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细柳营
作者:李健超
“细柳”是长安附近一个遐迩闻名的古地名;它之所以声名远扬,是因为一位深晓韬略的军事家周亚夫,在这里培训一支纪律严明的“细柳军”。但“细柳”在哪里?历史各家众说纷纭。本文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调查,提出“细柳”位置的判断及“细柳军”设置的经纬。
据史籍所载,汉文帝后六年(前158)匈奴入侵,烽火直达甘泉、长安。①汉王朝以刘礼为将军,军霸上;以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亚夫为将军,军细柳,抗击匈奴保卫首都长安。汉文帝亲自慰劳军队,到霸上及棘门,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但到细柳军门,军士戒备森严,被阻于军门外,文帝使持节诏将军,亚夫才传令开壁门,遵守军中不得驱驰命令,汉文帝只得按辔徐徐而入,亚夫也仅以军礼相见。文帝随从群臣无不为目睹这一切感到震惊。但文帝不仅没有责怪亚夫,反而为他威武的军营、严明的军纪、高度的警惕大加赞赏说:“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营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汉文帝“称善者久之”,后人因称军营纪律严明者为“细柳营”,细柳之名因之千古流传。
一、汉匈战争形势与细柳军的设置
屯兵细柳、棘门、霸上是为了防备匈奴保卫首都长安的安全。因此细柳、棘门和霸上必然对保卫长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交通意义。细柳在哪里?《史记·匈奴传》仅记载“长安西细柳”,以后两千年来众说纷纭:一说在长安西,渭北近石徼②;一说在汉长安城直城门外,阿房宫西北维③;另有说在汉长安城南昆明池南④,还有说在唐长安城东北三十里⑤。究竟细柳在长安的什么地方?
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战胜项羽,即皇帝位,定都洛阳(不久迁长安),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当时由于连年战争的破坏,社会残破,民生凋敝,外有匈奴的严重威胁,内有同姓、异姓王的心腹隐患。因此,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清除内忧、消除边患成为西汉王朝初期安邦定国必须迅速解决的三大战略任务。
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文帝刘恒,基于当时军事、经济力量的不足和国内潜在分裂势力的强大,对匈奴一直采取防御与和亲相结合的方针。但每次和亲只能换来数年的苟安,边塞烽烟,迄未停息。仅汉文帝在位期间,匈奴就有三次大规模的南侵。
第一次是汉文帝前三年(前177),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杀掠人民。汉文帝派丞相灌婴发车骑85000到高奴(今延安附近)抗击右贤王。发中尉材官属卫将军保卫长安,汉文帝也亲自到甘泉、高奴巡视。右贤王因汉军出动,出塞而去,这是汉兴以来第一次抗击匈奴战争的胜利。
