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三章 抗日战争前期边区的农业/第一节 边区的传统农业/二

黄正林



  二、传统农业的耕作水平
  边区传统农业耕作水平是很低下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农业生产力落后。边区农业生产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农具。主要农具包括:整地农具有铁锹、铁镢、铁耙、犁、榔棰;中耕用的有大锄、小锄;灌溉工具有辘轳、水槔、马拉水车;收获工具有镰刀、铁叉、木叉、连枷、碌碡、风车、簸箕、木桶;运输用的有毛口袋、筐子、担子;制造用的有碾子、石磨、石磙、椎臼等。在整个农业生产系统中,这些工具是不可缺少的。边区的农具除铁铧必须购买外,其余均可自己制造。但在许多落后的山区和穷苦人家,没有必备的农业生产工具,如耕地没有耕牛、犁铧,只能用人力拉犁或用镢头挖地;收割没有镰刀,用手拔。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工具的不足,决定了边区的传统农业是很落后的。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畜力的多少是决定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方面。“所有的农家,都希望有一头牛或一头驴。他们十分爱护自己的‘牲灵’,有了‘牲灵’,他们自己的土地就可以很好的耕种,而且给他们供给很多的肥料,使土地的生产量增加。充足的人力,再加上充足的畜力,这就是农业小生产者崇高的理想。”①畜力的多少在边区传统农业生产中作用是很大的。
  边区畜力主要是牛和驴。耕牛比耕驴的力量大,耕地深而均匀,一犋耕牛年可耕地80垧左右,而耕驴仅有40垧左右,且力量小,耕地浅而不均匀。耕牛多为大户所使用(如有耕地80垧以上),小农户多饲养耕驴,主要原因是“土地少而驴之用途多,饲养费亦少”。在边区农业生产中,驴是最主要的畜力。它的用途有三个方面:“一为农业上畜力之供给(包括耕、打场、送粪等)及日常服役(如拉磨、压碾、乘骑等);二为肥料之重要来源;三为副业经营的运输力量(如贩炭、贩盐、贩粮、贩货等)。”②张闻天在神府县的调查同样反映了农户愿意养驴而不愿养牛的问题。他说:“一条好牛,年可耕地七十至八十垧,甚至一百垧。这种好牛,现在小生产的农民是不养的。这种牛现在值七百至八百元,一天要吃干草十五斤,三升黑豆料,小生产的农民实在养不起。”“普通驴年可耕地十五至二十垧,现值二百至三百元。一天吃十斤干草,半升黑豆料。”③显然,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养驴比养牛更划算。因此,边区传统农业耕作中,使用驴耕比牛耕广泛。尽管养驴对小生产者农民来说更实惠,但许多农民连驴也养不起。表3—2是绥德县两个乡、保的耕驴状况。
  表3—2的双湖峪九乡是绥德农村耕驴较多的地区(这里未经过土地革命),全乡220户,只有耕驴130条,特别是贫农108户,仅有耕驴49.5条。延家川三保(经过土地革命)370户,只有耕驴103.5条,其中236户,有耕驴不足80条,贫农125户,有耕驴16条。足见,无论是否经历过土地革命,都存在着耕驴不足的问题。畜力不足是造成边区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农业耕作技术的落后。边区的农业是粗放经营,技术含量是很低的。就施肥而言,在边区农业生产中,在地广人稀的地方,一般播种时,不施任何肥料,地力的恢复主要是靠休耕,如三边分区和陇东分区的一些地方就没有上粪的习惯。只有土地不足的地区才施肥料,而边区当时只有天然肥,主要是人粪、猪牛羊粪、草木灰等。如绥德、米脂地区,“因为土地缺乏,没有休种制,故肥料的搜集,极为农民所重视。每个农家都有厕所,在路上也常见到老人或儿童提着粪筐拾粪。”④神府县一些村子的农民,“都以粪的搜集,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工作。每家都有自己的茅厕,决不轻易去自己茅厕以外的地方去排泄,……勤奋的农民(连女人与小孩)还清早起来到外面去拣粪。”⑤因此,在人多地寡的地区,粪的有无和多寡是影响农业生产质量的最主要因素。
  在施肥的地区,施肥的方法和数量也不相同。如米脂县东部山地“夏作物每垧上一布袋至二布袋半驴粪,一筐人粪。秋作物可以不施肥或上一至二布袋驴粪,三分之一筐人粪”。⑥可以看出,即使施肥,数量也是很少的。在施肥时,一般山地只用基肥,不用补肥,只有水地才施补肥。就田间管理而言,也是粗放经营。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农作物播种后,除了收割,很少有其他管理措施。如边区许多地区就没有给作物锄草、松土的习惯。
  正因为农业生产力低下,耕作技术落后和粗放经营,造成边区粮食亩产量是很低的。根据已有的研究,边区几种主要粮食平均亩产量为:小麦45—90斤,谷子60—90斤,糜子60—105斤,玉米45—120斤,高粱35—75斤,荞麦60—75斤,洋芋350—600斤,豆类30—75斤,油籽30—75斤,棉花10—15斤。⑦由于耕作技术落后,单位面积产量低下,因此,抗战时期,边区增加粮食总量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来实现的。
  ①张闻天:《神府县兴县农村调查》,第17页。
  ②柴树藩、于光远、彭平:《绥德、米脂土地问题初步研究》,第6—7页。
  ③张闻天:《神府县兴县农村调查》,第16页。
  ④柴树藩、于光远、彭平;《绥德、米脂土地问题初步研究》,第10页。
  ⑤张闻天:《神府县兴县农村调查》,第17—18页。
  ⑥柴树藩、于光远、彭平:《绥德、米脂土地问题初步研究》,第10页。
  ⑦阎庆生、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