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历史地理
作者:李健超
西安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陕西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它位于陕西省中部,像“碧玉”一样隐藏在巍峨青翠的秦岭北麓,似晶莹的“翡翠”镶嵌在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中央的渭河南岸。发源于秦岭北坡的灞河、浐河环抱其东,沣河、涝河逶迤西境。潏河、滈河蜿蜒于南,荡荡乎曲流环绕,提供了灌溉、航运和防御之便。这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均温度13.6℃,1月份均温度-1.3℃,7月份均温度26.7℃,年降雨量687毫米。地势平旷,土地疏松肥沃,适宜于农业生产。早在2000多年前已形成一个富庶的农业区。再加上四面有山河之固(东有崤山、函谷关、黄河;西有陇坂;南有秦岭;北屏北山)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在军事上被誉为“金城千里”。正由于西安在古代地理位置于全国比较适中,以及地理环境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优越条件,所以它成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
一、“秦中自古帝王州”
西安的名称出现于明洪武二年(1369),虽然距今只有600多年,但西安的历史却已有3100多年。位于城区附近的西周丰京、镐京,秦代的咸阳,西汉和隋唐时代的长安都是西安城市发展史上的不同阶段。
公元前1134年前建立起来的西周丰京和镐京是西安地区最早出现的国家首都,故址在西安市区西南10多公里沣河东西两岸的马王村和斗门镇一带。悠久的岁月几乎冲刷了它所有的痕迹。近年来考古工作者才在斗门镇东北的花楼子、下泉村勘察出镐京的部分建筑遗址。这座城市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雒邑(河南洛阳)而废弃。
平王东迁,关中为秦国所有。秦国最后定都咸阳,故址在今咸阳市以东10公里的窑店镇附近。当时宫殿林立,金碧辉煌。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曾一次迁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人口的增加,咸阳城市的发展受到北面高原的限制,于是架桥于渭水之上,向渭南发展。所谓“渭水贯都,以象天汉”使咸阳实际上成为横跨渭水南北的大都市。“上可坐万人,下可立五丈旗”的阿房宫前殿就在渭水之南。但是随着秦王朝的崩溃,秦咸阳被项羽一炬而化为灰烬。
继秦而后的西汉长安城就是在秦咸阳城离宫旧址上兴建的。先筑宫殿,后筑城墙,因受渭水和地形之影响,因地制宜,成为不规则的矩形,号称“斗城”。故址在今西安市区西北。城周约26公里,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最大的城市,在当时只有欧洲的罗马城可与之相比。城内除宫殿外,还有居住区、手工业区、商业区。八街九陌,东西九市,一百六十闾里,千门万户,工商业十分发达,“殊方异物,四面而至”。不仅为国内交通中心,也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座长安城曾经是后来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朝代的建都之地。然而,由于长安屡次遭到战争的破坏,凋敝日甚,城市环境受到污染,地下井水卤苦不能饮用,所以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以后,于开皇二年(582)选择城东南川原秀丽的地方兴建了大兴城,唐改为长安城。
大自然赋予长安城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能工巧匠的智慧又给它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隋唐长安城周长36公里,面积达84.1平方公里,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宫城在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后妃所居。宫城之南是皇城,为官府衙门所在。最外才是外郭城,也称京城,从东、南、西三面拱卫着皇城和宫城。城墙是夯土构筑,四面各开三座城门,东西11条大街,南北14条大街,纵横相交,像一个棋盘把全城(不包括宫城和皇城)划分成100多个区域,称为“坊”或“里”。诗人白居易曾写到“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非常形象地反映了这种整齐划一的格局。坊有坊墙,是居民、官僚的住宅区及寺庙所在。商业集中在东西两市,商贾云集,货物琳琅满目,不仅有中国的,还有外国的。“凡万国之会,四夷之来,天下之道涂,毕出于邦畿之内。”长安城成为经济文化繁荣、交通发达、宾客辐辏的国际大都会。这里留下了古代各国人民的交往和友谊,也留下了许多文物和古迹。
