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遗迹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韩森冢应是秦始皇祖父孝文王的寿陵

作者:李健超

    
  西安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地上和地下蕴藏着许多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由于年代的久远和历史文献记述的疏漏,有些文物古迹,至今尚不能弄清其真正面目。例如西安市区韩森冢前树立的碑石是秦始皇父庄襄王陵。对此学者历来有异议。
  西安日报自2003年5月23日至6月13日,连续发表三篇报导,介绍了蒋纪新先生研究的新成果,他认为韩森冢不是秦庄襄王陵,而是汉宣帝的父母史皇孙与王夫人的陵墓,史称为“悼园”。
  悼园在哪里?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北魏郦道元(466-527)所著的《水经注》。这是一部公元6世纪前我国最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卷一九渭水注中,记述昆明故渠就经过悼园之南。文记:“(昆明故渠)东经奉明县广城乡之廉(广)明苑南。史皇孙及王夫人葬于郭北,宣帝迁苑南,卜以为悼园,益园民千六百家立奉明县以奉二园,园在东都门。……故渠东北经汉太尉夏侯婴冢西。葬日,柩马悲鸣,轻车罔进,下得石橔,铭云:于嗟!膝公居此室,故遂葬焉,冢在城东八里饮马桥南四里,故时人谓之马冢。”昆明故渠亦称漕渠,从昆明池引水,沿途经河池陂北,东与泬水会,又东经汉长安城南,汉明堂南,又东经汉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青山(霸城门),又东经悼园南,又东北经夏侯婴冢西。昆明故渠的线路及沿途所经的古迹,至今历历可指。昆明池在今长安斗门镇东南一带凹地,河池陂即今河池寨村,泬水即今皂河,汉长安城城墙宛在。汉明堂在今大土门村西北、任家口村东。青门遗址在今樊家寨东南,东都门在汉长安城东出北头第一门宣平门(今未央区青门口村西)东,夏侯婴冢位置应在今张家堡西南凤城四路与文景路附近①。在20世纪50年代,西安市建设局曾于汉长安城以东发现一条沟状地带,大致沿395米一条等高线东北趋向灞河,他们认为就是古漕渠(昆明故渠)之道②。《水经注》在记述昆明故渠所经的悼园所在地东都门与夏侯婴冢的位置可能有误,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无论如何悼园的确切位置应在汉长安城东南今西安城西北,不可能是韩森冢。因为西安市的地形是东南高,西北低,韩森冢以及冢南之地的高程最低是417.2米(冢高439.2米,)昆明故渠在汉明堂南已降至395米,渠水决不可能由低处流往高处。
  悼园位汉长安城东南今西安城西北,直至唐代还有遗存。宋·宋敏求《长安志》卷第十,唐长安城休祥坊“坊内有汉顾城庙余址,庙北汉奉明园宣帝父悼皇考墓园也,园北汉奉明县”。唐长安城休祥坊在今西安玉祥门西梁家庄和潘家村一带,这里正是汉长安城外东南。
  韩森冢不是史皇孙的悼园,那么,它又该是谁的陵寝呢?愚意应是秦始皇的祖父秦孝文王寿陵。宋·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一尖冢:“《两京道里记》曰:‘在通化门外二里。’《皇览》云:‘是吕不韦冢。’《三辅旧事》云:‘是子楚母冢。’皆非也。其冢制度广大,岂人臣所宜。据韦述《两京记》云:‘则秦襄王寿陵。’”《长安志》所述尖冢在唐长安城通化门外二里,通化门在今西安长乐西路东窑坊,通化门外二里尖冢就是指今韩森冢。《长安志》既否定尖冢是吕不韦冢,也否定是子楚母冢,而肯定是唐开元天宝(?—757)时学者韦述所撰《两京记》(即《两京新记》)所说“秦襄王寿陵”。但《西京记》所说“寿陵”,《史记·秦始皇本纪》“孝文王葬寿陵”,在先秦帝王陵中是专有陵名,即秦孝文王之陵。庄襄王葬芷阳,昭襄王也葬芷阳。因此,《两京记》所说“秦襄王寿陵”应为“秦孝王寿陵”。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也认为《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孝文王葬寿陵,庄襄王葬芷阳,则寿陵孝文王陵,以云襄王盖误③。
  如果说今韩森冢为秦孝文王寿陵可以成立,那么,《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叙庄襄王母夏太后葬地又为此增添了一个证据。“始皇七年,庄襄王母夏太后薨。孝文王后曰华阳太后,与孝文王会葬寿陵。夏太后子庄襄王葬芷阳,故夏太后独别葬杜东,曰‘东望吾子,西望吾夫,后百年,旁当有万家邑’”。夏太后葬杜东,《索引》“杜原之东也”。《正义》云:“夏太后陵在万年县东南二十五里。”唐代万年县治在长安宣阳坊,万年县东南二十五里即今少陵原汉宣帝杜陵附近。果然在夏太后葬160余年之后,汉宣帝的杜陵邑有户三万,真可谓未卜先知。由夏太后所葬地东北望是庄襄王所葬之芷阳见子陵,正符合“东望吾子”。由夏太后葬地西北望,就是韩森冢,也符合“西望吾夫”——秦孝文王陵。直到元代,李好文在奉元路任职时所撰《长安志图》卷中“*(左屯右阝)名条”中指出:“长安咸宁二县民,多以故宫殿门阙名其所居,然讹谬不可尽记……秦寿王陵讹为韩生冢……”元代长安人骆天骧将宋敏求《长安志》分类改编为《类编长安志》,并增金、元若干史实,亦在记述“秦庄襄王寿陵”认为“盖不韦,始皇之父,而始皇,襄王之子,以此致惑也。俗呼为韩信冢也”。由此可知,唐宋时韩森冢称“尖冢”,元代称“韩生冢”或“韩信冢”,后来通称“韩森冢”。
  韩森冢为秦孝文王陵,仅据历史文献而论,可备一说,确否?尚待考古发现来进一步证实。
  ①今太华北路有帽珥冢村,村西原有一圆形大冢。嘉庆《咸宁县志》据《长安图》认为“帽儿冢即马冢之讹”如果帽珥冢村西之大冢为马冢,则与《水经注》与《长安图》所载马冢距汉长安城距离已达十余里,恐有误。
  ②黄盛璋:《西安城市发展中的给水问题以及今后水源的利用与开发》《地理学报》第24卷第4期。
  ③《长安志》:“尖冢《皇览》云是吕不韦冢,《三辅旧事》云是子楚毋冢,皆非。按《两京记》则襄王寿陵也。”《隋唐嘉话》:“京城东有冢极高大,俗谓吕不韦冢。以其锐上,亦谓之尖冢。咸亨初,布政坊法海寺有英禅师,言见鬼物,云秦庄襄王过其舍求食,自言是其冢,而后代人妄云不韦也。”据《隋唐嘉话》虽涉怪妄,说明在唐代亦有人认为尖冢是庄襄陵。毕沅在引用《隋唐嘉话》时,字句与今流传本有异。

汉唐两京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论集/李健超著.-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