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参考书架 > 秦始皇大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七章 营造骊山墓

郭志坤


  秦始皇的思想观念,始终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尽管他听信方士之言,求神仙,炼不死之药,但事实却一次又一次地使他失望。于是,他就转而营造骊山墓,准备死后继续享有天下,作威作福。秦始皇陵及从葬坑的建造,其规模之大,耗费之巨,充分反映了秦始皇的穷奢极欲。
  第一节 骊山墓及陵园
  秦始皇帝陵,在今陕西临潼县城东,距县城十五里处。
  骊山墓的营建
  骊山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巍巍矗立,雄伟壮观。陵冢现高46米,呈覆斗状,全为人工夯筑。冢底东西宽350米,南北长355米,周长1410米。顶部为长方形,长24米,宽10.4米,面积为249.6平方米。当年的骊山墓显然不是这样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皇览》称秦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按三国魏一尺合今24.12公分,东汉一里合今433.56米计算(陈梦家:《亩制与里制》,《考古》1960年第1期)。当年墓冢高应为120.6米,底边周长也要大于2167.3米。1906年,日本人足立喜六来中国,曾到秦陵去考察,他在《长安史迹考》一书中记述“实测陵高约73米,中部稍平,且有阶级,顶上广阔平坦。陵基方形,东西宽约488米,南北宽约515米”。足立喜六测定的数字和《皇览》所载的数字相比,高度相差47.6米,底座周长也相差161.3米。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以及人为的破坏,这样的差数是合情合理的,由此可见,《皇览》所记还是可信的。明代大臣、金石学家、藏书家都穆在《骊山记》有所详述。
  墓内情况
  对于骊山墓内的布置,《史记·秦始皇本纪》作了简要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水经注·渭水》条也有类似的记载:“斩山凿石,下锢三泉,以铜为槨。旁行周回三十余里。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器珍宝充其中。令匠作机弩,有所穿近,辄射之。以人鱼膏为灯烛,取其不灭者久之。”《汉书·刘向传》、《汉书·贾山传》以及《汉书·楚元王传》都有类似的记载。这些文献都集中描写了墓室及冢内宫殿观阁等建造设置的大概:墓穴地宫挖得极深,穿过三层泉水之下,地宫用铜汁浇铸,并涂上丹漆,才放置棺椁。墓室穹顶绘以天文星宿图像,下边模拟九州五岳的地理形势,修筑山川河流,江河湖海,并给其中注入水银使之川流不息。铸金银为雁凫,琉璃杂室为龟鱼,沙棠沉檀为舟楫,并以明珠镶嵌为日月星辰,刻玉石为松柏,以点缀地下“江山”。此外,地宫内的设施,也如同地上宫殿,文武百官依次排列,宫廷楼阁塞满奇珍异宝,用东海捕到的一种人鱼炼油制成蜡烛,点燃后为了防止盗墓,凡墓道入口处都设有自动发射的防盗机弩,倘若有人发掘,撞动机关,就会被乱箭射死。秦始皇为了把他生前骄奢淫逸的帝王生活搬到地下,修筑如此繁丽的地下宫殿,不知挥霍了多少民脂民膏。秦始皇入葬时,还要身边的人成为他的殉葬品,秦二世在葬秦始皇时说:“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下令凡咸阳宫内没有子女的宫女都要随葬。对那些经手墓内珍藏、修建机密设施的工匠,为了防止他们泄露地宫埋藏的秘密,秦二世他们又刻毒地关闭墓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史记·秦始皇本纪》)。多少能工巧匠被迫为秦始皇修造冥间乐园受尽了千辛万苦,骊山“大事毕”,又落得惨死!
