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允吾、金城再考
作者:陈守忠
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建置金城郡,郡治允吾(音铅牙,亦读研牙)。金城,是其属县之一。允吾、金城两个古城址究在何处,历来有分歧。现在研究者的分歧仍然很大。有必要再加考证。
先考定允吾。《汉书·地理志》在金城郡允吾县下记载云:“乌亭逆水出参街谷,东至枝阳入湟。”乌亭逆水,据《水经注·河水二》,逆水“出允吾县之参街谷,东南流,径街亭城南,又东南,径阳非亭北,又东南,径广武城西。……逆水又东,径枝阳县故城南,东南入于湟水。”逆水不出允吾县,清人董祐诚考定为允街之误。广武城因前凉设置广武郡而得名,即汉之令居,今永登县城。汉枝阳县由令居分治,城址在今永登县南之苦水街,南距黄河约为15里。显然,流经广武城西,又经枝阳县城的乌亭逆水,即今之庄浪河。但它不注入湟水,而是在石城津(今河口镇)直接汇入黄河的。《汉书·地理志》又在金城郡浩门县下记载云:“浩门水出西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浩门水即今之大通河。又在临羌县(在今青海湟源县境)下记载:“北则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湟水入河处在今兰州市区八盘峡西口之小茨。据此可以断定浩门水入湟处为允吾县之西界(在今海石湾),而湟水东至允吾入河处,则为允吾县之东界,过此则入金城县境,大河则被称之为金城河,“随地为名也”。由上可以判断出允吾县城当在浩门水入湟水至湟水入河处的中间一段黄河之旁,而且距离逆水入河处即今河口镇以西不远的地方。
据《水经注·河水二》:黄河在塞外“历大榆、小榆谷北”,即今青海省龙羊峡的河段,大、小榆谷在黄河之南。为迷唐羌所居。过此以东,大河穿积石峡过积石关而入塞内,所经第一个县城即汉金城郡所辖之河关县。河水“又东过陇西河关县北”(河关县东汉改属陇西郡)。郦注云:“《地理志》曰‘汉宣帝神爵二年置河关。’盖取河之关塞也。”河水“又东,过金城允吾县北”。郦注:“河水径其南,不在其北。”“河水又东,径石城南,谓之石城津。河水又东南,径金城县故城北。”河水“又东,过榆中县北”。据此,可知河水过积石关入塞之后,顺次历经河关、允吾、金城、榆中四县城。此四县城均位于大河之旁,是金城郡所辖沿河四县。允吾县城必在河关以东之黄河岸旁。
汉河关县城,笔者于1987年8月亲自调查,城址在临夏自治州所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大河家以西之康吊村。大河家现为滨河一小镇,此处即黄河古渡口之一的临津渡。临津城为守护渡口之寨城,有人以为是河关城,误。汉河关县城在大河家以西5里,西距积石关(现名关门)亦5里,位于黄河南岸最高一级的台地上。北距河岸约1里左右,城址保存,城中无居民,散在地表的汉瓦片不少。相邻的居民村落名康吊。其西南不远处有一大墩台,出土有汉代铜镞,是汉代烽墩,康吊古城为汉河关县城无疑。河水流经河关、临津后,再东,即流经炳灵寺石窟所在之峡谷,《水经注》谓之“唐述窟”。河水经过唐述窟,“又东北流,历研川,谓之研川水,又东北注于河,谓之野城口”。按:研川水,今音转为银川河,由南向北流,流注河之野城口,即今刘家峡水库之西口。河水又东,所入之较大支流为漓水,即今之大夏河,流经今临夏市区,“东北出峡,北流注于河”。其入口处已没入刘家峡水库。“河水又东”,由西南来注之最大一条支流即为洮水。《水经注》引《地理志》曰:“洮水北至枹罕入河,是也。”历此,河水“又东过允吾县北”。郦注:“河水径其南,不在其北。”可知河水是在金城郡治允吾县城的南面流过。笔者所以不厌其烦,跟着《水经注》所记大河所经,步步紧逼,目的在找到允吾县城的确切位置。至此,总算理出了个头绪。按洮水入河处,在今刘家峡水库之东口,即今临夏自治州所辖永靖县的小川。永靖县治原在莲花城,已没入水库,故县治移至小川。在洮水入河处的黄河以南,是今临夏自治州所属东乡县的地境,而东乡县原为河州(古枹罕)所辖东边的一个乡镇,是古枹罕的地境。《水经注》记载是符合实际的。允吾城则肯定在洮水入河口以东的黄河北岸。而黄河流至小川时又折向西北流,至永靖县的下川,约有40余里(直线量算)的一段,仍叫刘家峡,由下川转弯再向东稍偏北,流经盐锅峡,至峡之东口,湟水自西北来,流注于河,过此以东,则为金城县境了。