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五辑
年画的内容与形式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
王朝闻
鲁艺美术年画研究组,根据年画在群众中的反映,对于内容与形式作了初步的讨论,现简括其意见于此,希各方面的同志多提意见,好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
农民为了红火和吉利而张贴年画,所以年画的题材,应和一般宣传招贴画有区别。年画宜于描绘能够引起愉快感情的生活,可纪念的英雄,胜利的斗争故事等。忌讳的是可憎恶的事物、悲剧的场面……。比如宣传讲究卫生,应画由于讲究卫生而得到的幸福,不宜于画不讲究卫生而得到的灾难。农民要求于年画的是好事物的歌颂,而不是恶事物的诅咒。
年画不限于描绘新人物与新事件。要是取有革命意义的历史故事作题材,可以肯定的说,会受群众欢迎的。——当然最主要的是现代的题材。
年画供农家长期欣赏,必求耐看,能够耐看的条件之一是情节丰富。群众不仅要求“有名堂”,而且要“名堂多”。去年的年画《大战平型关》之所以能较其他年画吸引观众,收到“越看越想看”的好评的原因就在这里。
二
为着歌颂其认为好的事物,应有适当于歌颂的形象和色调。马栏农妇向作年画的同志提议:“这娃娃的脸上,染上些红颜色才好看!”又如《识一千字》等年画中愉快健壮的妇女儿童,《丰衣足食》等年画的鲜艳的色彩,都受到欢迎,即其明证。群众不满足于质朴的“画得像”,更要求“俊一些”。
农民对待旧年画的红脸大头,不追究其是否合理的原因,由于有实物可比较,相信传统的看法:“古时人大约是这样子的。”但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年画,就严格的多——镰刀的样式,牛羊的身体比例,牲口的□□……都要求确象实物。新年画要紧的是写实,而不应过分强调□□化。
美化要根据事物实际的特征,不能超过尽情合理的一定限度。违反这个原则,只顾作者主观的兴味和成见,歪曲了现实,必然遭到冷遇。——“这些脸孔太红了,不象真人。”“生了五个娃娃的婆婆,那里还有这样年轻?”“一满是资本家,受苦人那象这样妖里妖气!”——多么严正的批评。
《兄妹开荒》被不识字的农民看成《夫妻开荒》,虽经解释,而仍以为是“哥哥向妹妹骚情”,这是违背作者表现生产积极性的初衷的。这“误会”之引起,由于不曾慎重考虑形象本身是否能够恰当的表达劳动热忱,只夸张和人物身份不相称的活泼姿态。——年画和别的艺术一样,必须主题明确。
年画的装饰图案,应和内容协调,尽可能使它有补充或烘托主题的作用。去年的年画有些是作到了这点的;但也有不顾内容,任意由旧形式硬搬金钱、元宝、龙凤、蝙蝠之类古董的。据关中材料,农民对这些和他们生活毫无关系的东西,冷淡得很。年青的更看不懂,也不求懂。——重要的是:即使懂得,又有什么意义?
为群众所熟悉了的旧年画,它有色彩明快,线条简练,构图饱满……诸优点,曾被新年画所采用,得到了能够反映现实,并受群众欢迎的效果,今后应继续采用,并逐步提高。
年画不限于单线、平涂,也可以恰当的利用明暗描法。只要能切合内容,象征、比拟的表现法也可采用,……但是必须顾到此时此地的印刷条件;必须适应群众的欣赏习惯和接受能力。
三
在今天边区的农村,年画是重要的美术形式,是群众需要的文化食粮。举两个较突出的例子,可以看见群众爱好年画的程度:桥儿沟年画展览会里,有人在一幅画前,两次共看了一个钟头。关中新正一个小学生,爱他先生唯一的一幅年画,花了两天时间,到山上捕五个鸽子来要求交换。——美术工作同志,应该严谨的,同时又是大胆的来从事这一项工作。
(民国三十四年五月十八日《解放日报》)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 第五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