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耕播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始皇帝陵研究/秦陵铜车马埋藏与“铜车马坑”性质初探

刘占成


  按语:新作,退居二线后所写。发表于《文博》2012年第6期。秦陵铜车马是继兵马俑之后又一重大的考古新发现,三十多年来,对于“铜车马坑”的性质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本文根据铜车马的埋藏,以敏锐的目光,指出铜车马的埋藏打破了已经回填了的排水渠,进而通过古代丧葬礼制和陵寝制度的研究,经过学术论证,首次提出了铜车马属于祭品,铜车马坑的性质属于“祭祀坑”的最新观点。见解独到且全新,是学术界关于解决铜车马坑性质这一重大学术问题的首篇论文,并为尔后秦汉陵墓“陪葬坑”“从葬坑”“祭祀坑”的设置、发掘和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这也是笔者把学术研究方向和重点由秦俑研究转移到秦陵研究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秦陵铜车马,是继兵马俑之后又一震惊世界的考古新发现。但从发现至今,关于铜车马坑的性质问题,一直缺乏思考,成为学术空白。本文旨在根据铜车马的埋藏,引起对铜车马坑性质的思考,从而得出铜车马坑性质问题的研究结论,以填补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
  铜车马的埋藏
  铜车马的埋藏,对于探讨铜车马坑的性质问题至关重要。关于铜车马的埋藏,《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这样写道:“铜车马坑位于秦始皇陵的西侧中部与陵园内城的西垣之间,东边紧接现存封土的西边沿(图一)。……铜车马坑原来覆盖于秦始皇陵封土之下,是紧接秦始皇陵地宫西垣的一座大型陪葬坑。……两乘铜车马一前一后,面西置于一长方盒状的木椁内。”①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中对铜车马的埋藏情况记述如下:“三号坑(即铜车马坑)的平面呈‘巾’字形,东西和南北长度均为55米,距现地表深约8米,面积为3,025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四区:一区位于三号坑的西南角,是一东西向的斜坡门道,东西长16米,宽4.8~5.5米,距现地表深2.8~8.5米。二区位于一区的东端,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南北长19米,东西宽13米,距现地表7.8~8.6米。此区内有4条夯土隔梁,把其分成5个长方形的耳室,每个耳室内分别放置2乘木车马或铜车马。三区位于二区北侧,呈东西向的长方形,东西长31米,南北宽12~15.5米,距现地表深8.5~19.8米,呈斜坡道形,其东端伸向地宫。四区位于三号坑的北侧,其南部的东端与三区相连,东西长24米,南北宽35米,距现地表深约6米,平面呈“凹”字形,由南北两室及一个甬道组成。两室之间以生土梁相隔,两室的东端与甬道相连。南室东西长19米,南北宽10米,内有5条宽0.7米的南北向隔梁,把其分割成6个宽2.6米的南北向耳室。北室东西长19米,南北宽7米。甬道南北长29米,东西宽5米,甬道的南部东侧与三区相通。(图二)以上四区,其中的三区是通向陵墓地宫的羡道,即地宫西侧的墓道,实际上不属于陪葬坑的范围,仅是和陪葬坑相通。一、二、四区是陪葬坑的构成部分,一区是三号坑的斜坡形门道,二、四区是陪葬坑的主体。”②
  上面资料有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铜车马坑与秦陵西墓道相通,这使人感到十分奇怪。袁先生说:“这种形制在考古史上十分罕见”③。问题是铜车马坑的三区是“通向地宫的墓道”吗?我们先仔细分析一下,然后再一探究竟。
  根据资料报道,铜车马坑的三区是通向地宫西墓道的西端口部分。通常情况下,墓道口就在地表或距地表很浅,但这里已经“距现地表深8.5~19.8米”了,如此通向地宫的斜坡道需要多长?墓室需要多深?
