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岩彩壁画的风格与特征
作者:李洁
西藏壁画艺术是随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既紧密为宗教服务而又依赖于宗教的艺术,其兴衰与宗教的命运息息相关。为了宣扬佛教教义,营造神秘的宗教氛围,寺庙壁画和悬挂于经堂的绘画便成批地出现了。于是,佛教便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藏族文化的各个领域。佛教岩彩壁画一方面受当时中原汉地高度发展的封建文化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印度传来的大量梵文经典陆续译为藏文,特别是专门讲授寺庙和佛塔建筑、佛像造像规则与方法等的经书传入藏区,印度佛教壁画艺术也直接影响西藏佛教壁画的发展。在外来艺术与西藏本土艺术的相互作用下,西藏佛教岩彩壁画先后发展成波罗类型、克什米尔类型、尼泊尔类型、中原汉地类型4种[1]。
1.质朴粗放的波罗风格
波罗风格指绘画和雕塑中印度波罗王朝时代的艺术样式(8世纪中叶~12世纪末期)。包括吐蕃时代的大昭寺、11世纪的扎塘寺、12世纪的阿基寺和黑水城。南亚次大陆北方孟加拉国地区的波罗王朝与西藏关系密切,王朝灭亡后不少佛教徒逃到尼泊尔和西藏。因而波罗王朝时代的佛教和艺术,影响到吐蕃和后弘早期。波罗类型的岩彩艺术的主要特征是:画面以蓝红色为主调;人物面部造型的正侧面多呈斜方形下巴显得凸出宽大,眼睛呈弓形,下唇厚而凸,正面的脸形上宽下窄。着装人物头上戴三叶冠或六叶冠,冠上的叶状花饰较小。人物姿态方正直立,多直线而少曲线,没有婀娜姿态,双臂较长,指尖无上卷肉,手足较大,足趾齐整简单。主尊上方有加娄罗乌侍立弟子和异兽白象、平直的单层莲座间有异兽和象的头部肖像,莲座的方形花瓣内饰,双重卷曲纹周边饰以棋格状排列的菩萨,主尊背光暗蓝色中可见巨大卷草暗花。例如,阿基寺壁画《十一面观音》(图47)。
2.率真典雅的尼泊尔样式
尼泊尔风格是印度笈多王朝艺术风格的发展,主要包括14世纪的夏鲁寺的部分壁画、15世纪江孜样式的一部分、15世纪的青孜派艺术、16世纪古格样式的一部分。画面以红绿色调为主,人物造型的主要特征是:头部上宽下窄,眼睛位置偏下,面部如孩儿一般天真,四肢修长。如夏鲁寺二楼磐诺若母殿转经回廊外壁的说法图(见附图6),整铺壁画以浓烈的红绿色调为主,用深色线条勾勒出的鼻梁、眼睛、胸部结构后,并用白色线条在旁边提出高光,主尊佛像的脸型上宽下窄,五官较集中,眼睛位置明显下降(类似儿童脸型),面带微笑,手足小而修长,各自有不同的手印和足印。菩萨头戴三叶宝冠、赤裸的上身肤色各异,采用印度的“凹凸法”晕染法,染出肌肉的立体感。佛的头光均为红色马蹄形,下身穿着的红白相间条纹长裤是典型的南亚风格。
3.妖娆艳丽的克什米尔风格
克什米尔绘画风格指责霜王朝时期兴起的具有犍陀罗风格的艺术与波斯艺术传统相结合,最终在阿富汗的巴米扬地区形成的一种佛教艺术样式。即是今天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主要遗存包括11世纪阿基寺、公元15世纪以前的古格艺术、16世纪古格样式。克什米尔风格主要特征是:画面主要为蓝红色调,色调统一和谐。画师绘制壁画相对自由,极尽纷繁的装饰等不同表现。采用西域“凹凸法”的渲染手法,表现光线和立体感,塑造出面部与肌肉的立体感;人物的眼睛如鱼形,眼尾细长,眼珠圆小,女性造型夸张,皆长颈细腰,丰乳肥臀,强调妖艳性感的女性特征,手足小巧,有上卷的指尖肉。主尊的背光与莲座连成正圆形。俗人服装和各类图案呈现波斯风貌。克什米尔风格的绘画主要遗存在境外拉达克的阿基寺和境内托林寺的佛塔内以及东嘎、皮央多香的洞窟中(图48)。例如,古格第六代国王执政时期,古格王头戴白色缠巾、身着长袍、披披肩的装束习俗,都与近邻的克什米尔、于阗等中亚民族的装饰习惯相近。从壁画中的服饰款式、色彩、风格来看,明显地受到了来自克什米尔、西域甚至伊朗、中亚服饰的影响。克什米尔风格的菩萨脸形圆满,双乳丰满圆润,小肚与肚脐部位也处理得非常饱满,与细腰的部分形成变化的曲线,身体的上部、腰部与下部成S形的身段,身体看似向一侧倾斜,但重心却在下部的坐式上,神态十分优雅,两臂修长俊美,肩与两臂间飘动着缨带,红、白、绿相间的长裙平添了菩萨的圣洁和庄严。
4.程式化的中原汉地类型
中原汉地不是指受文人画的影响,而是受汉地宗教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影响,包括吐蕃统治敦煌时代、11世纪的扎塘寺,15纪的江孜样式的一部分,15世纪的勉唐派艺术,15世纪以后的嘎赤派、17世纪以后的新勉唐派、18世纪以后的司徒班钦风格。这一风格佛像造型开始吸收中原佛教文化的艺术样式,画面为灰绿色调(图49)。佛端坐于莲台,背光与头光连成一体,变换成似明代官椅的靠背,莲台与背光部分用烦琐的莲花图案装饰,花瓣造型已经演变成汉族的牡丹花造型,背景的绿灰色调与佛像成为对比色,佛左右两边的侍立菩萨的造型也基本采用汉式的一佛二弟子的程式化造型,没有三段式造型的样式出现。
西藏古典岩彩绘画的发生与发展始终伴随着藏传佛教的兴衰,在西藏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各寺庙的壁画也因为绘制的年代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佛教绘画艺术的风格与样式也有明显的差别,如西部的阿里地区与卫藏地区的古典壁画有着显著的地域差异。
[1]于小冬.藏传佛教绘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丝绸之路的岩彩艺术/李洁著.-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