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遗址——汉文史料中的楼兰遗址
作者:奥雷尔·斯坦因(英)
罗布地区的历史
现在我们该去考虑汉文史料中的那些记载了。这些史料要么能说明楼兰遗址的起源与性质,要么其本身可从调查获得的考古证据得到说明。它们关系到罗布地区的历史概貌,通过罗布地区的古道对于早期中国的贸易和政治势力扩展到塔里木盆地所具有的重要性,我们将不必重新回顾。但是,有必要考虑到它所产生的结果,如果我们准备合适地解释与此遗址直接相关的历史记载的话。我们看到中国《前汉书》最早记载的楼兰和从公元前77年以后的鄯善,所表示的地方是整个罗布地区。它的政治中心似乎位于南边,至少从刚才提到的时代起位于南边。而对中国贸易和政策最重要的地区则是北边,即库鲁克塔格山麓和末端塔里木河沼泽之间。从敦煌到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的最直接路线通过这一地区。
通过楼兰的古道
《前汉书》尽管相当详细地阐述了有关楼兰及其所发生政治事件的情况,但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有关经楼兰东北部重要古道的精确路线的线索。因此,直到我1914年的探险确定“白龙堆”的位置,并第一次接触到古道最早开通始建于干盐湖西可居地的中国兵营时,才证明它最初是通过楼兰遗址所示的地区。但不能说残存于那里的任何遗迹都属于前汉时代。
建议在楼兰屯田
《后汉书》中有关于鄯善的报告,但该书也缺乏有关楼兰遗址和通过那里的古道的详细资料。班勇(班超之子)的传叙述说,大约公元119年这个著名的中国将军向朝廷提出一个建议,从此建议中我们发现在楼兰建立中国屯田,起码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它表示的位置很清楚相当于废要塞L.A。遣西域长史将500人屯楼兰,我们被告知,选将“西当焉耆、龟兹径路,南疆鄯善、于阗心胆,北扦匈奴,东近敦煌”。建议屯田的目的显然是为了保护从敦煌经罗布沼泽以北到喀拉协亥尔的干道,保护它不受当时占有北边吐鲁番的匈奴的袭击,同时对鄯善或罗布地区的统治者进行必要的控制。看一下地图便知,这段话所表明的位置,与楼兰遗址所处的位置是多么精确地一致。
地名楼兰的出现
与屯田有关的这个建议中,有两点值得在此特别一提。一方面,我们着到准备屯田的地点位于鄯善北部但仍在鄯善范围以内,因为后面有一句话特别提及鄯善王将得到那支中国驻军的保护和鼓励。另一方面,很有趣很重要地发现楼兰一名,在它更名鄯善后近两个世纪在汉文史料中再次出现时,是以一个地名形式出现的,即为罗布地区的称号。楼兰遗址发现的文书,特别是佉卢文文书,提供了充分的解释。楼兰:克罗来那是古库鲁克达里雅三角洲最东面可居地原来本土的名字,班勇的屯田就设在那里。在将其更名为鄯善后很长时期,它仍然被当地用作整个罗布地区的名称。考虑到楼兰即克罗来那是罗布地区最东面的有人居住区,“最近汉”,以及后来对西去的大道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中国最早使用此名时是指整个罗布地区。
班勇在楼兰
班勇的建议并未立即执行。但4年后当他被任命为西域长史时,他就是在楼兰于公元124年得到鄯善王的服从,接着又得到龟兹王和其他各王的服从。就是以楼兰为基地,他后来征服了吐鲁番并在鲁克沁(Lukchun)设立屯田。我们没有被告知是否这种屯田也在楼兰设立。但考虑到它处在最短和最安全的交通线上的重要位置,很难相信,掌控楼兰的中国人能在后汉这么长的时间里放松在塔里木盆地保持一定的政治影响。
