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人类型与时代研究——新疆石人服饰和佩饰
作者:王博,祁小山
服饰包括了冠帽、发式,以及服装等。佩饰在这里主要指:石人腰部佩挂的刀、剑等兵器以及腰带,腰带上的垂饰,如袋囊、砺石等,同时,还必须分析石人手中执持的器皿,如杯、罐等。这些不仅表现出其时代风尚,而且也能反映石人所体现的人物身份、地位,并且,对于分析族属、年代,及含义等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一、石人服饰分析
新疆石人中明显地能看出服饰的并不多,有些石人利用了刻石的自然形态来表现人的身体,所以,没有表现出服饰。有的虽然也表现出了服饰,但仅仅是局部而已,也只能作服饰局部情况的分析。不过也有少数石人表现出了比较完整的服饰,如新源县野果林改良场石人,头部缺失,服饰则很完整,阿尔卡特1号石人还雕刻了靴子。这对我们认识草原居民的服饰都很有意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能以其类别来进行分析。
(一)石人帽饰
在草原居民的生活中,应该是先有帽,而后有冠。帽主要用以御寒,北方草原地区冬季寒冷,风沙大,夏天早晚温差大,头上都需要戴帽以御寒冷。所以,形成了一年四季戴帽的习惯。现在一些在牧区生活的老人,甚至夏天也戴皮帽,能够起到防太阳晒的目的。草原居民的帽子一般是用兽皮制作,形式多种多样。而冠出现的时间较晚于帽子,冠戴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象征性,与有实用意义的帽子不同。新疆石人中有戴帽者,也有戴冠者,形式存在一些变化。另外,武士型石人有戴盔的,由于雕刻的形式又似帽,所以归入帽类中分析。
1.冠
明显能看出戴冠的石人有:小洪那海石人、空古尔布拉克石人、库克铁列克石人,共3尊。这3顶冠基本是两种样式,即小洪那海式冠和库克铁列克式冠。
小洪那海式冠,其顶呈弧形,比较浅,冠沿雕刻出宽边,冠前正中饰重圆图案。这与新疆一些石窟中公元7~9世纪壁画的菩萨冠饰相似,类似的冠也见于一些菩萨雕塑中。而在其他地区石人尚未发现很相似的冠,位于蒙古国的阙特勤雕像头上也有冠,但比较高(阙特勤卒于公元731年)。石人头上戴这种冠,应该是地位比较高的人的雕像,同时,也反映出受了佛教思想及艺术影响。佛教艺术中,这时的国王、王子等戴菩萨冠,和佛经中所说的转轮王是一样的①。从蒙古阙特勤雕像戴冠的形式来看,小洪那海石人所代表的身份、地位也很高,可能是西突厥汗国内重要人物的雕像。
库克铁列克式冠,这是一种立三角形纹饰的高冠,空古尔布拉克沟口石人很明显地也是这一形式的冠,仅仅三角纹小一些。戴这种冠的石人,在北方草原石人中尚未发现,而在七河流域的克秦叶刻明石人中存在。这种冠在石人中出现比较晚。相似的冠饰见于蒙古统治的元代时期,《世界文化史大系》中的一幅画面上表现有戴这种冠的侍女②,侍女立于成吉思汗夫人身旁。冠名可能是三山冠,据明·瞿佑《剪灯新语》引《申阳洞记》唐大历二年陇西李生曾梦见一神,据案而坐,顶三山冠,前面耸三条直柱,中间一柱特高,左右二柱略低,而且这种冠在汉代已出现了。
