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重要事件 > 解放战争时期 > 横山起义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十二、在决定命运的时刻

李凤权


  北线战役(也称榆横战役)正式开始了。
  这个战役,对于陕甘宁边区来说,是对付即将到来的蒋介石、胡宗南全面进攻的准备和预演;对于胡景铎和他率领的部队来说,是决定他们命运的时刻。
  榆横地区的显著特点是原高沟深,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与这些自然条件相对应的是国民党杂牌军兵力分散,装备较差,联络不便,指挥不灵。根据这样一些特点,陕甘宁军区北线战役指挥部决定,把参战主力集中在东线和西线,对起义部队的外围敌军采取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同时以少量兵力深入中线,分头接应波罗、石湾、高镇的起义。
  1946年10月13日凌晨,战斗先从东线的武镇和镇川堡同时打响。
  北线战役副指挥张贤约率领新四旅主力向武镇敌军发起进攻,罗元发旅长率延属分区教导旅向镇川堡发动进攻。驻守在这里的是国民党二十二军的两个营和十一旅的一个团,他们的抵抗是相当顽强的,但在解放军优势兵力的围攻下,经过一整天的激烈战斗,少数敌军突围逃脱,绝大部分被就地歼灭。到15日清扫战场为止,武镇、镇川及其周围的三岔湾、万佛洞、上盐湾、鱼河堡、米家园则等地,纵横将近100华里的无定河沿岸获得了解放。
  东线战役的规模不算很大,但其影响远远地超过了战场上的胜利。一整天的隆隆炮声震动了榆林古城,那些逃回榆林的残兵败将为替自己的失败寻求借口,无意间宣传了人民解放军的威力,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榆林的恐慌心理。榆林城内顿时紧张起来,左世允和徐之佳命令全城戒严,加强守备,准备应付解放军的进攻。他们已经自顾不暇,无力西顾,从而消除了波罗起义的后顾之忧。
  西线。张仲良政委率领教导旅、警备旅、新十一旅各一部,在乌审旗支队配合下,也于13日凌晨包围了横山县城。驻守横山的国民党军是王永清(绰号正铁锁子)的独立骑兵团,约2000人。这支部队原是内蒙一支游击队,抗日战争初期被胡景通收编为骑六师一个支队,骑六师裁撤后编为二十二军直属骑兵团。王永清及其所部在突如其来的解放军的四面包围下,对外失去联络,孤立无援,暂时采用固守观望态度。解放军围而不攻,力争这支部队在大势所迫下参加起义,或缴械投降。
  人民解放军在东西两线的军事行动,为波罗、石湾、高镇的起义创造了决定性的有利条件。
  波罗堡。10月12日夜。群山墨带,万籁俱寂,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早早入睡,那些瘾君子们蜷卧在大烟灯旁吞云吐雾,只有保安指挥部副指挥官胡景铎家里闪耀着几支熠熠烛光,静静地等待着几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按照胡景铎的吩咐,指挥部参谋姚绍文以召开紧急会议的名义,派人去把参谋主任薛宏道、第三大队队长高乐天、政训官武之缜等人,按次序一个一个地请来。在大门里迎候他们的是胡景铎的警卫员黄福初和两名亲信,二话不说,先缴了他们及其随从的武器,押进一所房间,交给姚绍文“接待”。薛宏道气急败坏,高乐天暴跳如雷,武之缜惊恐万状。姚绍文说:“本人奉命办事,请各位稍安勿躁,副指挥马上就到。”他指了指坑上摆好的烟具,“请各位自便,但不许走出房门一步。”
  此时,胡景铎正在指挥部办公室召集副官主任杨俊亭、八中队队长李振英、机枪中队队长程仲远、秘书张怡祖、由边区派来进行秘密工作的杨万钧、王钰等人开会。他说:“我们马上举行起义,所有官兵务必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坚决保证起义成功。”他接着发布命令:
