驰敌致师之车也。”《战国策·齐策一》:“使轻车锐骑冲雍门。”它的作用是导引、开路,是二号车的前导车。二号车为坐乘,名称应叫安车。我们在二号车的一辔上发现了朱书“安车第一”四字,也可知此种车当时就叫安车。其作用主要是专供皇帝乘坐的銮驾。二号车分为前后两室,前室较小,仅供驭手一人乘坐,驭手身佩长剑跽坐于车前室,手中握着辔索。后室状如龟甲,前后室均罩于篷盖之下,具有防风避雨、防尘防晒的实效。车舆后室的正前和左右两侧各有一窗,前窗为刻菱形花纹的镂空固定窗,左右两边的车窗互相对称,窗子可以开合,既利于通风采光,又利于密护。“开之则凉,闭之则温”,当时把这种车也叫辒辌车。《史记·李斯列传》:“李斯以为上(秦始皇)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祕之,置始皇居辒辌车中”。裴骃集解引孟康曰:“如衣车,有窗牖,闭之则温,开之则凉,故名之辒辌车也。”体现了豪华舒适的特点,与秦始皇帝的身份是相匹配的。这种车是当时高级别的“名牌”坐驾(卧车),秦二世在祭拜其父亲时,把它作为祭品、贡品献给秦始皇帝,也充分表达了他的孝心。⑥通过研究,笔者认为,秦陵铜车马作为冥器,它是祭品,祭品就是秦陵铜车马的属性。⑦若为实用器,它就应该是古代的高车和安车。冥器作用于祭祀,尺寸只是实物缩小的模型;实用器与祭品不但大小尺寸不同,而且在材料等方面也应有较大区别。这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在中国考古史上,过去发现过很多商周到汉代的车马坑,但出土的车马都是木车真马,腐朽较甚。秦陵铜车马鞁具俱全,装饰完整,澄清了古代车制研究方面长期争论的一些学术问题。特别是车舆、马饰各部件的名称,车马的系驾关系,通过秦陵铜车马都一一得到了科学的证明。另外,秦陵铜车马制作工艺复杂,结构合理,比例准确,铸造精制,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嵌铸、镶嵌,以及多种多样的机械连接等工艺技术,凝聚着两千多年前金属制造工艺方面的辉煌成就。
  注释
  ①《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8年。
  ②《秦始皇陵铜车马修复报告》,文物出版社,1998年。
  ③刘占成,刘珺:《秦陵铜车马埋藏与铜车马坑性质初探》,载《文博》2012年第6期。
  ④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一号《秦陵二号铜车马》,1983年。
  ⑤《秦始皇帝陵出土一号青铜车马》,文物出版社,2012年。
  ⑥2012年2月13—17日,秦陵博物院聘请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高崇文先生来院进行学术讲座,高先生在演讲“秦汉陵寝制度的形成”课题时,阐述了先秦丧葬礼制。这对笔者启发很大,引发出秦陵铜车马属于秦陵祭祀品的思考,铜车马坑性质问题论文就是听课受启发后所写的。
  ⑦同③。
  





耕播集/刘占成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