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耕播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兵马俑研究/世界遗产兵马俑的发掘和保护

刘占成


  按语:该文2009年2月发表在《世界遗产论坛(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事业》。论文是作者2008年7月份去南京参加第三届世界遗产论坛时向大会提交的论文,后被收录于论文汇编。论文向大家介绍和汇报了世界遗产兵马俑的发掘与保护的实践与经验,使世界更了解兵马俑,了解秦文化的文明,了解现代考古工作者与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业绩和贡献。
  1974年至1976年,在秦始皇陵东部相继发现了三个大型从葬坑,考古工作者根据发现的先后,把它们分别编为一、二、三号坑。三坑内出土大量的陶制兵马俑、实战青铜兵器等秦代文物,展示出了一个从来不为人知晓的高度发达的秦代文明。
  如果把兵马俑坑的文物放在整个秦文化中去考察,可以认为,兵马俑是整个秦文化历程中最辉煌的阶段,代表了秦以前中国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
  秦始皇帝陵因兵马俑的发现而更加著称于世,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陵区总面积56.25平方公里,陵区考古遗存包括地宫和封土、内外城垣、地面附属建筑、从葬坑和陪葬墓等。它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埋藏最丰富的帝王陵墓遗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它有“秦始皇陵是世界最大的考古学储备之一”的评价,这个评价是中肯的、正确的。兵马俑的发现,震撼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以大、多、精、美的面貌,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作为主要负责兵马俑坑遗址发掘、保护和研究工作的秦俑考古队业务人员,我们的心情也是很复杂的。一方面,我们为能在这样的考古工地工作感到无比自豪;另一方面,面对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所做的工作还离保护文物、展示精品、创建世界一流的博物馆的要求相差很远。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在秦陵区地下,还有无数的宝藏和大量的古文明信息在等着我们去发现。我们今后的工作,就是在充分做好保护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进发掘和研究,以最终实现遗产资源“有效保护,永续利用”的目标。
  兵马俑的发掘
  对于世界遗产兵马俑的发掘,我们始终遵循“保护为主,科学发掘”的原则——在以保护为主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发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对于遗产的保护,是人类对于自身文明的一个责任。因此,在发掘过程中,把对兵马俑的损害降低到最小限度,就是我们的新视界。这样,才对得起祖先和子孙后代。
  首先,我们对一、二、三号大型兵马俑坑遗址,在原址上建造保护大厅。20世纪70年代末,投资近400万元人民币的一号坑拱形钢架结构的保护大厅建成;20世纪80年代末,投资450多万元人民币的三号坑钢球网架结构保护大厅竣工;20世纪90年代,投资约4,000万元人民币的二号坑钢球网架结构保护大厅落成。这些在原址上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建筑,标志着世界遗产兵马俑在发掘的过程中,不会再受到自然界风吹日晒雨淋的危害。它是对兵马俑实行大环境保护的重大举措,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新风范。
  其次,我们对兵马俑坑的发掘,酝酿成熟了一个总体规划和设想。即除面积较小的三号坑外,一、二号坑的发掘工作实行“三三制”。就是发掘清理提取修复恢复原位一部分,发掘清理不提取保留现状一部分,暂不动土不发掘一部分。这样,可以让观众看到的内容更丰富一些。
  再次,我们对兵马俑坑的发掘,针对兵马俑博物馆是一个遗址博物馆的性质,打破传统的考古工地发掘形式,采取边发掘边开放的新模式。让观众既可看到兵马俑发掘的全过程,又可看到兵马俑修复保护的场景,一扫过去人们对考古工作的神秘感,使考古工作服务于当代,惠泽于未来。
  另外,我们对兵马俑坑的发掘,还采取了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同步进行的做法。让文物保护人员与考古发掘人员同在考古发掘现场,边发掘,边对需要保护的遗迹遗物实施及时的科学保护。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它避免了因时间的延误而造成的不必要的也是无法挽回的损失,特别是对彩绘兵马俑的发掘清理,更需要如此。
  还有,在具体发掘清理兵马俑考古工作中,我们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操作,用我们辛勤的汗水,把一个个的兵马俑、一件件的兵器、一处处的遗迹,细心地清理出来。特别是对保存较好的彩绘兵马俑,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对象,因为保存两千多年的彩绘颜色,是弥足珍贵的,发掘清理工作万万马虎不得。面对兵马俑坑考古工作的特点,我们采用了用小喷壶雾状喷洒,软化清理土质,到接近颜色层时,我们还选用了精巧的医界牙科手术刀器械,令已保存两千多年的彩绘颜色,绝不能损坏在我们手里。由于多年来秦俑考古队工作的严谨、扎实、科学,它的兵马俑坑考古发掘工作受到了学界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1999年,二号坑第一阶段的考古工作就荣获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田野考古一等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田野考古工作获得的最高荣誉。我们参加兵马俑坑考古发掘的全体人员。由此也感到非常欣慰。
  对于兵马俑考古发掘所获得的科学资料,我们还利用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采用了多媒体系统,对大量的图片、文字、图纸等进行了扫描、分类和归档,它对推动秦俑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交流,发挥了关键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相信随着兵马俑坑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系统的开展,兵马俑所闪烁的秦代文明之光,也必然会因此而更加璀璨。
  兵马俑的保护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人民的共同遗产,加强对兵马俑的科学保护,责任重大。在这方面,以秦俑馆保管部为核心,有一批强劲的专业队伍,他们为兵马俑的保护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就兵马俑的保护而言,它不但包括兵马俑本身的保护,而且还涉及俑坑遗址的保护。因为遗址本身也是文物,而且是兵马俑的载体。
