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遗迹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热瓦克佛寺

作者:王嵘




  热瓦克佛寺艺术,
  最值得称道的,
  一是寺塔建筑,
  二是举世罕见的佛、
  菩萨群像雕塑,
  那是真正的沙漠巨人。
  就是佛教一种有固定结构、
  按一定比例关系和神秘意义
  设计的宇宙图形的象征性艺术。
  1
  热瓦克佛寺觅踪
  早在1901年,英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奥里尔·斯坦因就到热瓦克佛寺遗址进行过发掘,拿走许多文物,还拍摄了总长度达三百英尺的胶卷,测绘了遗址平面图,在其著作中刊布。当我们的足迹踏上这一遗址时,已是距此九十年以后的事了。
  热瓦克佛寺遗址在和田地区洛浦县西北方向五十公里的沙漠中,四周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绵延无垠的沙丘,地貌奇绝,人迹罕至。沿途的胡杨、红柿、芦苇,配以流沙的弧线、冲击土台的怪状以及弥漫着神秘云雾的寺塔,呈现出佛界仙境般的氛围。
  遗址的名称“热瓦克”显然是后人所加,维吾尔语意为“楼阁或亭台”,因佛寺中土塔高耸故而得名,佛寺原有的名称已很难查寻。
  热瓦克佛寺以拥有众多巨大而精美的彩色塑像著称于世。可惜的是,堪称沙漠艺术奇观的雕塑群像没能完整地保存至今。我们只能透过历史的沧桑和废墟里的残骸,来寻觅该佛寺辉煌一时的雕塑艺术的踪迹。
  尽管如此,当你千里跋涉来到它的身旁,你也会一见倾心,陷入长久的深思中。
  热瓦克是以一座高大佛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佛塔为圆柱形,即印度风格的复钵式窣堵波。用黏性很好的土坯建成,很多土坯有各种刻纹。佛塔破坏很严重,残高3.6米,据说塔顶是半圆球体,形状已不可辨。圆塔四周原先都有台阶,通到最高层的平台。可以想见,当年举行佛教仪式,人们攀阶而上,在塔顶装饰华盖或彩幡的情景。
  佛塔坐落在一个高约5.3米的两层台基上,台基成十字形。已被破坏,四面有四个台阶,大约是供僧众朝拜之用。佛塔周围是一个方形院落,院墙虽有塌陷,但轮廓仍清晰可辨。院墙长度各为五十米左右,残高三米左右。佛塔坐北朝南,南墙中部和西角有两个门形缺口。据考证,中部为寺院大门,西角为边门。大门旁原有高度同真人的两尊塑像,以为守卫者,使进入寺院的僧众感受到威严之势。
  对于身临其境的斯坦因来说,给他印象最深的不是佛塔的年代,也不是那独一无二可以从底部攀登到顶部的阶梯。“这个废墟的巨大考古学价值并非在于佛塔本身,而在于佛塔寺院墙上装饰着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雕塑像。”的确如此,那沙漠中的奇观令人震撼:寺院四墙的内外,紧贴墙壁背靠背地突兀出现一百四十多尊泥塑彩色佛像和菩萨像。塑像高达二至三米,每隔七十厘米就有一尊,尤其以北墙和西墙内外为多。这些塑像有的埋在沙丘中,有的裸露在外,,多数则被破坏。
  当年光华毕显的彩色雕塑,制作精美,神态各异。据斯坦因记载,在院墙内外装饰的全部是成排的巨大泥塑像,从不同的姿态上可分为几类,大体上成对称排列。在大佛像之间的每个空隙处,都有侍神和圣人小浮雕像。墙上还塑有彩色的灰泥线条,在主要佛像的头顶和周围形成光环,也有一些彩色小壁画。如北墙原有坐佛十八尊,佛像空隙间都绘着彩色壁画、贴壁图案。北墙留出的六米左右见方的空间,绘有一组壁画,其中有一幅完整的供奉女图,供奉女头部有头饰,面目清秀,衣裙飘逸,体态丰满,线条流畅。手臂、手腕、脖颈和腰间都各有三串佛珠。左旁有一女式佛,头部已不存在,手执一条金蛇,造型古老怪异。还有一供奉女,手托净杯,神态活泼。佛像项光周围也绘有图案,由螺旋纹、莲花、小坐佛、花卉组成。在保存较好的壁画上,还以供养人、比丘像、云气纹和各种图案穿插于大型佛像之间。这类壁画色彩单调,以褐色为主。
  佛寺院外东侧,有一座庙宇的遗址,部分墙壁残存,内壁涂了石膏。庙宇东墙内壁中有拱形壁龛,壁上绘满逐层缩小的穹形纹路,线条规则而流利。据说,此庙中曾有立佛。
  概览热瓦克佛寺,最突出的是它的彩色雕塑。这个佛寺以巨佛数量多,依寺院四面墙壁内外密集排列的宏大阵容和独特形式,以及佛寺所处塔克拉玛干腹地的特殊地理位置等特点,在中国众多佛寺建筑中独领风骚,堪称泥塑佛像群的集大成者和泥塑艺术的洋洋大观。
  这样一座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特殊佛寺,引起世人的热切关注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西域古寺探秘/王嵘著.-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7 ;热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