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是什么样子?
张 涛
在先秦,军队中的主要作战人员称为“甲士”,这是因为他们身着铠甲,以便冲锋杀敌时可以护身,甲衣就成为最重要的军服。在秦俑中,除各式步、车兵甲衣外,还有一种独特的甲衣,即骑兵俑甲衣,这显然是一种经过改制的骑兵专用甲衣。这就不禁使人们又想起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春秋战国时期,地处中原的赵国,经常遭到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的袭扰,赵国军队运用传统的车兵战法已无法对付机动灵活的匈奴骑兵,因而屡吃败仗。赵武灵王继位后,决心改变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对军队进行全面的改革。他的改革首先从军服开始,他要求全国军民都改穿窄袖的匈奴服装,学习匈奴作战的战术和训练方法,对付匈奴的入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改革。即将原来双襟交输于背,宽袖,长襦的中原服装掩于胸前右侧,为紧袖高领的上衣。这种仿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军服,窄袖短袍,皮靴革带,既耐寒又举止灵活,便于骑马射箭。为此,赵武灵王还特意制定了军服令,促使军服成为一种独立的概念。当年胡服是什么样子呢?并没有留下系统的文字资料。王国维先生在《胡服考》中说,胡服就是唐代的褶服。从唐墓出土的壁画、陶俑、三彩俑的形象来看,褶服为圆领、右衽,双襟掩于胸的右侧,腰束革带,衣长及膝。
秦俑二号俑坑出土的一批骑兵俑群,使我们对胡服一目了然。它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交领右衽,双襟交互掩于胸的右侧,衣长齐膝,袖长达于手腕,窄袖口,腰束革带。领、襟、袖口都镶着彩色缘边。另外,在一号俑坑出土的少数中级军吏俑中也有穿此种衣服者,与上述胡服形制十分接近。而不同的是胡服没有配甲衣,而秦俑坑出土的骑兵俑身上饰有胡服和甲衣,其甲衣由125片固定与活动甲片组成。肩无披膊装束,手无护甲遮掩。既保持了行动灵活,又具备了防护安全功能。下饰有紧口连裆长裤,足蹬短靴。这一切无不表明完全是从骑兵的特点而考虑设计的。秦骑兵俑上衣和长襦的主要区别:一是袖口较窄;二是衣的开口处不同;三是较短。长襦的双襟特别宽大,左右两襟交输于背后,几乎把躯干包裹两周,变成了封闭式的圆筒形。穿着长襦,举足抬腿都不方便,因而身穿长襦者乘车尚可,骑马就难于抬腿上马了。二号俑坑出土的骑兵俑身上的服装,双襟短小,前甲比高级军吏俑甲短45厘米,比车兵俑甲短25厘米,左右两襟交掩于胸前,开口处在胸的右侧开口,这样抬腿上马灵活自如,十分方便。这种服装与唐代的褶服相比,除领子不同外,其它基本相同,当为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进一步改进和演变。
秦俑秦俑百谜/张涛.—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