后汉衰亡之后,“三国”(公元221—265年)将我们带到残存的楼兰文书和其他遗物所属的时期。汉晋时期的史料中发现的有关楼兰的资料,可能因此具有特别的意义。它们被包含在《魏略》有关“西域”的残卷中。《魏略》是公元239—265年鱼豢编著的一部著作,涉及的事件属于魏朝(公元220—239年)最先两个君主执政时期。我们已经重复了利用该书提供的有价值的地理学资料的理由,沙畹决定性的作有注解的翻译使我们得以很方便地利用这些材料。
《魏略》的记载
“南道”
《魏略》所载为我们的探索展现了特别意义,它努力地对那时认为从敦煌到“西域”的三条路线作出明确的地形学指示。因为我们还将重复地提到这段重要的话,将沙畹的译文整个抄录于此将是合适的,虽然我必须将我在这里的评论限于与经楼兰的古道直接有关的那些点上。“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从玉门关西出,经婼羌转西,越葱岭,经悬度,入大月氏,为南道。”
“中道”
“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诣龟兹,至葱岭,为中道。”
“新道”
“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高昌(喀拉霍加Kara-khōja),转西与中道合龟兹(库车),为新道。”
“玉门关”的位置
找到“南道”路线
这里我简要报告一下对《魏略》所述之南、北道,以及对描写为南、北道始发地和中道始发地的玉门关的调查。我后来的调查证明,这个著名的边防关口,在中国史书中当涉及影响西域的事件时被常常地提到。汉代时它位于敦煌以西沙漠中古代中国边境上的某个地点。《魏略》的“南道”就是仍从敦煌沿昆仑山的最北部主山脉——阿尔金山——至若羌,然后经塔里木盆地南缘肯定是若羌的绿洲这样一条路线。若羌是一支游牧部落,居于敦煌和且末或车尔臣之间的山中,这已由《前汉书》描写得十分清楚。①我们已经看到,《魏略》的下一段话给出“南道”所经地区是,自鄯善始,依次是且末国、小宛国、精绝(尼雅)国和楼兰国,它们皆被描写为是鄯善的属国。②我们不必再考证这个名单,像现在这样它主要是基于《前汉书》中“南道”诸国的名单而形成的,也不必追踪《魏略》中至帕米尔(葱岭)和兴都库什以南大月氏国的那段遥远的延续部分。
“新(北)道”线
北“新道”不须耽搁我们多长的注意力,因为它离我们现在所谈地区很远,在那里我希望证明似乎是从古玉门到吐鲁番的大致路线。沙畹已经说明,它就是这样一条路线:《前汉书》中被描述为从车师后国(相当于今古城,古城子)至玉门关。这条路线是公元2年新开通的。
“中道”上所提到的地方
《魏略》记载的“中道”对我们的特别意义在于如下事实:它明确提到了楼兰遗址,几乎与发现于那里的文书属于同一时期,被称为“故楼兰”;它并详细描述了从“玉门”和“长城”最西延伸部分到楼兰遗址这条沙漠路线上的一些主要阶段。这些阶段的最后位置龙堆,《前汉书》称为“白龙堆”③,是我在1914年考察途中首次确定的。当时我正在寻找中国故道的路线,结果发现了这个龙堆,它位于L.A要塞西北约40英里。经白龙堆这条路线穿过结成盐壳的古罗布海。
《魏略》的“故楼兰”
根据上文所述遗迹和汉语与佉卢文文书所表明的,不用详细讨论就能证明《魏略》中的“故楼兰”就是指楼兰遗址。由于在《魏略》的编纂时期它仍有人居住,我们可以假定“故”这个词,被用于此名是为了将这个地方与一度也称为楼兰的罗布地区南部加以区分,上文引用的《魏略》南道上诸国的名单中,那个楼兰很可能就是指罗布地区的南部。仅仅要再指出的是,从“故楼兰”向西前往库车的旅人将会发现,不管是选择经库尔勒,还是顺着塔里木河道上行,沿库鲁克达里雅河床前行都将是最近的路线,这正是《魏略》所描述的中道。
