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参考书架 > 秦始皇大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六章 修筑阿房宫

郭志坤


  前章所述,秦始皇下令收缴天下所有兵器,铸成“金人十二,立于宫门”(《三辅黄图》),这个朝宫的前殿,就是有名的阿房宫。
  秦始皇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他的思想和行为有一个发展过程。在进行统一战争过程中,应当说他是充满着积极的进取精神的;在统一以后的开始几年,应当说他是比较勤奋,比较谨慎的,他用兵南北,筑长城,收天下之兵器,徙豪富,做了不少有利于统一的事。但他毕竟是一个封建帝王。秦始皇随着统一局面的逐步稳固,他的享乐欲望也越来越强,对原来的豪华宫殿早已不满足了。加之六国相继被灭,全国的资财和工匠可由他统一调遣,给大兴土木提供了经济条件和技术力量,严法酷刑使百万劳动民众成为刑徒,沉重的徭役带来了大批无偿劳力,这一切,使秦始皇大规模的修建工程成为可能。
  第一节 阿房宫的修筑
  蜀山兀,阿房出
  阿房宫又名阿城。它的规模究竟有多大呢?说法不一。据《三辅黄图》称:“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这里所说的阿房宫“三百余里”,是指整个阿房宫的建筑群所占区域,不是单指作为建筑群正殿的阿房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这里所说“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是指朝宫的前殿。
  《水经注·渭水》引《关中记》云:“阿房殿在长安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庭中受十万人。”这里所说“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明确说是“阿房殿”。
  张守节引《三辅旧事》云:“阿房宫东西三里,南北五里,庭下可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炙,千里唱,万人和。”这里所说“东西三里,南北五里”,明确说是“阿房宫”,但也指整个建筑群。
  《汉书·贾山传》说:“阿房之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旗旌不挠。”这里所说“东西五里,南北千步”,明确说是“阿房殿”。
  上述诸说,朝宫之前殿(即正殿)应为阿房宫,但也可称朝宫建筑群为阿房宫。尽管说法不一,但综合诸说,大体可以看出它的规模。当年秦惠文王营造未成而亡,秦始皇扩大其宫室,规模宏伟,在关中关外三百里的地带,建立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竟达八十余里。前殿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上可以同时坐一万人,殿下可容纳十万人。四周有阁道,从殿下直抵南山,以南山之巅为门阙。修复道从阿房宫渡过渭水,抵达咸阳,就像无极紫微星宫绝银河抵营室一样。阿房宫工程之大,前所未有。
  唐代大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道:“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诗人还写道:阿房宫中的嫔妃宫女张开梳妆镜,像天上星光闪耀;宫女们抛弃的胭脂水,可使渭河涨起腻潮;宫中焚烧的椒兰香气,像烟斜雾横……。这里虽然是文学夸张,但多少也反映了工程之大。经过两千余年风雨,至今阿房宫前殿那高大的殿基荒台犹在。除建阿房宫外,秦始皇还修复了大量的离宫别馆,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又“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秦王朝的宫殿之多不可胜数。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咸阳故址发现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仅从这个遗址来看,这组宫殿规模宏伟,分布对称,各殿之间有飞阁复道相连,主体宫室建于高台之上,环绕主体宫室分布着层叠的宫室群(《秦咸阳宫第一号遗址复原问题的初步探讨》,《文物》1976年第十一期)。这些考古资料有力地证明,秦始皇所修建的宫殿规模之大、构筑之豪华,绝非后人虚构,《史记》等书的有关记载是有根据的。
  宫中设备
  宫殿建筑相当精美,殿内所用栋、梁都是梓木和檀香木,又因为怕刺客带兵器潜入宫里,宫门是用磁石做成的。磁石门装在阿房宫前,“隐甲怀刃入门”者皆可查出。宫殿的设备也是相当豪华的。
  宫中挂有奇异的青玉五枝灯——“咸阳宫……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尤其惊异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西京杂记》卷三)
  宫中摆着栩栩如生的铜人——“秦咸阳宫中,有复铸铜人十二枚,坐者高三尺,列在一筵上。琴、筑、笙、竽,各有所执。皆组绶华采,俨若生人。筵下有二铜管,上口高数尺,出筵后。其一管空,一管内有绳,大如指,使一人吹空管,一人扭绳,则琴、瑟、竽、筑皆作,与真乐不异焉。”(《西京杂记》卷三)
  宫中装有照人五脏的方镜——“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孩。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西京杂记》卷三)