三山冠也见于9世纪以后回鹘时期吐鲁番石窟壁画中,一般都是男性戴这种冠③。女性戴这种冠出现的比较晚,可能到了10世纪以后。库克铁列克石人和空古尔布拉克沟口石人,从面部特征看,很像女性,没有雕刻髭,眼、鼻都比较细、窄。
2.帽
雕刻帽子的石人相对要多一些,式样也有些变化,大体可以分为:乌求布拉克式、喀依纳尔式、上小份子式、加勒赛沟式、斯木塔斯式、阿勒泰3号石人式、森塔斯湖1号石人式等。
乌求布拉克式帽,这是一种风帽,帽顶有两个高起的立耳。从石人面部雕刻情况看,两侧还应该有帽耳之类的东西。托干拜石人的帽子也属于这一类,然而,立耳不是很尖,呈半圆浮起。在我们所见的资料中,其他地区石人中尚未发现,应该说是一种地方形式。这两尊石人皆为女性,当是女性帽。乌求布拉克式帽是仿动物的耳朵,或者是角的样式而制作。这一点与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铜时代一些石人,雕刻了动物耳朵和角的含义应该是一样的,具有祖先图腾崇拜的意义,而且与人面的女性相结合。这对北方草原居民帽子的起源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喀依纳尔式风帽,其一号墓地的两尊石人帽饰比较明显,而且典型。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头上戴了帽,其颈部的三角纹应该是风帽的下部边饰,有点类似哈萨克妇女戴的“克米谢克”。帽子呈直筒形套在头上,面部开洞,露出五官。如是,可以考虑类似于这样的雕刻都是表现这种帽饰的结果,像切木尔切克2号石人、18号石人等。女性帽饰边缘饰三角纹,而男性则没有,为素面。
上小份子式帽,这是一种螺旋形的帽子。帽体上刻有凸棱纹,向上逐渐变小。切木尔切克21号墓随葬石人,也应该是这一种帽子。其他地区没有发现典型的此类帽式石人。河南省洛阳出土的西周时铜车辖人像的帽饰与此相似。可见这种帽子出现的比较早。新疆出土文物中,北疆地区常见的一种石杵形石器,其上部往往雕刻成这种形式。这种帽饰像高车人的帽子,《魏书·高车传》记载:妇女“萦屈发鬓而缀之,有似轩冕”之状。但是,从上小份子石人雕像看,有髭,应该是男性。中亚地区石人中,有相似帽子的,但是内收不明显,可能是这一式样演变的结果。
加勒赛沟式帽,为小圆顶帽。戴这种帽的石人有4尊,除加勒赛沟石人外,还有昭苏6号石人,呼图壁随葬石人、博乐市苏理科克1号石人。其中苏理科克1号石人帽子的小圆顶,位置有些偏。而其他的都在头顶中央位置。类似的帽子,在蒙古、图瓦、阿尔泰边疆区石人中都有发现。戴这种帽的墓地石人皆为男性,比较典型的,如加勒赛沟石人和昭苏6号石人,皆为武士型石人。这可能是一种头盔形式,似乎是源自一般的帽式,而后发展成为一种头盔。从蒙古、图瓦、阿尔泰边疆区的石人情况看,也是这样。这种石人,大多数佩挂刀、剑等兵器。这样,我们就可以认识到草原战将头盔的形式了。
斯木塔斯式帽,梯形帽。帽子面上饰以竖条带纹,窄边,较浅。从形式上看,比较复杂。蒙古巴彦乌列盖3号石人的帽子与此相似,是非武士石人的帽饰。时间出现的应该晚一些,可能不会早于公元7世纪,与小洪那海石人的年代差不多。
阿勒泰3号石人式帽,尖圆顶式帽。帽子比较高,两侧可能有护耳。伊犁地区库居尔沟石人帽子也与此相似,可以划为一类。戴这种帽子的石人在蒙古、阿尔泰边疆区石人中也有发现,顶或尖或尖圆,形式稍有些变比。这种帽子产生的时间比较早,一般说的尖帽塞克,戴的也就是这种帽子。新疆出土的唐代泥塑中,所谓胡人俑,也戴这种帽子,不过显得要高而尖一些。从新疆这两尊石人雕刻的情况看,应是一种武士帽,它可能源自早期的尖帽,而又有一些变化,形成了头盔的一种形式。
