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隋唐帝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泰陵

陕西省文物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


  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墓,依山为陵,位于渭南市蒲城县。
  1956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地理位置与环境
  唐玄宗泰陵,位于蒲城县东北15公里处,五龙山脉金粟山西峰尖山之阳。西南距西安125公里,在关中唐陵中距唐代长安最远。
  蒲城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渭河平原的交接地带,地貌类型多样,以台塬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特征依次分为:北部山地,沟壑山峦,此起彼伏;中部黄土台塬;洪积扇分布在北山南坡,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并与一级台塬之间形成一槽状洼地,洼地中地下水丰富,水质也较好;东部洛河河谷在县内蜿蜒70公里、河漫滩地仅可种植一些季节性作物。各级阶地总的来说阶面平坦,灌溉方便,农业生产条件较好。
  北洛河(洛河)、白水河(系洛河支流)、大峪河流经县境东北。
  蒲城县地下水含氟量普遍偏高,除尧山以北、罕井、大孔地区地下水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外,其余地区(占全县面积89%)的地下水含氟量均超标。
  本县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多东北风,次为西南风。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偏少。多年平均气温13.2℃(北部山区为10.5℃—12℃),年平均降水量为541.7毫米(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增,北部山区达560—640毫米),年日照2282.4小时,无霜(中部)期为219天。陵区附近村落相连。
  二、历史沿革
  唐玄宗李隆基,唐睿宗第三子,系唐朝第六位皇帝。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八月戊寅诞生于东都洛阳。其性英武,善骑射,曾任潞州别驾,先后于景云元年(710)和延和二年(713)杀死欲效法武则天的韦皇后及其女安乐公主和干预朝政的太平公主,始掌握实权,并改元先天,结束了多年纷扰动荡的局面。李隆基28岁登基后,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励精图治,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被史学家称为“开元之治”的盛世景象。之后他沉溺于声色,怠于政事,政治腐败,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终于酿成“安史之乱”。他仓皇西逃,唐王朝从顶峰衰败。次年太子李亨(肃宗)在灵武(宁夏)即位,他被尊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因抑郁驾崩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后来尊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广德元年(763)三月葬泰陵。
  泰陵陪葬墓——高力士墓。位于蒲城县椿林乡山西村。高力士(684—762),原名冯元一,高州良德人,早年收养于宦官高延福门下,冒姓高,受宠于武则天,赐名力士,封宫闱丞。景龙中,附结李隆基,在平定韦后和太平公主叛乱中立下殊功。开元初,知内侍省事,四方奏请皆经其手。累授大将军,开唐代历史上封宦官为将军之先例,安史之乱时,随玄宗逃蜀。后被李辅国所诬,放逐巫州,宝应元年(762)赦还,卒赠扬州大都督。
  泰陵从始建迄今一千二百四十余年间,曾几次经焚毁、掘盗和修葺。泰陵建成之初,地属奉先县(原同州蒲城县),后改置为专奉陵寝的“赤县”,陵区管理机构为“陵台”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诏修献、昭、定、乾、泰……等陵,各造屋378间。
  后梁华原节度使温韬盗掘渭北唐陵,取其金宝,残及玄宗骸骨。
  宋太祖赵匡胤曾三次下诏修葺历代帝王被盗掘陵墓,将泰陵的“玄宫”加以整修,骸骨具法服置棺椁重葬,并封固了墓道,修葺了地面建筑,并设置陵户。开宝四年重修唐玄宗庙碑,迄今犹屹立在泰陵前约2.5公里许的敬母山村西。碑下有许多唐、宋的砖瓦残片。
