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参考书架 > 秦始皇大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五章 收天下之兵器

郭志坤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秦王朝政权,除了迁天下豪富于咸阳之外,还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加以销毁,铸造了不少钟鐻一类的乐器和十二个大铜人。
  第一节 下令收天下兵器
  武器,是政权的象征,谁掌握武器,谁就能够夺取和巩固政权。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牢固地掌握政权,于公元前221年下令收天下兵器。
  颁收天下兵器令
  秦始皇时代所使用的兵器还是铜兵器,各地都有出土。如长沙楚墓发掘出大量的兵器大多是铜兵器,有戈、矛、戟、刀、剑、匕首、弓、箭、弩等,还有漆盾,也属兵器。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四千五百多件兵器,有戈、矛、戟、殳、弓、箭、胄、甲、盾等。戈有单戈、双戈和三戈的。殳是带刺圆球的,是一种刺杀武器,柄长三米多。河南汲县山彪镇水陆攻战纹铜鉴等铜器上铸刻的水军和划船手都带剑,看来战国时普遍使用剑。剑的长度增加了,战国早期长度一般只有五十厘米左右,到了秦统一中国时,剑达到八十至九十厘米,其杀伤能力大大增强。
  当时还有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普遍使用弩。史载:马陵之战时,齐军埋伏马陵道,魏军进入埋伏地域,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败。《孙膑兵法》多次说到弩的作用,认为弩能杀人百步之外,而不知是从哪里来的,认为在险要的地方可以多用弩。弩是当时最厉害的武器,“矢,卒也。弩,将也”,这种估计一点也不过分。为了争得霸主,各国都在进行军备竞赛。魏军有“十二石之弩”,是说弓弦拉开相当十二石的重量。史称韩国的劲弩能“射六百步之外”,可见弩的威力相当大。荆轲手持匕首刺秦王,虽未成功,但给秦始皇留下深刻的教训:对于兵器必须严加控制。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把全国大量的武器收缴起来,加以销毁。《史记·秦始皇本纪》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廷宫中。”实测秦代高奴禾石铜权得知:秦代一石约折合今三十七点五公斤。由此推算,金人十二计有四十五万公斤。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所进行的一件相当艰巨而又重大的工作。
  在颁收天下兵器令的同时,实行“堕城”的举措。有关堕城,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没有记载,另见于贾谊的《过秦论》中有“堕名城”三个字。《集解》引应劭的解释说:“坏坚城恐人复阻以害己也。”在战国时期,战争无休,城堡防卫为首要。于是各地修筑了许许多多的城池壕堑。这些城池壕堡显然不利于统一和平的环境,不仅碍于交流、破坏水系,同时为反叛势力留下占据的条件。有鉴于此,秦始皇下令堕城命令。这完全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
  销毁兼并六国时所缴获的武器
  秦始皇收天下兵器,并不是连秦军自己使用的武器都一律收缴销毁,而是有一个范围规定的。将兼并六国时所缴获的武器销毁是头等重要的大事。齐国是举国投降的,据即墨大夫向齐王的报告,当时齐国有军队二百万以上。(《战国策·齐策》)投降之后,这二百多万军队所带的兵器当然是缴械了。在出兵攻打楚国时,五翦坚持非出兵六十万人不可,秦王答应。由此可见,当时的楚国的兵力也当在五六十万之上。楚灭以后,其武器,当然也是为秦军所缴获。连同灭韩、灭赵、灭魏、灭燕时所缴获的武器在一起,其数量是相当可观的。旧六国的贵族们失去了他们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变成了秦王朝统治下的“黔首”,如楚怀王的孙子甚至“为人牧羊”。他们当然不甘心自己的灭亡。《孔丛子》以及《资治通鉴》中记述了陈余与孔子八世孙孔鲋的一段对话,颇能说明问题:“魏人陈余谓孔鲋曰:‘秦将灭先王先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哉!’子鱼曰:‘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惟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对于六国旧贵族的不满情绪以及妄图复辟变天的打算,秦始皇是了解的。所以,为了防止六国贵族的东山再起,他下令追缴六国统治者的一切武器。
  收缴民间私藏的武器
