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上衣下裳的特色
张 涛
《左传》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昭公元年,郑国大夫徐吾犯有个妹妹长得很美,公孙楚已经下了聘礼要娶她。公孙黑又硬托媒人送彩礼上门。徐吾犯觉得两家都不好得罪,他就把这为难之事报告给执政大夫子产。子产说,让你的妹妹自己选一个吧。徐吾犯就对两个求婚者说,要他们两个在妹妹面前亮个相,妹妹看中谁就是谁。两个也都同意了。公孙黑先上场,他穿着华丽的服饰进来,放好了彩礼才出去。公孙楚穿着一身戎装进来,左右开弓,赳赳武夫,气宇轩昂,然后一跃上车而去。妹妹在房中对哥哥说,公孙黑确实很漂亮。而公孙楚身着戎装有男子汉的气魄。丈夫要有丈夫气,妻子要像妻子样,这才顺当。她嫁给了公孙楚。
公孙楚身着阳刚之美的戎装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看秦俑身上的衣服便不难想象。秦俑身上的衣服,从总的方面来讲可分为上衣和下裳两大类。上衣有长襦、短襦、褶服、中衣、汗衣等;下裳有裤、行縢、絮衣等。
长襦为多数陶俑所穿,长度到膝,高级军吏俑穿的长襦为双重,中下级军吏俑和一般武士俑穿长襦。两者的形制基本相同,均交领右衽,双襟高大,几乎把身体包裹两周,长度达到膝盖以下。襦衣就其单复而言,又有禅襦、复襦的区别。有表无里的叫禅襦,有表有里的叫做复襦。秦俑身上的襦衣,质地显得很厚重,似为复襦。长襦,秦汉时又名褐衣。短襦样式同长襦,比长襦短1/4。穿短襦便于活动。褶服即为胡服。汗衣也叫汗襦,样式只知为小圆领,质地显得很单薄,似为贴身单衣。个别陶俑身着双重长襦,内重长襦似为中衣,中衣比外衣略长一些。秦俑坑出土的陶俑下体均穿裤。裤的形制有两种,一是长裤,又名大裤;二是短裤,又名小裤。长裤的裤管长及足腕,裤管口部紧束足腕,好像是用紧口带束扎。长裤的质地厚重,好象装有絮,当为复裤。长裤主要见于高、中级军吏俑及骑兵俑。其它陶俑均穿短裤。短裤的裤管较短,只能盖住膝部,胫部裸露于外。袍俑以及少量甲俑,胫部都扎着行滕,即用条带形的布帛螺旋形由足腕向上右旋缠扎至膝下,上端以组带束扎。甲俑和御手俑胫部大都套合有护腿。护腿呈圆简形,下自足腕上至膝下,把小腿全部套于护腿内,这是一种防护装备,当名絮衣。
秦俑上下衣的颜色有大红、粉红、玫瑰红、粉绿、粉紫、白、蓝等颜色。秦俑服饰颜色的多样化特征与它的来源问题有关,因为秦俑军人的服装不是国家统一制作,而是从军者自备。秦俑服饰实际上反映了秦时民间冬装的服饰特点。
秦俑秦俑百谜/张涛.—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