第二次是汉文帝前十四年(前166),匈奴老上单于14万骑由萧关道南下入朝那、萧关,经北地郡,杀北地郡尉孙卯,虏人民牲畜,进至彭阳(今甘肃镇原县东南),又分兵入回中道,出骑兵烧回中宫(今陕西陇县西北),接着攻到雍县(今陕西凤翔县南),侦逻骑兵到甘泉宫(今陕西淳化县北),距长安仅一百余里,长安震惊。于是汉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军车千乘,骑十万,军渭北保卫长安。派卢卿为上郡将军、魏遨为北地将军、周灶为陇西(治今甘肃临洮)将军以加强上述地区的防守。派张相如为大将军,董赤为前将军,栾布为将军,大发车骑迎击匈奴。老上单于因汉有防备,在塞内月余乃去,汉军也以逐匈奴出塞而还,没有大的杀伤。
第三次是汉文帝后六年(前158)。匈奴三万骑攻上郡,三万骑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杀略甚众,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汉文帝以令勉军飞狐(关名,在河北省蔚县南,亦名飞狐口),苏意军句注(山西代县西北),张武屯北地。令周亚夫居长安西细柳,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渭北棘门以保卫长安。数日,汉兵至边,匈奴亦去塞远。
匈奴在汉文帝时期的三次对汉进攻,行军路线有两条:一条由北向南沿无定河谷、洧水河谷经肤施、高奴直插关中;另一条则从贺兰山下向东南经朝那、萧关进攻关中。前一条匈奴由鄂尔多斯高原(即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向南沿无定河谷侵上郡,再循洧水(延河)侵高奴,然后沿洛水下关中。因这条道路在长安的正北方,历代都非常重视对这条通道的防范。早在战国时设置的上郡治肤施,就建在水草丰盛的无定河谷的边防重镇。秦始皇时曾派太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统重兵坐镇,秦长城的一支由今靖边、横山蜿蜒肤施以北向东抵黄河边,另一支在肤施西南沿无定河西岸,控制横山山脉东麓,这足以说明肤施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高奴,即今延安,为五路咽喉,北控河南,南蔽关中。高奴失守,南下关中则如高屋建瓴之势。秦末匈奴乘机南下,项羽灭秦分封三秦王于秦故地,雍王都关中西部,塞王都关中东部,翟王董翳就都高奴,由此可见高奴的军事地位。汉文帝时曾派丞相灌婴亲率十万大军镇守高奴。而汉文帝本人也亲到高奴,如高奴失陷,敌军沿子午岭和黄龙山之间的洛河河谷就可直抵长安了。曾出使过匈奴对匈奴又比较了解的刘敬曾说过:“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即关中,刘敬的话并不夸张,白羊王、楼烦王的牧地就在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与陕北北部毗连地区,南距长安仅有500余公里。
二、从军事形势来看细柳的位置
萧关道是匈奴经常南下关中的另一条通道。为防止匈奴由萧关道南下,战国时秦已在六盘山下设置了萧关(今宁夏固原境内)⑥。萧关向北有一条乌水(今清水河)北流注入黄河,河谷宽阔平坦,水草丰盛,利于骑兵通行。从萧关到关中,道路歧分为二:一由萧关向南经平凉到陇县,即回中道,再沿汧河河谷到雍县;一由萧关经平凉向东南沿泾河到泾川,再沿泾河右侧原上到长武、邠县。雍县和邠县都是屏蔽关中西部的门户。匈奴向关中进攻,萧关道成为主要通道。汉景帝三年吴王刘濞煽动诸侯王叛乱时就曾有书曰:“燕王、赵王固与胡(匈奴)王有约,燕王北定代、云中,搏胡众,入萧关,走长安,匡正天子,以安高庙。”(《史记·吴王濞列传》)刘濞的政治目的是煽动诸侯王叛乱,但他却把匈奴入侵长安要走的路线交代的很清楚。
从汉文帝时期匈奴三次进犯与汉王朝的相应军事部署可以看出,西汉王朝为了保存自己,打击入侵之敌,采取了一套积极的战略防御方针,即一方面出兵主动阻击来犯之敌,直至把敌人赶出境外,另一方面针对来敌必经之路层层设防。