唐末(904),朱温劫唐昭宗迁都洛阳,把长安的宫殿房屋全部拆除,木料“自渭浮河而下”往洛阳运送,长安城的居民“按籍迁居”,使300年帝都顿成废墟。不久,驻守长安的节度使韩建,为了便于防守,放弃了宫城和外郭城,仅将皇城加以修补,这就是唐末历五代、宋、元时期的长安城。虽然自唐末以后长安再未作过中国的首都,但由于长安在军事、经济和交通上的重要地位,仍为西北地区重镇。
明王朝建立后,从洪武七年(1374)开始扩建西安城,沿着唐长安皇城的西墙和南墙向北向东各延长大约1/4,夯土筑成。后又在城墙内外砌上一层青砖,周长13.7公里,墙高10~12米,顶宽12~15米,底厚15~18米。四面各开一门,门上有城楼、箭楼和闸楼。这座明代西安府城是一个严密的防御工程体系,是我国目前仅有的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堡。清代因明之旧。辛亥革命后,于民国2年(1913),废西安府为长安县,1928年以西安城和近郊设立西安市。解放前夕,市区面积包括城内和四关共13.2平方公里,人口39万余。
二、城市建设的巨大发展
古都长安,3000多年来几经摧残和洗劫,至20世纪50年代还是一座经济落后、市容破旧的消费城市。几十年来,西安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由一个消费城市初步建设成为以轻工、机械为主,科研文教旅游事业发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整洁的现代化城市。
西安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其发展以明清旧城为中心,在保护与改造旧城的同时,逐步向旧城四郊发展。旧城还是现代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省、市人民政府都设在这里。以钟楼为中心的东西南北大街和其他街道,宽广平直,继承了唐长安城的均衡、对称,棋盘式的道路网格局,并向城外延伸。一幢幢鳞次栉比的楼房和一座座具有民族传统的古老建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从古到今西安发展的宏伟画卷。由钟楼到解放路口,和由解放路口到火车站,商店林立,是全市最繁华的商业区。另外还保留了传统的货物集散区和民族风味小吃区。如竹笆市的竹器、广济街和大麦市街的清真食品。在北院门街能领略到明清时代商业街的风貌,在湘子庙街能看到明清时代由商业、官府、住宅组成的居民区以及古朴雅致的街道。
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市区范围突破旧城的13.2平方公里,向四郊均衡扩展到129平方公里,已超过唐长安城的范围。在距旧城东约5公里的地区形成了工业区。东郊工业区位于浐河和灞河之间,是以纺织印染企业为主的“纺织城”,西郊工业区则是以生产输变电设备为主的“电工城”。西安已成了纺织和电力机械的重要生产基地,不仅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和电力机械的工业中心,在全国的同行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西安还建立了电力、化工、冶金、缝纫、食品、建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不少轻工业产品,如油漆、手表、搪瓷器皿、缝纫机、自行车、棉布、棉花、电视机已销售西北地区。其中油漆、手表、搪瓷器皿已面向全国。
西安市的科研和文教事业也发展很快,解放初期,仅有两所大学,现有高等院校20余所。著名的有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这些高等学府和几十所中等专业学校及许多科研机构大多数集中于旧城以南、潏河以北风景秀丽的地区,被人们称为“文教区”。这个文教区也是西北地区的主要科技中心。
西安是华北、华东联系西北、西南陆空交通枢纽之一。通过横穿市区的陇海铁路,衔接京广、成渝、包兰、兰新、宝成等许多铁路干线。西安也是全省公路集散地。民航班机往返全国各大城市和省内的延安、榆林、汉中、安康等地。如今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已发展到600多辆、营运线路40条,行车线路600多公里。
西安的城市园林绿化、美化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各具风格的园林和排列成行的树木,把古城西安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点缀得更加美丽。