森塔斯湖1号石人式帽,梯形风帽。石人雕刻出了面部轮廓,面部两侧好像包着东西。为女性式帽。代吾松其石人的帽子也与此有些相似,不过石人其他方面的雕刻,差异比较大。这种帽子在其他地区石人中,没有发现很相似的。
新疆石人的冠帽现可分辨清的主要有这些形式,从中可以看出来,冠帽有着区别,男女性石人的帽子也不一样。另外,武士石人有的雕刻出了头盔。非武士石人戴着一般性帽子。不少的石人是以刻石顶部高出部分来表现帽子,而石人刻石的自然形态情况比较复杂,在此不作更多的分析。
(二)石人的发饰
新疆许多石人的帽饰雕刻的不够清晰,我们无法辨识,而其中有一部分则表现出了发饰,有的既表现出了帽子也雕刻了头发,由此,我们可以从更多的方面了解到石人的发饰。
乔阿梯石人头上表现出了发饰,但不够明显,从额部看,好像中间没有分缝。阔克塔勒1号石人、翁古尔塔斯石人额部都表现出了中间分缝形式的头发,均为男性石人。阿尔卡特2号石人,额部表现的发饰也是中间分缝形式,然而,两侧又似有披巾,也是男性石人。新疆石人中有3尊发饰雕刻的比较清楚,即小洪那海石人、吉伯特沟石人和伊曲塔斯1号石人。伊曲塔斯1号石人身后垂下两条长辫,而小洪那海石人和吉伯特沟石人为多辫发式。小洪那海石人有冠帽,而又雕刻了发辫。有发辫石人皆为男性,其中伊曲塔斯2号石人是武士型石人。
新疆的女性石人皆没有雕刻出发饰,而男性石人雕刻出发饰的也比较少,但是,从仅有的几尊石人发饰中可以看出是以辫发为主,有多辫和双辫两种形式。多辫的也可以看作是披发,因为它是以线条来表现发饰的,特别是武士型石人也是辫发,这对于认识当时习俗风尚很有意义。
(三)石人的衣服
衣服是能够表现民族特点、具有代表性,在许多情况下人们都是依服装来判别民族所属的。新疆石人,雕刻有衣服的不多,有的仅表现了衣服局部,如领、袖等。从阿尔卡特1号石人和野果林改良场石人的完整衣服来看,主要是长服,延及膝部以下。男性石人多束腰,一般都是窄袖,并且束袖。阿克塔木2号石人,衣袖雕刻的宽肥,比较特殊。
另外,阿尔卡特1号石人雕刻出了靴子,平底,长筒,头比较尖,应该是皮靴。
石人的衣领,有以下几种。
圆领,切木尔切克1号石人的衣服是圆领,在颈部雕刻出了弧线形的纹饰。另外,喀依纳尔墓地石人,大多数都表现出了圆领,并且雕刻了领前纹饰。代吾松其石人也是圆领,并且表现出了胸前服饰上的平行线纹。波什屋博石人的肩胸部雕刻有一宽带形环纹,是否为圆领还需要再研究。
圆领中还可以分出大圆领和小圆领,切木尔切克1号石人就是小圆领,代吾松其石人也是小圆领。而喀依纳尔墓地石人则为大圆领,切木尔切克19号石人也是大圆领。大圆领和小圆领并没有表现出是男、女服饰的区别,而是时代差异。大圆领服要早于小圆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出土有穿小圆领的泥俑,其时间为公元四五世纪。类似于代吾松其石人的小圆领眼饰,在唐代绘画中可以见到。
交领,不少石人上只显示出尖状的领部,似鸡心领,很难看出来是右衽,还是左衽。乌鲁木齐市庙尔沟2号石人雕刻的服饰就是交领,从颈部刻至胸前,两襟相交,并且表现了衣边。另外,额敏县阔克塔勒2号石人、哈巴河县加朗阿什石人、木垒县哈夏古力沟石人等,雕刻的也是交领式服,大都为男性。
