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遗迹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长安三阶教寺院与终南山三阶教圣地

作者:李健超











       
  从公元6世纪末至9世纪初,三阶教在长安曾兴盛一时,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这个新兴的教派从它诞生之日起,就遭到来自佛教内部各派的严厉抨击,隋唐王朝政府也曾多次下令禁止,但屡禁不止,直到唐末乃日趋衰微,终于湮灭不传。然而它的余音和影响,远播重洋,在新罗和日本都还能寻觅到它的踪迹。
  三阶教又称三阶宗、第三阶宗、三阶佛法,或简称“三阶”,是隋代僧人信行创立的一个中国佛教派别,信行(540—594)俗姓王,魏郡人,17岁在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法藏寺出家,受戒后,广博经论,尤重行持,当时,正值南北朝末期,战争频仍,人心惶惶,加上佛经《摩诃摩耶》《大集经·月分藏》《法灭尽经》的译出,社会上广泛流传着一种“末法”思想。北齐政权覆灭后,作为北齐都城的相州与整个中国北方,在周武帝推行的灭佛命令下,霎时间经像寺庙被毁,僧尼勒令还俗。严酷的现实,佛经的预示,加剧了人们的“末法”意识,信行的三阶教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酝酿而产生。
  北周武帝灭佛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破佛运动,但随着周武帝的“驾崩”,灭佛运动也就宣告结束。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大力兴佛,信行仍回法藏寺从事教派的创立工作。开皇三年(584),他于相州光严寺,发愿为一切众生施舍身命财物,建立礼忏、转经、头陀、饮食等十六种无尽藏行,“愿施无尽,日日无断”,直至成佛为止,这一创新活动曾得到广大僧俗的欢迎,就逐步形成了三阶教派。
  三阶教将佛教依时、处、人分为三类,每类又分为三阶。(1)时的三阶为佛灭后五百年、一千年和一千五百年,分别为正法、象法、末法。(2)处(即所依世界)的三阶有净土和秽土之分。净土是第一阶一乘所依的世界,秽土是第二阶三乘和第三阶世间众生所依的世界。(3)人的三阶是依人的根机而区别的。三阶教又将佛法分为善法和别法。善法是三阶教的立教基础。善法的教义对人既无差别,对法又无爱憎,故对一切已成未成诸佛主张普敬,与普敬同时还有认恶,即认识自身的过恶。三阶教皈依的佛有五,即真佛、应身佛、形象佛、邪魔佛、普真普敬佛。该教以苦行忍辱为宗旨,每天仅乞食一顿,见人不论男女,一律礼拜。竭力提倡布施,人死后置身于森林,供鸟兽食,称为“以身布施”。反对净土宗的念佛三昧,主张不念阿弥陀佛,只念地藏菩萨,说一切佛像是泥龛,不必尊敬,而一切众生是真佛,所以要尊敬。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信行与弟子僧邕等信徒奉诏入京,受许多僧俗的皈依,左仆射(丞相)高*(左上匕左下火右页)为信行舍宅立真寂寺,建造三阶院实行无尽藏的布施,后又于化度(唐高祖武德二年改真寂寺为化度寺)、光明、慈门、慧日、弘善五寺设置三阶院。信行禅师在京城一方面率领徒众致力于三阶教提倡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撰著《对根起行》《三阶集录》《众事诸法》等40余卷三阶教典。京师内外,四方僧俗闻风景从,蔚然成为佛教的一大教团组织。
  一、长安三阶教寺院