郦道元提到楼兰
《魏略》以后的汉文文献我只接触到一本,现在能够找到里面单独提到了在楼兰遗址设立中国军事驻地的记载。那就是郦道元于公元527年逝世以前某个时候编著的《水经注》,它具体表达了早期的情报。在以前分析过的《水经注》中的那些句子中,我们找到“南河”的河道,即推想源自和田的塔里木河的支流,和与它汇合的车尔臣河的河道,注入“牢兰海”。然后该注有很长一段话沙畹没有译出来。论及“北河”,即喀什噶尔河和叶尔羌河,《水经注》接着告诉我们:
“河水(即“[北]河”)又东径墨山国南,[此国]治墨山城,西至尉犁二百四十里。河水以东径注宾城南,又东径楼兰城南而东注,盖墢田士所屯,故城禅国名耳。河水又东注于泑泽,即《水经》所谓蒲昌海者也。水积鄯善之东北、龙城之西南。”
墨山、尉犁的位置
我认为,如果我们注意到最近调查和探险确立的事实,这里提供的地理名称就可以得到充分解释。墨山国,沙畹已经指出,一个早期的注释家认为就是山国,《前汉书》说山国与鄯善接壤。前面我们已看到,山国肯定位于库鲁克塔格以西,所记相对于尉犁的方向和距离充分支持这个位置的说法。下文将要讨论的《前汉书》关于这个地区的记载表明,尉犁就是库尔勒西南的孔雀河地区。看一下地图就会很清楚,塔里木河与孔雀河河床之间的地方(文献显然没有区分这两条河),位于最西部库鲁克塔格以南。
“注宾城”
当前面一句告诉我们,河水又东“径注宾城南”,很难不想到它就是废弃的要塞营盘。营盘位于今孔雀河东去的支流北岸附近,那是库鲁克达里雅开始的大干河床。我1915年对此遗址的调查证明,在营盘发现的佛寺遗迹和一个古城遗迹,年代都在纪元初的几个世纪,它们属于中国的一个防御要塞,这个要塞一直延续到与楼兰遗址大约相同的时期。由宏伟的的烽燧连成的线,从营盆向西北通往库尔勒,考古证据表明这些烽燧肯定可以归属到汉代早期。这条烽燧连线十分确定地表明,从楼兰遗址开始的古代中国官道通过这里。这个要塞无疑是用来保护这条路与从车尔臣和若羌而来的那条路的重要交叉点的④,而且我认为它很可能就是“注宾城”。
郦道元的“楼兰城”
紧靠营盘南砥,是库鲁克达里雅明确的古河床,该河床向东延伸。我们分明看到了郦道元告诉我们的情形:“[河水]又东径楼兰城南而东注。”前一章解释表明,我们从南边来时在到达楼兰遗址以前,经过了连续的古河床即库鲁克达里雅所有的三角洲支流。而它的北面,1914年考察时只碰到几条干河床,没有一条是很宽的。因此,郦道元提供的信息的正确性在这里也得到了地理证据的证实。
楼兰的农垦
郦道元正文中的下一句话告诉我们“楼兰城”的情况对我们特别重要:“盖墢田士所屯,故城禅国名耳。”为便于理解这句话,我们必须回到郦道元在其注中前面部分叙述的一则轶事,涉及南河经鄯善北之后的河道。这则轶事的起源已不可考,沙畹引述的《水经》校刊者之一全祖望已经指出有确实的理由表明,这个轶事的可靠性值得怀疑。但从历史学观点看,无论它的起源和它的价值是什么,如下事实绝无疑问:它一定源于楼兰遗址放弃以前的某个时期,并为我们保存了有关那里中国屯田的情况和至少有关其建立时流行的传说的证据。
关于索劢屯田的轶事
以下是沙畹所译郦道元故事的一则摘要:“敦煌索劢,字彦义,有才略。刺史毛奕表行贰师将军。将酒泉、敦煌兵千人,至楼兰屯田,起白屋。召鄯善、焉耆(喀拉协亥尔)、龟兹(库车)三国兵各千,横断注滨河。河断之日,水奋势激,波陵冒堤。劢厉声曰:‘王尊建节,河堤不溢;王霸精诚,呼沱不流;水德神明,古今一也。’劢躬祷祀,水犹未减。乃列阵被杖,鼓噪欢叫,且刺且射,大战三日,水乃回减。灌浸沃衍,胡人称神。[索劢]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外国。”