  宫中悬有神巧的自然之帘——“秦时徐福为始皇作自然之帘,悬于宫门。始皇抱文珠置膝上,其帘自下,去之,则帘自卷,不事钩也。故又名曰不钩。”(唐冯赞:《记事录》)
  上面引述的这些资料,尤其是《西京杂记》记述的材料,具有明显的夸大和失实之处,如所谓照人五脏的“方镜”,就根本不可能有,但也多少反映了阿房宫陈设的富丽堂皇和奢华之极。
  诗人笔下的阿房宫
  历代诗人对阿房宫作了不少描写。如唐代大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集中写了阿房宫的营造和焚毁。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述,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剩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查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鳗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赋中说,秦始皇为了营建阿房宫,用尽了蜀地木材,使得到处山地光秃秃的。阿房宫很大,占地三百多里,阿房宫很高,把太阳都遮住了。走廊曲折得像缦带那样萦回,房檐突起,像鸟嘴伸向高处啄物。廊腰互相联结,纡回如钩,檐牙彼此相对,像螭龙斗角。房屋密集,像蜂房,漩涡一样,高耸的建筑物不知有几千万座。没有云彩,哪来的龙?那是横卧在水面上的长桥。不是雨过天晴的时候,怎么会出现彩虹?那是架在楼阁之间的空中走廊。
  赋中还说,宫里昼夜唱歌奏乐。好像万点闪闪发光的明星,原来是宫女们打开梳妆台上的镜子!好像朵朵绿云在飘动,原来是她们早晨在梳头!渭河上涨起了一层油腻,原来是她们泼出的含有脂粉的洗脸水啊。烟雾弥漫,原来是她们点燃了椒兰熏香。秦始皇征集天下美女万余人充实后宫。一个个的肌肤容貌都打扮得极其娇媚妍丽,久久地站在那里,望着远处,希望皇帝来临,得到皇帝的宠爱,三十六年竟没有见过皇帝一面。对此,清代诗人马世杰在《秦宫》中也写道:“阿房周阁百重环,美女充庭尽日闲。频望翠华终杳渺,亦如天子望三山。”众多的宫廷美女要想见秦始皇一面,就像秦始皇想见到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一样希望渺茫。
  杜牧写《阿房宫赋》时,阿房宫早已不复存在。诗人的想象是逼真的,带有很多虚构的成分。不过,杜牧从总结历史经验角度看,的确很有他的高明之处,含有极强的真实性。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到,秦始皇修阿房宫,“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并感慨地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也就是说,后人对秦始皇修阿房宫,不但要“哀”,而且要“鉴”,要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训。
  骸骨堆成的宫
  这样富丽堂皇的阿房宫究竟怎样建造的呢?《史记》说当时为了建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动用了“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隐宫是秦代的刑罚的名称,也叫宫刑。云梦秦简表明,秦王朝的刑法既十分繁密,又非常苛刻,不只广大农民和奴隶备受凌辱,连一般官吏,也动辄得咎。徒刑者多是触犯秦法的各种罪犯,被罚作“城旦舂”、“白粲鬼薪”、“隶臣妾”,有的是秦统一六国时的战俘。他们都被驱去修骊山墓,修阿房宫。为了修阿房宫,从北山运来石料,从四川、湖北运来大量木材。在当时交通条件十分不便的情况下,靠人力搬运这些材料,修建如此大规模的宫殿,怎能不给老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呢?当时的骊山、阿房宫简直成了人间地狱。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各种各样的“罪犯”多得惊人。“罪犯”都要穿上赭色的囚衣。以致形成“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可见,这个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它的每一座殿,都是无数百姓的骸骨堆砌而成的,它的流水深池,注入了无数“黔首”的血汗。修阿房宫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苦难,童谣直接咒骂秦始皇:“阿房阿房,亡始皇。”(《述异记》)公然咒骂秦始皇就要灭亡,这充分说明民众的愤怒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第二节 兴建阿房宫的目的
  秦始皇为什么要兴建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呢?千百年来说法不一。
  嫌先王之宫廷小