  据敦煌发现的“信行遗文”来看,三阶教的创立年代是隋开皇三年至七年(583—587),开皇九年信行禅师一行奉敕由相州来到大兴城,在短短数年间,形成了具有很大生命力的教派,在京城活动中枢是真寂寺及其他寺院。
  1.真寂寺:在京城义宁坊南门之东。原为隋尚书左仆射齐国公高*(左上匕左下火右页)宅,开皇初(一说开皇三年)舍宅奏立为真寂寺,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改真寂寺为化度寺,唐宣宗大中六年(852)改为崇福寺。
  信行禅师一行由相州至京城就以真寂寺为据点广泛开展三阶教的宗教活动。根据三阶教的普法教义,在真寂寺建立无尽藏院,实行布施,并特别强调集体布施的功德。《像法决疑经》所载:“若复有人多饶财物,独行布施,从生至老,其福甚少。不如众人不问贫富贵贱道俗,共相劝化,各出少财,聚集一处,随宜布施贫穷、孤老、恶病、重病困厄之人,其福甚大。”这种普行普施、济度贫困的“无尽藏行”,自然会得到广大道俗的响应,同时也打破僧尼与普通善男信女的界限,真正把佛教引向大众化,这在当时是深得人心的。隋代真寂寺的“无尽藏行”的实际情况以其宗教影响,从唐开元年间韦述的《两京新记》卷三记述义宁坊化度寺的无尽藏院可以看出“寺内有无尽藏院,即信行所立。京城施舍,后渐崇盛。贞观后,钱帛金绣,积聚不可胜计。常使名僧监藏,供天下伽蓝修理,燕凉蜀赵,咸来取给。武太后移此藏于东都福先寺。天下物资遂不复集,乃还移旧所”。又《太平广记》卷四九三“裴玄智”条:“武德中,有沙门信行习禅,以三阶为业,于化度寺置无尽藏。贞观之后,舍钱帛金玉,积聚不可胜计。常使此僧监当,分为三分。一分供养天下伽蓝增修之备;一分以施天下饥馁悲田之苦;一分以充养无碍(斋僧)。士女礼忏阗咽,施舍争次不得,更有连车载钱绢,舍而弃去不知姓名……”由此可以看出,以长安化度寺为中心的无尽藏施舍范围已不局限于帝都长安,而是以它为中心向更加广阔的地域东至河北、河南,西至甘肃、四川扩展。无尽藏院的设置,既聚积了弘教所要的财物,又团结了广大僧俗群众,必然有绝对的生命力,再加上当时宰臣高*(左上匕左下火右页)、萧瑀的维护以及一些文人学士们的信奉,所以说教虽数度被禁,然禁而不止。
  化度寺的无尽藏院在武则天时曾移至东都洛阳的福先寺,日之消耗,寻移归化度寺,开元九年(721)以所余散京师诸寺,遂绝。此后就没有该寺无尽藏院的记载。但该寺并没有因为三阶教的取缔而冷落,唐敬宗曾赐化度经院金字额,并御楼以观之。据《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化度寺额,殷仲容题。寺有杨廷光、杨仙乔画”。但在唐武宗会昌灭佛时该寺亦应被毁。唐宣宗大中六年(852)改名为崇福寺。唐末化度寺与长安城的所有寺观均遭夷毁。五代以后再没有重建。1956年8月14日,在西安土门村南清理一处遗址,出土有泥塑佛、菩萨像、佛像壁画残存,还有石雕佛、菩萨及陶板小佛、菩萨、武士像380多个,还有“大唐善业泥”等。这次发现未说明是唐代什么寺院遗物。按土门村即唐长安开远门。据历史记载开远门南即义宁坊,义宁坊南门之东为化度寺,西北隅为积善尼寺(隋开皇十二年高*(左上匕左下火右页)妻贺跂氏所立),不知上述寺院遗物为化度寺,抑或为积善尼寺?(见《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6期)
  真寂寺中著名的三阶教高僧有僧邕、慧如、法藏和善才等。
  僧邕(542—631)俗姓郭,太原介休人。“时有魏州信行禅师轮实命世之异人……(禅师指僧邕)敕征召,乃随(信行)入京,京师道俗,莫不遵奉信行禅师持徒众。以贞观五年十一月十□终于化度寺,春秋八十有九,圣上崇发,□帛遍福,即以其月二十二日,奉□于终南山下*(左至右鸟)鸣塠禅师之遗令也。徒众□□其舍利,起塔于行禅师之左。”(《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唐李百药制文,欧阳询所书。为率更得意之笔,所谓直木曲铁法也。其碑宋时逸,今所传拓片多为翻刻)