  清乾隆四十年(1775),陕西巡抚毕沅对陕西境内的名胜古迹进行了一次修葺,给泰陵修筑保护围墙,长一百丈、高六尺、基宽三尺,立“唐元宗泰陵”碑。
  1983年以来,各级政府曾拨款对泰陵石刻进行修复、加固、扶正。
  1956年8月6日,泰陵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基本情况
  泰陵依山为陵,坐北朝南,在山腹中凿玄宫,夯筑垣墙略呈方形,东西1200米,南北1300米,城垣四面中部各设一门,四门外各置石狮2件,阙台一对。神道两侧列置石刻。神道南端亦有阙台一对,称为乳台。南神门外神道两侧有八棱宝珠顶石柱、翼马、高浮雕鸟各1对;仗马5队、石人10对等大型石仪雕刻,雕琢精美,神态逼真,但个体变小。现陵园石刻均不完整。乳台东南1300米处有高力士陪葬墓。
  陵园内还存有宋代新修唐元宗庙碑、清代毕沅书墓碑各一通,高力士墓碑现保存在县博物馆。
  陵南乳台东南1300米处为内侍高力士的陪葬墓。高力士墓坐北朝南,墓封为圆丘形,原底径35米,高约12米,现残高8米,墓前神道碑已迁至县博物馆。墓由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墓室及封土堆组成,现存总长度60米。长方形天井4个,这种长方形的窄天井在唐墓中不太常见。出土陶俑220余件,均为泥质红陶,合模制作,饰粉彩。墓志一合,“开元通宝”、“乾元重宝”铜钱若干以及少量遗骨。墓室内自墓道至墓室都绘有壁画,大部分已脱落。甬道顶部以红彩绘卷云,西壁以墨线绘男侍、花草等。墓室东、西两壁以红彩分为十二屏,每屏绘兽首人身的十二生肖之一,墓室南绘一大鸟、羽翼开张,北壁内容不明。墓志志文叙述高力士的世系、出身、为人、功绩、官职、家庭情况及死因等,无一字缺佚,可补正《高力士神道碑》及史传中有关内容之不足和错讹。另外该志书法流畅秀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高力士墓是迄今发现的官职最高的宦官墓葬。高力士本人也是知名的历史人物,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见证人,这座墓的发掘为唐史和中国宦官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陵园地面现存:
  南神门:石柱1个,翼马1对,驼鸟1对,石马6个,牵马人4个,翁仲19个,石狮1对,阙台、乳台遗址各2处。均有残损。
  东神门:石狮1对,阙台遗址2处。
  西神门:石狮1个。
  北神门:石狮1对,石马2个,牵马人2个,阙台遗址2处,均有残损。
  陵南乳台南侧600米处有下宫遗址。高力士陪葬墓,该墓位于乳台东南1300米左右的山西堡村。
  泰陵位于唐十八陵的最东端,是盛唐时期最后一个皇帝之陵墓,其陵园规模较大,布局较严格。陵园石刻造型精美,保存较好,神道石人首次以左文右武配置,开中唐神道石刻配置之先河,陪葬墓中的壁画内容丰富,艺术价值高。泰陵对研究唐代陵寝制度、石刻艺术及中唐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四、相关研究情况
  贺梓城:《关中唐十八陵调查记》、《文物资料丛刊》1980年。该文简单的涉及到了泰陵石刻特点等情况。
  刘庆柱、李毓芳的《陕西唐陵调查简报》,该文对陕西唐陵逐个进行较为全面的记录。其中对唐泰陵的形制、特征、石刻现状等进行了初步的记录。
  王双怀的《荒冢残阳》较全面地介绍了唐陵的情况,对泰陵陵主生平、陵墓形制特征及石刻情况作了较详细地介绍和分析。
  陈安利《唐十八陵》,中国青年出版社。该书是以往调查研究的一些汇总。
  日本学者藤善真澄的《玄陵的泰陵踏查记》,该文是其个人短期考察的一些感想。
  日本学者来村多加史的《唐代帝王陵的研究》,是宏观研究唐陵的主要著作,涉及泰陵的论述不多。
  五、调查与发掘情况
  1956年—1960年、1980年、1988年、1993年对泰陵陵区遗址、石刻、陪葬墓等分别进行了文物调查和登记。
  1995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泰陵的陪葬墓——高力士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六、保护管理
  1956年,公布泰陵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1年,成立了群众性的“泰陵保护小组”。延续至今,有义务文保员。负责陵区四门的文物安全及树木养护工作、环境风貌的管理保护工作。
  1983年,成立专职保护机构泰陵文物管理所,主要负责陵区文物安全、保护管理工作。
  附近小学“国保小卫士班”,负责陵区环境卫生的清理、信息的报告工作。
  保卫工作由泰陵文管所负责。


陕西帝陵档案/陕西省文物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