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参考书架 > 秦陵陶俑叙春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三 秦代乐舞盛况

张宁


  用音乐来教化动物,首先人本身要有很高的乐舞造诣。乐舞的出现非常早,早期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或劳动后敲击着石头或者土地,用酣畅的呐喊来宣泄疲劳,这其中也会伴随随意挥动肢体,这就是原始乐舞。中国古代很早应该就有了乐器,如半坡人的陶埙。夏商周时都有很隆重的宫廷乐舞,参加演出歌舞的人数、奏乐及乐器的编制,规模是相当盛大的。所演出的乐舞作品,大多数都是宏伟而复杂的篇章。周代著名的乐舞《武》,其表演情节的丰富和节奏层次的多变,都已达到相当发展的程度。我们从《诗经》保存下来的300多首周代歌词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歌曲创作既深刻地表现了丰富多样的思想感情,音乐风格和曲式结构也极富于变化。音乐艺术已经远远离开原始的状态而显示出了古代文化的光辉。
  古人对音乐是很重视的,“六艺”里有礼、乐、射、御、书、数。秦人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都是很粗蛮的民族,最多也只是击瓮扣缶,弹筝搏髀,可实际并不是这样。不只是因为当年秦穆公向外来客由余夸耀说:我们也以诗、书、礼、乐教化百姓;而且秦还专门设有乐府和乐官来管理有关方面的事情。这个部门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很多朝代。
  舞蹈的出现更早,从葛天氏执牛尾开始一路且歌且舞至今。1975年在江陵县凤凰山53号秦墓中出土了一把木梳,马蹄形,长7.5厘米,宽5.5厘米,厚1厘米,竖齿15根。梳柄的正面漆绘了一幅歌舞图画,由3人组成,中间是一个头发高挽的女子,衣袖窄长,长裙曳地,正在挥动双臂翩翩起舞;右边一个男子,面对舞者,立身向前倾,手里拿着一个长柄圆盘状物,好像是在伴奏;左边一男子,跪地仰望舞者,可能是在伴唱。画面人物比例准确且栩栩如生,生动地表现了秦代舞蹈活动的一个瞬间场面。这是我国漆器绘画中较早表现乐舞内容的艺术佳作。
  至于秦,直观的便是水禽坑中的乐舞。看着那些正在专心做着准备工作的乐俑,一定很想知道秦人的乐舞情况吧。
  皇宫里需要音乐歌舞,祭祀要奏乐,吃饭要奏乐,招待来客要奏乐,出行要奏乐,有严肃庄重的国乐,有轻松欢乐的小调,只要皇帝需要,轻歌曼舞,随时都在。因此就有了相当规模的乐舞队伍。如当年秦穆公在和戎人周旋时,一次送给戎王好几十个有很高技艺的乐人,戎王欣然接受。
  除了乐舞和乐人之外,乐器也是相当重要的。秦人用来演奏的乐器有很多种类。像磐,这是宫廷音乐必须有的,因为它声音庄重典雅,让人肃然起敬。孔子都说听了磐的演奏,三月不知道肉的滋味。还有筝,据说是宛无义做的,练习和演奏的人,要带假指甲即义甲,不然会伤到自己的指甲。筝的声音很好听,有时像玉珠落盘,清脆细碎,有时又像翻江倒海,跌宕起伏,令人陶醉。此外,还有琴、瑟、簧、箫、笙、笛,打击乐器鼓、筑等。
  音乐歌舞不只是在宫廷,民间也很普遍。大家过年过节婚丧嫁娶都或多或少需有音乐表演。
  考古发现也不断地证明着秦人音乐方面的发展,很多的秦代印章封泥,像乐府丞印,左乐丞印,雍乐钟印等等。这些发现说明秦乐发展在制度方面的健全程度。
  秦公大墓出土的编磬,是秦景公四年即位时制作的。
  凤翔八旗屯秦墓四套共计48件陶制编磐,上面还有铭文,音韵和谐,内容典雅,这些都是用来表演宫廷中的雅乐的。
  以前人们受李斯“击瓮扣缶,弹筝搏髀”这句话的影响,总认为秦乐就是很粗犷很豪迈的,以致现在人们提起西安就会想到鼓乐。但是这只是音乐的一种罢了。《吕氏春秋》告诉我们,秦人在音乐理论方面有着很高的水平,他们知道音乐与地方风俗、习惯、道德的关系。所以,秦穆公会向戎王的使者由余夸耀: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特意提到乐也是政令之一。
  公元前279年秦昭工和赵惠文王在渑池聚会,君臣们欢歌饮酒,酒至酣时,秦王请赵王鼓瑟助兴。赵王鼓瑟完毕,赵国君臣强烈要求秦王击缶。秦昭王没办法,也击缶一曲。说明他们自己也都是个中高手。


秦陵陶俑叙春秋/张宁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9

秦陵陶俑叙春秋/张宁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