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遗迹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毕原考

作者:李健超


     
  中国历代王朝都城附近,都有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如
  安阳殷墟的殷代王陵,凤翔雍城秦先王陵,长安城北的汉唐帝王陵等。西周建都镐京(今西安市西南10公里斗门镇附近),历史文献记载,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死后葬于毕①。毕是地名,地势较高,后来人们把毕称为“毕原。”
  古人将相对高起的长梁土阜叫做“原”。所谓“高平日原”。“原”是在人类诞生以前就已经形成,至今仍有变化的自然地理景观。时至今日,西安附近还分布着陂陀起伏的台原。如浐河、灞河之间的白鹿原,浐河、潏河之间的少陵原;渭河以北的咸阳原及西安城东的铜人原等。在这些高高的原上,虽然也有许多帝王陵墓,但都不是史学家瞩目的毕原。
  一、历史文献记述的毕原
  毕原在什么地方?历史文献有两种不同的记载②。《史记·周本纪》太史公曰:“周公葬于毕,毕在镐东南杜中。”《集解》徐广曰:“一作社。”《集解》裴骃案:《皇览》曰“文王,武王、周公冢皆在京兆长安镐聚东社中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周文王葬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原上。”“武王墓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毕原上也。”“毕原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韩愈《南山诗》云:“前寻经杜墅,坌蔽毕原陋。”毕离杜不远。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万年县“毕原在县西南二十八里。《诗》注云:毕,终南之道名也。《书序》云:周公薨,成王葬于毕是也”。从以上所引史籍来看,从司马迁到唐中叶,均认为毕在今西安南,镐京东南杜中。但另有一种说法毕在今咸阳北。最早持此说的为杜预。《史记·魏世家》《集解》引杜预曰:“毕在长安县西北。”疑西北为西南之误。《汉书·刘向传》注:“师古曰:毕陌在长安西北四十里。”颜师古所说的长安西北20公里正在咸阳北。《正义》引《括地志》:“周公墓在雍州咸阳北十三里毕原上。”《元和郡县志》咸阳县下“毕原即县所理,原南北数十里,东西二三百里,无山川陂湖,井深五十丈,亦谓之毕陌”。这说明唐代对周陵所在位置已有长安城南说与咸阳北原说两种意见。
  北宋宋敏求《长安志》万年县下“毕原在县西南二十八里”。但又在咸阳下说“毕原在县北”。“周文王陵在县北十五里”。“武王陵在县北十五里”。并且在咸阳县北还记有成王陵、康王陵。张礼在《游城南记》中说:“自天门街,翠台庄,上毕原,西望三会寺、定昆池,迤逦入明德门。”张礼所说的毕原在长安城南。南宋程大昌在《雍录》卷七《毕陌》条中阐明长安县南之毕原为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的葬地,而咸阳县北之毕陌实为周之毕国,毕公高所封之地。明代赵崡在《游城南记》中亦说:“过申店桥,渡滴水,西北望皇子坡大冢,其西为毕原,下为杜城。”从宋张礼到明赵崡,都指明了长安城南毕原的方位。清初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二《历代帝王陵寝》条已指出把周陵定在咸阳北之秦文王、秦武王陵的谬误。毕沅巡抚陕西,他对毕原的位置持首鼠两端的态度。他在。《长安志》毕原条中的按语是:“……周公薨,成王葬于毕是也,而敏求(宋敏求)于此县(万年县),不载文武周公墓,今人竟以渭北之秦文武冢当之矣!”毕沅认为今西安城南的毕原为周王陵,而咸阳县北之秦文武冢不是周陵。但署他名字树立起来的周文王陵、周武王陵石碑,恰恰就在咸阳原。关于此,阎文儒先生在《周陵为秦陵考辨》③一文中辨之綦详。毕沅之后,论者多以咸阳北之秦冢为周陵④。
  二、唐人墓志提供的毕原资料
  汉唐以来多数史学家记载毕原在西周镐京东南,即唐长安城南,但缺少历史文物证明。自清末至今,在西安附近出土数以千计的唐人墓志,其中有十多件明确记载墓志主人死后葬于毕原。另外还有两件与毕原有关的石刻,一件为《吴尊师毕原露仙馆诗序》,唐代权德舆撰文(《全唐文》卷四九○,但权文误记是华原),另一件为《毕原露仙馆虚空记》。这两件文字石刻藏长安县文物管理处,可惜尚未弄清楚出土的时间和地点。唐代出土有关墓志表列如次。
  从表中可以看出,只有5件唐墓志有出土地点和时间,其余墓志关于毕原的记述大致可分3类:一、长安城南,二、万年县,三、长安县。