  慧如(?—618),师事信行,因为坐禅有得,为众徒所推敬(唐临“冥板记”)。
  法藏事迹见《大唐净域寺故大德法藏禅师塔铭》。
  僧海(588—654)“大唐化度寺故僧海禅师,年六十六,俗姓刘,绥州上县人也。永徽五年八月十一日卒,禅众以显庆二年四月八日,于信行禅师所起方坟焉”(《化度寺僧海禅师方坟记》载《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第三卷)。
  2.慧日寺:在长安怀德坊东门之北。隋文帝开皇六年(586)所立。本为富商张通宅,舍宅立寺。通妻陶氏常于西市鬻饭,精而价贱,时人呼为陶寺。寺内有九层浮屠一百五十尺,贞观三年沙门道*(左讠右宛)所立。在日严寺从事三阶教活动的高僧,尚未发现。
  3.光明寺:史籍记载长安光明寺有二,一在怀远坊东南隅,一在开明坊。三阶教活动的光明寺是在怀远坊东南隅。
  光明寺的命名时间及命名原因有不同的说法。《长安志》记述长安怀远坊东南隅的大云经寺就是光明寺,“(大云经寺)本名光明寺。隋开皇四年,文帝为沙门法经所立。时有延兴寺僧昙延,因隋文赐以蜡烛自然发焰,隋文奇之,将改所住寺为光明寺,昙延更请立寺以广其教,时此寺未制名,因以名焉”。按《长安志》所记光明寺不知何据。《续高僧传·昙延传》所载,隋文帝赐蜡烛一事,昙延不在京城延兴寺,而是在中条山(今山西省境)的栖岩寺,当时称中朝山,昙延认为“弘化须广,未可自专以额,重奏别立一所,帝然之,今光明寺是也”。《续高僧传》是道宣于贞观十九年完成的。道宣所记的“今光明寺是也”指的是不是怀远坊东南隅的光明寺,尚待研究,如果说是指的怀远坊东南隅之光明寺,创其命名不是隋文帝,时间也在隋朝以前。“寺塔记”卷上长乐坊安国寺佛殿“开元初,玄宗拆寝室施之。当阳弥勒像,法空自光明寺移来。未建都时(指隋大兴城未建之前,仍都汉故长安城)此像在村兰若中,往往放光,因号光明寺。寺在怀远坊,后为延火所烧,唯像独存……”至于净土宗大师善导念佛口放光明,高宗皇帝于善导死后,赐光明之寺额(见“新修往生传”),指的是哪个光明寺尚待考证。
  武则天当政之初,光明寺沙门宣政进呈大云经,经中有女主之符,因改光明寺为大云经寺。应称大云寺。《历代名画记》卷八,叙历代能画人品隋杨契丹条“光明寺后为大云寺,今长安怀远坊是也”。同书卷三记两京外州寺观画壁大云寺下:“三阶院牕下旷野杂兽,似是张孝师(画)。”该寺宝阁崇百尺,时人谓之“七宝台”。寺内有浮屠,东西相值。东浮屠之北佛塔,名三绝塔,隋文帝所立。塔内有郑法士、田僧亮、杨契丹书迹,又巧工韩伯通塑作佛像,故以三绝为名(三绝乃指田、杨、郑法士,并不及韩伯通)。《历代名画记》明确记载“隋田杨与郑法士同于光明寺画小塔。郑图东壁、北壁,田图西壁,杨画外边四面,又有冯提伽画瘦马”。
  光明寺三阶院著名的三阶高僧慧了(?—656)从信行受业,唐太宗曾敕慧了与太子太保萧瑀等谈论佛法,是隋末唐初一位博学多识的三阶教僧(《慧了法师塔铭》载《金石续编》卷五)。
  4.慈门寺:长安延寿坊南门之西,今西北工业大学校园内之附属小学。为隋开皇六年刑部尚书万安公李圆通所立,神龙元年(705)唐中宗为懿德太子追福改名懿德寺。1997年12月慈门寺遗址出土唐智藏禅师舍利塔铭及舍利石铜函、金钵等重要文物(呼林贵等《唐智藏禅师舍利塔铭的发现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探索》《碑林集刊》[五]1998年)。
  慈门寺的本济(562—615)是信行禅师的高徒。姓宋,西河介休人。以信行初达集录,山东既无本文,口为(本)济述。皆究达玄奥,即从信行口传三阶教义,为五众别部所崇敬,著作有《十种不敢斟量论》六卷。其弟子有善智,亦服膺信行,为入室弟子。“天纵玄机,高步世表,祖师信行,服膺请业,酌深辩味,妙简锱铢……”还撰著有《顿教一乘》二十卷。本济于大业十一年(615)九月十二日,卒于所住之慈门寺,春秋五十有四。弟子道训、道树侍奉尸陀追建白塔于终南山下,立铭表德(《续高僧传》卷十八“本济传”)。
