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金城郡令居县故城考
作者:王宗元
《汉书·昭帝纪》载:始元六年(前81年)“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后来又增置了七个县,故《汉书·地理志》曰:“金城郡……县十三:允吾、浩亹、令居、枝阳、金城、榆中、枹罕、白石、河关、破羌、安夷、允街、临羌。”金城郡地处河湟地区,是汉陇西郡与河西四郡的衔接地带,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也是匈奴与羌人联络的主要路径。因此汉王朝领河西之后,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保证与河西四郡道路的畅通,而增设了金城郡。
令居县始建于元鼎二年(前115年),是汉王朝在黄河以西设置的第一个县,是汉王朝向河西进军的桥头堡。《史记·平准书》曰:“数万人发三河以西骑击西羌,又数万人度河筑令居。”《汉书·张骞传》亦曰:“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以通西北国。”《汉书·武帝纪》亦称:元鼎六年(前111年)“秋,匈河将军赵破奴出令居,皆二千余里,不见虏而还。”可见,令居在历史上有过重要作用。
历史文献中最早对令居的地望及有关问题的记载,有以下几条。
《汉书·地理志》:
允吾,乌亭逆水出参街谷,东至枝阳入湟。莽曰修远。
浩亹,浩亹水出西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莽曰兴武。
令居,涧水出西北塞外,至县西南,入郑伯津。莽曰罕虏。
《水经注》:
湟水又东与閤门河合,即浩亹河也。出西塞外,东入塞……閤门河又东径浩亹县故城南,王莽改曰兴武矣。阚骃曰:浩,读合也。故亦曰閤门水,两兼其称矣。又东流注于湟水。故《地理志》曰:浩亹水东至允吾入湟水。
湟水又东径允吾县北为郑伯津,与涧水合,水出令居县西北塞外,南流径其县故城西。汉武帝元鼎二年置,王莽之罕虏也。又南径永登亭西,历黑石谷南流,注郑伯津。
湟水又东,径允街县故城南,汉宣帝神爵二年置,王莽之修远亭也。县有龙泉,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文成交龙,或试挠破之,寻平成龙。畜生将饮者,皆畏避而走,谓之龙泉,下入湟水。
湟水又东径枝阳县,逆水注之。水出允吾县之参街谷,东南流径街亭城南,又东南径阳非亭北,又东南径广武城西,故广武都尉治。……逆水又东径枝阳县故城南,东南入于湟水。《地理志》曰:逆水出允吾东,至枝阳入湟。
湟水又东流,注入金城河,即积石之黄河也。
以上是古代留给我们研究这一地区的宝贵资料。但是《地理志》的记载过于简略,《水经注》虽以湟水及支流为脉络,对其所经城镇作了较多的记述,但终因这一地区社会长期动荡,文献记载混乱、疏漏、错误之处仍然不少。
要弄清汉令居县城址的位置,必须首先弄清湟水下游水系的脉络。为此我们根据《水经注》所述,绘制了湟水下游水系示意图,同时也绘制了现今黄河兰州段水系图,并将两者作了对比。不难发现,两者相去甚远。这种古文记载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现象,早已被人们发现,但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好附会《地理志》和《水经注》之说,历代因袭或解释为河流改道所致。现今的黄河水系,包括湟水,是第四纪以来逐渐形成的,经历了一二万年的漫长的地质时期,到新石器时代以前已经定型,不可能出现在一两千年内河流切穿山脉,改变流向的现象。
湟水由青海入甘肃后,向东南流经兰州市红古区与青海省民和县和甘肃省永靖县之间,至兰州市西固区的达川,注入黄河,史称金城河。湟水在甘肃境内长73公里,其南岸仅有民和县的汉水沟和隆治沟注入。隆治沟口的下川口村,一些学者认为是汉允吾县的治所,近来又有人提出是民和县城南的北吉城,多数人认为后者比较合理。这段湟水逼近南岸,河流二级阶地狭窄,又不连续。因此耕地不多,村落稀疏。三、四级阶地高出河面40~60米,阶地面平坦宽阔,但因气候干旱,又无水源,古代是一片荒原,现今也只有在电力提水所到之处,才有农田和村庄分布。