前已述及,北地郡萧关,上郡肤施、高奴是为边关门户第一线。如果匈奴铁骑叩开关中大门沿萧关道或无定河谷南下,则关中西北的陇县、雍县、邠县以及长安西北的甘泉(甘泉宫在子午岭南端)就成为第二道防线。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四周崇山峻岭环绕,平原中条条道路通向四面八方,在沿途穿越山岭的险要位置设立关隘,于重要渡口设置津梁,使关中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四塞之地。然而一旦匈奴铁骑突破第二道防线,关中地势平衍,几无险可守,只有长安城外的渭水和灞水构成了一道天然防线。
渭水横贯关中平原,在汉长安城西约18公里处呈西南——东北向,长约5公里,又东流经长安城北。关中的东西大道,东由函谷、西通西域或巴蜀,必须在长安附近渡渭河,因此屯兵扼守渭水,可阻挡由西、北两面而来的攻击。控制霸水可抵御由东和南方而来的进攻,所以渭水和霸水上的津梁就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汉文帝后六年以周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徐厉为将军,军长安北渭水北岸的棘门,以刘礼为将军,军霸桥附近的霸上,就是控制渭水渡口、霸水渡口。棘门在渭水北秦咸阳城,霸上在长安东霸水东岸,地点都是明确的。那么,汉文帝既然在长安东、北设置了霸上、棘门,从防卫立场上看仍还有缺环,那就是长安西北渭水北岸,那里可对付由西北萧关道而来的入侵之敌,因此从当时的军事形势也决定了细柳必然在长安西北的渭河北,如此,在长安的东、北、西北三面形成了半月形的保卫圈来保卫首都长安的安全。
细柳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的军事价值,南宋时的程大昌也看出这一点,他说:“细柳在咸阳之西,其路可西北向而趋泾原,泾原西北即灵夏朔方矣。”(《雍录》)其实细柳在秦末楚汉相争时已显示出战略意义,当时称“柳中”,《史记·樊哙列传》记述樊哙随刘邦由汉中还定三秦,由西向东的攻战路线“攻赵贲、下郿、槐里、柳中、咸阳”,郿即今眉县城东北渭河北岸白家村一带,槐里今兴平县东南王佐村附近,樊哙已在这里歼灭了章邯军的主力,理应迅速东进沿渭北经柳中,直奔咸阳,秦咸阳在今咸阳市东窑店附近。柳中据《史记索引》按:“柳中即细柳,地在长安西边也。”《索引》仅记细柳在长安西,也未注明渭河北还是渭河南,但汉初直到汉武帝期间不设咸阳县,咸阳为长安县所辖。柳中不应在渭河南,因为樊哙东进既无两次渡渭的记载,也不符合迅猛东进消灭敌人的战争规律。
三、历史文献记载的细柳
细柳驻军在汉文帝后六年虽然只有月余而罢,但这并没有降低细柳的军事价值和交通咽喉的重要地位。既然驻军,就需要军糈马料,储存粮食,所以后人也称“细柳仓”或“仓城”。
细柳的具体位置,服虔曰:“细柳在长安西北。”在长安西北什么地方?没有说明。服虔是东汉时人,曾做过尚书侍郎。如淳说:“细柳仓在渭北,近石徼。”如淳是三国时魏国冯翊人(今关中东部)。如淳明确指出细柳仓在渭水北近石徼。什么叫石徼?石徼又在什么地方?
石徼即石激,“激者,聚石于堤旁冲要之处所以激去其水也”。⑦石激的作用已不是普通的堤防而是保护险工段的有挑流作用的河工建筑物。而渭河于长安西约18公里处开始由西南向东北冲击渭河北岸而后东去,为了保护渭河北岸河堤以石垒之,为之石激,《水经注》渭水注在记叙该段河道时说:“渭水又东与沣水会于短阴山内。水会,无它高山异峦,所有惟原阜石激而已。”《水经注疏》渭水下熊会贞按:“御览六十二引此作石礉误。河水注于岑于石门东积石八所,皆如小山(以捍冲波),谓之八激堤。沔水注,(沔水)北岸数里有大石激,名曰五女激,并此石激之证。”熊会贞认为石激就是挑流工程建筑,八激堤即八座小山一样防水冲击工程。《长安志》沣水径灵台西又北至石墩注于渭,石墩即石激。正是由于沣水从秦岭奔流而下北注渭河,其顶托作用——河水冲击北岸(还有其他地质、地理因素),使渭水的流向开始由西南直冲东北岸。因此在北岸置石激以防止进一步冲刷北岸。