  在乱世时,人们往往收藏兵器以自卫。六国军队溃败的时候,大批的武器流入民间,这样就构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所以,秦始皇收缴武器的第二条规定是收缴民间私藏的武器。贾谊在《过秦论》中说:“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兵。”这里讲得很明白,秦始皇收天下兵器,就是为了防止民众的反抗。“汉承秦制”,在汉代也有禁止民间私藏兵器的法令。俞正燮《癸巳类稿》说:“秦始皇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十二,一六国民兵。汉因其法,乃始有家不藏甲,兵器不鬻于市之说,著于礼记。”这里很明确,汉代的家里不能藏甲,兵器不能在市场上买卖,这些规定都是由秦代沿袭过来的。可见秦始皇的收缴民间兵器的措施是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的。秦始皇这一禁令同“挟书律”一样,对于民众私藏武器,匿不呈缴者,所采取的惩罚办法是相当严厉的。对于士兵的武器使用期也有法律规定,战役结束后,士兵解甲归田时,必须将自己使用的武器归还给政府,不得擅自带回家。《工律》规定:“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红)若漆(黑)书之。其假百姓甲兵,必书其久,受之以久。入假而毋(无)久及非其官之久也,皆没入公,以赍律责之。”(《睡虎地秦墓竹简》,第71页)这是有关发放、使用和归还国家武器的法律规定,反映秦王朝对武器的严格控制的管理办法。民间私藏的武器被收缴了,而士兵的武器又不得流入民间,这样一来社会上就很难寻得武器了,正由于这个缘故,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之初都是用锄头木棍来作兵器。《汉书·吾丘寿王传》说:“秦兼天下,销甲兵,折锋刀,其后民以耰鉏梃相挞击。”《淮南子·兵略训》也说:“戍卒陈胜,兴于大泽,攘臂袒右,称为大楚,而天下响应。当此之时,非有牢甲利兵,劲弩强冲也。伐棘枣而为矜,用锥凿而为刃,剡摲筡,奋*(左钅右詹)钁,以当修戟长弩。”这充分表明民间的一切武器,都已被秦王朝收缴起来了。
  销毁不合格的武器
  秦始皇在琅琊刻石说:“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此“器”,显然包括了兵器。《史记》正义说:“内成曰器,甲、胄、兜、鍪之属;外成曰械,戈、矛、弓、戟之属。一量者,同度量也。”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对军队使用兵器的质器量规格作出统一的处理。特别是对那些杀伤力不强的兵器予以销毁,代之以铁制的兵器。战国时代冶铁业相当发达。《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云:“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荀子·议兵》说:“宛钜铁釶,惨如蠭虿。”从考古发掘来看,河北、河南、湖南等都有铁兵器出土,1965年河北易县燕下都四十四号墓出土遗物中有大量的兵器,其中有铁制的剑、矛、戟、盔、甲片等,占出土兵器的百分之六十五,而铜兵器只占百分之三十多。对四十四号墓九件兵器作金相分析,六件为纯铁或钢制品,说明当时已能够掌握将海绵铁增碳制造高碳钢和淬火的技术。钢铁兵器的使用,显然要比青铜兵器更有杀伤力。秦始皇将一部分青铜兵器销毁,代之以杀伤力更强的铁制兵器是很自然的。所以,郭沫若在《读随园诗话札记》第八节《论秦始皇》中说:“秦始皇收天下兵器,毁之以为钟鐻,所收者乃铜而非铁。秦前兵卒用青铜为之,秦以后始专用铁。”(《人民日报》1962年2月28日)此言甚是。秦始皇对秦军所使用的兵器进行过一次检定,对杀伤力不强的青铜兵器也收缴起来,代之以铁制兵器。
  由此看来,秦始皇“收天下兵器”具有重大的意义,既是对六国原有武器和民间武器的收缴与销毁,又是对原有青铜武器的更新换代,以强化军队的战斗力。
  第二节 铸为金人之目的
  秦始皇为什么要把天下兵器铸为金人呢?众说纷纭。
  象征“祥瑞”说
  秦始皇是一个相当迷信的帝王。你看,他不是在封泰山,禅梁父,听信一般方士的鬼话,拜神山,求仙人,寻不死药吗?他因“燕人卢生以鬼神事,因奏图录曰:‘亡秦者胡也’,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击胡”。这迷信的程度是相当惊人的。据此,有的论著认为秦始皇铸金人十二是出于迷信,是为了“祥瑞”。说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在临洮发现有五丈高的魁伟大人,足履六尺,都穿夷狄服装,一共十二人,像是戍守将军。秦始皇以为这是祥瑞,于是下令收天下兵器铸成十二个铜人。持这种看法的根据是《汉书》。《汉书·五行志》说:“秦始皇帝二十六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这是说秦始皇铸金人是为了象征“祥瑞”的最早说法。但是,此说也有漏洞的地方,如果确是为了象征“祥瑞”,完全可以搜集天下的铜料来作铸造原料,何必一定要收缴天下的兵器呢?可见,《五行志》的说法不能令人信服。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把因果关系颠倒了。秦始皇收缴兵器的“因”是为了防止谋反和更新武器,收缴和销毁武器以后,其结果就有了大量的铜,这些铜怎么处置呢?秦始皇出于某种迷信的观念才去铸造十二铜人。
  “向铁器时代转折”说
  此说认为秦始皇的销兵铸鐻金人是表明从此不用铜兵作为主要武器来打仗,是标志着“中国为铜器时代向铁器时代之过渡”。郭沫若是这种观点的提出者。他在1954年《历史研究》第三期《〈侈靡篇〉的研究》一文中说:
  中国的铁器时代是自汉以来才正式当今的,秦始皇帝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把天下的兵器收集起来,销毁了,铸成了十二个大铜人。这是标志着铜器时代与铁器时代的转折点。……到战国末年,铁的使用才上升到兵器的阶段,但主要是在南方的楚国,尚未推广。秦始皇帝的销毁铜兵,并不是表明从此不打仗,而是表明从此不用铜兵作为主要武器来打仗。