湟水北岸主要为兰州市红古区辖地,这里除大通河为常年性河流外,其他湟水支流如倒水沟、二条沟、直沟、柴家台沟、脑海沟、大沙沟等,都是季节性的小河沟,水量小,矿化度高,根本无法利用。这里二、四级阶地宽广平坦,同样也因气候干旱,又高悬在湟水河面之上,古代是无法将水引上阶地的。加上古代去湟中的古道未经本区,因此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里经济还十分落后,农民主要靠旱沙田维持生活。
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以北,大通河与庄浪河之间,是一片海拔2000米以上的黄土丘陵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沟壑纵横,人民生活和农业用水都十分困难,至今仍然是甘肃省最贫困的地区。这里不可能有汉代县的治所,考古工作者至今也未发现有古代城堡的遗存。
湟水在甘肃省内,只有北岸大通河是一条常流水的支流。大通河源于青海省沙果木那穆木岭,东流经大通、门源二县,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再经永登县逐渐转向南流,又经红古区的窑街,出享堂峡,注入湟水,全长560多公里,流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8亿多立方米。大通河在永登连城至红古窑街之间,河谷盆地宽广,二级阶地发育完整,便于引水灌溉,为古代发展农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史学界认为大通河即汉代的浩亹河,浩亹县当是今之河桥驿镇。这一看法是符合实际的。
湟水北岸除大通河外,再无较大支流注入,但《水经注》为了附会《地理志》之说,将涧水、逆水、龙泉等,都错误地作为湟水的支流在这一地区注入湟水。然而黄河(金城河)从达川至桑园峡之间,除南岸的西柳沟、雷坛河,北岸的碱沟、小咸水河外,还有一条大的支流庄浪河,但是《水经注》对它却只字未提,这显然是错误的。庄浪河是黄河在甘肃省内的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天祝县西北的冷龙岭,东南流,汇集了雷公山、乌勒岭、毛毛山及马雅雪山之间的众多支流,至岔口驿以南入永登县。再东南流经县城、柳树、大同、龙泉、红城、苦水等乡镇,至兰州市西固区河口镇注入黄河,全长180公里,流域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99亿立方米。庄浪河河谷平直宽阔。是通往河西的重要通道,也是移民屯垦的重要地区。因此古代不可能对它没有记载,县然是由于时代不同,记载者不同,或因名称的变更,而将同一条庄浪河的不同河段,分别记为涧水、龙泉水、逆水三条河流载入史册。
从水系图的对比可以看出,逆水的流向与庄浪河下游大体一致,涧水与庄浪河的上游相合,故将《水经注》和《地理志》中的涧水与逆水合并为一条河,并将令居故城与广武城合为一地,这样使《晋书·地理志》所载的“张寔,分金城之令居、枝阳二县,又立永登县,合三县立广武郡”的地域相连接,而且都在逆水(庄浪河)河谷之中。过去人们根据《元和郡县图志》“广武县,本汉枝阳县地”的记载,认为《水经注》中的广武城就是汉枝阳县城。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因为《水经注》还明确记有“逆水又东南经广武城西”,“逆水又东迳枝阳县故城西”。这说明广武城与枝阳故城不是同一城,因此可以肯定,《水经注》中的枝阳故城,就是汉枝阳县城;广武城当然是汉令居县城,也是前凉广武郡的治所,故令居城也称广武城。
《元和郡县图志》还有“广武县,南至州二百二十五里”的记载,这里的州是指唐代的兰州,治所在今兰州市城关。按此里程量算,今永登县城正好是唐代的广武县城。《元和郡县图志》曰:广武县“前凉张骏三年(326年)罢郡置广武县,属兰州。大业二年(606年)改为允吾县,取汉旧名也,六年(610年)改为会宁县。武德三年(620年)重置广武县。”唐代后期广武县为吐蕃所占,后又为西夏所占。元代置庄浪县,属永昌路。明改置庄浪卫,属陕西行都司。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置平番县,属凉州府。1928年改平番为永登至今。由汉在此置令居县到今天的永登县城,其城址是一脉相承的,其原因是令居县占有庄浪河谷最有利的地理位置。