翻领,翻领分为双翻领和单翻领。这种衣领都比较大,也明显表现出了长服的一些特点。单翻领以新源县野果林改良场石人为代表,也雕刻出了下摆,以及边饰。单翻领一般是右翻领,昭苏5号石人单翻领也很明显地为右翻领。
双翻领以阿尔卡特1号石人为代表,但因手持的器物遮挡住了中间部分,其开口不很明显。另外,阿尔卡特2号石人和昭苏小洪那海石人的衣领也属于这一形式。
石人着翻领服的皆为男性,而且主要是武士。从小洪那海石人的情况看,地位较高的人也穿这类服装。
1973年吐鲁番古墓,出土了一件马丁俑,其着服为单翻领长服,马丁系胡人形象,时代是唐代。另外,在中亚巴拉力克捷布城堡的壁画中,也发现绘有单翻领服饰人物,时间为公元5~6世纪。由此来看,单领长服出现的时间不是很晚,属于游牧居民服饰之一。双翻领长服也是胡服形式之一。这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胡人俑着服上,可以找到佐证。不过,翻领的大小上存在一些差别。
石人服饰除长服外,还有一种可能是风衣,布尔津海流滩2号石人、富蕴乌恰沟石人、昭苏6号石人的服饰衣领雕刻成宽带状,中间没有表现出衣领效果,两臂好像是从下面伸出下垂,可能属于系带式披于身后的敞式风衣。如是,则昭苏阿克牙孜沟石人的服饰也属于风衣,只不过显得披裹的更紧一些而已。
游牧民族喜欢穿皮革毛毡制的衣服,主要是实用。史籍记载,突厥“衣毡皮褐”,回鹘、黠戛斯也都一样,“冬则以貂鼠为帽,夏则以金装”。所谓“被发左衽”,石人雕像中没有发现,仅有交领形式的长服。虽然,我们从石人表现出的服饰上,很难看出它们的质地,但是,对于其形式应该有参考意义。
关于记载中的“被发”问题。雕刻出辫发的石人在图瓦地区发现的比较多,主要分两种形式,一种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是单辫,即将头发分为两股合编成一根,辫纹明显。也有的辫纹不清,仅见单辫垂于脑后。中亚地区石人也发现一些雕刻辫发的,主要是多辫式,这一点与新疆的情况相似。多辫也为男性。
研究我国各民族古代发式者,多认为“北族辫发、南族断发、中原冠带”④,这一习俗沿袭了很长时间。《周书·突厥传》载:突厥“其俗被发左衽”,“被发”即披发或散发。“被发”虽是突厥人所素有的一种发式,然而从更多的情况看,还应该是以辫发为主。与突厥风俗相近的铁勒人就是辫发民族,另外,岑仲勉《突厥集史》中《突厥杂纂》引《新唐书》昆明蛮人传“人辫首左衽,与突厥同”的记载,也说明应是辫发,而“被发”可能是他们早期存在的一种发饰。或许是多辫披于脑后,也似披发。
虽然北方游牧民族以辫发为主,然而对于他们辫发的具体形式,及各民族间辫发形式的差异不是很清楚。新疆石人以及图瓦石人、中亚石人的发式材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可以看出,新疆草原居民有双辫和多辫之分,而且多沿袭至今,由男子多辫,转化为女子的辫式,也是新疆发式文化发展变化的一个现象。另外,图瓦地区石人的单辫发式资料,表现出了区域性居民文化的特点。中亚石人有的表现出波状发式,这与史书记载的黠戛斯人“其王国人皆露首卷发”很相似。卷发或许是自然发型,欧罗巴人种的头发一般带波状或微波状,与蒙古人种直发有别。