  5.弘善寺:长安常乐坊西南隅。隋开皇三年,独孤皇后为父赵武景公独孤信所立。《酉阳杂俎》:“隋本曰弘善寺,至开皇十八年改为赵景公寺。”《历代名画记》:“景公寺西门内西壁有吴画帝释,其南廊亦吴画,东廊南间东门南壁,有画行僧,转目视人。”又《寺塔记》:“赵景公寺三阶院西廊下,范长寿画西方变及十六对事,宝池犹妙绝,谛视之,觉水入深壁。院门上白画树石,颇似阎立德。予携立德行天祠粉本验之,无异。西中三门里门南,吴生画龙及刷天王须,笔迹如铁,有执*(左钅右卢)天女,窃胖欲语。”
  赵景公寺之著名三阶教高僧为道安。俗姓张,雍州渭南人。童子出家,头陀苦行,学三阶集录,功业成名,自利既圆,代利将毕。总章元年(668)十月七日迁形于赵景公寺禅院,春秋六十有一,又以三年二月十五日,起塔于终南山*(左至右鸟)鸣塠信行禅师塔后(《金石萃编》卷五七《道安禅师塔记》)。
  据日本所传古写本《贞元释教录》卷二八的记载,当时京城长安五十五寺各有三阶禅院,其住持相续200余年,僧尼二众千人以上。由于史籍缺载,这五十五寺是否包括前述五寺不得而知,除这五寺之外,检索史乘尚发现长安城里及附近地区其他寺宇还有三阶院。
  6.净域寺:长安宣阳坊西南隅,隋文帝开皇五年立。隋恭帝禅位,止于此寺薨焉。《代代名画记》卷三净域寺:“三阶院东壁张孝师画地狱变,杜怀亮书榜子。”《寺塔记》“(净域寺)本太穆皇后宅。寺僧云:三阶院门外是神尧皇帝射孔雀处”。又《寺塔记》卷下宣阳坊净域寺(辞)三阶院连句:“密密助堂堂,隋人歌厌桑。双弧摧孔雀,一矢陨贪狼。百步望云立,九规看月张。获蛟徒破浪,中乙漫如墙。还似贯金鼓,更疑穿石梁。因添挽河力,为灭射天狂。绝艺却南牧,英声来鬼方。丽龟何足敌,殪豕未为长。龙臂胜猿臂,星芒起箭芒。虚夸绝高鸟,垂拱议明堂。”
  净域寺著名的三阶教高僧是法藏(隋唐时期法藏有三。此法藏为三阶法藏,非终南法藏和华严法藏),俗姓诸葛,苏州吴县人。年二十六,奉敕为濮王度(濮王是唐太宗子李泰,原封魏王,贞观二十一年改封濮王),法藏笃信三阶“非乞之食不以食,以至于头陀,非扫之衣不衣,得之于兰若。禅师(法藏)自少于老,驼骡象马莫之闻乘也。以为镕金为像非本也,裂素抄经是末也。欲使贱末贵本背伪归真,求诸如来,取诸佛性……如意元年大圣天后闻禅师鲜行精最,奉制请于东都大福先寺检校无尽藏,长安年又奉制请检校化度寺无尽藏,其年又奉制请为荐福寺大德……开元二年十二月十九日舍生于寺(净域寺)报龄七十有八……即以其年十二月二十□日,施身于终南山楩梓谷尸陁林,由是积以香薪然诸花叠,收其舍利,建窣堵波于禅师(信行)塔右”。(《大唐净域寺故大德法藏禅师塔铭》载《金石萃编》卷七一)三阶法藏不仅对信行禅师的“普敬认恶之宗,将药破病之证”的学说身体力行,死后也同其他三阶教信徒一样,舍身山林,陪葬于信行禅师塔右,所异之处在于法藏进行火化。
  7.济法寺:长安布政坊北门之东。隋开皇二年沙门法藏所立。地本梁村之佛堂及隋武侯将军韦和业宅。史籍未明载济法寺有三阶院,但从唐开元初太常协律郎裴公妻的墓志得知贺兰氏“天胡降灾,绵联沉痾,三浃其岁,泊大渐移寝于济法寺之方丈,盖攘衰也。粤翌日奄臻其凶,春秋四十有四,即开元四年十二月十日。至一九日迁殡于*(左至右鸟)鸣塠,实陪信行禅师之塔”(《大唐太常协律郎裴公故妻贺兰氏墓志铭》载《金石萃编》卷七一)。贺兰氏夫人,病时移寝于济法寺方丈,殡则迁陪禅师之塔,说明贺兰氏夫人乃三阶教信徒,而济法寺当为三阶教活动之寺院。
  8.荐福寺:开化坊南半坊。寺院半以东,隋炀帝在藩旧宅,入唐几经变化。于文明元年,高宗崩后百日,立为大献福寺,天授元年改为大荐福寺。
