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岩彩画的演变
作者:李洁
欧美列强从18世纪中叶起,开始窥视岛国日本。1854年(德川幕府统治末期)佩里率美国舰队叩开日本200余年锁国的大门,迫使日本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和《安政五国条约》,加深了日本全面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同时,开关后日本国内无论是政治还是社会整体,到处充满了对西欧文明的憧憬与向往。在“尊王攘夷”,反对幕府专制的斗争高涨,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使病入膏肓的封建幕府彻底崩溃,随着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日本拉开了近代史的大幕。
明治初期,脱胎于封建体制的新政府为实现向资本主义的彻底转变,提出“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三大政策,急切向西欧文化靠近。日本已经认识到既要汲取西方的物质文明,更要汲取其精神文明。因此,日本政府积极推行纯粹的西式美术教育模式,开办美术学校。1876年,日本首个近代美术学校——工部美术学校正式成立。19世纪下半叶,日本的青年画家争相前往巴黎留学,回国后成为日本美术学校的生力军。为了与西欧标准接轨,日本传统绘画开始被裱糊或装框展览,由政府主导的美术展览会“文部省展览会”(简称“文展”)也应运而生。急剧的社会变化,日本画界分成了固守日本传统的旧派与摒弃水墨线条画法、吸收西洋空气远近法画法的新派之争。为收拾僵局,日本文部省最后只好用设立展览会一科、二科的方式进行。
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在吸收西洋美术画法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传统画法成为学生的首要课题。因此,以冈仓天心等人为核心的一部分主张回归传统画家。在1888年创办东京美术学校(现在东京艺术大学的前身),教学内容为日本传统绘画,教师以狩野芳崖、桥本雅邦等狩野派、圆山四条派、大和绘等日本传统绘画流派的画家为主,浮世绘被排除在外,这种倾向对当今日本的画坛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冈仓天心(1863~1913年),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美术家、美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思想家。冈仓天心是日本近代文明启蒙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致力于拯救日本的艺术品和日本文化。1887年,天心担任东京美术学校筹备负责人之一。在担任东京美术学校校长期间,培育了如横山大观、下村观山、菱田春草等一大批美术家,1898年辞职后与横山大观等人创立了日本美术院[1],推动日本绘画的创新。晚年的冈仓天心在美国撰写了《东洋的理想》、《日本的觉醒》、《说茶》等著作,向西方宣传东方尤其是日本的文化。与明治时日本最著名的思想家福泽谕吉要求日本脱离亚洲的观点不同,冈仓强调亚洲文化的一体性,他认为亚洲是一体的。虽然,喜马拉雅山脉把两个强大的文明,即具有孔子的集体主义的中国文明与具有佛陀的个人主义的印度文明相隔开,但是那道雪山的屏障却一刻也没能阻隔亚洲民族那种追求终极普遍性的爱的扩展。正是这种爱,是所有亚洲民族共通的思想遗产,使他们创造出了世界所有重要的宗教……阿拉伯的骑士道、波斯的诗歌、中国的伦理、印度的思想,它们分别述说着古代亚洲的和平。
天资聪颖的狩野芳崖,自幼随父学画。19岁出江户,入木挽町狩野家晴川院雅信之门,称为胜海雅道。与狩野胜玉、桥本雅邦、木村立岳并称为“四天王”。明治十七年(1884年),在第二届全国绘画竞赛会上认识冈仓天心。明治二十一年,东京美术学校成立,芳崖被聘为日本画科主任教授,不幸的是未待开学狩野芳崖即病逝了。其主要作品有《不动明王像》、《悲母观音像》、《仁王图》等。颇饮誉于世的《悲母观音像》(图174)是在传统技法上又导入西洋画法的作品,画中悲母观音立于云端,左手倒宝瓶水,里面是赤婴即将诞生。赤婴也是结合了中西形象的产物,右手举着杨枝。云端处水化为圆球,云端下峰峦叠嶂。作品中的悲母观音是以东方观音为模型,结合西方的圣母形象,最后形成了日本的“悲母观音”。