  根据相关研究,当年营建秦陵,首先设置排水渠,地宫包括墓道在内都在排水渠范围以内(图三);陵墓工程完工后,最后回填排水渠④。现在的铜车马坑位置,明显已超过了排水渠。也就是说,墓道的长度最西不会到此。
  由以上两点,笔者可以判定:所谓的铜车马坑的三区根本不是墓道。铜车马坑与秦陵西墓道是毫不相干的两个遗迹单位。难怪“863”高科技物探技术也没有探测出这一遗迹。“863”探测出来的西墓道与铜车马坑绝不会是同一遗迹。它们既不相同,也不相通。我们期待考古勘探的验证。
  铜车马坑三区不是墓道,但作为存在的考古遗迹,它会是什么呢?我们在《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里,看到了考古队勘探秦陵阻水渠和排水渠平、剖面图,执笔者把它分为阻水区、排水渠两部分⑤。实质上,它只是为排除地宫的地下水和施工期间天上下来的雨水的排水渠。地下水,你阻了南边,还有其他方向的水源,怎么阻得住?对水采取阻和堵的办法,都是不行的。只有排,顺势利导。所以,笔者认为,当时秦陵排水渠应该是绕地宫一周,不是只有一段。⑥今后,秦陵考古队还可以对排水渠再继续做工作,彻底搞清它的布局和结构。因为整个陵园的地貌呈东南高西北低,所以排水渠也是随着陵园的自然地势而布设的。我们在排水渠平、剖面图上可以看到排水渠向西折的情况(图四)。根据勘探报告,排水渠西折向西延续穿过内城西门后沿内城西垣西侧向北延续,成为明井暗渠的“坎儿井”形式(图五)。排水渠西折的一段,恰好在铜车马坑位置之上。因此,笔者怀疑所谓的铜车马坑三区,极可能就是回填了的西折排水渠部分。最新的考古勘探成果证明:“该段暗渠正处于含铜车马坑的下方,从铜车马陪葬坑下穿过,秦代时它们均在封土的覆盖之下”⑦,“本次复探发现该坑的Ⅰ、Ⅱ、Ⅳ、Ⅴ区关系相对密切,应为该坑的主要组成部分,而Ⅲ区应为排水明渠的一部分,与该坑在结构上并无明确的联系”⑧。从考古学的层位学上讲,铜车马的埋藏,打破了已经回填了的排水渠,只是当时的田野发掘工作没有做细,没有搞清它们的打破关系。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确认,非常重要!它涉及铜车马的属性、埋藏方式、铜车马坑的性质等重大学术问题。另外,根据地势,排水渠除过向西折的排水口外,排水渠西北部也应有排水口的设计。期望秦陵考古队进一步做工作,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本来,回填排水渠已是秦陵工程的最后工序了⑨,为什么埋藏铜车马的坑还相对晚于回填的排水渠呢?这是铜车马的属性所决定了的,而它的属性也同时决定着埋藏铜车马坑的性质。这一部分主要是讲铜车马的埋藏;下一部分铜车马坑的性质中,我们再讨论铜车马的属性。
  铜车马坑的性质
  对于秦陵铜车马坑的性质,《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说:“关于此陪葬坑的性质,目前暂以Ⅱ区的出土物为标识,命名为铜车马坑”。最新的考古勘探资料也只是认为:“似为与地宫相关的府葬性质的陪葬坑”⑩。
  把该坑笼统地称为“陪葬坑”,或以出土物命名为“铜车马坑”,均无大错,都符合考古学常识。但毕竟没有根据它本身的属性和性质命名更加妥帖。是否属于“府葬性质”,也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按照古代丧葬礼制,死者入葬之前要进行一系列的祭奠仪式。先秦时期的祭祀仪式,一般都在“殡宫”和宗庙里面进行。据《仪礼》中的《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等记载,周代在整个丧葬过程中对死者要举行十余种不同名目的祭奠,约百次以上都是在殡宫、宗庙中举行(11)。东周时一些贵族为了摆脱宗法控制而到自己的祖坟上去祭祖,于是墓祭便盛行起来。这样,各国国君陵只是增加了一处对死者进行祭祀的场所。