二、石人的腰带及佩饰
新疆石人中有不少能看出来是腰束带的,然而,清楚地雕刻腰带扣饰、带扣及垂饰的并不多,现仅能以其雕刻明显地作一些分析。
革带。游牧居民常常喜欢以大动物的皮革制作腰带,牛、马一类牲畜的皮革都是制作皮带的好材料,主要是结实耐用。有的石人上雕刻出了比较明显的带扣和扣饰,扣饰多为长方形,也有方形的,有的甚至表现出了扣饰的扣眼。乔夏石人的扣饰为长方形,扣眼也是长方形;加勒赛沟石人扣饰扁方,或长方;海流滩1号石人扣饰有些方;野果林改良场石人的近方圆等。而没有雕刻扣饰的腰带,我们可以认为是素面带。革带上的扣饰是一种实用品,可以垂挂物品,同时,也起到装饰作用。在新疆一些遗址中发现了许多方形的扣饰,大都认为是唐代的遗物。
带扣。带扣是连接革带的中介物,形制也是多种多样的,同时质地也有差别。新疆发现有骨质、铜质和铁质带扣。新疆石人明显地雕刻带扣的有4尊石人,形制上有些变化,可以分为3式。
Ⅰ式,是一种椭圆形带扣。革带为素面,带扣上没有明显地雕刻出扣舌,或许是无舌带扣。这种带扣见于青河县结勒得巴依萨依石人。
Ⅱ式,是一种矩形带扣,有舌。前部呈方形,舌的位置在扣孔的前内缘。革带应该是直接固定于扣后杆的一种带扣,舌固定不动。这种带扣见于新源县野果林改良场石人。
Ⅲ式,这是一种扣首和扣体连体的带扣,扣体是专门固定革带的,扣首起联结作用。扣首上有舌,舌可以活动。见于青河县乔夏石人和博乐市加勒赛沟石人,乔夏石人带扣呈椭圆形,扣体和扣首间内收明显。扣舌呈角形;加勒赛沟石人带扣也呈椭圆形,但扣体和扣首间没有内收。
带扣在考古学研究中,也是一个课题,它的演化有一定的规律,反映出时间的变比。石人上雕刻的带扣虽然也能看出其形制,但是,缺少质感,不像具体的实物能观察得仔细。其中Ⅰ式带扣,形制比较简单,可能是直接将革带绑接在一起的带扣形式,所以,时间应该比较早。Ⅱ式带扣,出现的也比较早,但延续的时间比较长。在我国北方,从东汉时代起一直到辽金时期。内蒙古唐墓中也出土有这样的带扣。Ⅲ式带扣,在山西省唐墓中出土有与此相似的扣饰,一般来说,流行于唐代,一直延续到辽金时期。从普列特涅娃对中亚、东部欧洲和西伯利亚带扣研究情况看,Ⅰ式可能属于公元5世纪,Ⅱ式是公元6~7世纪的,而Ⅲ式则属于公元8~10世纪式带扣。这一研究也可以参考。
垂饰。在这里讲的垂饰,主要指腰带上的一些佩饰,即《唐书》中所述的。但其中的长刀和短刀(或短剑,又称作“伏突”)等兵器,我们将专题论述。草原游牧民族除了素有佩刀之俗外,就是砺石,即“喜佩刀砺”。新疆石人雕刻佩饰的很少见有砺石,海流滩2号石人右侧,腰带下面垂了一个三角形的垂饰,可能是砺石。石人最常见的佩饰是圆形袋囊,一般垂于右侧腰带下面,关于它的用途还不很清楚,需要作些分析。
在俄罗斯的阿尔泰地区曾发掘过公元6~8世纪的一批墓葬,其中库赖第四组1号巨冢中发现一副腰带,腰带第10号扣饰上系有一绸袋,里面装有打火用的梯形铁块和两个较小的绸袋。一个小袋中装了3枚人牙和1个动物牙、1块桦树皮;另一个小绸袋内装了两块燧石,还有一些火绒。主要是打火用的物品。图雅赭塔4号冢中也发现了腰带,而且是皮质腰带,其上有一皮袋,内装几块燧石、1件铁火镰、3个残绸袋、4件棱柱形木器。看来也是打火用具。吉谢列夫在总结这些出土物时指出,腰带上有扣饰,垂以盛装火镰、燧石和护身符的小袋。为此,石人腰带上的圆形袋囊主要是用以盛放打火用具的,袋囊是皮革制成的。除了其实用性外,与他们崇拜火的习俗有关,是他们进行祭祀活动时必不可少的物品。