  命令李振英控制南城城防,准备迎接解放军进城,同时派人监视薛宏道、高乐天的住宅,不能有任何差错;
  命令程仲远立即接管西城城防,收缴驻守西城的七中队(队长屈文治、高乐天的亲信)的枪,把屈文治押送指挥部;
  命令杨万钧、王钰配合程仲远的行动;
  命令杨俊亭、张怡祖留守指挥部,整理文书档案,准备移交;
  命令排长以下所有官兵放下武器,就地待命,防止任何意外事故。
  会议很快结束,各人领命而去。
  程仲远接管西城的任务非常顺利地完成了。由于杨万军、王钰等人在七中队士兵中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程仲远一声令下,士兵们纷纷缴出枪械,屈文治也不得不乖乖地把城防交给程部接管。
  屈文治放下武器以后,整个波罗堡就完全掌握在起义部队手中。
  午夜刚过,胡景铎回到官邸会见薛宏道等人。他以不容有任何违抗的威严态度说道:“解放军已经进城,我决定立即起义,退出内战,这是我们这个部队的唯一出路。各位不要害怕,一切后果由我一人承担。你们愿意参加起义就留下来和我一起干,不愿意参加起义的可以随时离开,我保证各位身家性命和财产的安全。”
  薛宏道等人根本没有参加起义的打算,他们时刻提防着胡景铎的“异动”,但当这种“异动”发生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已经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知道大势已去,任何抵抗都毫无意义,想要脱身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他们面面相觑,一个个无可奈何地表态:“一切听从副指挥官的安排。”
  拂晓,胡景铎穿戴着摘去了帽徽和领章的衣帽,提着一柄手杖,来到八中队防地,在李振英、张怡祖等人陪同下登上了南门城楼。他两天两夜几乎没有合眼,而内心的激情却使他精神抖擞,英姿焕发。他在薄薄的晨雾中伫立远望,急切地等待着解放区接应部队的出现。
  范明带着一个加强连,按约定的计划已经隐蔽在波罗堡南边的五里墩,密切地观察着波罗城的动静。当他发现城楼上人影晃动,就用手旗联系,城楼上也立即出现了相应的信号。
  胡景铎把手杖一挥,大踏步走出南门,与范明等人握手,随即带领部队进了波罗城,来到指挥部。
  胡景铎简要地介绍了波罗城内的情况,要求解放军立即接防,对保安部队进行改编。
  驻扎在波罗附近的二十二军一个连(原属骑六师),由于胡景铎早已做了工作,也在连长张伟如率领下参加了波罗起义。
  上午7时左右,指挥部南边的操场里集中了波罗堡的所有官兵。胡景铎上台讲话,正式宣布起义。他说:“蒋介石、胡宗南发动反共内战不得人心,我们不给他们当炮灰。我们是三秦健儿,热血要洒在(为正义而战的)疆场上。榆林虽好,还不是我们的天下。我们要北上打榆林,还要南下取西安,赶走胡宗南,把红旗插在省城中心的钟鼓楼上。我们现在是西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就是我。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司令是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我们和解放军,就是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是友军,同是一个目的,要打倒蒋介石,推翻南京政府,解放全中国!”①    
  会场气氛十分活跃,士兵们情不自禁地呼起了口号:
  “赶走胡宗南!打倒蒋介石!推翻南京政府!解放全中国!”
