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十年开拓进取 新世纪再创辉煌
刘占成
1979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满足国内外游客参观的需要,正式挂牌对外开放,开创了中国考古界边发掘、边参观的新模式。2009年,秦俑博物馆伴随着和谐社会的共建与文化文物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她的三十载华诞。三十年的辛勤耕耘,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秦俑博物馆由小到大,由成立到成功,经历了一段极不寻常的风雨历程。兵马俑的考古发掘工作更是历经艰辛和坎坷,漫长三十年,物换星移,人事代谢,回忆往事,感慨万分。写就小文,以作纪念。
秦俑馆创建之时叫“筹建处”,那是在一号兵马俑坑发现不久的1974年。当时,主要负责人是杨正卿,他带领全馆只有几十名的职工队伍,在一片荒树林和沙石滩上团结奋斗,开始了秦俑馆筹建工作的创业之路。1979年9月10日,叶剑英元帅来参观,亲笔为秦俑馆题写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馆名。同年10月1日,对外开放,各项工作逐渐走向正轨。秦俑博物馆的成立,也标志着秦陵秦俑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事实上,三十年来,我们不仅在秦兵马俑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而且在秦陵区的考古勘探、调查、发掘、研究,在文物修复和保护、陈列展示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艰辛的考古工作
秦始皇陵同的考古工作,在20世纪60年代,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开始对陵区进行有计划的田野调查;70年代,发现了兵马俑坑;80年代,又发现了石铠甲坑等从葬坑;90年代,进入对已发现从葬坑的试掘和相关考古遗存的科学勘探。
1974年兵马俑的发现,预示着秦代考古在这块土地上的发端。当年,首批进入兵马俑坑考古工地的是由杭德州同志负责的“秦始皇兵马俑坑考古发掘队”。1978年,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我和历史专业毕业的张占民也有幸来到了秦俑考古工地,亲身参加了秦陵兵马俑的考古发掘修复和研究工作。转眼三十年过去了,当年和我一起工作、生活的同志们一个个先后相继离开了考古队,仅剩我一个人还坚守在这一岗位上。作为老一代的秦俑考古人,我见证了秦俑考古事业从步履维艰到蒸蒸日上的三十年发展历程。
在这里,我就先从我来的那年1978年说起。那时的工作生活条件,现在的一些年轻人连想都想不出来,不要说什么楼房、汽车、空调什么了。当时,有一辆自行车,也算是比较好的交通工具了;夏天有个风扇吹吹,也是很好的享受了。我来时,考古队队部设在西杨村一家农户的旧院子里,前院是食堂,干部技工几十个人都在这个食堂吃饭;后面的小套间里住着杭德州、袁仲一、王玉清、屈鸿钧、程学华等业务干部,程学华有时还会在房子里吼上几句秦腔。我和张占民被分在了另一农户家里,我们俩住了一间不到8平方米的狭小房子。晚上我们看书办公,地上放不下两张桌子,我们只好把一张桌子抬到土炕上面,一个在炕上学习,一个在下面办公,睡觉再把桌子抬下来。后来实在不行,才又给我找了一间民房,算是我和张分居了。这些虽然已经过去,但我始终记得那间小房子里的工作情景,条件的简陋,更多的是锻炼了自己。在艰难困苦中生活,以现在的年轻人,像那样地去从业、去工作,肯定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但我们还是以乐观心态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并且在那样的环境里很好地完成了一项项的考古发掘任务和科研工作。我的人生最辉煌的时段也正是在这里度过的。那个年代,考古工作者下工地住老百姓的羊圈、牛棚,也是家常便饭,不是什么稀罕事。当时,我们下工地的田野补助费是每人每天5角钱。这每月的15块钱,如果再节省一点儿,差不多够生活费了。想起来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往事并不如烟,有些是终生的记忆。三十年的秦俑情,我虽然在这块沃土上度过了自己青年时期一段极为丰富多彩的人生之路,但也伴有苦恼悲情和伤痛,“将军俑头案”就是一例。由于种种原因,我也无辜受到牵连,但事后我继续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守着自己的职业道德,一直在秦俑这块热土上坚持了下来,直到今日。一件件的兵马俑证明和诠释着我对秦俑事业执着的爱和内心的牵挂。当时的文物保管条件极差,工地的业务干部各人把各人负责探方出土的文物,只能暂时带回自己的住所。一包包的青铜箭镞,一件件的铜弩机,还有那闪着寒光的青铜长剑,我都很认真负责地精心保管,那件青铜剑就曾经放在我住的房子土炕上的席子下面。那么多年,我亲手保管过的文物,没有出现一件差错,更没有产生一丝一毫的把国宝占为私有的闪念,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默默地实践着自己对本职工作高度责任心的理想。后来在发掘二号兵马俑坑的工作中,记得在将快下班的时候,我在清理一个盗洞时,发现了一个金质节约,也就是马络头上的饰品,重约近65千克。发现时旁无一人,我按照考古常规登记造册,上交文物库房。主管领导曾说,对在二号坑发现金器的人要予以重奖,后来也不知什么原因,我一分钱的奖励也没见到。其实,什么钱不钱,奖励不奖励,对我都无所谓,只要对得起我这个考古工作者的良心,我做到了问心无愧,也就无怨无悔了。当我看到自己亲自发掘亲手保管过的那件仍然泛着历史光泽的青铜长剑,那件金光闪闪的金节约,还有其他很多文物,都静静地躺在陈列展柜的时候,我的心里觉得是那么珍贵、那么亲切、那么实在!也为我曾经给它们当了几天主人而感到自豪!我坚持秦俑工地工作三十年,对得起天地良心。成绩激励我,挫折锻炼我,从二十五岁到五十五岁,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前进。
