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重要事件 > 解放战争时期 > 横山起义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十一、习仲勋调兵遣将

李凤权


  习仲勋密切地关注着榆林方面的动静。胡景铎派往延安的代表李振华虽然未按预定计划进入边区,但从延安通往波罗和石湾的秘密交通线仍然畅通无阻,西北局对于榆林地区的情况仍在掌握之中,接应起义和发动北线战役的准备工作仍按计划进行。在胡景铎从榆林返回波罗的第三天(即10月5日),习仲勋召集联防军司令员王世泰、副政委张仲良、政治部主任徐立清等联司领导人开会,共同研究北线战役的军事部署和作战计划。
  习仲勋传达了毛主席关于北线战役的指示。他说毛主席已经同意了西北局花石砭会议上提出的三个方案,其中第二方案,即接应胡景铎起义,解放无定河以南的大片土地,是北线战役的基本出发点。只有这个方案得到顺利实现,才能考虑第一方案,即乘胜攻取榆林,消灭国民党二十二军,使整个榆横地区获得解放。如果波罗起义受阻,不能按预定计划实现,只好实行第三方案,就是接应胡景铎率其基本队伍撤进边区。现在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实现第二个方案,坚决保证胡景铎的起义取得胜利,使无定河以南地区获得解放。现在时机已经成熟,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从主客观的条件来看,完成这个任务是有把握的。
  会议分析了榆横地区国民党军队的部署情况。以榆林为中心的国民党晋陕绥边区的部队,除了陕北保安指挥部及其所属保九团之外,主力是二十二军八十六师的二五八团、二五六团、新编第十一旅和一个独立骑兵团。二五八团驻神木、府谷,离波罗较远,对波罗起义难以作出直接反应。二五六团分驻镇川堡、万佛洞、盐湾一线,新十一旅驻武镇、三岔湾一线,他们对波罗构成东面的直接威胁。独立骑兵团驻守横山县城,从西面威胁波罗起义。
  为了接应和保证波罗起义的胜利,解放军必须集中兵力于东西两线,特别是东线的镇川堡和武镇,以消除对波罗的威胁,同时以部分兵力分头接应波罗、石湾、高镇的起义部队。
  会议决定成立联防军北线指挥部。
  联防军在3、4月间进行了整编,除晋绥军区由司令员贺龙直接指挥外,陕甘宁军区由政委习仲勋、副司令员王世泰、副政委张仲良统一指挥,下辖关中分区警备旅(司令员、旅长兼政委高锦纯),延属分区教导旅(司令员、旅长兼政委罗元发),绥德分区警备旅(司令员兼旅长吴岱峰、政委白治民、副政委高朗亭),三边分区新编第十一旅(司令员兼旅长曹又参、政委高峰),陇东分区警备旅(司令员兼旅长黄罗斌、政委李合邦),新编第四旅(旅长张贤约、政委徐立清),共两万余人。
  会议决定,调新四旅、延属教导旅、绥德警备旅、三边新十一旅参加北线战役,动员民兵3000人配合作战。
  根据习仲勋的意见,会议决定王世泰任北线战役总指挥,张贤约为副指挥,张仲良任政委,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
  北线战役的具体部署如下:东线,由张贤约率新四旅主攻武镇,罗元发率教导旅主力主攻镇川堡。西线,由张仲良率教导旅一个营、新十一旅一个营、乌审旗一个支队围攻横山县城。中线,由高朗亭率绥德警备旅接应石湾和高镇,范明率新四旅一个加强连接应波罗。
  原定计划于10月10日由胡景铎发动起义,解放军同时发动北线战役。但由于新四旅和教导旅的一部分参战部队尚在陇东休整,不能按时到达东线阵地,习仲勋决定把北线战役和波罗起义的日期改到10月13日,由范明派人立即通知波罗和石湾,约定接应起义的时间。
  习仲勋再次强调了北线战役的重大意义,要求所有参战的指战员务必作好充分准备,并且严格保守机密,以保证此次战役的全面胜利。
  北线战役由此拉开了战幕。
  

横山起义/李凤权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