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秦代车马
张宁
古人最伟大的发明就是车轮。有了滚动的轮子,不仅使得人类移动的速度大大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劳动力。所以人们对车的情结,可以追溯得很远很远。这方面的信息,早已从壁画、砖瓦、图画、生活用具、文字中传递出来。若再延伸,就是人死后的陪葬了。用车、马作陪葬,从车子出现以后就有,哪朝哪代都没有缺失过。秦代车马陪葬也不少,如陕西凤翔县三峙塬上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秦公一号大墓附属车马坑,可能埋有100多辆木质车和600多匹马。它是秦景公(公元前576~公元前537年在位)的陵墓。
铜车马是直接陪葬给秦始皇帝嬴政的,而俑坑中的车马则附属于整个军阵,这些都说明了车、马无论在生活中还是战争中都是有很重要的地位的。
文字的作用,在于记录历史,即使是文学作品,也有对史实的补充作用,比如《诗经·秦风》中就有好几篇描写了秦车。
《驷驖》: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车辚》:有车辚辚,有马白颠。那种头上有个白点的马,是当时著名的好马。
《渭阳》里的“路车乘黄”是秦康公送给舅舅的车子。
还有《石鼓文》中的《吾车》、《田车》、《銮车》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对车马进行了生动地描写。“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吾车既好,吾马既*(左马右缶)”,言词中充满了溢美。
与文字相得益彰的考古发现,是俑坑中的木质车马,虽然因时间久远已改变了模样,但那些深深“烙”在泥土上的印迹提醒着人们,秦时车子的高大与坚固:1.35米左右的轮子,大约1.4米的宽度,1.1米的深度,这样整车的高度大约就在1.7米了。但是,那时候的车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被困扰着。
不过,奇迹总会出现,就像挖雷游戏,在你点击鼠标时说不定碰到哪一块土,就会呼啦开阔一大片。历史也一样,说不定哪一天的一个发现,就会使一个“千古之谜”真相大白。铜车马的发现,就具有这样的作用。
1978年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发现了一处车马陪葬坑,工作人员对这个坑进行了勘探试掘,其中应该有五组车马,3组铜车马, 2组木车马。10辆车子,10个御手俑。
1980年12月,考古人员发掘出了其中的两乘彩绘铜车马。这两辆车是秦代工匠按照真实车马缩小1/2比例制作而成。真实地再现了秦始皇帝銮驾的一个侧影。两乘车都是单辕、双轮、四马挽驾。车、马、俑全部用青铜制作,以黄金白银作为装饰,车上绘有精美的花纹图案,8匹马绘成纯白色,车队的整体是华贵典雅富丽堂皇的。
正是由于两辆车特殊的材质,虽然出土时由于上面填土的重压已经破碎不堪,但是零件不会腐烂,更没有缺少,位置也没有移动。经过专家们8年的精心修复,它们终于完整如初地站在我们面前,使一切也都清晰起来。
一号车叫高车,也叫立车,是战车类的车子,用在车队里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开道警车。它车厢较小,呈横长方形,中间立有一柄铜伞,用来遮阳避雨,御手站立驾车。车上的装备以武器为主,配有铜质弩、盾牌、箭及箭箙。这辆车通高152厘米,通长225厘米,总重量1061公斤。
二号车叫安车,也叫辒辌车,属于乘坐的车子。车的通高106厘米,通长317厘米,总重量1241公斤。因为主要供乘坐,所以车厢做得比较大,分为前室和后室两个独立的空间,前室比较小,仅供御手乘坐,后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车厢设有三个窗户一扇门,前窗在车厢的前镶板上,便于主人随时对御手发号施令。车厢两侧各有一扇小窗,门在后面,窗户上镶的窗板,上面都刻有镂空的菱形网格,类似于今天的窗纱。这种车子古人认为开窗则凉,闭窗则温,因此叫“辒辌车”,是两千多年前最高级的车,类似我们今天的空调车。