秦始皇则干脆把原来宫寝中的一些祭祀移到陵寝,也就是蔡邕《独断》所说:“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中国古代陵寝陵园制度至此基本形成。《史记·秦始皇本纪》“自极庙道通骊山”,说明此时庙祭与墓祭已经协调、统一起来。书中还记载:“二世皇帝元年,年二十一。赵高为郎中令,任用事。二世下诏,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令群臣议尊始皇庙。群臣顿首言曰:‘故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虽万世不轶毁。今始皇为极庙,四海之内皆献贡职,增牺牲,礼咸备,毋以加。先王庙或在西雍,或在咸阳。天子仪当独奉酌祠始皇庙。自襄公以下轶毁。所置凡七庙。群臣以礼进祠,以尊为帝者祖庙。’”说明了秦二世很注重对始皇帝的祭祀。让全国各地都进献贡品,增加祭牲,礼仪周备,始皇帝至上至尊。“四月,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覆土骊山。”这里的“覆土”,不只是简单地来做陵墓工程的收尾,给陵墓封土再加一层土。而是把始皇帝安葬“大事毕”后,还要举行一次隆重盛大的祭祀大典仪式。祭祀必然有祭品。调动人力,完成对祭品的埋藏与覆土,也是极其重要的。铜车马就是用于祭祀活动的祭品。秦二世在大典仪式上。郑重宣读祭文,献上祭品,最后组织人力,把祭品(铜车马)埋入地下。正因为祭品埋藏最晚,所以,祭祀坑都是在墓道和排水渠夯实回填后才建造的。铜车马就是在这次祭祀大典后埋藏的,所以,埋藏祭品的坑就该叫作“祭祀坑”。它并非普通的陪葬坑,它的性质不是陪葬,而是祭祀。祭祀坑的覆土完工,才是整个秦陵陵墓工程全部结束的标志。这才是“铜车马坑”打破已经回填的排水渠的真正原因。属于春秋初的93号晋侯墓,也发现部分祭祀坑打破南墓道。(12)由此可以看出,祭品的埋藏、祭祀坑的建造,一直都是相对晚于陵墓本身的。“祭品”和“陪葬品”“随葬品”,“祭祀坑”和“陪葬坑”“从葬坑”,还是有区别的。到了这里,铜车马的属性和铜车马坑的性质不是已经很清楚了吗?1999年5月,在秦陵“百戏俑坑”棚木层之上发现的重达212公斤的青铜大鼎(图六),也应是置放于陵寝之内用于祭祀活动的重器。周代鼎分三类,即煮牲用的镬鼎,盛熟食(主要是煮熟的牲肉)的升鼎,放肉羹的羞鼎。秦陵青铜鼎应属升鼎类。这个大鼎的存在,说明陵寝祭祀活动不止一次,而是多次。不然,这么大的器物是不容易随便搬动移位的。至于为什么铜鼎从陵寝移到百戏俑坑,或许与当时的农民起义有关,或许与后期秦陵遭到破坏有关,或许还有其他原因,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但它本来与所谓的“百戏俑”并无任何关系,不属于该坑之物,是可以肯定的。
  铜车马是祭品中的“重器”。前面我们知道,铜车马是盛装在一个“长方盒状的木椁”内,作为同为祭品同时埋藏的其他木车马、铜车马,也应分别有木椁箱封装。至于这里的木椁箱,是否就是过洞本身的木板建筑结构,还有待研究。考古工作者在试掘“三耳室”时,除发现两辆木车马外,确实也发现有木椁遗迹。(13)另外,祭品都是提前制作好、封装好的精品,是用于祭祀时的贡品。只是比其他陪葬品、随葬品的埋藏稍晚而已。不是地宫里面放不下铜车马,而是铜车马根本不属于陪葬品,属性不同,归属有别。陪葬品、随葬品随着墓主棺椁的下葬而陪、随葬入地宫,地宫以外的是祭品和从葬物。所以,我们把埋藏祭品铜车马的坑称为“祭祀坑”,把兵马俑坑则称为“从葬坑”。除铜车马外,还应该有其他一些种类不同的祭品,包括牺牲。秦陵排水渠与地宫之间若发现有“坑”,或者发现有打破已经回填了的墓道或排水渠的坑,也多应属祭祀坑一类,值得我们十分注意。一般来说,祭祀坑距陵墓较近。(秦陵的祭祀坑就在陵墓封土之下,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用于祭祀的“乐器坑”,也是在距秦公大墓不远的M2西南一侧。至于它是不是用于祭祀墓主的,可以另当别论,但它与其旁侧的M2大墓有关,则是可以认定的。)从葬坑距陵墓稍远,像兵马俑从葬坑距陵墓达1.5公里。祭品埋藏得最晚。离地宫最近,在阴间的秦始皇帝灵魂,才可以随时支配和使用这些器物和用品。
