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御手俑 一 御手俑介绍
张宁
以前称赶马车的人为御手,也叫车夫。汽车出现后,驾驶的人就叫做司机。过去的车,基本上都和权力、地位、财富有关。这么重要的角色,车和御手,在秦始皇陵墓的陪葬品中,自然是不可或缺的。截至目前,别的俑种都只出现过一次,而御手俑却在三个地方被发现。一处是在兵马俑坑,一处是在铜车马坑,另一处是在袖手俑坑。俑身按质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陶土制作的,另一类是青铜制作的。按级别分为中级军吏俑、高级军吏俑。
陶土制作的御手俑出土于兵马俑坑和袖手俑坑中。兵马俑坑三个坑估计可以出土战车140余辆,那么就应该有140余尊御手俑了。袖手俑坑中出土4尊御手俑。两千多年来,这些俑都保持着双手向前伸出驾马御辔的姿势,以看起来僵硬的样子站立着,演绎着御者的忠实与执着。平均1.8米的身高,现在看来也是英武高大的。从服饰看,这类俑级别没有太大差别:身穿战袍,外披铠甲,下身穿短裤,腿上有护腿,脚穿方口齐头翘尖的鞋子,头戴板状长冠。冠在古代是身份的象征,想想这些御手俑本来出身就非官即宦,所以都有一定的官级。专家们把这些冠分为一型和二型,一型冠是单板,一般是下级军吏俑和御手俑戴,二型冠的形状和一型基本一样,只是冠板分为两个,一般是中级军吏俑戴。铠甲也是有区别的,一号坑御手基本穿背心式的铠甲,二号坑御手俑的铠甲比较完整,前胸后背、胳膊上都有防护甲,手上还有护手甲,脖子上有一圈竖起来的甲片用来保护脖颈称作盆领。铠甲有区别,可能是因为一号坑的车兵主要配合步兵作战,而二号坑的车兵是单独作战,虽然御手俑的高矮、胖瘦、表情、长相各有特点,但一般都是目光微微下视,神情专注谨慎,很尽职的样子,真实地反映了秦代这个群体的状态。
青铜制作的御手俑出土于铜车马陪葬坑中,位置在秦陵的西侧 20米处,铜车马的御手俑与陶御手不同的是铜御手是按照真实人体的一半制作而成。因为铜车马车型不同,两个御手驾车的姿势也不同。高车(一号车)的御手是站立驾车,安车(二号车)的御手是坐着驾车。他们的服装是一样的,头戴的是鹖冠,鹖冠在俑坑中只有将军俑有戴,说明铜御手的级别是很高的。俗话说相府的丫鬟九品官,作为皇帝的御手,不但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待遇也一定是高过一般人的。
这两尊铜制御手俑的造型和陶制御手相比较更加形神兼备。俑坑中的御手只要求尽职尽责,而铜御官却不一样,因为有至高的皇权作后盾,职责之外,有一种无法掩饰的优越,其志得意满就藏在他们嘴角那一丝含而不露的微笑里。但是,也正因为工作在皇帝身边,责任重大,若有闪失,责罚也更重,甚至会丢掉性命。所以,不管是坐着的御手,还是站着的御手,表情都是毕恭毕敬、小心谨慎的。这些惟妙惟肖的心理刻画,使得这些人物更为鲜活。
秦陵陶俑叙春秋/张宁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9
秦陵陶俑叙春秋/张宁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