索劢断河
我认为区分此故事中显然的事实与人为的想像并不很难。很清楚该传说知晓中国在无疑相当于楼兰遗址的地方建立屯田这件事,也知晓它的建立依赖于一项工作方案的成功,这就是通过拦河筑坝,以使楼兰地区获得足够的灌溉。是否郦道元所述故事称为注滨的这条河,就是指曾注入干涸的库鲁克达里雅河床的那条河,或是指塔里木河的一条主支流,来自那条支流的河水可能通过孔雀河或开都河补充到库鲁克达里雅,这是一个我们在这里不必试图考证的问题。考虑到在与罗布洼地一样高差很小的末端河盆中水文条件发生的巨大变迁,也考虑到历史和考古资料的缺乏,依我看来不能指望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筑拦河坝以灌溉
但是,可以断言没有问题的是,郦道元所载关于那座拦河坝建设的传说,精确地描述了至今仍在全塔里木盆地用来保证灌溉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依靠从平坦的冲积平原通过的河流,来保证河边地区的灌溉。巴楚大绿洲的主要灌溉用水,就是通过在上游两站地的叶尔羌河中修建这样一种拦河坝而提供的,每年夏季洪水期后,这个大坝还需要大量人力进行重建。在曾流到楼兰的古河床源头附近,我们发现了完全相同的情况,那里新近形成了铁干里克(Tikkenlik)农业聚落,该聚落的存在完全依靠每年在任何一个可能是塔里木河主河道上修建的拦河坝或图格(Tugh)。⑤
建坝的困难
鉴于冬季冰的融化和春洪来临之间有限的可用时间和由于使用的原始建筑材料仅仅是土和柴枝,这种拦河坝的修建是一项重大的工程,要求同时雇用大量劳工,它通常超出了当地资源,特别是当拓居地还在初期的时候。因此,比较一下自阿古柏统治垮台以后中国现政府建立以来塔里木盆地实现的现代灌溉工程就会很容易说明,索劢对邻近的鄯善、焉耆和龟兹的劳工需求有多大。⑥任何熟悉现代新疆“大众心理状态”的人,都不会对郦道元故事描述的当时大众把索劢的工程学壮举的成功,归于奇迹这个普遍性的想像力感到惊奇。沙畹早就吁请注意,它与《伊利亚特》中叙述的阿喀琉斯(Achilles)和赞瑟斯河(River Xanthus)之间的战斗惊人地相似。
屯田的年代
郦道元的记载没有给出楼兰屯田建立的日期。但我认为有迹象表明他或他的资料来源将这个事件放在后汉时期。首先应该注意,我们上文已经提到的校注人全祖望提出,此故事真实性值得怀疑的理由之一,就是后汉不存在“贰师将军”这个称号。显然,他一定有某种根据,才假定这个故事所指或所暗示的年代。其次,作为一个非汉学家,我可以有保留地指出,索劢这个名字和有关他的主要事实,与《后汉书·班勇传》的一段话告诉我们的这个著名中国将军的一个前锋很相似。在沙畹翻译的这个传中,我们读到在相当于公元119年的那一年,敦煌太守曹宗遣长史索班将千余人屯伊吾,即哈密。车师(吐鲁番)前王和部善王皆前来向索班表示臣服。但是,数月后索班在匈奴与车师后部(古城地区)的合击中丧生。索班和索劢这两个名字的第一个字是一样的,同样他们都是从敦煌派出,带领1000人去建立屯田。所指屯田的地方的确不同,但每个故事中,屯田地点都分别位于敦煌以外北道和中道的第一个可耕区。有可能是某个历史人物的名字被编入了关于大概同一时期在楼兰建立屯田的当地传奇中,而这个屯田的建立者的名字却已不再为人所知。这个问题必须留给他人去澄清。
涉及楼兰遗址的故事
无论如何,我们对郦道元关于“楼兰城”和他关于楼兰城建立的故事的考证,已经清楚表明,他的情报来源知道有中国屯田的存在,位置就在我们发现楼兰遗址的地方,名字与从那里发现的文书证实为那个地方的名字是同一个。我们的考古证据证明,这个情报的大致年代距楼兰遗址的居住时代不会很远。
郦道元的“泑泽”