东京美术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横山大观(1868~1958年),被称为“日本近代绘画之父”。其早年就读于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画系,师从桥本雅邦等人。1896年留校任东京美术学校图案科副教授,成为日本绘画协会的中坚画家。两年后他随校长冈仓天心辞职,创立日本美术院,兴起新日本画运动。
1900年起,横山与春草开始共同尝试用西画技法的色彩,代替日本画传统的墨线,注重以晕染和没骨法烘托画面的画法,然而其“朦胧体”风格的作品在当时却受到严厉批判。1907年,创建日本画新派团体“国画玉成会”与日本画保守派同盟“正派同志会”抗衡,对新日本画运动的兴起起过重要作用。横山大观的艺术宏大奇绝,始终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情怀。主要代表品有《无我》、《屈原》、《老子》、《山路》、《生的流转》、《飞泉》、《野花》(图175)。总体来说,横山大观发扬了东方绘画的优秀传统,特别在画面中融入中国和日本的古典哲学理想,使其作品构思独特,画面清新。1937年,他荣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长期活跃在日本美术院的速水御舟,由于受到欧洲美术的影响,在吸取立体派画法等技法后不断推陈出新,其作品风格从最初的类似古典油画那样的写实主义,转为以柔和的光线与华丽的装饰为特征。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速水同时代的村上华岳在创作佛教绘画或山水风景时,对色彩运用十分慎重,一心一意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的下村观山(1873~1930年)本名晴三郎。早年跟随狩野芳崖学画,后入桥本雅邦门下。1903年赴欧游学两年并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奖章。回国后任东京美术学校教授。日本美术院展同仁,再兴日本美术院重要人物之一。
菱田春草(1874~1911年)原名三男治,1889年在狩野派画家结城正明门下学画。1890年就学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画系,在冈仓天心的思想熏陶和桥本雅邦的技法指导下,逐步显露才华。1895年毕业后留校任讲师,不久随校长冈仓天心辞职,参加日本美术院的创立。他与横山大观一同创立体现冈仓天心理想的日本画,采取西方画法,以色彩块面取代传统的墨线,被指责为“朦胧体”,但仍矢志不移。菱田春草的艺术感觉敏锐,画面清澄,诗情浓厚。主要作品有《寡妇和孤儿》、《四季景色》、《拈花微笑》、《水镜》(图176)、《落叶屏风》(1990年)、《黑猫》(1910年)等。《落叶屏风》被公认为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采用西方写实手法和日本装饰风格的结合。落叶遍散于地,小雀跳动其间,仿佛在弹奏优美的韵律,又给装饰感注入细腻的人情味。小鸟羽毛上的细绒,落叶上的叶脉、茸毛、露珠、虫孔,无不精细入微。局部上极端写实,整体上却不具写实感,而是给人以装饰感。《落叶屏风》被视为明治时期日本画的顶峰。
在横山大观、菱田春草等一批画家们开始新的探索,被称为“朦胧体”的新日本画中,作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线条开始消融,西方绘画领域的色、光、影及其作用下的丰富世界,被融合于日本画中。“失去线条的朦胧体不是日本画”的争论成为美术界的焦点。二战后在美军管制之下,日本国民的从自卑情绪中渴求民主化、现代化的思潮,更带来了对“旧”日本画信心的丧失,于是更进一步推动了朦胧画运动的向前发展。
日本画的新派画家成立了“再兴日本美术院”,此后日本美术界便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的展览——“文展”与民间主导的展览——“院展”及“二科会”双重结构形式。
与此同时,在画界变革的过程中,呼吁重新审视日本古典绘画的声音也活跃起来。一直活跃在日本美术院的小林古径、前田清邨、安田靫彦等,着手复兴近代之后日本画中减少的南宗画。他们以明快的色调与线条描写为主,对后来日本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南宗画深奥的精神中,加入近代写实性,确立了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的画风。