铜车马是真实的,从车的造型到车马的连接,没有夸张,没有省略,一丝一毫都看得清清楚楚。马车,就是马拉着车,怎么把马和车的关系解决好,是马车能不能跑得安全平稳的关键。两乘车都是四马挽驾,中间两匹马叫服马,两边两匹马叫骖马。服马和车的连接是通过车辕来完成的。车辕是一根曲形的棍,和车是固定在一起的,辕的顶端有一个横,横的两端是两个轭,轭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口冲下架在服马脖子上,轭内侧看起来好像垫有柔软的皮质衬垫,以避免对马脖子的损伤。下面两脚使用绳索连接,这根绳子古代称为颈旦,作用在于将马轭固定在马颈上,这样马和车就紧密连接起来。服马驾车时着力在于轭,力的传递是通过轭传给衡辕,再通过辕传递给轴。两骖马和车的连接比较松散,是通过绳索来完成的。相对来说位置也不确定,内靠、外移都会发生,这样就会影响车的行驶。古代人也想了一些办法来解决。一个是缰绳,是三段宽窄不同的链条组成,由金银质构件相间连接而成,系结方法是一端套在骖马的颈部,另一端系结在服马的轭首和衡上,作用是防止骖马随意向外跑,能和服马始终保持适当的位置。如果它们向里面挤怎么办呢?也有办法的。他们在服马前腿靠上的位置设了一个好像展翅翘尾的飞鸟形状的工具,叫做胁驱,防止骖马内靠。这些看似简单的设置,却可以使马并驾齐驱,保证车马快速安全地行驶,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人在表现车马真实程度上所花费的心思。
还有一种绳索是很关键的,叫辔绳,它们直接联系着御手和马。每匹马都有2条辔绳,四马共有8条。《诗经》中有“四牡孔阜,六辔在手”的诗句,读了几千年,总不知道怎么会是六辔在手。现在这个问题也解决了。原来两服马的内辔作用不是很大,驾好车后这两条绳子就被绑扎在车厢前面的一个环里固定起来了,所以御手手里拿的是两骖马的内外辔绳和服马的外辔。两条从御手半握的虎口处穿过,另一条穿过食指和中指间的缝隙,合起来握在手中,御手就是通过抖动辔绳,把自己的指令传递给马,来随时调整马的方向,控制车行驶的速度。
仅有这些绳索,御手还不能自如地控制马匹,所以,车上还有一些小的配件。策,用来赶马,应该是特别要对马加以提醒时使用吧。原物估计是用竹子做成的,一端有刺,用来轻轻锥刺马的身体,让马听话。
还有衔、橛等,都是为了能够使马驯服地听从指挥,安全拉车,在马口中放置。衔通长13厘米,由两节构成,嵌于马口之中,两端各有一个椭圆形铜环,环内贯着银镳,镳作用在于防止衔从马口中滑出,另一方面,它又连着辔绳,御手可以通过辔绳带动镳,镳再牵动衔来完成御手的指令。成语分道扬镳中的镳,就是指的这个。只是当时的意思指的是车转弯,或道路转弯,我们的引申意思是分开。铜橛的功能和衔是一样的,用于控驭烈性马。秦陵铜车马上的橛都用在骖马口中,长25厘米,由6节表面布满短小钝刺的球形及半球形零件串联而成。
看铜车马,就想起了以前读《诗经·秦风·小戎》: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
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騧是中。騧骊是骖。
龙盾之合,鋈以觼辒。言念君子,温其在邑。
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左韦右长)镂膺。
交*(左韦右长)二弓,竹闭绲滕。言念君子,载寝载兴。
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那些本来只是一些落在纸上的零件的名称,绳索的名称,对着铜车马,文字和实物一一都找到了对应关系。
车子用来作战,应该从商朝就开始了。早秦时期战车应用也很频繁。公元前627年,秦出兵千里袭郑,出动兵车300乘。
公元前541年,秦公子后子鍼在逃奔晋国时,就带了千余乘车马,这些估计不只是兵车。
公元前506年,秦派出500乘兵车援楚抗吴。
秦穆公在帮助晋公子重耳回国时,曾派出500乘战车,2000余骑兵。
这些数据虽不足以说明秦代的车马状况,但长达10余年的统一战争是绝对不会少了车兵参与的。张仪就曾经说秦国是“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
秦俑坑中的车是木制的。发掘时都已腐朽,除了俑坑地面上有车厢轮廓和车轮留下的遗迹外,我们无法知道秦代战车是什么样子,而且我们也只能凭借这些遗迹来判断它们的数量。据不完全统计,俑坑大概会出土战车140余辆,专家们根据遗迹的形状分了三类:指挥车、副车、一般战士乘的车。
指挥车,车厢宽150厘米,进深120厘米。有装饰,有华盖,像高车的伞一样,描绘有很精致的几何图案,车型基本和高车一样。旌旗金鼓一应俱全。
副车,车厢宽100厘米,进深90厘米。车的形制和指挥车相同,但是没有华盖和钟鼓。
一般战士乘的车,车的形制和指挥车相同,没有华盖和钟鼓。
秦陵陶俑叙春秋/张宁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9
秦陵陶俑叙春秋/张宁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