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古典岩彩艺术
作者:李洁
昏暗的酥油灯,舞动的经幡,喇嘛低沉的诵经声,把我们带进了神秘、威严的宗教世界,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佛教雕像和满壁生辉的藏传佛教岩彩壁画,让人忘却了滚滚红尘的烦恼与欲望。佛教绘画作为人类创造的虚幻符号,千百年来在雪域高原长盛不衰,信徒们的顶礼膜拜,使这些艺术品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归属,“朝圣者”已分辨不清它们到底是世俗的艺术品还是佛国净土的圣物,或许两者兼而有之。
西藏佛教岩彩壁画艺术 人文地理
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西南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尼泊尔等国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近4000千米长的边境线。北部是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藏南谷地,在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方;藏东是高山峡谷区,为一系列由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横断山脉的一部分。
“西藏”一词的来历,至今没有具体的说法。西藏地区在唐宋时期称吐蕃[1](7世纪,吐蕃王朝兴起,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所以唐代汉文典籍用“吐蕃”来称呼吐蕃王朝);元属宣政院;明代设都司,称乌思藏;清朝设西藏办事大臣;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此为西藏得名的开始。地域辽阔的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之称,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1]“吐蕃”一词的含义和来历至今在学术界还有不同的解释,或认为源于藏语,或认为源于吐谷浑语,或认为源于突厥语,或认为源于汉语对南凉秃发氏的称呼。不过从敦煌出土的藏汉对照的词语文书看,至少在吐蕃王朝的中期以后,“吐蕃”似乎应是藏文中吐蕃王朝的自称“Bod”的对应词,是“Bod”的音译。
丝绸之路的岩彩艺术/李洁著.-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