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遗迹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长安1:2.5万复原图

作者:李健超

    
  唐长安城是在隋文帝时期创建的大兴城基础上继续营造扩建而成。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至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前后154年间,3次修筑外郭城,又在西内太极宫外增筑大明宫和兴庆宫,到唐玄宗开元末年,唐长安城的基本形制已趋于定型,尽管此后亦有小的改造,并构筑部分夹城,但对总的布局没有大的改动,因此唐长安城图反映唐玄宗开元末年(741)时的情景。
  对于像唐长安城这一规模宏大而且几乎全部被湮埋在地下的城址,绘制较为精密的地图是有不小困难的。由于古代史籍的残缺和记载简略,唐代遗留下来的长安图至宋以后佚失,今仅能看到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吕大防长安图的残石摹本。为了保护文物古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对长安城进行过大规模的考古勘察工作。1957年陕西省文管会对唐长安外郭城的范围和各城门的位置等,做过详细的勘察和探测(以下简称《探测》)①;1959—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又对唐长安城进行勘察并进行了部分的考古发掘,《唐长安城考古纪略》,就是这次勘测和发掘的成果(以下简称《纪略》)②;第三次是1983—1984年初,重修明清西安城墙时先后发现唐长安皇城城墙、城墙角以及朱雀门、含光门、安福门等城门遗址。上述这3次考古勘测和发现为编绘唐长安城图提供了实物证据和详细数据。
  但着手编绘长安地图利用上述考古资料时,就出现许多问题。对于城墙的长度、城门间的距离、坊里面积的大小,前后探测的数字有些相互矛盾,甚至一次的探测也互有矛盾,其他诸如长安城的方位、夹城、城壕等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关于城墙长度、坊里大小的数据
  唐长安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较长,南北略窄。东西长度《探测》谓北城基东西长9570米,南城基东西长9550米。而《纪略》谓东西广(由春明门至金光门)9721米(包括东西二城墙的厚度在内),《探测》与《纪略》所载相差151米(或171米)。
  外郭城南墙中门明德门西至安化门,东至启夏门的距离,《探测》分别为1360米、1550米。而《纪略》分别为l435.5米和l473.5米。两者相差近100米。据《探测》作者之一雒忠如先生见告,《探测》报告依据的地图是西京筹备委员会于1932年测图清绘的1:1万地图。《纪略》所依据的地图不详,1958年前后陕西西安附近的地图,除1932年1:1万图外,多用1:2.5万晒成蓝图。
  《纪略》是在《探测》的基础上进行复查的,理应数字更准确。但实际上《纪略》的某些数据不仅与后来进行的考古勘察数字不符,而且《纪略》钻探某些坊里的数字可能不准。《纪略》钻探朱雀街西第三列坊(北从太平坊起南至安乐坊止共9坊)的东西长683米,南北宽540米。这一列坊从北向南第三坊是兴化坊,1971年探出兴化坊4条大街,以4条大街内侧为准,东西长669.5米,南北宽533米③。《纪略》实测金光门内北侧的居德坊南北为838米,居德坊北为义宁坊,史籍记载南北宽与居德坊同,即也应为838米。义宁坊北临开远门与安福门大街,从居德坊南墙至开远门大街北侧的距离相对应,也即皇城的南北宽度。皇城南北宽度为1843.6米。而居德坊与义宁坊之间的街宽即外郭城东西街道北自顺城街向南第四街,其街宽探为75米。开远门大街因被现代建筑物所压没有发掘。历史记载街宽百步,合147米。这样居德坊加上义宁坊的南北宽度再加上两坊之间的第四街宽度与开远门大街的宽度即达1898米。与皇城南北长度相差54.4米。因皇城南门朱雀门遗址与皇城北侧抵宫城南门承天门遗址均在,从皇城南城墙的外侧至宫城南墙的南侧在1:1万图上量测确为1843.6米。那么为什么与皇城相对应的居德、义宁坊加上两条东西街道的宽度比皇城多出50多米呢?按唐长安城部分街道一直延续使用至今,这无论在1932年的1/10000和1949年后的1/25000、1/50000和1/10000图上都反映得很清晰。特别是唐末韩建缩小长安城时,弃其宫城和外郭城,只保留了唐代的皇城,闭皇城之朱雀门、延喜门、安福门等,北开玄武门。