细柳仓近石激,当然在渭水北岸。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三辅黄图》记载的有细柳仓和细柳观。“细柳仓、嘉仓在长安西渭水北,石激西有细柳仓,城东有嘉仓”。“细柳观,在长安西北”,《三辅旧事》曰:“汉文帝大将军周亚夫军于细柳,今呼为古徼是也。”(徼有遮拦截之意,这里所说古徼为石激之误)
既然细柳即细柳仓、细柳仓又近石激,而石激又是沣河汇入渭河时在渭河北岸的挑流建筑物,古沣河今虽断流,古河床清晰可辨,那么细柳就应当在汉长安遗址西约16公里的两寺渡附近。关于此,历史文献还有记载。
《括地志》:“细柳仓在雍州咸阳县西南二十里。”《元和郡县图志》咸阳县:“细柳仓在县西南二十里,汉旧仓也。周亚夫军次细柳,即此是也。”《长安志》咸阳县下:“细柳在县西南三十里,汉旧仓也,文帝后六年,周亚夫为屯将军次细柳。……”《雍录》:“细柳,仓名也,在长安之西,渭水之北,亚夫军与此仓也。”《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长安志》所指的咸阳,均指唐咸阳,唐代咸阳管辖地区范围在渭河以北,渭河南属长安县。唐咸阳城在什么地方?从《元和郡县图志》所载汉代诸帝陵与陵邑距唐咸阳的距离和方位,应当在今咸阳市东任家嘴东一带。任家嘴西南二十里也恰恰在今咸阳市西南两寺渡附近。至于《长安志》所记咸阳西南三十里可能是二十里之误。因宋代咸阳既无东徙,若在唐宋咸阳西南三十里,则与地理形势不符。
四、考古调查的文物证据及渭、沣交汇地段红外照片分析
咸阳市文管会在1989年文物普查时,曾于两寺渡与过唐村之间发现大面积建筑遗址,并出土“百万石仓”瓦当等。据历史文献记载,渭北这一带只有“细柳仓”与“嘉仓”,这两件瓦当应为细柳仓或嘉仓的实物证据⑧。
今两寺渡与过唐村之间为汉细柳仓或嘉仓之所在地,则石激应在两寺渡西南。今称沙河故道,实即汉时沣河故道,沣河流至客省庄东北又西北流于和兴堡、王道村西,北入渭,正北对两寺渡。由于秦岭植被的破坏,泥沙填淤,河床升高,由客省庄向北,然后偏东到三里桥转向东北注渭。如果没有沣水入渭的顶托作用,则石激就没有必要修筑了。
根据陆地卫星图像初步判读:全新世以来,渭河在形成一级阶地和河漫滩过程中不断北移,由于受秦岭和骊山凸起构造强烈抬升及地下断层的控制,并受南岸诸河携带泥沙堆积顶托渭河的共同作用,西安市区附近的渭河始终表现出平行北移的特点。从卫星图像判断今咸阳西10公里渭河由西南向东北流向的河道,历史时期没有较大的变化。
五、长安城南、城东细柳说之误
根据军事形势,从御敌战略上来看,匈奴分两路由北方和西北威胁长安,汉王朝部署兵力于长安以北和西北,去迎击来犯之敌,而不可能将兵力摆在御敌的后方长安城南无险可据的一片旷野之上。既然如此,为什么张揖和郭璞在注《史记》和《汉书》时说细柳是“观”名,在“昆明池南”呢?也即说细柳在长安城南呢?张揖和郭璞所说的细柳观不是细柳营,这个细柳观在长安城南上林苑中昆明池之南。从上林苑中的长杨宫、五柞宫、白杨观、青梧观等等以杨树、柞树、梧桐树为宫观名称中可以推知,在当时以细柳为观之名是不足为奇的。后人不查竟将细柳观与细柳营混为一谈。今本《三辅黄图》一书中就把细柳观与细柳仓(仓即细柳营)都记在长安西北。
实际上细柳观是上林苑中供皇族游憩之地,根本无军事价值,正如《元和郡县志》所说,长安城南之细柳原“别是一细柳,非亚夫屯军之所”。汉代扬雄的《羽猎赋》“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傍南山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滨渭而东,周袤数百里”。东汉张衡的《西京赋》也说:“上林禁苑,跨谷弥阜,东至鼎湖,邪界细柳,掩长杨而连五柞,绕黄山而疑牛首,缭垣绵连四百余里”。现在已经考古证明,鼎湖宫在今蓝田县焦岱镇,长杨宫和五柞官的遗址在今周至县境司竹乡,黄山宫在今兴平县城东南侯村,牛首池据历史记载在上林苑西。如果说上述地名或宫观名多指上林苑的边界范围,则“邪界细柳”的细柳只能指今咸阳西南渭河北岸的细柳营。