  认为秦始皇销毁兵器铸为钟鐻,“并不是表明从此不打仗”,这一看法是正确的。但是说秦始皇的销兵铸鐻“标志着铜器时代与铁器时代的转折点”,这一看法值得商榷。铁制兵器始于秦始皇之前,但是要到汉代才普遍化。南朝文学家江淹的《铜剑赞序》说:“古者以铜为兵。春秋迄于战国,战国迄于秦时,攻争纷乱,兵革互兴,铜既弗克给,故以铁足之。铸铜甚难,求铁甚易。故铜兵转少,铁兵转多,二汉之世,既见其微。”这和考古上所见到的情形是一致的。虽然“求铁甚易”,但是,秦军大量使用的还是铜兵器,连秦上郡戈和吕不韦戈部是铜制的。这里所谓“求铁甚易”,是指铁矿容易找到。但是要掌握炼钢的技术不是那么容易的,特别是将海绵铁增碳制造成高碳钢和淬火的技术有一定的难度。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便截然把青铜武器废除不用,使百万军队全部换上铁武器,以当时的制铁水平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
  看来,以上两种说法,都不是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铸为金人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有如下两条:
  粉饰太平的装饰品
  秦始皇把缴获的六国军队以及民间武器销毁铸为十二个金人钟鐻,其目的是为了夸耀武功,粉饰太平。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他接受李斯之议,不立国置王,分封诸子,而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史记·秦始皇本纪》)把“收天下兵,聚之咸阳”这一举措同“求其宁息”联系起来,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意图是为了太平无事。他希望从此以后,天下和平,国泰民安。所以他要为此宣布“大酺”,普天同庆这一伟大胜利,表现出一种极度好大喜功的情绪。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铸的十二铜人是吉祥的意思,而铸钟鐻这一种乐器也是象征天下太平的意思。
  所以,他巡游各地的刻石颂辞是集粉饰虚夸之大成。如始皇二十八年泰山刻辞:“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琅琊刻辞:“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始皇二十九年芝罘刻石辞:“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始皇三十二年碣石刻辞:“黎庶无徭,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始皇三十七年会稽刻石辞:“黔首修洁,人乐同则,嘉保太平。”这些刻石无非是反复强调从今以后天下太平,安居乐业。所到之处刻辞描绘的是一片“黔首安宁”的太平景象,似乎在秦始皇的统治下,真的出现过“男乐其畴,女修其业”的极乐世界。
  果真如此吗?不。当秦始皇洋洋自得的时候,就有“黔首”在造反了,博浪沙“盗”掠秦始皇,“乃令天下大索十日”。(《史记·秦始皇本纪》)明明不安宁,秦始皇却要粉饰太平。这一点,他周围的人是深知的,当他儿子扶苏发现天下未宁也不敢明说,只好顺从父皇之意托辞“远方黔首未宁”。顾炎武曾指出,那些刻辞“皆铺张其灭六国,并天下之事”(《日知录》卷第十三)。收天下之兵器销铸金人如同巡游刻石的颂辞一样,完全是一种“铺张”,是为了粉饰太平。
  防止武器流入反抗者之手
  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民众的反抗。秦始皇收缴武器铸为金人钟鐻的做法,并非他的独创,而是仿效前人的。春秋时鲁国的季武子曾经“以所得齐之兵,作林钟,而铭鲁功”。(《左传》襄公十九年)秦始皇做得更彻底,把民间私藏的武器也收缴来销毁,这说明秦始皇用意是防止反抗者掌握武器。清代学者俞正燮在《癸巳类稿》说:“秦始皇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鐻金人十二,一六国民兵。汉因其法,乃始有家不藏甲,兵器不鬻于市之说,著于礼记。”所以,在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之初,都是用锄头木棍来作兵器。《汉书·吾丘寿王传》说:“秦兼天下,销甲兵,折锋刀,其后民以耰*(左钅右且)镰梃相挞击。”《淮南子·兵略训》也说:“戍卒陈胜,兴于大泽,攘臂袒右,称为大楚,而天下响应。当此之时,非有牢甲利兵,劲弩强冲也。伐棘枣而为矜,用锥凿而为刃,剡摲筡,奋*(左钅右詹)钁,以当修戟长弩。”这说明秦始皇“收天下兵”的法令执行得比较彻底,民间的一切武器都收缴到政府去,才使起义者“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对此,贾谊《过秦论》还说:“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兵。”这里道破了秦始皇收天下兵器的真正目的。













秦始皇帝大传/郭志坤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