顺义门和安上门延续使用,这就是明清西安城的西门和南门。因此,与顺义门和安上门相对的街道也被继续使用,尽管这些街道某些段落或者宽度有变动和缩小,但大体上还保留着唐代街道的痕迹。顺义门内外的西大街和西关正街,正是唐代原有街道的延续。从今西大街西段中心向南至西安南城墙西段即唐皇城南墙西段实测为830米,再减去西大街一半宽度约10米,则仅余下820米左右,这个宽度应该是相关位置上的居德等坊的南北宽度,因此怀疑《纪略》探出居德坊南北宽度可能太宽,似不应超过820米,那么居德坊北的义宁或者开远门大街的宽度也要缩小,否则,1843.6米的间距是容纳不下1898米的坊里和街道的。
  二、方位问题
  《探测》记载西城基北偏西0°22′2″,东城基北偏西0°15′41″。而《纪略》则载长安城的方向是北偏东2°。两者相差如此之大。这可能是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问题。今据1:2.5万和1:1万地图绘制。
  三、夹 城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扩建兴庆宫时沿东郭城营建的复道,由大明宫直接经复道潜行至兴庆宫。开元二十年(732)又扩建兴庆宫,再由兴庆宫起沿东郭城南至曲江筑复道。这就是夹城。《探测》认定夹城的位置在东郭城之西23米,也即在东郭城之内与东郭城墙南北平行,共长7970米。宿白先生在《隋唐长安城与洛阳城》一文(《考古》)1978年第6期)中关于夹城是这样说的:“开元十四年外傍郭城东壁建兴庆宫北通大明宫的复道。开元二十年又外傍郭城东壁兴建兴庆宫南通曲江芙蓉池的复壁。”这外傍郭城东壁,无疑指的是在东城墙之外,即其东,是在外郭城之东又筑一墙。但宿白先生在该文中紧接着又说“复壁东距郭城壁23米,与东郭壁南北平行”,这明确指出复壁的东墙即东郭壁,复壁的西墙在东郭壁之西。张永禄先生在《唐都长安》一书中说:“沿东郭城墙北段之外”,“沿东郭城墙南段之外”修夹城,东郭壁外即东郭壁之东。雒忠如、田醒农先生面告:因扩建兴庆宫南之东西大路即春明门大街向南移动,不仅春明门只有1个门洞,而且路还向南至此拐弯,南北夹城通过春明门时,从城门楼上越过。如此看来复道是沿着东郭城墙之西构筑的一条南北通道。
  四、城 壕
  唐长安城的外郭城、皇城和宫城有无城壕,史籍无载。关于外郭城的城壕,《探测》一文并无述及。雒忠如先生面告从未发现有城壕。《纪略》关于有无城壕尚待勘察发掘后才能断定。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唐代长安城明德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第1期)中说在明德门西边探得城壕宽9米,深4米,距城墙基3米许。仅仅在明德门西发现这点,其他地方尚未发现。又据《闻奇录》所载“郑昌图登第,岁居长安,夜纳凉于庭,梦为人殴击,擒出春明门,至石桥上乃得解”。唐人小说,梦幻是虚,梦中所述地点地物多是真的。春明门外的石桥究系龙首渠上的石桥抑或是城壕上的石桥还不能断定。至于皇城和宫城有无城壕?如果有,考古发掘从未探得痕迹,1978年5月西安第二机床厂基建施工中发现了《大唐重修内侍省之碑》,该碑出土于今西安城西城墙东240米,北距今西五台即唐宫城南墙遗址6米,在该碑出土南2米处发现一条东西向、宽约1.9米填满淤土的水沟,北距西五台11.4米。这条水沟考古工作者认为不是城壕,可能是安福门内大横街路北的排水沟(保全《唐重修内侍省碑出土记》载《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4期)。如果说宫城、皇城没有城壕,宫城和皇城的城墙土是从哪里来的?在未对城壕的存在取得足够资料的情况下,该图不反映城壕。
  五、制图的依据和顺序
  遗留至今在地上地下确认为唐长安城的遗址,是制作长安城图的主要依据。唐长安城南从明德门北至玄武门东侧宫城北墙,长达8651.7米是唐长安城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发现了朱雀门和承天门遗址,这不仅确定了朱雀门大街、承天门大街以及宫城的南北长度,而且把外郭城、皇城和宫城的南北范围区别开来。皇城南门朱雀门和皇城西墙上的顺义门、安福门遗址与今西安城墙西墙南段(西南城角北至安福门)和南墙西段(即唐皇城南墙,西南城角东至今开通巷南,原城墙拐弯处)框出了唐皇城的范围。皇城西墙、东墙向北延伸即唐宫城的西墙和东墙。宫城北墙今余两段,一段在自强西路北铁路职校北墙南约5米处;另一段在自强东路北,二马路南,革新街西的大明宫南门丹凤门遗址,丹凤门就修建在宫城北墙上。宫城南墙西段今余西五台,西五台向东是宫城南门承天门遗址(今莲湖公园莲湖南岸偏西处)。再向东即宫城南城墙。就这样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把这些点连接成一条线,再从一条线连成一个面,一层层地剥茧抽丝,便能看出唐长安的真实面貌。
