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兵马俑真相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芷阳”究竟是城还是县?

陈景元


  被免除相位的穰侯,留在咸阳的一年左右时间里,应该为自己的亲人——秦宣太后的陵墓,按照当时“七月之殡”的最高规格,主持墓室部分的修建工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至于其他和秦宣太后墓葬有关的部分,如地下陪葬坑和地上祭祀建筑,既可以在生前预先建设,也不排除地下工程完成之后,再按计划继续进行。如唐高宗李治、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一样,用7个月时间,以“凿石”方法修建的地宫,规模并不很大,但入葬之后的地上建筑及其陪葬工程前后持续了几十年;所以,秦宣太后陵的墓室部分,与其他陪葬坑、地面建筑部分,应该是分开建造的。
  中国古代帝王陵本来就很多,属于王妃、帝后一类的陵墓,更是举不胜举。所以,那个属于先秦时期的宣太后陵,过去就没有人会去加以特别的注意。应该说,只是在秦阿房宫遗址和秦俑坑之内,两地都发现刻有“芈、月”两字的陶文,两地都发现与楚人有关的“歪髻”之后,尤其在秦俑身上,看到色彩鲜艳的大红战袍,这种只有楚人崇尚的服色出现之后,人们才把自己的视线转到秦宣太后这方面来。由于她的墓地位置如何确定,将直接影响到秦代另一处遗址的“定性”工作,这才有人出来对她的墓地、身世、政绩,进行一番有针对性的考察和研究。
  秦宣太后的陵墓,到底在哪?她和秦俑坑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可以说,这是确认秦兵马俑最后归属的核心问题,也是衡量、判断当年秦俑坑在“定性、定名”的过程中,所作的那种结论,是否科学、是否可靠的关键问题。可以想象得到,两种在学术上持不同观点的人,在这一个节骨眼之上,将会有一场空前激烈的学术大争斗,一定会进行一场震撼人心的学术大决战。这里,就把双方已经准备好的有关“论战”材料,如实地、全面地公诸于世,让人们有机会直接面对双方的论点、论据,进行一番自己的独立分析和评判,从而得出符合逻辑的正确结论来。
  这一场新的空前激烈的学术争斗,是由于双方对《史记·秦本纪》中昭王“四十二年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阳骊山”这段史料记载,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方法而爆发的。当年,以袁仲一先生为首的考古学家们,一致地认为:秦宣太后的陵墓,既然坐落在芷阳这一个地方,而当年芷阳的具体位置,就在现今西安市的洪庆附近,那里与秦俑坑相距了几十里路,它与秦俑坑的所在地,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后来,张文立、张占民、何欣云、刘占成、聂新民等考古学家,在他们众多的著作和文章中,也都毫无例外地表示支持这样的一种观点。
  他们用于证明秦宣太后葬在洪庆附近的史料有:《汉书·地理志》记载:“灞陵,故芷阳,文帝更名。”《三秦纪》里说:“(白)鹿原东有灞川之西阪,故芷阳也。”《史记集解》记载:“芷阳,徐广曰,今灞陵也。”《水经注》说:“灞水,古曰滋水,秦穆公霸世,更滋水为灞水。”而滋水即芷水,芷阳者,芷水之阳也。《读史方舆纪要》中也有“芷阳,在西安府东三十里,春秋时秦穆公筑灞宫于此,秦昭王时谓之芷阳宫”的记载。他们说,在今洪庆一带发现许多带“芷”字的陶文,因此秦宣太后的葬地,只能在洪庆一带,而不可能在秦始皇陵东侧的西杨村。
  面对这么多“芷阳在洪庆”的史料记载,有谁能够提出否定意见呢?应该说:这些史料一点没有错,秦穆公时期建造的“灞宫”,确实在芷阳这个地方,洪庆也确实是在芷水之阳的附近,而洪庆与西杨村之间的距离,确实有几十里之遥。既然如此,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秦宣太后的陵墓,也确实是坐落于芷水之阳的洪庆附近呢?对立观点持有者的回答,可能会让一些人目瞪口呆:这些史料本身,虽然一点也没有错,但却都用错了地方。因为:秦时的芷阳,不仅是指洪庆附近的一座芷阳故城,而且它还是一个包括骊山北麓广大地区在内的秦国的一个“郡县”。
  要知道,将洪庆附近的芷阳城叫做芷阳,那是绝对没问题的。但人们去查阅一下,就能够发现,芷阳城只是芷阳县的县治所在地,将芷附县辖地内的任何地方称为芷阳,也没有任何的错误。城有城址,县有县界,历史上称芷阳的,可以指芷阳的故城,也可以指芷阳的故县。芷阳的故城,是在灞桥一带的洪庆附近;而芷阳故县的望地,既包括芷阳故城,也包括故城以外广阔的地区。臧励龢在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一书中,就明确地说过:“芷阳县,秦置,汉改为灞陵。秦时芷阳地甚广,不止灞上也。”所以,将芷阳限制在县城范围,是没有多少道理的。
  那么,先秦时期芷阳县的地界,到底有多大的范围?在《陕四通志》中,明确地记载着:“芷阳,在咸宁之东,横亘数十里,东接绣岭,南抵蓝田。如秦宣太后葬芷阳骊山,去新丰县南十四里,则在临潼界矣;秦悼太子葬芷阳,而括地志云,‘在蓝田县西六里’,则在蓝田界矣,故分载各县云。”可见,当时芷阳县的范围包括了咸宁县、蓝田县和临潼县的大部分地区,这才有它横亘数十里的大版图。袁仲一主编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辞典》一书上的“芷阳工癸”条目下,写着“芷阳,秦代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的字样,说明临潼县东北部地区当时也属芷阳管辖。
  《咸宁县志》记载:“咸宁,古雍州地,在汉唐俱隶畿内,名凡屡易,曰芷阳,曰灞陵,曰南陵、杜陵,曰万年、大兴,至唐天宝始改咸宁。故芷阳,谓本芷阳地耳,非谓芷阳城、即灞城也。……秦时芷阳东境,兼有今临潼、蓝田地矣。”在《咸宁县志》附有的一张“秦疆域图”中,位于灞上地区的芷阳故城,坐落在灞水之阳的白鹿原上,而“芷阳县东境”,也就是秦时芷阳县辖地最东部的边界,已经越过了东西方向的整座骊山,这就意味着骊山北麓广大地区和骊山南麓的蓝田地区,都在秦芷阳县的辖区之内。可见,芷阳故城和芷阳故县,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兵马俑真相/陈景元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