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陵
陕西省文物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
隋炀帝陵为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之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
1957年,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地理位置与环境
隋炀帝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西塬洛阳村东北约400米处,南近*(左氵右韦)河河沟,北为开阔耕地,东临罗家堡,整个地势呈北高南低的漫坡地带,北距西宝北线约1000米。东距古城西安7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南距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9公里,海拔高度约为590米。
武功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东临兴平,西临扶风,南与杨凌相依,北与乾县接壤。地形以平原为主,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有河流四条,漆水、*(左氵右韦)水、漠谷三条河相汇注入渭河,渭河沿县南界东流。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北线、中线横贯东西,省道西环线通贯南北。
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无霜期为221天,温度、降水量差异较大,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秋时间较短,天气复杂多变。
主要农产品以小麦、玉米为主,兼养殖猪、牛、羊等。周围人口较密集。
二、历史沿革
自周代以来,历朝历代都将武功归属于长安都城的京畿之地,名士、文人编纂的史书、志、传、诗词都大书特书予以颂扬。秦孝公最早实行县制时,武功县就是其中之一,据今已有2350余年。
1958年12月,武功、扶风、兴平并为兴平县。
1961年9月,武功县建制恢复,县政府由武功镇迁至普集镇。
1983年10月,武功县由归属宝鸡市改属咸阳市。
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修离宫,辟驰道等,荒淫无度,加之灾荒四起,民不聊生,使国力大衰,以至走向灭亡,其过远远大于功。
隋大业十四年三月,杨广葬于扬州吴公台下。唐武德五年,迁葬于武功西塬上,与其父隋文帝杨坚之泰陵隔河相望。
三、基本情况
隋炀帝陵原为覆斗形,现仅存一环丘形土冢,高约3米,直径为7米。
隋炀帝陵为陕西帝陵中一座较特殊的帝王陵,陵墓迁葬于武功西塬上,与文帝泰陵隔河相望,背向泰陵,寓意着亡国之耻,无法面见先祖,且留下许多历史传说。
四、调查情况
1956年,陕西省第一次文物普查时,宝鸡市文物普查队对隋炀帝陵进行调查、登记。
1981年,陕西省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宝鸡市文物普查队及武功县文化馆对隋炀帝陵进行调查、登记。
1988年,陕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咸阳市文物普查队对隋炀帝陵进行调查、登记。
五、保护管理
保护标志情况:1983年,按照陕西省规定,宝鸡市人民政府立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工字形底座,宽100厘米、高130厘米、厚20厘米、座高140厘米。
隋炀帝陵于1957年8月公布为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武功县文化馆设文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1984年6月25日武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直接对该陵墓进行保护、管理。1998年由咸阳市政府批准成立武功县文物旅游局,对隋炀帝陵进行保护、管理,并设义务文保员。
陕西帝陵档案/陕西省文物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