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参考书架 > 秦陵陶俑叙春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六 养马业伴随的产物

张宁

 
  《后汉书·马援传》载:“马者,兵甲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济远近之难。”马在太平盛世时,可以用来区别身份地位;国家有难、政治有变时,可用来快速传递消息、偷袭敌军等。
  养马除了要供骑乘外,更多的作用是在战场上。战车,骑兵,都是需要大量马匹的。有句话叫因地制宜。骑兵的出现,自然首先发生在那些自古以来就生产马,而且气候和青草适于马匹生长的国家。这些,秦都具备。加之他们经常要和周围的戎人作战,必须有可以和对方抗衡的交通工具和武器。
  因有天时地利,秦的骑兵发展较早,秦穆公时已有;公元前260年,秦昭王时秦赵长平之战,秦用5000多骑兵隔断赵军,取得胜利;张仪也称秦国“车千乘,骑万匹”,说明秦的骑兵规模是相当大的。
  秦骑兵的形象,除文字记叙的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的就是出土的陶制兵马。咸阳塔尔坡出土有2件骑马俑,被认为是中原地区出土最早的骑马俑。俑的动作是一手牵马,一手下垂,好像拿着一个什么东西。能更形象具体展现秦人的骑兵形象的,就是布阵在秦兵马俑二号坑中的116件骑兵俑。俑的高度在1.8米以上,一手拉马,一手提弓箭,头戴圆形小帽,帽子的两侧有带子系在下巴底下,以防止马在奔跑时帽子落下或者头发散落,影响骑兵在马上的动作。骑兵的衣服也有别于步兵,战袍不长,只到膝盖,齐腰的短小铠甲,下穿紧口的连裆长裤,脚登短靴,这种装扮很具骑兵的特点。
  骑兵因为其快捷便利,在战场上可以起到奇袭的作用,所以被各国大量发展。但是因为养马的难度,使骑兵的多少也成了考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尺。
  骑兵在当时是个特殊的兵种,要求是很高的,秦代法律规定骑兵的年龄在40岁以下,身高七尺五寸(合现在l.73米),身体要健壮,动作要敏捷,骑射技艺要娴熟。要求马的高度在五尺八寸以上(相当于现在的1.33米),而且要听从指挥,训练达不到要求,相关人员要受罚。马送到军队还要进行考核,被评为下等马的,县令、丞、司马都要受罚,主管的县司马、令还会被革职,终生不再起用。
  兵马俑坑中的陶马,完全符合当时骑乘马的标准,而且塑造的肌肉隆起,腹背壮实,轮廓优美,前腿如柱,后腿如弓,活脱脱一匹匹骏马的样子。
  要区别哪些马是良马,哪些马是驽马,哪些马适合驾车,哪些马用来骑乘,这就需要有行家来辨认。因此而诞生的是相马专家。流传至今的秦著名相马人,一个是众所周知的伯乐,一个是他的徒弟九方皋。
  《庄子·马蹄篇·释文》介绍:伯乐,秦人,大概在秦穆公时代,姓孙名阳,生于山东成武县,善相马。据说,伯乐原是天上的一颗星,主管马。古代常以星宿命名有能力的人,孙阳就是这样的。叫多了,本来的名字倒被人忘记了,所以“伯乐”流传至今。
  《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代韩愈的《马说》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伯乐的事迹,文献并没有太多的记载,所见,也只是史书中的只言片语。最著名的,是他推销自己讲给春申君的一个故事。说的是有次伯乐在外面看到一个车夫赶着一辆盐车,艰难地行驶在陡峭的山坡上。驾车的是一匹瘦骨嶙峋、牙齿都要掉光了的马。它非常吃力地往前攀爬着,汗水洒湿了路面。伯乐只看了一眼这匹马,就发现了它的不寻常,心疼地跳下车,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马背上,那马也在一瞬间精神大变,跃起长嘶。伯乐说:你听听,你看看,这是一匹千里马啊!你用它拉车,它会连最普通的马都不如,但要是让它驰骋疆场,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你把它卖给我吧,你想要多少钱?驾车的人以为自己遇到了疯子,就随便出了个比当时好马价格都要高的高价,伯乐却二话不说就买了下来。马买回去以后,伯乐精心调教、喂养,不出半个月,骏马的样子已显现出来。骑着它奔跑时只觉两耳生风,喘一口气的功夫,已到百里之外。这就是伯乐慧眼识马的故事。
  另一件事是伯乐举贤的事。在伯乐晚年,有一次闲谈时秦穆公问他:你也这么大年龄了,不知道你的子孙中有没有人可以继承你的事业呢?伯乐说:唉,我的那些儿孙,都只是平庸之才,能识别好马,但相不出千里马。好的马,看看外貌也可以看出;但是千里马却不止是要看外貌了,很多内在的要用心去发现。您要是想找相千里马的人,我倒是有个人可以介绍给您。他是曾经和我一起拾柴挑担的,叫九方皋。您见见他吧。
  秦穆公召见九方皋,让他去找一匹千里马。九方皋用三个月时间,回来报告说在沙丘找到了。秦穆公问: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一匹黄色的公马。秦穆公于是派人去将马运回来,却发现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很不高兴,对伯乐说:你找的是什么样的人啊,马的颜色、公母都分不清,又怎么能找到千里马?伯乐喟然长叹:这正是他胜过我的地方,九方皋所看到的马,已不是我们常人所能洞察的了,这就是他相马的天机。然后又说了一番玄机无限的话:“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运回的这匹马经过调试,证明果然是匹无与伦比的千里马。
  世人说伯乐,不只是在赞颂他相马的技艺,更重要的是取他毫无私心,不嫉贤妒能任人唯才的思想。
  相传,伯乐曾著《相马经》一书。1973年11月至1974年初,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二、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就有一部失传已久的《相马经》帛书。《相马经》帛书上共76行、5200字,其中残缺500字(有200字可以查补,有300字无法处理),因为这部古书没有相应的今本可以查对,所以一些内容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但其第一篇就写到“伯乐所相,君子之马”,说明这部《相马经》即使不是伯乐《相马经》原文,也是传承、吸收和发挥了伯乐《相马经》的成就写成的。这部《相马经》内容包括经、传、故训三部分。经文部分用韵文写成,类似于诗或赋。《相马经》的出土,展现了伯乐《相马经》的丰富内涵,也证明了伯乐《相马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相马专著在中国养马学、相马学等领域里的重要地位。
  伯乐去世后,落叶归根,葬在今天成武县伯乐集镇驻地伯乐村前。20世纪50年代发现还有明嘉靖年间重修的伯乐墓,虽饱经风雨和磨难,今墓址仍存。20世纪70年代,当地人在伯乐墓前挖掘出伯乐残碑,上有篆书“孙阳”字样。现今伯乐村孙姓村民口碑代代相传,都认伯乐是他们的“老爷爷”。村民们清明节都要到伯乐墓给“老爷爷”烧纸;平时说话还避“伯乐”之讳,把韩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话,改成了“千里马常有而老爷爷不常有”。
  养马看起来好像是个简单的事情,但是秦人却藉此慢慢发展壮大,封土立国,一统天下,不得不感谢为此而做出贡献的历代的养马人。
  


秦陵陶俑叙春秋/张宁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9

秦陵陶俑叙春秋/张宁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