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石刻与岩画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藏传佛教古典绘画概述

作者:李洁



  西藏古典岩彩艺术主要以藏传佛教壁画为代表。壁画分布在宫殿、寺庙、府第、民宅、驿站、旅店等地方的墙壁上,而宫殿和寺院则为壁画聚集之所。如古格王宫、托林寺、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夏鲁寺、白居寺、色拉寺、萨迦寺等。这些大寺院往往有数十个到数百个殿堂,各个殿堂及其周围走廊的墙壁、天花板等处均绘满了壁画,数量之多,难以计数,仅大昭寺就有200多幅,面积达300多平方米。
  从藏传佛教绘画史的发生、发展历程看,其绘画主要受多种外来文化和教派势力影响,包括西藏佛教“前弘期”,7世纪~9世纪以吐蕃王朝时代为典型代表,佛教文化分别从印度的波罗王朝、唐代的中原汉地传入吐蕃王朝。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多元文化在同一地区并生(拉萨),多种绘画风格在同一寺庙并立(桑耶寺),各种表现手法在同一绘画作品中并存(夏鲁寺)。西藏佛教“后弘期”时期(10~13世纪):绘画风格受弘法影响显著。西部阿里地区的王朝从印度迎请阿底夏大师进藏复兴佛教,使印度北方的波罗王朝风格的绘画经典直接传入西藏腹地。11世纪,西部佛教艺术由此兴盛;阿基寺和托林寺壁画是这一时期边缘文化的地域特征的代表(图46)。
  西藏壁画的特点是技法丰富多变。绘制佛像,须严格依照佛法定规,画法多采用单线平涂,成像庄严肃穆,体态匀称;绘制历史故事和风俗画,则用俯瞰式透视法,笔法古朴细腻,以几何结构描绘人物和建筑物背景,画面别具一格。所用颜料均为传统的不透明的矿物质颜料。与唐卡一样,颜料内均已调入动物胶和牛胆汁,以保持色彩鲜艳,经久不褪。
  岩彩壁画的题材比唐卡广泛,多了一些反映征战、劳役、修建寺庙的故事画和民俗画。西藏壁画中突出的是人像,往往以巨大的篇幅绘出一尊尊站立式或端坐式的大佛,而在其周围再画若干其他佛像;也有的是点缀其巨像活动的环境,并进行极为华丽精致的装饰;也有的壁画采用连环画图式。所有壁画色彩都很鲜艳,色彩缤纷、片片锦绣,极富吸引力和诱惑力,多用作对群众进行宗教、历史、道德等教育的形象教材。但从本质上说,壁画仍然是社会性的审美艺术。就其内容和社会功能而言,却并非是完全宗教化的,而是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世俗化的倾向。壁画在其发展中不断地世俗化、民族化,并吸收多方面的营养和影响,从而形成了将藏民族传统和外来影响融合一起,具有鲜明的藏民族特点的艺术流派。西藏佛教绘画的任何一种风格都是以具体的神像刻画和画面氛围烘托来实现类型化审美理想的,突出表现在静相神[1]、怒相神[2]、静怒相神[3]的造型方面。
  [1]静相神:又称善神,以佛尊、菩萨、度母为代表,表现亲切、祥和、静穆、安宁的神态,强调表达空性、慈悲的境界。
  [2]怒相神:又称猛相神或恶相神,以大威德金刚、大黑、明王为代表,造像强调表达护法降魔,外猛内慈的精神境界,表现蓄威蕴怒、山临岳发的气势。
  [3]静怒相神:以莲花生、大成就者、天王罗汉、空行母为代表,造像特点介于静相神和怒相神之间。参见于小冬.藏传佛教绘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丝绸之路的岩彩艺术/李洁著.-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