  还有,与祭祀坑不同的是,从葬坑包括坑内的从葬物,都是秦始皇生前就提前建造、制作,甚至是在秦统一之前就完工的。(14)因为在当时,统一问题还是个未知数。统一只是可以让秦陵工程更加完善、更加理想化而已。地宫主体工程、一些大型的从葬坑,在统一之前就提前完工,也不是不可能的。到秦二世时期,主要任务只是处理秦始皇帝死后的善后事宜,包括对遗体的安葬,在陵寝举行的各类祭祀活动,对祭品的埋藏与覆土,等等。铜车马坑无疑是秦二世时建造的,铜车马也无疑是秦二世时埋藏的。它与兵马俑等从葬坑不但在性质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时间顺序上是有早晚的。推测埋藏时间早晚相差最少十年左右。祭品虽然在属性、作用、埋藏方式等方面有它的特殊性,但其实质应与其他陪葬物一样,都是体现生者供死人在阴间继续享用的愿望。所谓的“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都与已死的占有者一起殉葬,以便他在幽冥中继续使用。”(15)摩尔根显然说的是陪葬品。陪葬品以实物为主,祭品则以冥器居多。铜车马即为冥器,应该是秦始皇生前十分喜欢的。秦始皇生前五次出巡,每次出巡都要坐车长途跋涉,所乘车辆形制与铜车马应极类似。所以,秦二世把它献贡给秦始皇,以供继续享用。可以认为:陪葬和祭祀都是人们灵魂不灭、“事死如事生”观念在丧葬习俗中的反映。在当时,除过秦始皇帝,谁还能享用铜车马、青铜大鼎这样的祭品重器?本文重点只是对秦陵铜车马的埋藏和“铜车马坑”的性质问题作以探讨,其他问题还待同行们的发掘和研究。
  注释
  ①《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6、8页。
  ②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7、118页。
  ③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页。
  ④刘占成:《秦始皇帝陵的营建》,见《回顾与创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创新篇)》,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09年。
  ⑤《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⑥同④。
  ⑦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三号陪葬坑勘探简报》,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2年总二辑),三秦出版社,2012年。
  ⑧同⑦。
  ⑨同④。
  ⑩同⑦。
  (11)2012年2月13—17日,秦陵博物院聘请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高崇文先生来院进行学术讲座,高先生在演讲“秦汉陵寝制度的形成”课题时,阐述了先秦丧葬礼制,对笔者启发很大。
  (1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载《文物》1994年第8期。
  (13)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9页。
  (14)刘占成,杨欢:《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营建年代考述》,载《文博》2011年第1期。
  (15)摩尔根:《古代社会》。
  









耕播集/刘占成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