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隋唐帝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桥陵

陕西省文物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


  桥陵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依山为陵。
  1956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地理位置与环境
  唐睿宗桥陵位于陕西省蒲城县坡乡镇安王村北的丰山南坡,东南距县城15公里。海拔高度761米。
  桥陵地处黄土高原与渭河平原交接地带的北原山地。南与秦岭诸峰相对。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偏少。
  桥陵南3公里、6公里许有二级公路东西方向通过,三级油路直达陵区,交通方便。当地农业为主,花炮产业、养殖业初具雏形,另有少许建材企业。
  二、历史沿革
  唐睿宗李旦(661-716)先后两次登基,三让天下,成就了其母武则天一代女皇的伟业,使儿子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开元四年(716)驾崩,终年55岁,葬于桥陵,庙号“睿宗”。
  桥陵以山为陵,在山腰开凿地宫,在地面绕山筑城,当时地面建筑雄伟精制,除九间献殿外,还有阙楼、下宫和陵署十余座,建筑达一百四十余间,下宫内设寝殿。《唐书·玄宗本纪》载:“开元四年十月庚午葬大圣真皇帝于桥陵。”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89)增建房屋达百四十间。后梁开平二年(908)温韬盗掘破坏。宋开宝六年,修葺陵庙,立碑记事,今无存。
  清乾隆四十年(1775),筑城垣万丈,立碑“唐睿宗桥陵”。
  三、基本状况
  桥陵依乾陵旧制,以山为陵,桥陵南神道长625米,宽110米,两旁有唐代石刻群,包括石狮、石鸵鸟、獬豸、翁仲等,有“石刻艺术甲天下”之美誉。
  阙址16处,其中14处部分夯土基址存在。东南约3公里有10余座陪葬墓,呈扇形分布,封土微损。
  在山腹中凿石开墓室,在地面绕筑重城,内城周长13公里有余,面积近3000亩,内设享殿、卫所等,陵园范围跨坡头镇和三合乡,四角筑角阙,四面设门,门前各有门阙1对,今遗址尚存,东、西二门前各有石狮1对。北门石狮1对、石马3对(今存3,残肢断体)。南门有石狮1对、石人10对(今存东9西7)、小石人1对、石马5对(少有损坏、1残)、石鸵鸟、石獬豸、石华表各1对(东残,已修整),下宫在陵西南2.5公里处。
  史载:昭成窦后、肃明刘后、贤妃王芳媚、代国公主、凉国公主、金仙公主、让帝、惠庄太子、惠文太子、惠宣太子、云麾将军李思训均陪葬于陵区东南。先后发掘了王妃、金仙公主、云麾将军、惠庄太子、让帝墓。今现存墓冢八座。
  桥陵地面石刻,历经多次扶正加固,虽略残损,少有缺失,尚存旧时风貌。
  桥陵陵园遗迹和建筑基址勘察清楚,陪葬墓中的金仙公主墓、王贤妃墓、惠庄太子墓等(做了发掘或抢救性发掘)出土甚丰,为研究唐代陵寝制度、建筑技术和工艺水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桥陵神道石刻大都完好,时代风格鲜明,气势豪壮,雕刻精湛而生动,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博大氛围与特征,堪称唐代陵前石刻艺术的珍品和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史上的瑰宝。
  四、调查、发掘、展示与研究
  1963年、198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调查勘探试掘墓道。
  1975年,陕西省文管会组队发掘了“金仙公主”、“王贤妃”墓。
  199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加固、维修四门石刻。
  199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组队抢救性发掘了惠庄太子墓。
  200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组队抢救性发掘了惠陵太子墓。加固维修了墓冢,恢复(复制)部分壁画。试掘西华门遗址。勘探了南华门遗址,献殿遗址。
  1993年9月29日—11月30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德国美茵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联合组队作了全面勘查,编著了《唐睿宗桥陵考古钻探测绘报告》。
  五、保护管理
  1956年,桥陵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陵南门前西侧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碑,陕西省人民政府立。
  1982年,成立桥陵文物管理所,专职保护机构。
  又先后成立文物特派室、陵区派出所、文物稽查大队协助文物保护工作。另有群众义务保护组织,下分十几个小组,共同保护定陵。

陕西帝陵档案/陕西省文物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