上文引证的郦道元的那段话,结束语中说到了河,即库鲁克达里雅的最后河道,只有这一点还有待我们去简单地考虑一下。这就是那条河在经过楼兰城后,据说“注于泑泽,即《水经注》所谓蒲昌海者也。水积鄯善之东北、龙城之西南”。我1914—1915年的探险明确证明,绕楼兰遗址而过的古河床,结束于更东面结有盐壳的大湖床西岸边的沼泽。这个大湖床在《水经注》和《前汉书》中分别称为蒲昌和“盐泽”。
郦道元的“龙城”
我那时的调查是怎样完全证实我们最早的汉文史料有关这个古代“盐泽”的范围和性质的,必须留待我的详细探险报告去表明。这里我将只提一提那些地理事实,它们有助于解释郦道元对蒲昌海的记载。如果我们考虑一下刚才引述的那段话末尾的那句“水积部善之东北、龙城之西南”,就会立刻发现其地理事实的重要。我1914年对楼兰遗址东北所进行的调查,在我的论文《第三次探险》作了概述。这次调查毋庸置疑地证明,传说的“龙城”指的就是我发现从古代的汉人兵营附近向东北延伸近30英里的、由风蚀土垄或台地组成的高大地带。这些台地侧壁陡峭,高达100余英尺,虽然造成这种地形的自然力相同,即都是风蚀造成的,但外观与常见的雅丹垅脊完全不同,且形成于更早的地质时代。龙城险峻的形状和奇妙的轮廓,不变地呈现出城堡、具备棱堡的城墙、窣堵波之类的景象。
“龙城”指的是台地区
上文引用的那段话,指明了“龙城”相对于鄯善和接纳河水的“泽”的位置,接下来那段话又对“龙城”做了描述,它们二者都证明,这个台地区就是“龙城”。关于第一点,我可以指出,如果“水积鄯善之东北、龙城之西南”,那么后者必定位于鄯善即若羌—米兰地区的东北面。现在看一眼粗糙的小比例示意图就足以明白,这正是从若羌—米兰地区到延展在楼兰东北的台地带的方向。这份示意图实际上附在我前面提到过的论文中,它表明了我1913—1915年的探险过程。我们能够找到的、代表库鲁克达里雅支流的各老河床的末端,正是沿着结有盐壳的湖床,向西南延伸到柴鲁特库勒(Chainut-kol)浅湖附近。郦道元提到的河流的终端沼泽肯定就位于这个地区。
“龙城”的描写
接下来的那段话中对“龙城”进行了描写,这段话同样使人信服。“龙城,故姜赖之墟,胡之大国也。蒲昌海溢,汤覆其国。城基尚存而至大,晨发西门,暮达东门。浍其崖岸,余溜风吹,稍成龙形。西面向海,因名龙城。”
“龙城”之名的源起
这里我们清楚看到,“龙城”一名并非源自真正的城池的遗迹,而是源自一种醒目的自然构造。上文已经提到过,那是一种巨大的、排列着的高台地,这种土台地古代时必定给远行人以城的印象,就像当我们1914年2月经过这里时它留给我们的印象一样。许多世纪以来,我们是第一批通过这个荒凉的、黏土和盐构成的荒野的旅行人,发现它们看起来的确像是某个极大的废城的城墙和宅邸。在郦道元的描述中,它的范围非常大,从一个城门到另一个城门要走一整天。这或者可能看起来像是想像的夸大之词,却充分证实了我们的这个认识。因为,1914年2月27日,我们花了一整天,才走完中国古道穿过的台地带。我当时正确地找到了这条古道。我不能确定到底是因为哪一条黏土垄脊(如果有这么一条垄的话),才产生了所谓“龙城”之名。但奇怪的是我注意到,在这种地形的形成过程中,风蚀作用扮演了主要角色,倒像是一个正确的理解。
描述有大盐块的荒地
接下来,郦道元对“龙城”附近地区的自然特征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使我们确信,郦道元所借用的有关楼兰地形学的原始材料,对当地的了解相当精确。“地广千里,皆为盐而刚坚也。行人所径畜产皆布毡卧之。掘发其下,有大盐方如巨枕。以次相累,类雾起云浮,寡见星日。少禽多鬼怪。”
古道穿过结有盐壳的老湖床