  范明上台讲话。他代表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联防司令部,对波罗起义胜利表示祝贺,对所有起义官兵表示热烈地欢迎。
  胡景铎在发动起义前一两天,先后给已经联络好的杨汉三、张亚雄、许秀歧、范止英、秦悦文、吴凤德等人送信,要求他们按预定计划,统一行动,就地起义。同时,他还派人去榆林把在那里进行策反工作和联络工作的胡希仲、魏茂臣等人接回波罗,共襄义举。
  驻扎在波罗北面海流兔庙的十一旅骑兵连连长杨汉三接信以后,立即率其所部向景文祺发动进攻。景文祺已经得到了波罗起义的消息,眼看他的骑兵连即将处于起义部队和解放军四面包围之中,有被消灭的危险,“三十六计走为上”,率领部队逃往榆林去了。杨汉三带领他的部队南下波罗,参加了胡景铎的起义队伍。
  驻守在波罗以南五龙山、殿市、韩岔的几个中队,在胡景铎的命令下也随即参加了起义队伍。
  15日,波罗堡举行群众大会,庆祝起义取得胜利。胡景铎在大会上讲话。他在讲话中历数了蒋介石消灭异己,克扣军饷,拖欠给养,派特务徐之佳,企图瓦解二十二军的种种罪行。他又气愤地说:“蒋介石、胡宗南与陕北人民是势不两立的”。“陕北人民受够了痛苦,再不能遭受内战的摧残了!为了争取真正的和平,我们愿和一切人民军队团结起来,反对内战,制止内战!”胡景铎义正词严,表明了波罗起义的正义性和爱国宗旨。他的讲话受到到会群众和当地士绅的热烈拥护。薛宏道也参加了庆祝大会,他不得不承认胡景铎讲的都是实情,并表示了对起义的支持和拥护。②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石湾镇的起义也取得了全面胜利。
  位于大理河川道里的石湾镇,是直接通向陕甘宁边区的军事重镇。它的南北两面是高山峻岭,山上设立了两个寨子,各有一个中队(连)驻守,明礁暗堡,居高临下,交叉火力可以控制整个川道和石湾全镇,形势极为险要。镇子里驻有以上校团长张子亚为首的保九团团部,以叛徒叶秀卿为首的国民党米脂、绥德、子长等县的联合党部,还有敌镇公所和一批来自边区的逃亡地主,反动势力相当强大。为了对付这些反动势力,保证起义的胜利,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张亚雄、范止英、许秀歧,以及边区派来的朱光、贺成斌等人,做了很多深入细致的秘密工作。
  在预定日期将要到来的时候,负责接应起义的绥德军分区副政委高朗亭在大理河对岸的石窑台秘密会见张亚雄,了解了石湾镇的情况,研究了外合内应的具体计划,并指示他们要在起义前尽量排除不利因素,集中起义力量,分散反动势力,“做到我们握紧拳头,敌人松开巴掌”。③    
  最大阻力在张子亚身上。此人是胡景通的亲信,曾在国民党庐山高级军官训练班受过训练,是一个颇有军事素养的将领。他虽然没有取得蒋介石和胡宗南的重用,但决不放弃反共立场。他中年丧妻,孤身一人,没有任何拖累,但却寂寞无聊,因而经常出没于连队和街头,察看部队的训练和各处的防务,对起义活动极为不利。为了排除这个障碍,张亚雄和范止英等人密议,帮助张子亚在当地续弦,以改变其生活常态,分散其对防务的注意。他们在镇东附近找得一个年轻女子,由许秀歧出面证婚,成全了张子亚的婚事。张对这桩婚事非常满意,眷恋于婚后的小家庭生活,放松了对部队事务的关注,保九团的军事大权基本上操在了团附兼第一大队队长张亚雄手中。    
  张亚雄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把可以信赖的部队调进城,把妨碍起义的部队调出城。驻守城东麒麟沟的第三中队队长丁彦荣与边区常有联系,是党的发展对象,但因为特务密告,被榆林总部视为“通共嫌疑分子”,来电要张子亚追查。张子亚把此事交给张亚雄处理,张亚雄便以就近审查为由,把丁彦荣及其所部调进石湾,守备南城,而把不可靠的第四中队刘治蜀调出,与丁部换防。迫击炮中队一排长杨万林是个极其狂妄的反动分子,在起义之前,少校军需主任范止英故意派他押送四石米,送往麒麟沟,推开了这个绊脚石。另一排长尤振怀也被范止英晓以大义,拉了过来,大大地削弱了迫炮中队的敌对力量。这样一些调动,使石湾镇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起义部队的变化:许秀歧的机枪中队是起义的基本力量,丁彦荣的第三中队是可以参加起义的力量,他们的主要对手是守卫团部的迫击炮中队的两个排和驻守北寨的第一中队;驻守南寨的第二中队距离镇中心较远,在速战速决情况下不会构成直接威胁。力量对比基本上是二比一,起义的组织者如果能秘密神速,出其不意,做好外合内应,就可以迅速控制局势,取得胜利。