  关于建阿房宫的意图,《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这就是说,秦始皇认为咸阳人多,先王所建的宫殿都小,于是,在渭南上林宫中营造朝宫。秦国在故都雍城本来就有不少豪华富丽的宫殿建筑群,有封宫、平阳宫、大郑宫、阳宫、霸宫、高寝、蕲年宫、橐泉宫、萯阳宫、棫阳宫、羽阳宫等。据《史记·秦本纪》记载,早在秦穆公时,戎人由余看到秦雍都巍峨的宫殿建筑盛况,就慨叹万千地说:“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可见之华丽。所以,秦始皇加冕时还到雍都蕲年宫,秦始皇的母亲离开咸阳也愿意长期居住雍都。自从秦孝公徙都咸阳,咸阳的宫殿虽有兴建,但是对于享乐欲望越来越强的秦始皇来说,原来的先王所建宫殿显得小了,远远不够满足了。这种“先王之宫廷少”是相对的,是相对于秦始皇随着政局稳定而来的欲壑不断增长而言的。
  急于求仙的需要
  有的论著说,秦始皇兴建阿房宫的直接原因是听信卢生之言,为了长生不老,将咸阳附近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全部用甬道连接起来,被选择到这里的宫女,都不能随便移徙。“正是在急于求仙的情况下,始皇三十五年,下令修建阿房宫”(吴仁诚:《秦始皇与阿房宫》,《新时期》1979年第1期)。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燕国的方士卢生去寻找仙人,接着又派韩生、侯公、石生去寻仙人觅不死药。卢生求仙、求药不得,便编造一通谎话说:“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对这一派胡言,秦始皇居然深信不疑,他说:“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为了求得仙人不死药,便采取两条措施隐秘自己的起居:
  一是“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也就是说,有人要是说了秦始皇的居处行踪,就立即处以死刑。有一次秦始皇到梁山宫,从山上看到丞相出来随行的车骑众多,很不高兴,后有人告诉丞相,丞相就减少了车骑。秦始皇知道后,认为是宫中侍从人员泄漏了他的话,于是大怒。“案问莫服”,遂下令把当时在身旁的人全部杀死。从此以后,外人再也无法知道他的行踪。这里的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一来是装神弄鬼的需要,二来也是防止为人暗害的需要。
  二是“复道甬道相连”。也就是说,将咸阳附近二百七十座宫殿之间全部用甬道连接起来,被选择到这里的宫女,都不能随便“移徙”。秦始皇以为这样便可以将自己的行动隐秘起来,便可求得仙人不死之药。正是在急于求仙药的情况下,秦始皇下令兴建阿房宫。
  贪婪淫逸的必然结果
  贪婪淫逸是根本原因。前两条是直接的诱发原因。秦始皇统一中国,特别是做了皇帝之后,便不像过去那样兢兢业业、专心一意于励精图治了。“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终吾年之寿,可乎?”(《通鉴纪事本末·豪杰秦》)此语虽出自二世之口,但用来形容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追求享乐和长寿的心理状况也是恰当不过的。统一前虽无暇于注意长寿与享乐,但剥削阶级打天下的目的还是在于追求极度的荣华富贵,统一后想常保这荣华富贵,自然就想长寿,想不朽了。正如丘琼山所语:“始皇既平六国,凡平生志欲无不遂,唯不可必得志者,寿耳。”(《纲鉴合编》)这个评述有相当道理。本来秦始皇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什么都有了,唯一缺的就是长生不老,岂能不想入非非起来。不过,秦始皇早在统一六国之前就开始在咸阳大兴土木工程。每灭掉一国,秦始皇便派人将此国宫室图样模仿下来,于渭水至雍一带兴建。这片宫殿群建筑南临渭水,自雍门以东到泾水渭水之间大片区域内,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并将从六国那儿“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史记·秦始皇本纪》)。此时的秦始皇已经表现出贪婪、淫逸的本性,但因为统一大业未就,因而本性尚处于抑制状态,统一后便肆无忌惮地暴露出来,当即在渭河南岸又修建信宫(又叫咸阳宫)。据《三辅黄图》记载,“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修建咸阳宫以地面建筑相符于天上星象,“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制紫宫,象帝居;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即谓因北陵营造宫殿,端门四达,象征天上的紫微垣星宫,作为帝居;渭河水横贯咸阳都城(原咸阳宫殿主要在渭河以北,咸阳宫又建于渭水南岸),象征天上的银河;又架起一座沟通南北的渭河大桥,象征银河两边的织女牵牛星座。这种都城建筑设计构想也反映了秦始皇的求仙思想。咸阳宫建成之后,成了秦始皇的活动中心,“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本来就有这样“穷极奢侈”的思想,“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又加秦始皇对仙人仙药的梦寐追求,听信方士的骗术,于是在公元前212年下令兴建阿房宫。
  前几章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积极有为、志于统一大业的封建帝王,而这一章又透视出了这个“千古一帝”生活和思想上的另一面——无限的欲壑,无度的劳民,无尽的奢华。伟大与渺小集于一身,这才是历史的、真正的秦始皇。
  







秦始皇帝大传/郭志坤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