  秦陵地宫至今尚未发掘,其中珍藏无法目睹。但是,1961年和1982年,科学工作者利用地球化学探矿法,对秦陵封土进行汞测量,在12000千平方米的地区内,发现了强烈的汞反应,证实了《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里边确实埋了大量的水银。
  陵园规模
  秦陵园范围究竟有多大?汉武帝的茂陵,冢外有方形城垣,四面有门,园内有寝殿、便殿等建筑群。据《后汉书》有关“汉诸陵皆有园寝,承秦所为也”的记载(《后汉书·祭祀志》),可以得知,秦始皇陵园,是指内外城范围,寝殿、祖庙等地面建筑群均在城内。
  关于秦始皇陵园内外城垣,都穆在《骊山记》一文里有较详细的记述:“始皇陵内城周五里,旧有四门。外城周十二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二邱并峙,人曰:‘此南门也。’南门石枢犹露土中。”内外城墙及门址,明代尚存。如今,城址早已湮没,唯见断崖上露出的累累夯土遗迹。从考古钻探和发掘来看,秦始皇陵园外城、内城均呈长方形。外城南北长2165米,东西宽940米,周长6210米,面积2035100平方米。四面均有城门。内城南北长1355米,东西宽585米,周长3840米,面积792675平方米。在陵园内发现大型建筑遗址多处,还发现大量的青石、砖瓦等。仅出土的巨型夔纹半圆形瓦当,直径61厘米,高48厘米,比一般瓦当高过四倍。从大型瓦当、粗壁柱等残迹可以想见,当年这一建筑群,必定是亭台丽舍、鳞次栉比、雄伟壮观、金碧辉煌的。
  从葬区域
  秦始皇陵园之外有从葬区域,其范围更广。周围陪葬坑三百余个,尤其是在陵东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三个从葬坑的兵马俑以多兵种混合编队,组成肃穆的大型军容,其作用象征御林军,为死后的秦始皇守卫陵墓。
  一号坑呈长方形,东西长为230米,南北宽为62米,总面积达到14260平方米。坑内出土兵马俑六千,步兵、车兵混合编织成浩浩荡荡的队列。俑着战袍,腿扎行滕,手执弓、弩,背负箭*(上?下左月下右及),显示出一幅气势磅礴、待命征战的雄伟惊人场面。
  二号坑呈“曲尺”形,东西最长达96米,南北最宽达84米,总而积约8000平方米。此坑为步兵(含弩兵)、车兵、骑兵混合编阵,出土战车89乘,车兵261件,陶马356件,骑兵俑116件,鞍马116件,步兵俑600余件。兵马俑个个形体高大,神态逼真。如立射武士俑着战袍,穿护腿,登皮靴,双目怒视前方,似作举弓瞄准姿势,准备射杀来犯之敌。骑兵俑穿紧腰短袍,外披齐腰铠甲,着紧护腿,足蹬皮靴,随时准备着出征。
  三号坑形制特殊,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为17.6米,南北宽为21.4米,面积约377平方米。坑中有战车一组以及64名执殳武士俑,系军阵的指挥部。
  三个坑呈品字形排列,八千兵马俑,类似今天的仪仗队,象征秦始皇的护墓部队,或是始皇生前护驾的“御林军”的缩影。当然不是当年秦军的复原,但反映了当年强大的秦军统一全国时的雄壮规模。
  从骊山墓的营造,墓内的情况,陵园的规模,从葬的区域,充分反映了秦始皇的残忍和贪欲。为了其死后的“享用”,竟不惜消耗巨大的资财,不惜让人陪葬,让数以千万计的能工巧匠死于非命。这些本身说明着这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帝王正在一步步走向自己创建的事业的反面。
  第二节 营造年代及被毁之谜
  规模浩大的陵墓工程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工,那么究竟营造于何时呢?它的被毁又是怎么回事呢?
  骊山墓修造年代
  据《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初即位”有三种理解:
  一是十三岁即王位,当在公元前246年。
  二是二十一岁加冕亲政,当在公元前238年。
  三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称帝,当在公元前221年。
  “初即位”究竟是指什么年代呢?
  是指秦王政二十一岁加冕亲政吗?不。《史记》对秦王政二十一岁加冕亲政,只言“王冠,带剑”,不称“即位”。
  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称帝吗?也不。《史记》对秦始皇三十九岁灭六国一统天下,只云“秦初并天下”,“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亦不谓“即位”。
  应该说,“初即位”是秦王政十三岁初即王位。《史记·秦始皇本纪》对“初即位”的记载有两处,一处称“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另一处即“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说修建骊山墓的年代当在公元前246年,不仅符合历史记载的事实,也符合历代帝王即位后即为自己修墓的惯例。但这里说的穿治骊山,只意味着破土动工,并不是说已经完工,这么大的工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工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为何又称“三十五年……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这是可以解释的。三十五年当在公元前212年,即统一后的第十年。其间时作时续,可能秦始皇醉心于求长生不老药那段时间,就不会那么热衷于搞骊山墓,后来失望了,就大搞起骊山墓来了。另一方面,政权巩固后,再增刑徒造陵,尚属可信。治骊山作阿房共七十余万人,其中修骊山墓人数可能在数十万。从公元前246年开始至公元前209年被迫结束,历时三十八年。
  为何选择骊山?
