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乐舞俑 一 乐舞俑坑介绍
张宁
2001~2003年初,在距秦陵外城东北角约900米的地方,考古人员发掘整理了一个978平方米的陪葬坑。这个坑的平面像英文字母F,出土物为陶俑和青铜水禽,陶俑的独特别致和水禽的逼真生动,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和兴趣。
在这个坑出土了大型陶俑15尊,陶俑周围的地面上有银、铜、骨质小件260余件。其中一种如大拇指盖般的银器,被认为是义甲,就是弹奏时用的假指甲。义甲是用来弹奏如筝、琴、瑟等弦乐的。
现在已修复两尊陶俑,一尊是箕踞坐姿,就是双腿向前平伸坐着的,他的上身微前倾,双臂下垂置于双腿上,左手微握,掌心向上,右手半握,掌心向下。看起来这尊俑的左手应该拿着一个长长的东西,似乎是乐器类的,右手向下好像在拨动乐器上的弦索,像是正在奏乐;另一尊是跪姿陶俑,左臂自然下垂,双膝跪地,左膝前伸,右臂微屈上举,拇指平伸,其余四指半握。右手中原来好像拿有一长方形的物件。这两尊陶俑都是头戴布帻,身穿长襦,下着长裤,腰系革带,右边腰上悬挂有长方形扁囊,脚穿布袜,目光下视,面部表情祥和专注。其他的俑都还没有修复完毕,但从已修复的这两尊陶俑的动作来看,这些俑应该是一组载歌载舞的乐舞俑,此时此刻正在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调试琴弦,练习敲击,编排舞姿。精心地准备着,等待皇帝随时驾临。
坑中出土的青铜水禽共46件,有天鹅、仙鹤、鸿雁等。身上都还残留有一些彩绘。其中天鹅14件,平均体长57厘米,高27.5厘米~47.5厘米之间;仙鹏1件,高77厘米,体长125厘米,栩栩如生,嘴里还叼着一个小虫子;鸿雁16件,体长48厘米,高40厘米。在出土水禽的地方,原来是有条小水渠的,这些水禽都是被摆放在水渠两边的台地上,斜向成行排列,头部向着水面,好像正在闲散地游荡,或轻松地拍拍翅膀,或欢快地鸣叫几声,互相追逐着叼对方一下,或找点小虫子吃,觅食嬉戏,怡然自乐。让我们不禁联想到两千多年前这一大片水泽,成群结队的飞禽在这里蹁跹起舞,呼朋唤友,是多么的热闹。而秦始皇和他生前一样,茶余饭后在随从的簇拥下,散步过来,在乐人的演奏中,看鹤舞听禽鸣……
人与动物、与音乐,和谐共存,好一幅祥和安逸的画面。把人和鸟禽安排在一起,是因为这些禽类都是象征美好的。
秦陵陶俑叙春秋/张宁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