庄浪河南北纵贯永登县境,河谷平直、宽阔,沿河谷北上,经天祝,越乌鞘岭,再顺古浪河谷而下,经古浪县,入河西走廊。这是中原通往河西的捷径。故汉王朝领河西之后,首先在这条通道的外侧(东面)修筑长城,保卫这条交通要道的畅通,断绝匈奴与羌人的交关。近年来,永登县的考古工作者已经证实,汉长城是从小咸水河口开始,沿河谷北上,经永登县的东山乡折向西行,至红城镇东的黄土山梁转向北行,经龙泉、大同、柳树,至县城北下山梁,入庄浪河谷。再沿东山脚向北,经中堡,过武胜驿,入天祝,过古浪,进入河西走廊。这一事实说明《史记·平准书》言:汉“又数万人度河,筑令居”,及《汉书·张骞传》:“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臣瓒注:令居,县名也,属金城。筑塞西至酒泉也”等记载是完全正确的。这一事实也说明汉长城即从今永登县开始,今永登县当是汉令居县。这里的“筑令居以西”、“筑令居”都是指筑令居及以西的长城。有的史籍还说是“筑令居塞”,也是指筑令居这一段长城。今永登县城是汉令居县的治所,它不是长城上的关卡。令居县城也不可能位于长城线上,因为永登境内的汉长城,大都位于干旱缺水的山岭之上,不具设县的条件。因此令居县城只能位于长城内侧的庄浪河谷之中。
庄浪河谷以天祝与永登二县之间的峡谷为界,峡谷以上是天祝县地,海拔大都在2100~3000米,气候寒冷,生长期短,不利于农耕。但河谷开阔,山坡平缓,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是古代羌人放牧之地。峡谷下游,河谷逐渐展开,由永登县城开始,至野狐城之间,是一段长约40公里,宽有2~4公里的,海拔在1700~2000米的河谷盆地。这里气候比上游温和,年平均气温6℃上下,无霜期可达160天,年降水量只有290毫米,气候干旱,但河谷之中二级阶地平坦、宽广完整,便于引庄浪河水灌溉。故汉领河西后不久,首先在这里兴修水利,移民屯田,使令居成为向河西进军的桥头堡。如《汉书·匈奴传》曰“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度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令居的发展与巩固,也成为稳定湟中的基地。《汉书·赵充国传》:汉宣帝时,湟中羌人“渡湟水,郡县不能禁”,“攻城邑,杀长史,安国以骑都尉将骑三千备羌,至浩亹,为虏所击,失亡车兵器甚众。安国引还,至令居。”后来赵充国又以令居为基地,向湟中进军。
今永登县城位于庄浪河东岸,符合《水经注》涧水“南流径其县(令居县)故城西”和逆水“又东南径广武城西”的记载。今永登县城西临庄浪河,东靠汉长城所经山岭,正当通往河西的交通要道之上。向北12公里是永登与天祝二县之间的峡谷,向南是庄浪河谷最宽阔的河谷盆地,县城位于盆地北面的收缩处,因此是戊守屯田的门户。令居城地处农牧的结合带,因此自古以来就是农、牧产品的交换地。明代的庄浪卫就是一个重要的茶马互市。
永登城西的大沙沟,是庄浪河的支流,上游与大通河支流牌楼沟(也称大沙沟)中间只有一平缓山梁相隔,这两条沟都是常年无水流的干沟,因此由永登沿大沙沟而上,经临坪,过分水岭,顺牌楼沟而下,过通远驿,至河桥即汉浩亹县,渡大通河(汉浩亹河),过冰沟驿、老鸦堡驿、至乐都,再沿湟水西去,至西宁。这条线路在甘肃公路通车之前,一直是兰州通往西宁的主要道路。汉代义渠安国兵败退还令居时,就是途经这条路的。清同治元年,陕甘总督沈兆霖,路过大沙沟时,遇暴雨,被山洪漂溺。现今这路线改建成公路,仍然是连城、河桥、窑街通往兰州的主要道路。
汉令居县城由于年代久远,又经历代改建,因而遗址已经无存。但今永登县城周围累累汉墓,也足以证明今永登县城是一座汉代的古城。汉代先后在庄浪河谷设置了令居、枝阳、允街三个县,经历了两千年的沧桑,现在只留下令居一个城址,其根本原因是它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
丝绸之路研究:交通与文化/田澍,何玉红主编.-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