由于方向和测量界限没有明确指明,要核对郦道元所述这个地区的范围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抛开郦道元的这句话不管,并且适当考虑中国人现在仍像过去一样坚定地相信“鬼怪”的存在,那么这段描述的每一点,都得到我1914年10天艰苦旅行所作调查的支持。在那10天中,我沿着中国古道来到楼兰,其间我们穿过或绕过宽广的结着盐壳的海床。我们看到,坚硬的、起皱的盐壳,覆盖干涸的古罗布海的整个海底,中国通往楼兰的古道就从此干海床穿过或绕过。郦道元对此的描述完全准确。大的硬盐块和圆丘构成这个广大的、凄凉的宽阔区域的地表,下面是数不清的裂缝。这些硬盐块和盐丘正像这本古代中国文献对此所作的形象描述。过去在这种地区赶路到天黑的旅行者,显然习惯于采取在地面铺毡这种办法过夜,没有铺毡这种预防措施,即使强壮的骆驼,休息时也不能得到片刻安逸,更不用说其他什么家畜了。不变的风吹过这些大荒野,特别是东—北—东方向的风,携带着因侵蚀而产生的细尘埃,使天空几乎全年都处在一种迷蒙之中,我们曾在2月和3月份在那里见识了这种景象。春末和夏季,带着浓厚尘云的冷风一定时常光顾这里。结盐壳的干海床及其周围绝无生命,这甚至对我们这些从楼兰绝地而来的人来说,都留下了惊人的深刻印象。
龙城所在的地区
郦道元的注以如下有益的评论作结:“[龙城之地]西接鄯善,东连三沙,为海之北隘矣。故蒲昌[海]亦有盐泽之称也。”我曾指出,“三沙”显然相当于“三陇沙”。《魏略》提到中道从三陇沙的北缘通过。三沙所指的地方,就是从敦煌出发的商道所穿过的高沙丘地带,位于拜什托格拉克(Bēsh-toghrak)东北不远。从这里向西到楼兰,明显是大罗布洼地的一部分,所见尽是由干盐湖和裸露的黏土构成的荒原,边上是库鲁克塔格缓坡。这个地区在郦道元的注中被正确地描述为蒲昌海的北缘,即古罗布淖尔沼泽的北缘。在郦道元所收集到的情报所属的时期,罗布淖尔沼泽还保持有水,至少是部分地方有水。这个沼泽地区在历史时期由于干旱的加剧而发生了相当大的萎缩,但这个问题不在此讨论之列。
① 《前汉书》对“南道”准确的起点的描写更精确,它说道:“出阳关,自近者始,曰婼羌。”“阳关”位于今敦煌西南的南湖,以烽燧的一支南翼与玉门关相连。——原注
② 很难决定是否在并属于鄯善的小国中分别提到的楼兰只是由于一种双重写法,即指改为鄯善的较早的楼兰名称,如《前汉书》所载;或者是否我们应该认为是指鄯善地区北部,那里保留了楼兰这个老名称,如楼兰遗址的文书所证明的,而且也许它可能也享有地方自治权。——原注
③ 关于这个白龙堆,作者认为,由于其地貌形状奇特,似一条“有头无尾的土龙”,因而才有此名。——编注
④ 废弃的小要塞麦尔德梯克木(Merdek-tim)的位置表明,这条路通往今塔里木河主河床以东。麦尔德克梯木的时代也追溯到汉代。见第三章第一节。——原注
⑤ 我1915年收集的情况表明,虽然塔里木河的末端主河道频繁变迁产生了困难,而且这一点比河水中所含盐度所产生的困难严重得多,但铁干里克仍保持着繁荣。1914年,我听到阿布旦的罗布人抱怨在铁干里克上游新修建的大坝使塔里木河的夏季洪水不能流到他们的湖沼。——原注
⑥ 如此,我在马拉尔巴什被告知,前面提到的那座拦河坝的第一次修建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有来自喀什噶尔(喀什)和叶尔羌(莎车)绿洲的汉人带来的大队被强迫劳动的劳力的帮助。——原注
路经楼兰/(英)奥雷尔·斯坦因著;肖小勇等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楼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