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黄帝文化刍议

刘宝才 何炳武


  纪念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我们可以举办多种活动,进行许多领域的研究。而在一切纪念活动和研究工作中贯穿什么样的精神、阐扬什么样的观念,则取决于我们对于黄帝文化的理解。
  我国学者提出黄帝文化这个概念已有多年了,2000年还在浙江缙云举行了全国首届黄帝文化研讨会。但是,我国学术界对于黄帝文化本身的研究仍然很不够。现在,已经对黄帝陵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每年更加隆重地举办祭祀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加强黄帝文化的研究。
  2003年秋天,我们接受了编修《黄帝陵志》的任务。在编撰委员会领导下,经过编写组全体成员集体努力,这个任务现在已经完成了。这部《黄帝陵志》一定有缺点甚至错误,我们期待专家和所有读者的批评指正。在这里要说的是,通过编写《黄帝陵志》,我们对于黄帝文化形成的几点认识。
  一、黄帝文化与中国文明起源时代
  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总概括,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首创精神和凝聚精神。炎黄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期,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方面都有首创之功。炎黄时代也是中国先民社会生活空间迅速扩大、互相联系空前加强的时代。由于黄帝部落取得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领导的地位,促使炎黄集团与九黎集团融合,中国人的凝聚力第一次突出的表现出来。所以说,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伟大首创精神和凝聚精神这一黄帝文化的本质特征,与炎黄时代有着内在联系。炎黄时代为黄帝文化提供了基质,黄帝文化是炎黄时代即中国文明起源期历史特征的文化总结。这说明黄帝文化所倡导的中华民族的首创精神和凝聚精神,有着深远的历史依据。
  二、黄帝文化与五千年中国文明史
  黄帝文化又与五千年中国文明史联系在一起。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不断创新发展,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为黄帝文化发展提供了动力。三代时的夏、商、周三族都把本族族源追溯到黄帝,为华夏各族互相认同提供了历史依据。春秋时的“华夷之辨”包含有以文明程度划分华夷的思想,为中华民族凝聚范围扩大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都成为黄帝文化的内容,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黄帝文化中有部分后代形成的观念和材料。这部分观念和材料在古史研究领域不可采信,而在后代历史研究领域则有价值。例如:纬书描绘的黄帝对于研究汉代文化史有价值。《路史》和《本行记》的记述虽有附会,却折射出南宋时期民族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中华民族要求统一的呼声。近代的辛亥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一再举起黄帝的旗帜,又是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的需要。因此,黄帝文化所代表的是,肇始于中国文明起源期——炎黄时代,又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得到充分发展的中华民族精神。
  三、黄帝文化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重视科学技术是黄帝文化的突出特点,是黄帝文化崇尚开创精神的重要方面。司马迁用“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12个字赞颂黄帝功德,就是说黄帝在治理自然环境、发展农业生产、安定人民生活、建立社会制度各方面都有开创性的建树,其实是对于炎黄时代精神的很好概括。其中“治五气,艺五种”即是重视科学技术的精神。在历史发展中,重视科学技术成为黄帝文化的重要观念。这里仅举一例:《汉书·艺文志》中,以黄帝君臣之名为书名的著作有25种之多,《诸子略》、《兵书略》、《数术略》中各有6种,《方技略》中有7种。值得注意的是,《数术略》的《天文》、《历谱》、《五行》类图书中都有以黄帝君臣之名为书名的著作,《方技略》中的《杂占》、《医经》、《医方》、《房中》、《神仙》类图书中也都有以黄帝君臣为书名的著作。这些著作几乎遍及中国古代科技的所有领域。战国秦汉人的科技著作而以黄帝君臣之名题名,说明关于黄帝君臣发明创造的传说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致战国秦汉间人们普遍将黄帝君臣看成伟大的发明家,愿意将科学著作挂在他们名下。这样的古代科学著作不是黄帝时代所能有的,却成为黄帝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中国古代科学中占有突出地位的是医学,而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也最多见到黄帝的身影,与古代医学有关的著作如《列仙传》、《列子》、《抱朴子》也常常提到黄帝。这类著作称黄帝之道为“养身治物之道”(《列子》卷上),强调了“养身治物”在黄帝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医家以黄帝为鼻祖。元朝甚至规定由十大医师主持祭祀黄帝的典礼,更加凸现出医学在黄帝文化中的地位。我们从这里看到,崇尚科学技术是黄帝文化的一种特质。