小林古径生于新澙,本名茂,“院展”的重要画家。1899年去东京,学画于梶田半古(1870~1917年)门下,不久加入日本画团体“红儿会”。1912年的第六届文展中以《极乐之井》一举成名,被誉为“异才”。1944任东京美术学校教授。小林古径固守着日本画本来具有的特质,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准确地描绘出秀丽的近代妇女形象。画面色彩清澈而明亮,线条精确无误,纯净、洗练、典雅,显示出深厚的传统绘画的线描功底。他以纯洁新鲜的近代感觉重新建构了古典绘画,不断地创作出与新时代同步的日本画。被称为“新古典主义”(图177)。主要作品包括《阿弥陀堂》、《竹取物语》、《出浴》、《清姬》、《鹤与火鸡》等,以富有浪漫情调的历史风俗画引人注目。《发》以妇女日常生活为题,描绘妇女浴后梳头的情景,画眼在清洁得乌黑发亮的散发上,表现女子清澄、端庄之美。他那清新澄明的艺术样式,品格高尚的作品风格,已成为现代日本画的一种典型。
安田靫彦(1884~1978年)擅长于利用日本画传统和心理学因素画日本人物。1898年从师于小堀鞆音,并组织创办了研究团体“紫红会”,1901年,他和几个年轻美术家合作,创立“小掘”研究小组。后被冈仓天心赏识受聘进入“日本美术学院研究所”,参与日本美术的复兴工作,并成为其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代表作《飞鸟之春的额田王》、《黎明富岳》(图178)、《窗》等。其技法源于大和绘,线条优美,色彩柔和,为日本画坛吹进了一股新风。他的画继承了菱田春草、横山大观开创的新生的日本画风格,在昭和初期完成和确立了新古典主义高雅、洗练的历史画地位,在他的优美的历史画作品中追求写实、充满诗情和浪漫,他以敏锐的感性和丰富的知性将高雅的古典美予以新的升华。
“圆山四条派”在日本画坛影响深远,其根本原因在于随时代更新的要求不断吸取新技法,使之丰满并臻于成熟。圆山四条派在应举、吴春之后,有应举的长子圆山应瑞,他在着力于写生的画风中又增添了装饰的要素。属此流派的还有森狙仙、长泽芦雪、山口素绚、铃木百年、幸野梅岭等。
圆山四条派吸取了狩野派的用线,沉铨派的没骨法,西洋画的阴影、空间,大和绘的装饰性,甚至文人画的主观性等,并将诸因素调和在一起,认真地观察对象,发现其自身的美和自身的艺术语言,理想化地加以表现。在发展中虽然也曾受过种种非难,但毕竟成为近代日本画的先驱。
明治至昭和初期,圆山四条派以川端玉章为首,此外还有结城素明、平福百穗等人,强调尊重个性,提倡艺术自由的作风,在表现手法上融入西洋画取景构图与布局,开启日本画的新风格。四条派以竹内栖凤、西山翠嶂、川合玉堂等为代表,其艺术观念一方面注重写生精神的自然主义写实风格,强调个性与道德人格修养,提倡自由创作的作风;另一方面又受恩斯特·芬洛诺萨推崇的创造性东方绘画的影响,重视对东方古典绘画的借鉴与学习。竹内栖凤把这两种精神合二为一,创造出一种既具备东方自由写意特点,又不失严谨具像造型和水韵渗化色彩的日本画革新风格。
竹内栖凤(1864~1942年),出生在传统京都的旧文化气氛浓厚的京都市街,自幼师从吉田勘介学习“汉学”(中国文化),13岁时师从四条派画家土田英林学习绘画,而后投入京都四条派代表的直系画家幸野楳岭门下学习绘画。作为北宗的伐表画家,幸野楳岭多次受聘于京都府绘画学校担任教授。幸野楳岭的活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栖凤。栖凤自入门以后,深受幸野楳岭的器重,经常让栖凤追随他左右,进行各种古典绘画的摹写制作,栖凤基本上继承了楳岭的衣钵。幸野楳岭去世后,栖凤成了楳岭一派的掌门人,楳岭一派弟子大多数转入栖凤门下。
1900年,36岁的栖凤先后考察伦敦、巴黎等欧洲重要城市,参观了许多的文化古迹、美术馆,并接触了当时在欧洲流行的各种绘画风格。这一切都对栖凤触动很大,基本上改变了他原有的绘画风格。1901年,栖凤从欧洲归来后,致力于创造新兴日本画,并把名号由原来的“棲凤”改为“栖凤”。作为新兴日本画的创立者,在革新的日本画上,栖凤以京都传统的圆山四条派风格为基础,融合汉画的线条、笔墨意趣和意境,在吸收了西方绘画的远近透视、写实主义、明暗光线、空气等表现手法后,强调多次反复的底稿创作。在用色上既强调线条勾描又强调色彩的反复堆积,同时又重视用笔与色彩的表现力,绝妙地把东方绘画的线条与西方绘画的技法结合在一起,使其艺术达到精妙、雅洁的境地。栖凤这种既区分中国画的单纯笔墨意趣,又区别于油画的厚重堆积,东西方完美结合的绘画风格,创立了日本画清新悦目的新模式。在整个日本近现代绘画发展史上都起了非常巨大的影响。代表作有《古都之秋》、《河口》、《潮来小暑》、《青蛙和蜻蜒》、《绿池》(图179)等。大正十三年(1924年)所绘的《斑猫》是其重要代表作之一。栖凤在沼津的蔬菜摊中看到这只猫,想起了宋徽宗所画的猫,因而将猫带回画室观察写生后创作了这幅画。猫的姿态及柔软的毛被表现得恰到好处,琉璃色的眼珠也是其魅力之一。身体的色彩以青金为底,加上浓淡的色彩烘染,更添整体浓密的质感效果。画面单纯直接,却令人回味无穷。