  令人讨厌的是连队和百姓家里养了不少的狗,它们的特殊警觉对接应部队在夜间秘密进城极为不利。张亚雄便以加强南北寨子的守备为由,命令士兵把镇里的狗全部赶上山,交守寨子的部队喂养,从而排除了它们对起义行动可能造成的干扰。
  与此同时,张亚雄又以加强防务、维护地方治安为由,派了一个班把守在联合党部和镇公所门口,监视其有关人员的活动,以便在起义时一网打尽。
  10月12日上午,张亚雄、许秀歧接到了胡景铎派人送来的密令:“驻横山一带的部队,特别是波罗、石湾的部队,都要在明天(10月12日)晚上12点钟(即13日0时0分)统一举行武装起义,联络记号是左臂扎白布或毛巾。绥德分区高朗亭同志带部队支援石湾起义,要注意联络好。”④张亚雄和范止英商量后立即召集参加起义的骨干分子开会,由范止英下达命令,进行了具体的战斗部署。
  时近午夜,四门上锁,石湾镇内外静静悄悄。在许秀歧驻守的东门北边,赵振中等人秘密地挖开了城墙下面的涵洞。只见张亚雄和范止英弯着腰穿洞而出,在月光下向前面张望。高朗亭副政委率领着绥德警备旅三营和一支游击队共400余人,已经埋伏在前面不远的地方。张亚雄急忙上前联系,随即引导接应部队由涵洞进城。当他们正在穿洞进城的时候,被北寨一中队的哨兵发现,朝空中开了一枪,寨内其他士兵也跑出来乱枪射击,致使几名解放军战士死伤。范止英急令打开城门,解放军一拥而入,兵分四路,向着南北寨子、迫炮中队和团部发动进攻。
  战斗很快就结束了。由于守军士兵都不愿意打仗,英勇善战的解放军已经进城,冲到了营房门口,他们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全部放下武器,参加了起义。
  许秀歧率领机枪中队的两个排,包围了敌联合党部和镇公所,把40多名顽固反共分子全部逮捕,关押起来,交给随解放军进城的边区工作团处理。
  但是,团长张子亚带着他的警卫队仍然坚守在团部,拒不投降,对张亚雄和范止英送去的劝降信也拒不答复。双方僵持到中午12时左右,情况毫无进展。有人主张炮轰,有人主张强攻,但都被张亚雄和范止英拒绝采纳,因为团部里储存着大量弹药,一旦爆炸将危及全镇。在大家无计可施的时候,范止英自告奋勇,愿冒生命危险去团部进行谈判,劝说张子亚放下武器。高朗亭和张亚雄也只好同意了这个意见。
  张子亚双手提枪,对范止英怒目而视。范止英冷静地说:“我手无寸铁,也请你把枪放下,咱们坐下来谈谈好不好?”张说:“没有什么可谈的,我宁可死也不投降。”范说:“你真的要不成功便成仁吗?你还真的要为蒋介石效忠到底吗?你不要往绝路上想,为蒋介石死,不值得!”张沉思了一下,一屁股坐到椅子上,放声大哭起来:“全完了,一切都完了!胡宗南嫌弃我,难道你们还不知道吗?你们搞起义,为啥不给我打招呼?”范说:“你我都是军人,副指挥官没叫给你说,我怎么敢给你说。”接着又说:“我和亚雄保证你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请你放心。”张说:“对你们我可以放心,但我不放心……”他打了个手势,意指解放军,但没说出来。范随即答道:“这个你也可以放心,我和亚雄已经跟解放军进城部队谈好了,有两个办法任你挑:一个是弃暗投明,跟胡老六一同起义,参加革命队伍;一个是你如果不愿参加起义,由解放军护送你安全出境,请你考虑挑选。”张子亚自知大势已去,无能为力,连自己的命运也难由自己作主。他叹了一口气说:“老五、老六都姓胡,我该跟谁走呢?你就看着办吧!”他把手枪插进腰间,直向团部门外走去,回家去了。
  张子亚离开团部,范止英命令警卫和团部所有人员放下武器,缴械投降。