在纪念秦俑馆开馆三十周年、兵马俑发现三十五周年的时候,我觉得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三十多年来为兵马俑的钻探、发掘、修复、绘图等工作做出很大贡献,曾付出过辛勤劳动的一大批技工们。在纪念秦俑馆开馆二十五周年的纪念文章里,我就特意罗列了他们的姓名,不知什么原因,被编辑无情地删掉了。纪念文章就要写值得纪念的人和事,光有事,没有人,不是残缺的纪念吗?所以,我今天还是坚持把他们写进这篇纪念文章里,以证明他们没有被历史忘记,没有被社会忘记,没有被秦俑馆忘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发展到今天,与他们的付出也是分不开的。在我能记起的人名中,有杨天发、丁保乾、杨绪德、田松亭、杨四娃、焦文轩、史昌华、牛学章、王考、李志孝、吴学公、吴红艳、刘放、唐志强、齐金凤、黄慧茹、宋云、韦会荣、屈玲霞、杨秀旦、唐小丽、牛芳、徐桂莉、杨丽丽、晏小丽、王丽华、党亚芳、董虎利、杨丽英、杨定仁、杨荣荣、孙秀霞、薛锁进、刘占立、李双厚、白洋县、杨云鸿、崔进安、王武山、陈苏禅、焦望军、王书逊、曹宽宁、姚争过、吴志斌、程耀魁、邢天堂、刘军发、刘亚利、杨省民、罗芳贤、王兴荣、王建设、王建利、毛忠浪、李新民、祝宝印、和西娥、张晓妮、张晓爱、李寿寿、秦进城、王晓鹏、吕争福、郭宗录、孙正民、朱正社、房根锁、杨三六、孙明辉、杨少勇、王林、秦柏林、王天平、黄丽霞等等。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子、大姑娘,有的已为人父母,有的已成为爷爷奶奶,有的甚至已撒手人寰,岁月就是这样无情。但他们在兵马俑工作的实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其他各项工作的发展
继杨正卿之后,先后担任秦俑博物馆馆长的还有吴梓林、袁仲一、吴永琪等。我们可以把杨正卿负责时期称为“开创期”,吴梓林任馆长时期为“过渡期”,袁仲一任期为“稳定期”,吴永琪主政期为“发展期”。在开创期、过渡期和稳定期也都有吴永琪的身影,发展期吴则正式挂帅。在各届馆长的领导下,建立在考古发掘基础上的大型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在基本建设、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博物馆的文博事业迎来了灿烂的春天。特别是在发展期,焕发了新的生机,彰显了无限魅力。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风雨征程,三十年的不息奋斗,绘就了秦俑馆三十年的辉煌画卷。中国文物战线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在冉冉升起。
基本建设 三十多年来,在一片沙滩树林上面建立起来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基本建设是最直观的。除主体展厅一、二、三号保护大厅之外,还有秦始皇陵文物陈列厅、环幕影院、旅客服务中心、接待厅、学术报告厅、办公大楼等等,各个建筑布局合理,风格独特。为了使观众充分享受到绿色、典雅、舒适、整洁的环境,体现博物馆文化休闲的功能,馆内还进行了绿化,种植花卉草坪,在馆前还专门营造了占地392.5亩的生态绿化区(A区)(1亩≈666.67平方米),观众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大秦帝国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艺术,同时,也能欣赏到人造景观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清新宜人的自然风情。无形中增强和加大了秦俑馆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参观人数连创新高。
文物保护 作为大型遗址博物馆,除要保护好一、二、三号兵马俑坑及其相关的考古遗存外,对提取出土的文物,以及收集来的文物,也要进行科学的保管和保护。多年来,作为主管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吴永琪馆长,本身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在他的带领下,秦俑馆造就了一支专业化的文物保护科技队伍,建立了微生物(防霉)研究实验室、综合化学实验室、彩绘分析研究室、环境监测室等机构。出色地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并获得多个科研项目成果的国家和省部级奖。