现在,我们把问题的症结逐步缩小,允吾县城,就在洮水入河处的小川至盐锅峡东口之间的此一段黄河的北岸,而此段黄河之北,据调查,有两处古城遗址:一处就在今永靖县刘家峡乡镇之东,恰当折向西北流的那段黄河的北岸,名上、下古城。调查时访问当地老年人,说本为一大城,北高南低,居民们把上半个城叫上古城,下半个城叫下古城。现因居民房屋密集,城墙全被拆毁,但1975年出版的《甘肃省地图集》三十万分之一的永靖县图中,明确标有此“上古城、下古城”。已故兰州大学地理系教授冯绳武先生主张此城址即汉允吾县城。因离黄河太近,又在折向西北流的河段,故笔者存疑。另一处遗址在今盐锅峡镇黄河北岸的马兰黄土阶地上。这里的黄土阶地为三级阶地,发育特好,面积广阔,当地群众叫做“方台”。阶地上居民的村落就叫“方台村”。村西南方偏东有一冲沟,名山城沟,沟北阶地上有一古城遗址,现只存北面一段城墙,其外壕保存,村民用做耕地。另外,在方台村北面又有一古城址,城的西南隅保存尚好,夯土层坚实,东北面已残毁,有侵蚀沟头已延伸至城的中心。方台下面的低阶地为今盐锅峡乡镇所在,滨临黄河,河水宽平,为古渡之一的“青石津”渡口。据《资治通鉴》卷104,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秋七月,前秦王苻坚遣五将伐前凉(张天锡在位)。八月,秦将“梁熙、姚苌、王统、李辩济自清石津,攻凉骁烈将军梁济于河会城,降之”。胡三省注:“《五代志》:‘允吾县有青岩山。’《水经注》:‘湟水至允吾,与大河会。’意者清石津在青岩山之下,河会城在二水之会欤?”胡注极是!清石津即盐锅峡渡口,河南岸为青岩山,即今雾宿山,因山石呈青色,故名青岩山(笔者亲自调查所见)。“甲申,苟苌济自石城津”。石城津,即今河口镇,河南岸为青石关,秦军是分两处渡河的。有人将此二渡口混而为一,误。胡注“允吾县有青岩山”,又是一条有力的旁证。现在笔者可以大胆地讲,盐锅峡北岸方台上的古城,即汉代的允吾城。方台东西两端各有一汉代的烽火墩,也是佐证。兰州大学地理系的魏晋贤先生在先做过调查,认定方台村附近的古城为允吾县城。笔者于1986年调查,在其后,赞同魏先生的意见。窃意以为此地两个城址均为汉允吾城,可能方台村附近的城因受冲沟的侵逼,而将城移筑于山城沟东北面的阶地上。笔者力主此地为允吾城址所在,还因该地东距湟水入河处不过15里,符合《汉书·地理志》“湟水东至允吾入河”的记载,而盐锅峡就是两汉的允吾峡。有人非难说:盐锅峡北岸阶地无水,何以城守?并以三国时马谡失街亭为例。吾应之曰:阶地下面傍河就是青石津渡口,守住渡口,有的是黄河之水。敌人不可能把黄河截断。且安知两千年前黄河北岸的台地上无水乎?退一步讲,如果允吾城不在此处,那当在刘家峡的上下古城,二者必居其一,绝不会远在以西的湟水沿岸。有人主张汉允吾县城在今青海省民和县的下川口,根据的是《水经注》湟水“径小晋兴城北”下面小注“阚骃曰:‘允吾县西四十里有小晋兴城’”的一条孤证,于是就把允吾城定在晋兴城以东四十里的下川口。这是把东晋十六国时期分裂割据者侨置的县当成汉县了(详后)。
据《晋书·地理志》:“魏文帝即位,分河西为凉州,分陇右为秦州。”又将两汉之金城郡析为西平、金城二郡,金城郡治移治于榆中县,西晋因之。魏、晋时,汉允吾县已并省而不存在。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遂有凉土。张氏分西平另置晋兴郡,合令居、枝阳等县而置广武郡,张寔于永安元年(314年)移金城县治于今兰州城关,金城郡治仍在榆中。允吾县并未恢复,被指为下川口的那个允吾,是以后另置的一个县而非汉县。
据《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卷105,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春,前秦王苻坚命吕光率师征西域。至太元十年,他平定西域,班师回到河西时,前秦因淝水之败已瓦解,吕光杀凉州刺史梁熙而自为刺史,建立后凉。《通鉴》卷106,太元十年九月记事,原凉州主簿尉祐因缚送梁熙而得吕光宠信,“光以祐为金城太守,祐至允吾,袭据其城以叛,姜飞击破之,祐奔据兴城”。其下胡三省注云:“允吾,汉县,属金城郡,晋省。”可知此允吾当是前秦灭前凉后,梁熙任凉州刺史时新建的县而非汉县。尉祐所奔之兴城,即前凉之晋兴城。阚骃为北凉学者,其所著《十三州志》原书已佚,我们无法窥其全貌。他所指的此一允吾,断非汉县,不然,郦道元注《水经》,不会同时有两个汉允吾县在两地并存。如笔者前面所引证,《水经注》经文及《汉志》均谓允吾县在大河之旁,不在其支流湟水之滨,我们当然相信前者。