  大荐福寺亦应有三阶教院或信仰三阶教僧。《湛然大师经幢》“荐福寺大德明观和尚开三阶之奥理,示一性之法工……至楩梓岗侧……”又《咸宁县志》载《三阶大德禅师碑额》在小雁塔,毛凤枝曾见在寺内钟楼下,毛凤枝,清末人,《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等金石著作的撰者。小雁塔就是唐荐福寺的浮图院,在安仁坊西北隅,正与寺门隔街相对。
  9.唐太宗昭陵封域西侧有澄心寺,宋时已废。据《昭陵碑石》一书所载《澄心寺尼优昙禅师塔铭》禅师俗姓费,雍州醴泉人。“三阶八种之法,得意亡言”,则优昙禅师亦为三阶教徒。
  10.淳化金川湾三阶教石窟。
  二、三阶教在长安的兴衰
  三阶教在长安的兴衰史,也就是三阶教在中国的兴衰史。因为从历史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主要是三阶教徒的塔铭与碑传等)看,三阶教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京城。尽管它从酝酿到创立是在相州,那只仅仅三四年时间,而在京城长安前后延续约三百年。
  作为一个宗教教团,必须有一批中坚核心力量。信行门下著名的弟子有净名、僧邕等徒众三百余人(《信行禅师塔铭》),这些徒众追随信行20多年,是三阶教团的核心人物。净名的记载不详,僧邕精通经论,严持戒法,随信行由相州入京,信行卒后,总领三阶教众(《续高僧传》卷一九)。信行塔铭的撰者裴玄证,原为三阶教徒,虽然他晚年还俗,但信行的著述多由他笔记而成。此外直接从信行受教的还有真寂寺的慧如,光明寺的慧了,慈门寺的本济以及当时的宰相高*(左上匕左下火右页),还有荐福寺的大德明观(《金石萃编》卷六十六《湛然大师经幢》载荐福大德明观和尚,开三阶之奥理,示一性之法工)。
  但三阶教在长安的传布并不顺利并屡遭厄运。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信行圆寂到开元年间前后一百多年,三阶教曾遭到隋唐王朝政府的四次严重打击。
  第一次是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禁断传行,但未能禁绝。第二次是武则天证圣元年(695)认为三阶教籍违背佛意,命尽敕送礼部集中,作为伪经符箓论处。第三次是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又令限制三阶教,除乞食、长斋、持戒、坐禅外,其他行为均视为违法。尽管武则天当权时代两次对三阶教采取严厉的限制和制裁,但对三阶教的无尽藏行似有意推广。如意元年命法藏于东都福先寺监督无尽藏,长安年间又请法藏检校化度寺无尽藏。法藏卒于开元二年(714)说明武周时期三阶教仍有相当的势力,后来似又有所增强。越王李贞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撰有《信行禅师》(载赵明诚《金石录》卷五),书写者为薛稷。碑文对信行极加称赞,于此可见僧俗对其崇拜心情。李贞是唐太宗之子,他还有《瑜珈法镜经》,据《开元释教录》卷一八所载是三阶僧师利伪造,经末题记作景龙元年(707)室利末多三藏翻译,沙门师利笔受缀文,参加详定的有昭文馆学士沈俭期、薛稷等11人。这同样说明这一时期三阶教徒不仅有活动,而且在诗人文人学士中间也有一些影响。
  第四次严重摧残三阶教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命诸寺三阶教院除掉障隔和大院相通,使三阶教僧与其他僧侣同居止,不得别住,销毁三阶教所有《集录》四○卷(《开元释教录》载三阶教籍凡三十五部四四卷)。对三阶教的严厉处分实际上早在开元元年就已经开始,取缔无尽藏,禁止信徒对它施钱(《禁士女施钱佛寺诏》),后又将化度寺无尽藏的财物、田宅、六畜等分给长安其他观寺,以修理破坏的尊像及堂殿、桥梁,余归化度寺常住所有(《分散化度寺无尽藏财物诏》)。尽管开元年间对三阶教采取了一系列的严厉打击措施,但三阶教的潜力依然存在。到代宗、德宗时期(762—804)三阶教又有复兴的迹象。贞元十六年(800)化度寺僧善才等状请三阶教籍入藏,信行的《三阶集录》等35部44卷,被圆照编入《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之中。圆照对三阶教似有偏爱,他曾经编辑《信行禅师塔碑表集》五卷(著录于《续开元释教录》卷末)。