  不论辩惠、刘蜕母姚氏的“城南毕原”,还是韦顼夫人的“长安城南毕原”,均指明毕原在长安城南。“万年县毕原”有5件,另一件雍州明堂县毕原也是属于万年县,因明堂县是唐高宗乾封元年(666)从万年县中分置,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废明堂县。总计记述万年县毕原的有6件。万年县与长安县是以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以及向南延伸至终南山为分界线,街(路)以东为万年县,街以西为长安县。韦契义与韦端玄墓志均说明葬于“万年县鸿固乡毕原”。鸿固乡在万年县的什么地方?《长安志》卷一一,万年县:“鸿固乡在县南一十五里,管村四十八,胄贵里。”这是宋代鸿固乡的所在地,唐代鸿固乡是不是也在县南7.5公里的这个地方呢?1980年秋在西安市南郊三爻村东建安建材厂发现4座唐墓并出土4件唐代墓志,有3件墓志记述死者葬于“鸿固乡”,另一件记载着万年县毕原⑤,三爻村距今西安市大约有7.5公里,与《长安志》所记宋代的鸿固乡与万年县的距离相若。宋代张礼在《游城南记》中说:“今万年县有鸿固乡司马村,在今长安城东南,少陵在村之东北。”今汉宣帝许皇后的少陵西南有东西司马村。1979年在西司马村涝池旁出土《唐工部尚书杜公长女墓志铭》,工部尚书杜悰之女开成五年(840)葬万年县少陵原下洪原乡主茔之隅。这说明司马村在唐为鸿原乡,宋代为鸿固乡。1956年西安东郊浐水之南曾出土《王季初墓志》载“归窆于京兆府万年县洪固乡上傅村之北原”。其地点在少陵原北部。以上所述鸿固乡的地望结合出土唐墓志可以确定包括今三爻村迤南至长安县韦曲,东南至少陵原,也包括少陵原北部一部分。⑥唐代的鸿固乡延续到明代仍沿用其名。长安县北里王村出土《大明宗藩临潼王妃刘氏圹志》载“成化五年六月二十一日辰时以疾薨逝,以薨之明年十月初二日,奉柩葬于今咸宁县韦曲里鸿固乡”⑦。唐代葬在长安县毕原的韦琼墓志中载“葬于长安县永寿乡毕原”。其地“南依太乙,北带皇城”,这无疑是在长安城南了。唐大中九年(855)十二月陈鸿为亡妻武氏建于永寿乡姜村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可知永寿乡有姜村。从许多墓志中得知唐代长安城附近的许多村名,沿用至今。今西安市南郊三爻村西、杜城东北有姜村,姜村南距如愿墓志所出土塔坡村仅有1.5公里。如愿墓志载明葬长安城南毕原,所以唐长安县的毕原应包括塔坡村与姜村这一带地形较高的地区。
  三、毕原位置与范围的推论
  在咸阳出土的唐人墓志不多,没有一件提到咸阳以北的毕原。至今所能见到唐志记载的毕原均指唐长安城南,距今西安城约7.5至10公里,这与唐《括地志》《元和郡县志》所载毕原与长安的方位、距离均存在着差距。上述志书记载毕原在万年县西南14公里,万年县向西南14公里的起点应当是万年县廨所在的宣阳坊。唐长安城属京兆府,京兆府廨在光德坊,万年县与长安县均属京兆府管辖。《长安志》载宣阳坊东南隅万年县廨下云“去府七里”,万年县廨至京兆府廨为3.5公里。长寿坊西南隅长安县廨下云“去府六里”。即长安县廨距京兆府廨3公里。唐代关于里程的记载多数为今考古发掘资料所证实。那么万年县廨所在的宣阳坊向南微偏西14公里就到达潏河与交河之间的神禾原了。而神禾原从来也未出土过一件记述毕原的墓志。如果从万年县廨向西南14公里,就会越过万年县与长安县的分界线到达长安县境,为什么唐代志书不记载毕原在长安县南呢?虽然至今长安县出土的有关毕原墓仅两件。毕原是一条起伏不大的原面,从万年县向西北延伸到长安县。今长安县郭杜镇附近,东北至西安大约12公里,地势高亢,土厚水深,宜于土葬,这里又西北距镐京遗址约12公里,东北至杜城4公里,符合《史记》“镐东南杜中”记载的镐京与毕原的相对位置,所以郭杜镇及附近的高地很可能是西周王陵的所在地毕原。
  (原载《西北历史研究》1989年号)
  ①《孟子·离娄篇下》:“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赵岐注:“毕,文王墓,近于丰镐之地。”
  《尚书·泰誓》:“太子发上祭于毕。”马融曰:“毕,文王墓,地名也。”
  《尚书序》:“周公在丰,将没,欲葬成周,甍,成王葬于毕。”
  《逸周书·作洛解》:“元年夏六月,葬武王于毕。”
  《今本竹书纪年》:“夏六月,葬武王于毕。”“二十二年葬周公于毕。”
  《史记·鲁公世家》:“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汉书·刘向传》:“文武周公葬于毕。”
  ②基本上有两种。一种即镐京附近,虽然《汉书·刘向传》臣瓒曰:“《汲郡古文》毕西于丰三十里。”或《史记·周本纪》《集解》引皇甫谧“(王季)葬鄠县之南山”,但均指镐京附近。另一种即咸阳北原说。此外还有皇甫谧《帝王世系》所说“十年冬,(武)王崩于镐,殡于岐”。和《汉书·刘向传》“文武、周公葬于毕”。李奇曰“在岐州之间”之说。
  ③阎文儒:《“周陵”为秦陵考辨》载《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2期。
  ④虽然后来论者多以咸阳北为周陵,但亦有不同的记载,如《长安县志》《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等。孙星衍:《毕原毕陌考》载《皇清经解》卷七七四《同学堂集》对毕原在长安城南说辨之綦详。
  ⑤桑绍华:《西安南郊三爻村发现四座唐墓》载《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3期。
  ⑥武伯纶:《唐万年、长安县乡里考》载《考古学报》1963年第2期。
  [日]爱宕元著、李健超译:《唐代两京乡里村考》载《西北历史资料》1982年第2期。
  贺梓城:《唐长安城历史与唐人生活习俗》载《文博》1984年第2期。
  ⑦此圹志出土于村北砖瓦厂南侧,原存里王村张姓农民家中,后收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桑绍华:《唐万年县鸿固乡考》载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考古学研究论文集》。

汉唐两京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论集/李健超著.-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