  皇城和宫城的范围确定之后,宫城北墙向西向东延伸与《探测》所述的外郭城西北角和东北角相符。皇城南墙向西向东延伸也与《探测》所述的含光门和春明门位置相当。由外郭城南门明德门向西向东1360米和1550米处是安化门和启夏门(按1435.5米和1473.5米绘制)。安化门遗址现仍保存在地面之上,向北通过皇城西墙外侧(皇城西南角至朱雀门1350.6米,实测为1320米)北达芳林门。启夏门向北通过皇城东墙外侧(皇城东南角至朱雀门1480米,实测1510米)北到兴安门。将开远门至安福门,通化门至延喜门(这两门为推断),金光门至春明门,延平门至延兴门,安化门至芳林门,明德门至朱雀门,启夏门至兴安门相连接,这就是唐长安的“六街”(开远门至安福门,通化门至延喜门,实际上中间隔着宫城南横街的一条大街),这6街将唐长安划分为除宫城和皇城外大小不等的12个分区。按照《纪略》所述街道宽度和坊里大小,将长安城划分为109个坊和2个市及1个风景区(即曲江池)。
  长安图所反映的时代内容以开元二十九年(741)为准。唐初或开元以前的建筑物到开元时还存在的绘出,开元以后所兴建的建筑物尽管有很大影响的,如唐玄宗天宝年间开凿通金光门到西市的漕渠和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修筑的自云韶门过芳林门西至修德坊以通兴福寺的夹城等在图上均未反映。还有如长安翊善坊著名的保寿寺,原为宦者高力士宅,天宝九年(750)舍宅立寺,故亦未反映。亲仁坊安禄山旧宅,后改为回元观,1987年曾发现《大唐回元观钟鼓楼铭》石刻,这个观是在天宝以后设置,也未收录。
  宫城的绘制。太极宫各宫殿遗址,大部分被近代建筑占压和破坏,对于它们的位置和布局形式,尚未进行考古发掘,依《唐两京城坊考》附图绘制。宫城城门名称和位置依据历史文献加以改正。兴庆宫,仅发掘了位于西南隅的勤政务本楼和花萼相辉楼,所以兴庆宫图参照吕大防兴庆宫图绘制。至于兴庆池,据1932年西京图400米等高线轮廓绘制,参照《探测》中《唐兴庆宫探测平面图》的龙池形状。大明宫内各宫殿位置、太液池、渠道均依考古发掘报告中附图编绘。皇城内各衙署的位置亦因被现代建筑所压,依据《长安志》及吕大防《长安图》残石摹本等史籍编绘。
  长安城内的渠道,考古勘察中已得到不少线索,在考古发掘中也发掘了一些段落,如龙首渠在通化门附近的遗迹及在大明宫中的遗迹,如清明渠在兴化坊的一段以及西北大学校园内的几段等。但因未全面勘察,各渠流经坊里的路线,依《长安志》和吕大防《长安图》摹绘。
  关于长安城6坡的表示,用今1:1万地图缩小,由于地势陂陀起伏,等高线在图幅内不一定闭合,某些高地与高地之间的凹地也不易显示。为了图面清晰,故略去等高线。
  坊里包括内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已确认的有佛寺、道观、祠庙、官衙、亲王府、公主宅第(或驸马宅第)等,按每个坊内的16个分区(或8个分区)绘制出来。个别没有记载在坊里中具体位置的上述内容,也画在坊里中。还有史籍没有记载的内容,考古发掘已证明的也画出。如青龙寺史籍未载有塔,考古发掘证明有塔,所以青龙寺增绘了佛塔。
  唐代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京城长安是当时著名的国际城市。各国商贾侨民麇集于此,外来宗教空前活跃,城内各坊,寺庙林立。韦述撰《两京新记》备载长安、洛阳各坊佛寺道观外,对于外来之祆祠、波斯胡寺等也有记述。而于摩尼寺独无闻,然摩尼教之有法堂自大历三年(768)始,赐额“大云光明寺”(《长安志》卷十之大云经寺,本名光明寺,与此无涉),故本图幅无摩尼寺。但史籍所载火祆教、大秦寺、波斯胡寺多有混淆。大秦景教即基督教之聂斯脱利派,义宁坊之波斯胡寺是至今所知唐长安城唯一一座基督教堂(可能不止此一座)。崇化坊内之祆祠史载号大秦寺,又名波斯寺,实乃祆祠;即唐长安除布政坊有两个祆祠外,另4座在崇化坊、醴泉坊、普宁坊、静恭坊①。
