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为何“科头免胄”?
张 涛
古今中外的大多数军队,在战场上都要戴上防御用的盔甲。盔即头盔,我国古代又称胄、兜鍪、首铠、头鍪等。传说盔在黄帝时就有了。从云南沧源的崖画来看,远古时代战士头上插的显然是羽毛装饰的动物角,这种装饰既是审美心理的需要,也是借以威镇敌人。这是古代战盔的雏形。到了殷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头盔,盔形大致与现代铜头盔相似。春秋时期头盔多为皮质。战国中期出现了用小块针甲编缀成的兜鍪,也有用青铜浇铸成各种兽面形状的头盔,有的顶端树一铜管,作插鹘尾,称为“武冠”。
根据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及有关文献来看,秦军装备是有头盔的。另外从俑坑出土部分重装步兵俑发饰为脑后扁髻来分析,这种扁髻便于戴盔。可是秦俑坑目前出土的两千多件陶俑没有一个是有头盔的,是否即史书上所谓的“科头免胄”呢?
秦俑又为何“科头免胄”呢?这个问题尚待探讨。一般认为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军队打仗比山东六国军队勇猛。《战国策·韩策》说:“山东之兵,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裎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乎堕千钧之重,击于鸟儿卵之上,必无幸矣。”秦人打仗时不仅“捐甲”,而且免胄。“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科头贯颐奋不戟者,至不可胜数也!”“科头,谓之不著兜鍪入敌。”(《史记集解》裴驷注释)那么秦俑坑这些免胄将士,不就是秦军“科头”锐士的再现吧?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出秦军在战国时期无所畏惧、所向披靡的情况。
据统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前后109年时间,秦除了同若干残存的小诸侯国和西戎、巴蜀少数民族作战以外,同六国作战共65次,获全胜的58次,斩首129万,拔城147座,攻占的领土共建立了14个郡。秦军为什么这样勇猛呢?《荀子·议兵》说:秦人治军,“扼而后用之。得而后功之,功赏相长也。”就是说,一切利禄爵位皆依据于战功,有功者受奖,无功者虽富也不得显荣,秦的宗室贵族若无战功,不得入属籍(家族名册)。另外,秦军还推行什伍连坐法,一人违犯军纪,同什伍的均受到株连,使人走无所处,退无所生。在重赏严刑之下,秦的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不旋踵,与山东六国相比,当然战斗力最强了。捐甲、免胄与敌会战,表现出了秦军“勇于公战”的大无畏精神。
秦俑秦俑百谜/张涛.—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