  首先,针对俑坑遗址周壁和隔梁土质因风化干裂出现的裂缝现象,保护人员对土遗址采用支架支托加固、钢板相夹法等机械方法,对秦俑坑土遗址进行了加固和保护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4年12月,在召开的秦俑坑土遗址保护鉴定会上,与会专家认为:“秦俑坑土遗址的保护,采用的几种不同的机械加固保护措施,实用有效,效果良好,属国内先进水平”。坑壁和隔梁的加固保护,预防了继续干裂以至坍塌,完全避免了对兵马俑造成的潜在威胁。
  其次,作为遗址博物馆,兵马俑在原址中展出,还要特别注意大环境中污染物对陶质文物的危害。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在一、二、三号坑保护大厅里,都放置了相关监测仪器,监测统计室内文物区温湿度数据,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2005年3月,我馆还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美国沙漠研究所联合开展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室内大气污染特征联合研究项目”,该项目将在秦兵马俑遗址内建立大气环境观测系统,实时监测遗址区内对兵马俑等陶质文物有重要影响的微环境变化,开展微气候、腐蚀性气体、大气气溶胶和降尘的联合观测,获得不同时间尺度下关于大气污染的变化特征及其化学反应机制,特别是对文物危害大的污染物进行含量水平、分布状态及发展趋势的详细评估,从而为抢救性保护和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预防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使兵马俑能够在相对适合的环境中得以长期保存,为促进国民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彩绘兵马俑的保护。这一课题是1987年提出来的,为此,秦俑馆还专门成立了秦俑彩绘技术研究课题组。1991年,又与德国巴伐利亚洲文物保护局共同合作研究秦俑彩绘保护方法。经过多年双方潜心的合作攻关,揭示了秦俑彩绘是由褐色有机层和颜料层构成的原理,确定了褐色有机层的主要成分为中国生漆,彩绘层大多是矿物质颜料。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最终获得了用抗皱剂聚乙二醇( PEG200)和加固剂(聚氨酯乳液)联合处理,以及单体渗透-电子束辐照聚和加固两套成功的保护方法,使秦俑彩绘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9—2001年,对二号坑出土的八件保存较好的彩绘俑,成功地实施了整体彩绘的保护。2001年,该成果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技术鉴定;2003年,获得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2004年,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多年来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的重大突破。2005年,我馆又被首批列为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总之,兵马俑的保护工作,也标志着对世界遗产的重视程度,秦陵区的宝藏,除兵马俑外,还有很多其他各种不同质地的文物,都需要加强保护和利用。1997年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项目,也正是我们对保护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所做出的又一贡献。秦俑博物馆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宽阔而扎实的文物保护工作平台。我们也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我们的整体保护和研究水平。
  兵马俑发掘和保护的重大意义
  作为世界遗产的兵马俑坑遗址及其出土文物,蕴含着巨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而其中许多的未解之谜和学术课题,尚待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我们共同研究探索。对于它的发掘和保护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兵马俑的发掘和保护,其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可以说,如果没有对兵马俑文物的深入研究,就不能构成中国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完整图景。正是这批兵马俑,为我们研究秦代陪葬制度、军事内容、兵工制造、雕塑艺术、政治经济制度等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多年来正式发表的研究秦俑的学术专著、论文、报道,连篇累牍,很多科研成果和项目,还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由此产生的“秦俑学”,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相信以秦俑博物馆为依托的兵马俑研究,将汇聚国内外学术精英,整合各方资源优势,不断提升、扩大学术眼界和视域。我们要以兵马俑为学科生长点,全面、系统、深入、全方位地推进兵马俑与秦文化研究,不断地提高兵马俑研究的学术地位和科学价值。
  通过对兵马俑的发掘和保护,可以对人们进行历史主义、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因为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秦俑馆是发展中的遗址博物馆,每年接待上百万的中外游客,兵马俑还多次走出国门。据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到2006年,以秦兵马俑为主的文物外展,先后在英国、美国、爱尔兰、加拿大、新西兰、日本、东德、匈牙利、希腊、新加坡、西德、法国、比利时、意大利、韩国、芬兰、墨西哥、摩纳哥、以色列、巴西、哥伦比亚、俄罗斯及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等近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上百次的展出。促进了中国与世界人民之间的了解和文化交流。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现在,秦俑馆的每年收入已突破亿元人民币,这些收入用于博物馆文物事业的自身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为创建世界一流的博物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通过工作,我们认识到:对兵马俑的发掘和保护,就是对世界遗产所做出的贡献。它对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文明,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愿在兵马俑与秦文化的发掘、研究和保护方面做出新的成就,以回报大家的厚爱。
  

耕播集/刘占成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