另有一种主张,谓汉允吾县城在青海民和县的北古城,其主要依据是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以下简称《元和志》)的记载。《元和志》在鄯州龙支县下记载云:“龙支县,北至州一百三十五里。本汉允吾县也,属金城郡。后魏初于此置金城县,废帝二年改为龙支县,西南有龙支谷,因取为名。”所谓北古城,就是这个龙支城。但这条记载压根儿就靠不住。何哉?所称“后魏初”即北魏建国之初。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是从拓跋珪登国元年(386年)算起。而此一年为后凉吕光太安元年,前秦苻登太初元年,西秦乞伏国仁建义二年,后秦姚苌建初元年。关中、秦、凉一带,正值淝水战后再分裂的局面。北魏建国之初,偏处山西北部,连河套以南都未到,能到乐都西南一百三十五里的湟水之南建立金城县吗?此必是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灭北凉之后,为向吐谷浑进逼,在龙支谷新建的一个金城县,故《隋书·地理志》称为北金城。至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名龙支县。此即北古城的由来。唐、宋一些注家,一遇到金城,就与汉允吾县联到一起,允吾何其多也!其所以改名,当是前凉张寔所移之金城县一直存在之故。下面就论述金城县的问题。
汉金城县原属陇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建置金城郡时改属金城郡。建县时间很早。据《史记·大宛列传》,武帝元狩二年秋,“浑邪王率其民降汉,而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元狩二年(前121年),金城之名已见于史册(《汉书·张骞传》有同样的记载),它很可能是秦时所建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统一后其国土“西至羌中”。始皇“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金城,当与榆中一样,是秦统一后并河所建四十四县之一。其城址所在《水经注》有明确记载。《水经注·河水二》,大河东过允吾县之后,“径石城南,阚骃曰‘在金城西北矣’。河水又东南,径金城县故城北”。清人董祐诚曰:“城在今皋兰县西四十里,曰西古城,北临黄河。”按“石城”即石城津,今河口镇,在西古城西北。清皋兰县治就在今兰州城内,西古城今名西固城,方位、距离均符合。注解准确。“《十三州志》曰:大河在金城北门东流,有梁泉注之,泉出县之南山,其水自县北流注于河也。”按:出县之南山的那股梁泉水即现在的金沟河,是在西古城北门东流入于河水。解放前笔者在西北师院上学时,曾到黄河南岸的西固游览过。那里一片旷野,村落稀疏,西古城址犹存。现今西固区为兰州的工业区,工厂林立,旧城址均拆除尽净,不能因现在无城址,就说汉金城县不在那里。郦道元注《水经》时,见到的是“金城县故城”,金城县治已被前凉张寔移治于今兰州城关。
《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兰州下面记载云:“永嘉末,前凉张轨分立晋兴郡,张寔徙金城县,即今州理是也。”按:“州理”即“州治”,因唐人避高宗李治讳,故改治为理。唐时兰州州治,就是张寔所徙金城县治。前凉金城郡治仍沿袭魏晋之旧,是在榆中县,只辖金城、榆中二县。这本来很清楚,没有什么可纠缠的,但偏偏却有纠缠。有人撇开《元和志》兰州之下的记载,却抓住五泉县下的一条记载说,张寔将金城郡治、县治均徙于兰州。《元和志》的记载是“五泉县,本汉金城县地,属金城郡。前凉张寔徙金城郡理焉。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兰州。皇朝因之”。仔细推敲,那个“徙金城郡”的“郡”字明明是“县”字之误。为什么?第一,兰州下面分明记载是徙县而非徙郡;第二,金城郡治因魏晋之旧,仍在榆中。