  当天下午,全体起义官兵700余人集合于大操场,庆祝石湾镇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他们没有时间休息,更没有时间在胜利中陶醉。简单的祝捷仪式举行以后,高朗亭和张亚雄就整顿人马,带领各自的部队出发,北上高镇(高家沟),接应秦悦文和吴凤德,解决第二大队的问题。范止英和许秀歧暂留原地,帮助边区工作团接管政权。
  保九团副团长秦悦文与胡景铎谈话以后,已经下定了起义的决心,时刻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在波罗起义的当天傍晚,他接到了胡景铎的密信:“时机已到,可即率队起义,具体行动就近听从高朗亭副政委的指挥。”接着是张亚雄来信,说他和高副政委“日来高镇,暮宿张家洼(距高镇十里)。”⑤
  兵贵神速,战机不可错过。他们必须在接应部队进城以前做好充分准备,以防发生误会和不测。秦悦文立即派人请来第二大队队长吴凤德,共商大计。他们决定,马上召集连长以上军官到大队部开会,晓以大义,宣布起义。
  吴凤德在会上以不容置疑的态度,斩钉截铁地说道:“现在宣布我部全体起义,这是副总指挥决定的。蒋介石祸国殃民,跟着他走只能亡国害民,我们要革命,要弃暗投明,要跟着共产党解放全国人民。”⑥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情况,与会者有些发懵,但又觉得吴凤德说的有理,只是问题太严重,太突然,不敢表态。正在大家默不作声、面面相觑的时候,机枪中队队长叹了一声,似有抵触或不解的情绪。秦悦文立即站起来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副总指挥咋样命令,我们就咋样执行。现在波罗、石湾已经起义,解放军已经兵临城下,任何人想要负隅顽抗,只能是死路一条。”⑦副团长秦悦文的态度如此明朗坚决,其他人还有什么可容置疑的呢?与会者纷纷表态:“服从命令,参加起义”。
  秦悦文吩咐大家各回营房,待命行动,然后就和吴凤德一起星夜赶赴张家洼会见高朗亭和张亚雄。
  高朗亭对秦、吴二人率部起义表示热烈欢迎,但对高镇问题如此轻易顺利的解决却感到意外。为了慎重,他派了一位参谋随同秦、吴进城察看情况,并指示他们立刻逮捕反动头目,以防意外。在全部情况得到证实,特务分子吴天德等悉数落网以后,高朗事和张亚雄率部进城,高镇附近的吴家园则、油房头各据点也闻讯而动,参加了起义。高镇700余名国民党官兵,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作为北线战役的核心部分,波罗、石湾、高镇的成功起义,标志着这个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波罗起义的影响和推动下,横山县城的国民党二十二军独立骑兵团也举行了起义。
  骑兵团团长王永清在解放军的包围下,孤立无援,困守城中,走投无路,无计可施。14日解放军攻城未克。15日胡景铎派副官主任杨俊亭给王永清送去一封信,劝他放下武器,率部起义。王永清接信以后,亲自到波罗面见胡景铎。胡对他明以大势,晓以利害,劝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参加起义。王永清在大势所趋情况下,接受了胡的忠告,于16日回横山,率其所部近2000人宣布起义。
  至此,作为历史上的横山起义宣告胜利,国民党第二十二军和新编十一旅的部分官兵,陕北保安指挥部及其所属保九团的全体官兵,共5000余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走上了革命道路。作为北线战役,按照第二方案的目标已经基本达到。但是,这个战役还没有完全结束。
  ① 郑捷、麻仲勋:《波罗起义四十四周年怀念胡景铎将军》。
  ② 延安《解放日报》1946年11月14日报道。
  ③ 张亚雄:《关于榆横起义的片断回忆》,载《榆林党史资料通讯》第26期。
  ④ 张玉斌:《骑六师起义的点滴纪实》(打印稿)。
  ⑤ 秦悦文:《国民党高镇部队起义的回忆》,《榆林党史资料通讯》第26期。
  ⑥⑦秦悦文:《国民党高镇部队起义的回忆》,《榆林党史资料通讯》第26期。
  

横山起义/李凤权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