  四、黄帝文化与祭祀
  黄帝文化不仅体现于典籍中,也体现于社会生活中,体现为纪念黄帝的活动,最突出的是祭祀黄帝的活动。
  黄帝去世后,当时的人们就设立庙坛祭祀黄帝。从那时到现在,中华民族一直没有中断对黄帝的祭祀。古代祭祀黄帝有过不同含义,或者将黄帝作为帝王祭祀,或者将黄帝作为天帝祭祀,而主要还是将黄帝作为祖先祭祀的。有虞氏和夏后氏都把黄帝视为远祖,用祭祖的最高典礼——禘礼祭祀。商周时以黄帝为初祖的诸姓后裔,仍然将黄帝作为远祖祭祀。从战国时起,黄帝获得天神和古帝王的身份,人们也将其作为神和古帝王祭祀。但将黄帝作为祖先的祭祀没有中断,或者继续举行禘祭,或者在郊祭时陪祭,或者在明堂祭祀,或者在黄帝陵庙祭祀。近代中国人扬弃了作为天神的黄帝观念,淡化了作为古帝王的黄帝观念,突出了作为祖先的黄帝观念。同时对于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的理解也进一步深化,人们普遍接受了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观念,强调祭祀黄帝的文化意义。
  与祭祀密切关联是黄帝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其他文化派别基本没有的,又与宗教祭祀的性质不同。以祭祀为主的纪念黄帝的活动,有精英人物参与也有众多的民众参与,体现“精英思想”也体现“民众观念”。所以,黄帝文化包容“精英思想”和“民众观念”,“精英思想”和“民众观念”在黄帝文化中并存。
  黄帝文化的这个特点提高了黄帝文化的转播能力。我们知道,黄帝文化的原始材料最初保存于传说中,后来被陆续记入经书、子书和文史典籍。传说本是“民间观念”,记入文献的时候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注入了“精英思想”。而在此之后,传说仍然在民众中流传,被民众做着自己的解释,体现着“民众观念”。例如,司马迁在民间做了广泛采访,经过鉴别取舍写了黄帝的传记。司马迁写的黄帝传记无疑反映“精英思想”,属于黄帝文化的重要部分。但《史记》问世以后,黄帝的传说仍然在民间流传,反映着“民众观念”,也是黄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黄帝文化能够传之久远?为什么作为“民间观念”的黄帝文化没有消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它不仅体现于典籍之中也体现于社会生活之中,得力于它体现为祭祀等纪念黄帝的活动这个特点。
  黄帝文化的这个特点,对于今天探讨思想文化史的理论也有启示。思想文化史研究中,如何处理“精英思想”与“民众观念”的关系,始终是个大问题。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对象只是“精英思想”呢,还是也要把“民众观念”作为研究对象?如果两者都是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对象,有没有主次之分呢?如果有主次之分,哪一个该是主要的呢?文化中的“精英思想”和“民众观念”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19世纪和20世纪,这类问题被西方学者用不同的术语反复提出来讨论过,有的叫做“大传统”与“小传统”问题,有的叫做“经典文本”与“大众文化”问题。不同术语之间的差别是次要的,内涵大体相同。用我们这代人习惯使用的语言来说,近似于思想文化史如何处理社会意识的两个部分——理论化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诸形式)与非理论化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的关系的问题。19世纪以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发展趋势,主流是越来越重视“民众观念”,不但承认“民众观念”是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对象,而且将其作为思想文化史研究的重点。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的新社会文化史学派提出这种观点,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关于哲学史与思想史关系的讨论中有思想史要“泛化”的主张,也属于同类观点。不过,思想文化史对象的讨论还没有达成完全共识,更没有在著述实践中真正解决。思想文化史研究中如何处理“精英思想”与“民众观念”,至今仍然是讨论的热门话题。自然,黄帝文化也没有完全回答这些问题,但黄帝文化一直包容“精英思想”与“民众观念”这个事实及其对黄帝文化传播起的积极作用,可以成为考虑解决这些问题的资借。
  

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帝陵基金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