张寔继其父张轨任凉州刺史,是在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年),他出兵援助愍帝抗击刘曜,向东采取进攻态势,而不是退缩。连金城县也向前移,在榆中的金城郡治无后撤之迹象,亦无记载。终前凉之世,金城郡治在榆中未动。故笔者敢肯定地讲,《元和志》五泉县下徙郡的那个“郡”字是“县”字之误(可能是后人传写之误)。而持此说者未能从当时的全局来考察只抓住一个误写的“郡”字。一字之差,误人千里!甚至有人说:“梁泉就是五泉,金城就在兰州。”连汉金城县有过搬迁的事也视而不见。大家知道,从五泉山石头缝里渗出的那股五泉水,原是流向兰州城的东南郊,即现在铁路局、火车站的地方,那里原是一片农田,就利用五泉水灌溉。试问:什么时候看见过五泉水在兰州城的北门东流“而自县北流注于河也”?五泉县是隋炀帝时才更名的。《元和志》的记载也有疏漏,留在后面考证。有必要简述榆中县的变更,因为问题是和榆中牵连在一起的。
汉代的榆中县,在今榆中县的苑川河以东,以西为勇士县(属天水郡),曹魏时并入榆中县。西秦时以勇士、榆中、金城等县置苑川郡,治所仍在榆中,所领金城,依张寔所徙而未动。乞伏国仁所筑勇士城,在今大营川,非汉县。据《水经注·河水二》:“苑川水出勇士县之子城南山,东北流,历此成川,世谓之子城川。……又北入于河也。”清人董祐诚曰:“此云子城,盖西秦后所置。《舆地广记》称苑川城乞伏国仁据此,后曰子城,是也。当近今金县治。”此说正确。子城南山,即今马衔山的东段,苑川水的上游流经子城的一段称子城川,现在叫大营川,下游至甘草店以下,折向北流才叫苑川。北魏时的子城,即乞伏国仁所都之勇士城,在今甘草店。查《魏书·地形志》,河州金城郡领有榆中、大夏二县,凉州建昌郡亦领有榆中及治城等三县,不见有子城,而两个榆中并存。显然记载有误。按:北魏平定陇右河西之后,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于枹罕置河州镇,所领金城郡仍治榆中。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年)对州郡作了调整,恢复凉州,领武威等十郡二十县(见《元和志》),有建昌郡而无金城郡,当是金城郡的更名。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谓“榆中晋为金城郡治,后魏因之,寻又改为建昌郡治”。其说是可信的。孝文帝改榆中为建昌郡,取建设、昌盛之意。其郡治即子城。《水经注》只载子城,郦道元做过关右大使,他对陇右的地理是熟知的。子城就是他所称“历此城川”而“世谓之子城川”者,也就是乞伏氏所筑之勇士城。北周仍称子城。《周书·刘雄传》载雄在西魏大统中做过子城县令,可证。由是知子城县为北魏时的名,历西魏、北周而相承。至隋朝建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于张氏所移之金城县治(今兰州市城关)建立兰州总管府,领金城、狄道(今临洮)二县,子城县并入金城。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兰州复为金城郡,金城县更名五泉县,郡治、县治则均在兰州城关。这一过程,《元和志》五泉县下的记载既失误而又疏略。请看《隋书》及《旧唐书》的记载。
《隋书·地理志》:“金城,开皇初,置兰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废。”其在金城县下的记载是:“金城,旧县曰子城,带金城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县为金城,置金城郡。”按:“旧县曰子城”的“旧”,是指过去,以往,指北周时的事,“子城带金城郡”,均在榆中,与《水经注》记载相符。道光《皋兰县志》的作者不理解那个“旧”字的含义,也是不熟悉那一段史实,而将子城县定在兰州,以致贻误后人。而《隋志》说“大业初,府废”,是指大业三年改兰州府为金城郡的事。说“大业初,改县为金城”,则又不准确。据《旧唐书·地理志》五泉县下的记载:“隋开皇初,置兰州,以皋兰山为名。炀帝改金城郡,隋置五泉县。”显然,是炀帝改金城郡时,置五泉县而非金城县。改县名自炀帝始,是以五泉水命名的。唐朝因之。以后的变革,没有什么分歧,无须多赘了。
丝绸之路研究:交通与文化/田澍,何玉红主编.-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