陈列展示 陈列展示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三十多年来,秦俑馆在这一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发展的独特道路。既是遗址博物馆,又要让观众对陈列内容常看常新,怎么办呢?在开放一、二、三号坑主题陈列时,还创办了增加并更换辅助陈列的形式,举办出国外展、国内巡展等。另外,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用心打造精品陈列,满足不同观众对文化的需求,举办精品临时展览。充分发挥了博物馆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功能,大大地提高了秦俑博物馆的陈列质量和知名度。
宣传教育 属于讲解的范畴,也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考古是陌生的领域,文物知识也是知之甚少。如果没有导游讲解,只是走马观花,那会看不出什么名堂的。你要想了解考古,要想了解文物,要想了解秦始皇兵马俑,要想了解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最好还是要找一位专业的讲解人员。在这方面,秦俑馆积累三十多年的宣传教育经验,培养了一批较高素质的专业讲解员,针对不同的工作、年龄,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像对大中小学生就有不同的讲解词。让来参观的每一个观众都会产生听和不听大不一样、来和不来收获不同的感触,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科学研究 科研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一个博物馆的科研水平,代表着这个单位的业务发展程度。三十多年来,秦俑馆首先是重视了业务队伍的建设。这支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吸收了历年来自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大专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等业务骨干。其次重视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正式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出版专著近百部。另外,还在国内国际进行多项课题或科研项目的合作及交流,并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项。
三十多年秦俑馆的发展和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以上只是概括性地对一些主体工作的解读。其实像文物安全、环境治理、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也都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秦俑馆能发展到今天,是由每一个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
辛勤的汗水,必然浇灌出丰硕的成果。秦俑馆的发展变化,工作成绩也得到了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可: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文化、文博系统先进集体;1999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0年被评为全国4A级旅游景区;200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4年通过了IS09001质量管理和IS014001环境管理两个认证;2005年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2006年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0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多项荣誉称号,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成为陕西的一大文化亮点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开馆以来,累计接待参观者5,000多万人。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豪情满怀。勤奋务实的秦俑人为过去的成绩感到自豪,更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希望。党的十七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全面部署。我们有决心有信心肩负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更加崭新的姿态,满腔热忱地投入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建设和发展中去,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绘制出秦陵博物院的宏伟蓝图,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耕播集/刘占成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