栖凤一生以教育后生为己任,经过他培养的日本绘画大师数十人,其中有后来享誉日本绘画界的西山翠峰、上村松园、西村五云、小野竹桥、桥本关雪、石崎光瑶、土田麦倦、金岛桂华等画家。他们都在继承与发扬栖凤的新日本画的基础上,同时又作了大量的创新。直到现在,栖凤的众多弟子,仍左右着京都乃至日本画坛。可以说,没有栖凤就没有日本近现代京都绘画发展的局面,因此,近代日本绘画史上有“东有大观,西有栖凤”之称。
上村松园(1875~1949年)生于京都,幼时酷爱绘画,相继师事铃木松年、幸野梅岭、竹内栖凤等大师。15岁时以作品《四季美人图》获得国劝业博览会一等褒奖,被称为“京都天才少女”。其后次第展现其绘画才能,发表大量优秀作品。她笔下的女性都是清澄典雅的美人,画风格调极高。代表作品有《序之舞》、《深雪》、《花筐》、《杨贵妃》、《草纸洗小町》、《砧》、《静》、《春秋图》、《待月》、《母子》、《夕暮》等。其代表作《序之舞》(附图21)是从女性的视角描绘出来的真正的、理想的女性形象。画面中身着朱红色和服、目不斜视、毅然凝视指向正前方执扇,如同深藏着燃起熊熊烈焰的炙热心灵的女性。松园在其随笔中这样写道:“我想在这幅画中表现出不为任何事物所侵犯的、深藏于女性内心的坚强意志。毫无卑俗,如珠玉般清澄高雅的画才是我的追求所在。”在日本现代画坛,享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高评价,也是第一位获得日本天皇颁发的文化勋章的女性。
桥本关雪出生在一个起源于江户时代的儒学家庭。自幼学习汉语,造诣颇深,崇尚四条派画法。师从竹内栖凤钻研绘画技巧,同时接触到西洋异文化,擅画动物,尤以画猿见长。画面简洁的色调,在讴歌大自然的同时,将恐怖的断崖与瀑布等用粗犷而简洁明快的笔调,描绘出具有灵性的动物(图180)。
东京地区的画坛,以美国人恩斯特·芬洛诺萨提出日本画“形状超越表现的真髓之绘画理论”,化解日本传统绘画的危机。光琳派在狩野芳崖和桥本雅邦两位画家的热心引导下,结合其他日本画派,融合西洋写实画风,改造原有的日本传统风格,在写实的基础上,彻底改变水墨画精神,造就出近代日本画品味。
在日本近代画家中,深受浮世绘的美女画风影响的镝木清方、平田松堂、结城素明、平福百穗、山川秀峰、伊东深水等,继承了江户时期的歌川广重等浮世绘的表现手法,以美人画为主导,强调发挥个性,注重人物内在修养与人格的尊贵来表现人物的姿态美,将其所处时代女性的清新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镝木清方(187~1972年),东京出身。师从水野年万,镝木清方是一位以古典日本女性和日本平民百姓的生活为题材,成功地把浮世绘体系中的美人画传统技法移入到基调较高的、富有艺术性的现代绘画中去的近代日本画巨匠。清方笔下的美人画,表现的都是他所喜爱的清雅脆弱、多愁善感的美女,都是被理想化了的人物形象(附图22)。
日本近代画家伊东深水(1898~1972年),师从美人画家镝木清方。他的画风脱胎于浮世绘美人画,在适当接受西画艺术的表现技法基础上,运用清雅的笔墨,干净的色彩描绘女性修长的体态,在画面的抒情性方面尤见深进。如果说镝木清方的画具有较丰富的文学性,那么伊东深水则更强调绘画本身的表现力,突出地表现了现代女性的艳丽美。伊东深水笔下的女性不仅传承了日本传统女性透彻艳丽的特点,而且丰满健康,充满现代感。他画舞伎,但不描绘舞伎的娇艳,而是充满着对舞台艺人的尊重。在艺术格调上,始终保留着浮世绘艺术的许多长处。主要代表作有《闻香》(图181)、《指》、《吹雪》、《镜》、《十六岁少女》等。被视为日本现代美人画的代表画家。其作品被日本政府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产级”。在当时日本“脱亚入欧”的西潮中,伊东深水的人物有一种东西合璧的协调感。
日本关西派中,从竹内栖凤门下培养出福田平八郎、德冈神泉等新一代画家。他们对表现题材从外到内进行细致准确的写实描绘,追求简洁明了的画风给人以深刻印象。然而无论多么简洁的画面,只要是平八郎描绘的对象,都打上作者对题材的深刻观察的烙印。神泉追求写实、简洁背景的传统画法,奠定了近代日本画的审美范式。
[1]日本美术院是日本的美术家团体,1898年由“日本近代美术之父”冈仓天心与桥本雅邦、横山大观、下村观山、菱田春草一起创办。日本美术院创作、研究对象主要为日本画(传统绘画)。日本美术院每年举办公募展览会,称之为“院展”,该展人才辈出,在日本画坛上拥有重要影响力。
丝绸之路的岩彩艺术/李洁著.-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