  坊里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人在什么时期居住。如唐初的魏征、李靖,还有一些开国功臣、少数民族王子、文人学士等等,由于史籍记载的很少,再加上宅第经常易主,不同时期不同坊里人员集中程度和结构不同,我们所能掌握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出土唐墓志的数量有限,因此无法将一些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以及一般平民的住宅表示出来。但这项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对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史、科技史、文学史都有参考价值,故仍考虑有选择的补上。
  随着对唐长安的历史文化、考古研究的深入展开,一定会为唐长安图的修正提供新的资料。
  唐长安城文字说明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唐长安城原为隋代的大兴城。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代周称帝,沿袭西魏、北周之旧,都于西汉所创建的长安城。次年在汉长安城东南10公里的龙首原南侧卉物滋阜的平原上营建新都,名大兴城,开皇三年(583)迁都大兴城。公元618年,原隋太原留守李渊在大兴城废黜隋恭帝自立,建立唐朝,改大兴城为长安城。唐初因隋之旧,对长安城的建制、坊市街道等布局,无所改创。
  长安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6公里,南北宽8.6公里,周长36.7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全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3部分组成。
  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长方形,东西长,周长8.6公里,面积4.2平方会里。太极宫居宫城中央,宫城东部为太子的东宫,西部为宫女居止的掖庭宫,掖庭宫的南部为内侍省。太极宫南面有3个门,正中承天门,南临横街,街宽三百步(441米),实际上是个大广场,每逢皇帝改元、大赦、元正、冬至大会朝、阅兵、献俘等,皇帝御承天门,称为“外朝”。太极宫中的太极殿是皇帝日常接见群臣的“中朝”。太极殿北的两仪殿,是皇帝和少数大臣议政的“内朝”,两仪殿两侧是皇帝的寝宫。宫城北面3门,中为玄武门,有重兵驻守。
  宫城之南面是皇城,以横街与宫城相隔开。平面亦成规整的长方形,周长9.2公里,面积5.2平方公里。皇城是唐朝中央军政机构和宗庙社稷的所在地。所谓“左宗庙,右社稷,百僚廨署列于其间,凡省六、寺九、台一、监四、卫十八(实际上卫不及18)。东宫官属凡府一、坊三、寺三、率府十”(《唐两京城坊考》)。皇城南面正门朱雀门与宫城的承天门、外郭城的明德门均位于长安城中轴线上。
  长安外郭城4面板筑城墙,各开3座城门(北面3门实为禁苑之门)。城内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其中通城门的6条大街称“六街”,为主干道,两侧有排水沟。这东西南北的25条街道纵横正交,将全城除宫城、皇城外划分成棋盘式网形方格,这就是109个坊和2个市(两市占4坊地)。唐代诗人白居易形象地比喻“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以朱雀门至外郭城正南门明德门之间的朱雀门大街为界,以东54坊(原53坊,增光宅坊、来庭坊,减兴庆坊)及东市属万年县,朱雀街以西55坊及西市属长安县。
  坊里是官民住宅区,官署、佛寺、道观也错落其间。坊呈长方形,四周有围墙。皇城以南的4列36坊只开东西门,其余的坊都开东西南北4门。坊的面积大小不等,可分为5种。朱雀门大街两侧的18坊面积最小,皇城东西两侧的12坊面积最大。坊内街巷交错,一般分16个小区,是一个封闭式城市居民、官僚住宅区。但寺观占据坊内很大一部分土地。如兴善寺和昊天观各占一坊。长安城内人口分布并不均匀,多聚集在北部,毗邻宫城和皇城的坊里多为王公大臣和宦官所居,南部诸坊,居人寥落,尚多空地。
  大明宫。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在宫城东北龙首原上建永安宫,以备太上皇(李渊)清暑,次年改为大明宫。唐高宗以太极宫湫湿,龙朔二年(662)扩建大明宫,次年迁入大明宫听政和居住。此后,大明宫取代太极宫,诸帝均在此听政,成为唐王朝的主要宫廷。因大明宫在宫城之东,故称“东内”,太极宫则称“西内”。大明宫周围7.6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呈楔形。南面5门,丹凤门居中,门南为增开的丹凤门大街,宽一百二十步(约176米)。丹凤门与承天门一样,凡改元、大赦等,皇帝都在丹凤门城楼宣布。由丹凤门向北登上78米长的龙尾道就是含元殿,是庆典和朝会的地方,“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指的就是含元殿。大明宫西部的麟德殿是举行国宴和接见外国使节之处。宫的北部龙首原北坡下有太液池,环池游廊400余间,为宫内园林风景区。大明宫遗址已经考古发掘。图上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等即根据考古资料绘制。