三、“人类精神财富的瑰宝”
西安是我国灿若繁星的历史文化名城中一颗闪耀着异彩的明星。山川城郭,宫室苑囿,胜迹名踪,比比皆是。秦砖汉瓦,一碑一石,一字一物,均能幻化出壮丽的史诗和曲折的传奇,再现历史的踪迹。一山一水,一花一木,楼阁亭台,圃池水榭,无不各具匠心,涉足其间,常有移步换景之奇,佳趣渐浓之妙。
这里有距今100万年的重要早期人类化石——蓝田人,有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半坡村,还有本世纪最为壮观的考古发现、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古建筑有建于唐代的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香积寺、草堂寺等。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唐长安的宗教圣地,也是唐代国家强盛的“纪念碑”。而建于宋代的“碑林”,则是历代碑石精华荟萃之地。这里有建于明代的西安城墙、钟楼、鼓楼及四座城门,还有遍布西安周围的历代帝王陵墓——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西汉11个皇帝皇后陵(帝后同茔不同陵,实为20多陵)、唐代18个皇帝陵以及几百座陪葬墓(如汉代薄姬陵、钩弋夫人云陵、唐武则天母杨氏顺陵、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这些陵墓的石刻、雕塑和陵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唐三彩、金银器、兵器等闪烁着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光华,都能反映出昔日的风云变幻和盛衰。
西安的古代建筑遗址繁多,有秦咸阳宫殿、阿房宫,汉长安城、未央宫、建章宫,唐大明宫、兴庆宫。虽然这些遗址仅剩下残垣断壁,但也成为人们歆羡纷至、凭吊古迹的胜地。西安这些历史文物,首尾贯通,脉络分明,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被誉为“人类精神财富的瑰宝”。
四、古城西安的未来蓝图
作为陕西省省会,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西安,今后将是一个以旧城为中心,多个卫星城镇环绕,在保持古都风貌基础上,逐步建设成以轻工、机械工业为主,科教旅游业发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整洁的现代化城市。
在城市总体布局上,还要显示唐城的宏大规模和明城的严整格局,保护周、秦、汉城遗迹,从而体现古都风貌。在城市东郊、南郊、西郊沿唐长安城遗址开辟道路和林带,显示唐城的轮廓。拓宽唐长安的中轴线——朱雀大街,以一环一线为主要格局,将慈恩寺(大雁塔)、青龙寺、兴善寺、兴庆宫、大明宫、“东市”、“西市”、乐游原、曲江池等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的整体,再现唐长安的历史风貌。兴建大雁塔曲江风景区,保留唐长安城的“西市”遗址,包括按唐代风格修建的市场、坊里、官府、园林、作坊等,使其成为“唐城”的缩影、研究唐代社会风俗、建筑、经济等的一个活的博物馆和重要旅游点。
此外,还要尽量保持明城的完整性,保护城墙、四门,在城内将钟楼、鼓楼有机地组织在市中心区之内,从而显示明城的严整格局。充分利用明代城墙、环城河、环城林、环城干道,结合各方面的条件综合考虑排水、蓄水、绿化、游览和市政交通等各项要求,逐步建成一个西安独有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环城公园。城墙之上开辟空中花园,种植草坪、花坛,陈列石刻、雕塑、兵器等历史文物。环城公园的绿化系统,将成为市中心的一条“绿色项链”,既保护了“明城”,又为城市增色,使举世闻名的古城垣成为古都西安的重要标志。
古都西安是文化的摇篮、历史上的群英荟萃之地。有许多诗人、画家、书法家、科学家、音乐家、舞蹈家曾在这里长期居住、活动。“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文人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千古不朽的光辉篇章,充实了中国文坛,丰富了世界文学艺术宝库。这些名人轶事、帝都乐舞、神话典故、历史传奇也将在适宜的地方制雕塑、勒碣石、作壁画供人们观赏。如遐思先人之卓越,有所感而奋发,或于振兴中华不无裨益。
(原载《当代中国名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汉唐两京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论集/李健超著.-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