  据《太平御览》引《关中记》记载,修建秦始皇皇陵园需要大量石料,而骊山无此大石。《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的记载,《关中记》也有骊山“有土无石,取大石于渭北诸山”的记载。大石运自渭水北山,显然全靠人力推拉,当时流传这样一首歌谣:“运石甘泉石,渭水为不流。千人唱,万人钩,金陵余石大如塸(土屋)。”(范宁:《博物志校正》)
  是否骊山的土质好?不见得。根据勘察,封土土质较纯,而附近又多砂石,所以《水经注·渭水》载“始皇造陵取土其他汙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今日鱼池村南确有大坑,其容积超过封土体积,鱼池又在陵北三里,这就证明,封土用土是从这里运来的。
  由此看来,秦始皇选择骊山营造帝陵,并非因为可以“就地取材”。骊山皆砂土,不能用作封土,石材又得取之远地,究竟是什么原因会选择骊山呢?
  千百年来,封建帝王营造帝陵是很讲究风水的。《汉书·楚元王传》指出:“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阿,是在附近、侧旁的意思,这里指的是骊山北麓。从临潼县城沿骊山北麓东行,地势逐渐上升,过陵地则转为下坡。山陵在这一段高地上,十数里外,隐约可见。骊山一带,自古以来物产富饶,山色秀丽,地涌温泉,景色宜人。因此,秦始皇选择这里为自己修建陵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风水好。风水是一种迷信的说法,风水好主要指视野开阔,山清水秀。《水经注·渭水》条载:“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这里的说法同秦始皇葬在“头枕金,脚登银”的“风水宝地”之上的民间传说是相吻合的。
  骊山墓以及从葬坑等的营造,其规模之大,耗费之巨,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千千万万的刑徒和劳役者修筑秦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艰难疲惫的劳动,一旦精疲力竭地倒下,就被随便填在乱葬坑里。如今秦陵西侧发现了大量的秦代修陵人墓地。一个墓坑中往往埋着数具甚至数十具尸骨,白骨累累,惨不忍睹。
  陵墓被毁之谜
  为了防止盗墓,凡墓道入口处都设有自动发射的防盗机弩。如果有人偷盗,撞动机关,就会被乱箭射死。为了防止泄露地宫埋藏的秘密,又惨无人道地将数千名能工巧匠关闭在墓里,做了秦始皇陪葬的牺牲品。
  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中,进攻咸阳。《汉书》载:“项籍(即项羽)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北魏骊道元也指出:“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水经注·渭水》)他们都认为始皇陵墓被项羽发掘,搜刮一空,后来牧童到此牧羊,因为羊坠圹中,取火寻觅,羊既觅着,掷去余炬,将始皇遗冢烧得干干净净,陵墓被毁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但是,司马迁写《史记》时,仅距秦始皇遗体入葬时百余年,对陵墓被毁事却只字未提,反而渲染它的完整性,说陵墓封圹完毕后又从墓旁栽植草木,环绕得周周密密,郁郁苍苍,司马迁描写骊山墓“树草木以象山”。墓高已五十余丈,再经草木长大起来,参天蔽日,真好像是一座绝好的山林。他对陵墓被毁只字不提,而六百年后的骊道元却有如此详尽的记述,其中奥妙,只有待陵墓发掘后方可大白于天下。从一般情况来看,司马迁的记述应当正确些,至于秦皇墓被毁之类当是后世的传闻,也可能寄托了人们对秦皇残暴行为的蔑视和仇恨。
  生和死,是人生的永恒主题,也是历史研究的永恒主题。第十六章是写秦始皇对生活的态度,第十七章写的是秦始皇对死后的“追求”。生生死死,秦始皇都向往着穷奢极欲,这也就必然走上横征暴敛的道路。





秦始皇帝大传/郭志坤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