  兴庆宫。开元二年(714)唐玄宗于隆庆坊置宫,名兴庆宫。开元十四年又取永嘉、胜业坊之半扩建,玄宗于此起居听政。兴庆宫平面呈长方形,周长4.6公里,四面设门,但以西门兴庆门为正门。宫内建有兴庆殿、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引龙首渠入兴庆池,池旁有沉香亭,亭前广种牡丹。唐玄宗还沿长安外郭城东墙西侧筑北通大明宫,南通芙蓉园的夹城,人主潜行夹城之中,外人不知。因兴庆宫在大明宫之南,太极宫之东南,故又名“南内”。
  长安有三苑,皆在都城北,这就是西内苑、东内苑与禁苑,是皇家的风景园林游赏区和狩猎区。西内苑在宫城北,东内苑在大明宫东南隅。禁苑为隋之大兴苑,范围广大,东西13.5公里,南北11.5公里,周长60公里。东距浐河,北枕渭水,西包括汉长安城。禁苑四面有监,苑中有宫、殿、院、亭二三十处。由于禁苑地处龙首原高地,外有苑墙,内有禁军,成为防卫长安的重要战略要地。对三苑没有进行有计划的系统考古发掘,仅发现个别宫殿遗址(含光殿)和一些秦汉墓葬,故图上的三苑仅表示其大致位置。
  长安城的工商业集中于东市(隋称都会市)和西市(隋称利人市)。位于皇城的东南和西南方,每个市面积约l平方公里,近方形,四面筑墙各开两门,8个门连接的4条街道正交为井字形,将市分为9区,管理两市的衙署设在市正中,其他8区商贾云集,店肆鳞次栉比,货物琳琅满目。这里不仅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活动的中心,西市还是一个国际市场。
  隋初设计修筑大兴城时,充分利用“八水绕长安”的丰富水源,开凿了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从城东、城南引浐水、交水、潏水入城。三渠的入口均已探出,入城后的流线,除龙首渠的北支和南支的一部分,流经西市附近的一段永安渠和兴化坊西北大学校园内的几段清明渠已探测外,其余尚不清楚。开元时又引南山义谷水入于曲江池。此外唐玄宗先天中姜师度于长安城中穿渠,绕朝堂、坊、市无所不至,也未经考古探测。图上所示各渠流线多系依据史籍编绘。
  以芙蓉园的曲江池为中心,连接和它相邻的慈恩寺、杏园,构成了长安城的风景游览区。芙蓉园在外郭城东南隅城墙外,周围也有墙,约长7公里,曲江在园的北部周长约4公里。这一带青林重复、花卉环周、烟水明媚,尤以阳春三月或于新考中进士照例在曲江宴游,其时行市罗列,游人如织,长安几乎半空。
  唐长安城是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闻名遐迩的世界大都会,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以长安或洛阳为起点,西通中亚、西亚、北非和欧洲。外国使者、商人、僧侣、留学生辐凑长安。长安城的建置也为国内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及外国所仿效,如渤海国的上京、日本国的平安京即仿长安建造。
  唐长安城毁于唐昭宗天祐元年(904)。
  (原载《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2期)
  ①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
  ②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考古》1963年第11期。
  ③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唐长安城兴化坊遗址钻探简报》《文物》1972年第1期。
  ④林悟殊:《唐代长安火祆大秦寺考辨》《西北史地》1987年第1期。

汉唐两京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论集/李健超著.-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