在唐代长安城东北约三十里的地方确实叫细柳原(营)。《元和郡县志》在咸宁、长安和咸阳三县下分别有细柳营、细柳原和细柳仓。对于唐长安城东北的细柳营是这样记述的:“细柳营在县东北三十里,相传云周亚夫屯军处,今按亚夫所屯在咸阳县西南二十里,言在此非也。”明确指出,说这里是细柳营只是相传,“非也”。毋庸赘述汉文帝已派刘礼军霸上,霸上就在霸河东岸这一地区,为何又把周亚夫也部署在这里,独留西北一个防御缺口呢?对于长安县的细柳原,《元和郡县志》说“在西南三十里,别是一细柳,非亚夫屯军之所”,并进一步指出“张揖云在昆明池南,恐为疏远”。那么,在唐时确实把长安城东北约三十里的一片微微高起之地称细柳原。
唐萧昕《元献皇太后哀册文》与《昭靖太子哀册文》(《全唐文》三五五卷)有“安神于细柳之亭宫”,“窆于万年县(即咸宁县)细柳之北原”,从长安到细柳原“越素浐以东指,……对骊宫以立表”,即要过浐河并对骊山宫殿。唐人韩述《奉天皇帝长子新平郡王墓志铭》“窆于万年县龟川乡细柳原”,此地“近霸陵之高原……霸陵之川”(《全唐文》卷四三九)。新平郡王李俨,是唐玄宗之孙,唐代的龟川乡指西安今东郊灞河之东邵平店一带。如果说上述唐人哀册和墓志还没有指出细柳原的确切位置,那么1958年临潼县西泉乡唐村西韩公路东侧出土的荣王第八女墓志就把细柳原的位置说清楚了。墓志记载唐玄宗第六子荣王李琬的第八女名婺女,于“天宝九年(750)九月三日,终于大明宫兴宁里之别馆,天宝九载冬十月旬有十五日,诏葬京兆府咸宁县之细柳原”。1974年临潼县西泉乡椿树村西南,西韩公路东侧出土一方《唐□请大夫内侍省上柱国常允逸神道碑》,碑文记载常允逸于天宝七载(748)十二月十八日遘疾终于大宁里之私第……以明载二月十四日从先茔于京兆细柳原礼也。这一方墓志、一通神道碑皆出土于临潼县与西安市交界的较高的地方,唐称细柳原实指今铜人原,地形略高于附近地面,又近霸陵,灞桥沿岸多植杨柳,“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灞桥折柳送别行人已成为当时的风尚,所以才会误传为周亚夫屯兵之细柳原。
(原文载《历史月刊》69期1993年10月,收入文集时加注)
①《史记·绛侯世家》。
②《史记·文帝纪》集解徐广曰:“在长安西。”骃按:如淳曰:“长安图细柳仓在渭北近石缴。”《三辅黄图》:“细柳仓在长安西,渭水北。石缴有细柳仓。”《玉海》卷一八四引《黄图》与此略有不同。《元和郡县志》咸阳县“细柳仓在县西南二十里,汉旧仓也。周亚夫军次细柳,即此是也”。
③《史记·文帝纪》索引按:《三辅故事》“细柳在直城门外,阿房宫西北维”。
④《史记·文帝纪》张揖曰:“在昆明池南,今有柳市是也。”
⑤《元和郡县图志》万年县“细柳营在县东北三十里。相传云周亚夫屯在咸阳西南二十里,言在此,非也”。
⑥关于萧关的位置,史学界尚有争论。
⑦《汉书·沟洫志》贾*(左讠右襄)奏:“河从河内北至黎阳为石碮,激使东抵东郡平刚。”
⑧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编《新编秦汉瓦当图录》1986年三秦出版社第178页记有“百万石仓”瓦当,出土时地不详,今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为西汉时仓庾所用之物。
汉唐两京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论集/李健超著.-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