  三阶教在唐末逐渐衰微以至于失传,但其著述却流传海外。日本奈良正仓院文书中有天平十九年(747)所写《明三阶教佛法》二卷,《略明法界众生根机浅深法》一卷(见日本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11世纪末高丽义天(?—1101)所撰《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三著录有《入道出世要法》2卷,《三阶集录》四卷,注明为信行所述。13世纪时日僧道忠(?—1281)撰《释净土群疑论探要纪》在第六至第八卷征引信行《三阶佛法》及神昉《十轮经钞》之文。神昉在长安时与三阶教有密切关系。
  三、三阶教的圣地——终南山楩梓谷(*(左至右鸟)鸣阜)
  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正月四日,信行圆寂于真寂寺,享年55岁。弟子净名、僧邕等300余人,依林葬法(舍其血肉身)收骨起塔于长安城南五十里终南山至相寺楩梓谷。弟子裴玄证撰写了舍利塔铭。其后信行禅师的教徒和追随者殁后均依林葬法陪葬信行禅师塔侧(追随者除上述的裴公故妻贺兰氏外,还有泽王府主簿梁寺并夫人等。见《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至唐中叶,陪葬的多了,遂建百塔寺,因而楩梓谷口的百塔寺被尊为三阶教的圣地。
  楩梓谷或称*(左至右鸟)鸣阜、*(左至右鸟)鸣塠。实际上是秦岭北麓的冲积洪积扇。长安城南之终南山(今称秦岭)是属于褶皱断块石质山地,海拔高度1500~2800米,因受河流切割,形成许多自秦岭主脊向北延伸的深切河谷,这就是峪道。通常说秦岭七十二峪,实际上远远超过这一数字。就以今西安行政区域来说,西起周至的阳化,东至长安大峪口,长约100公里,就有十数条河谷,这些深切河谷的流水由秦岭飞驰而下至山麓出口处,因比降减小,流速急剧减低,所携带的花岗岩、砾石、泥沙等冲积物质堆积起来,形成冲积扇。无数个冲积扇及坡积裾连接起来形成东西长约100公里、宽5~13公里的山前倾斜平原(冲积洪积平原),这一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向东向西延伸成为关中平原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叫楩梓谷呢?楩即黄楩木(见《汉书·司马相如传》),梓为落叶乔木,古代多用梓制器,因即以泛指木材,至今这一带梓树成林说明谷口内山上多楩木、梓木。为什么又叫*(左至右鸟)鸣阜呢?*(左至右鸟)同鸱,即鹞鹰,为鸟纲·鹰科·鹞属,肉食性,《庄子·秋水》“鸱得腐鼠”,这种鸟自然对于人的尸体也争相啄食,即今这一带仍有鹞鹰栖息。塠即堆,小邱,阜为土山(《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均系对山麓谷口之冲积洪积扇地貌特征的形象表述。
  信行禅师的舍利塔就建在*(左至右鸟)鸣阜这个外形似张开的折扇的顶部,海拔580米,自扇顶向扇缘地面逐渐降低约在海拔562米,坡度逐渐变小,堆积的物质也由粗变细,并覆盖上黄土。信行的弟子以及信徒就陪葬在这个扇面之上。
  既然*(左至右鸟)鸣阜与它东西相连的许多冲积洪积扇在自然地理上大多相近,从三阶教的教义上来说“以身布施”实行林葬法,无论哪个山前冲积洪积扇都处于山麓,都具备林葬法的要求条件,那么为什么选在*(左至右鸟)鸣阜而不选在其他地方呢?这大概是因为三阶教所创立的无尽藏布施思想与《华严经》的菩萨行思想有关。
  据裴玄证《信行塔铭》记载“(禅师)披《杂华》(即《华严经》)之文,起菩提之行,感波*(上山下仑)(常啼菩萨)之志气,慨童子(善财)之精诚。誓欲洞达十二之文,和会百家之说”。这充分说明信行建立无尽藏,是受了《华严》饶益众生思想的启发。
  华严宗的祖庭至相寺在楩梓谷内约3公里的西坡阜上,信行禅师选择楩梓谷口作为三阶教徒众的墓地也许与华严宗的祖庭有关。
  华严宗又称贤首宗,其学统传承,一般作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然而智俨实为华严宗之创始者。华严无尽缘起·十玄门·六相圆融·五教分齐之说,据《华严经传记》所载,似均出于智俨。《传记》法藏所撰,经其门人稍加修治者。法藏乃智俨门人,其说当就晚唐圭峰宗密推杜顺为初祖者为可信,盖智俨虽因神僧杜顺之请而出家,然学华严则在至相寺智正法师所。智正广学善讲,而杜顺则未尝以义学见称,后世所传之杜顺撰述,道宣《续高僧传》及《华严经传记》皆不著录。道宣尝在终南山,与杜顺所居(长安南义善寺)不远,《续传》终于贞观十九年,上距神僧(杜顺)卒年只五载,而不言顺曾有著书,可见其不确也(见汤用彤先生《唐贤首国师墨宝》跋)。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智俨正是从智正在至相寺受《华严》。智正(558—639)在研究《华严经》的基础上,并制《华严疏》十卷。当信行在京城时华严宗正在酝酿形成之时,华严宗祖庭至相寺在楩梓谷内,*(左至右鸟)鸣阜在楩梓谷口,近在咫尺,这也许是三阶教徒选择葬地的原因吧!
  三阶教的产生发展与衰亡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时至今日,它虽然在中国消失了千余年,尽管隋唐朝廷对三阶教活动进行过种种限制和禁绝,但是存在过三阶教活动的寺院并不因为三阶教的衰微而毁灭,其他宗派仍香火炽盛。唐武宗会昌灭佛,特别是唐末朱温胁昭宗迁都洛阳,长安所有寺庙与长安城夷为废墟。至今,除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还能表示唐代的三阶教寺院外,其他隋唐京城的三阶教寺院在地面之上已无任何遗存。
  此外研究三阶教的历史仍能从中找到龟鉴。对今贯彻宗教政策,对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都能得到启发和教益。
  《附注》本文发表于韩国汉阳大学民族学研究所《民族与文化》第二辑1994年。关于唐长安附近的三阶教遗迹,清康熙四十年张如锦纂《淳化县志》有石佛堂名称、位置并在疆域图中标出,即在今淳化县东南40公里冶峪河南岸。1981年陕西省文物普查时进行过调查。据《文物》2003年第5期张总、王保平《陕西淳化金川湾三阶教刻经石窟》一文所载:金川湾石窟刻经为三阶教徒所为,窟内所刻经典有三阶教祖信行所撰的数经,为存世孤本(其中有三个署名为“信行禅师撰”之经),这是敦煌遗书外,三阶教资料、遗迹最重要的发现。
  本文所附拓片,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采自碑帖拓片。其余6幅拓片均为西安碑林博物馆所提供,特此致谢。
  附注:《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一《大智禅师碑》(开元二十四年)、卷五《骑都尉薛良佐塔铭》(天宝三载)可能是三阶教徒葬于百塔寺者(待考)。

汉唐两京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论集/李健超著.-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