新疆石人腰带垂饰最多的就是圆形袋囊,如乔夏石人、水泥厂石人、野果林改良场石人、海流滩1号石人等。另外,在海流滩2号石人腰带上垂了1件葫芦形器物,从它没有垂圆形袋囊的情况推测,也应该是盛火镰的袋囊,仅仅是形状有所变化而已。葫芦形袋囊在亚欧草原石人雕刻中,比较少见。敦煌莫高窟西夏洞窟壁画中,有一供养人腰带上垂了1件葫芦形垂饰,可见它出现的时间相对圆形袋囊要晚一些。
除了以上垂饰外,海流滩2号石人腰带上还垂了1件锥状器物,可能是小觿,为解扣之用。另外,阿尔卡特1号石人腰带右侧的圆形垂饰,雕刻有装饰花纹。相似花纹的垂饰,在西安唐代墓葬出土的俑中,胡服妇女腰间佩饰了这种形状的垂饰,不过也是男性的佩饰。
三、石人执挂兵器的分析
新疆石人中有不少执握或佩挂了兵器,然而表现完整或基本能看清其形制的并不多,大多也仅能隐约分辨出是雕刻了兵器。所以,也只能从其保存完整的兵器雕刻,或者是清晰的局部形制中进行分析。这些兵器可以分作两大类:一种是短兵器类,称作短刀,或称作短剑,表现出的形式都比较短小;另一种是较长的兵器类,称作刀、马刀,或称作剑。在战争中这些兵器都属于短兵器。
新疆石人上雕刻的兵器,几乎全部雕刻出了鞘,所以,对它的刃和尖锋都不是很清楚,而兵器中刀和剑的区别往往又表现于这些部位。剑系两面刃,起中脊,角状尖锋;而刀则一般是单刃,斜尖锋。当然,其他方面也有一些区别。不过在这些剥蚀严重的石人雕刻中是难以区别的,自然对认识它是刀,还是剑带来了困难。为此在分析中还要参考其他方面的一些资料,诸如出土文物、史料等。
剑作为兵器出现的时间比较早,我国西周墓里就曾出土过青铜剑,北方草原民族也有过用剑的历史,鄂尔多斯式青铜剑就很著名⑤⑥,而且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战时颇受欢迎的兵器。剑作为步兵的标准装备一直沿用到了大队骑兵的出现,骑兵作战以砍为主,自然刀比剑更有利于战斗,于是,刀的作用愈益重要。西汉时许多将领都是随身佩刀的,当时名将李广就是“引刀自刭”,苏武也是“引佩刀自刺”⑦。汉代的刀主要是环首刀,这在出土文物中可以得到证实,新疆也发现了较长的环首刀。亚洲北方草原民族善于骑马,自然流行用刀。从公元前三二世纪普通匈奴墓葬出土的兵器看,出现了铁刀残件,另外,还有铜刀、铜铁镞等。铜刀一般出自大型墓葬,铁刀的柄有木质和骨质两种。至三国时代,军队中大量装备的实战短兵器,也就是刀,而铸造剑则是供装点门面之用。后来,剑与道教有关,成了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法器,在实战中已退居次要地位了。
草原居民虽然素有佩刀之风俗,但是在隋唐前后时期也佩剑,史书记载“兵器弓、矢、鸣镝、甲矟、刀、剑”,不过佩刀风气更浓一些,黠戛斯人“衣有锦罽、杂色,腰佩刀砺”,突厥人“抽佩刀割肉相*(左口右舀)”,“以刀划面,血泪交下”⑧的记载,都说明佩刀是当时男子的一种时尚。新疆出土文物中,也发现过隋唐时期的铁刀,背和刃都比较直,两侧呈平行状。中亚、阿尔泰边疆区一带出土文物,有剑也有刀,刀有弧弯形的,也有直形的。新疆石人佩挂的兵器主要应该是刀,但也有不少的可以看作是剑。乔阿梯石人手执持的兵器,很明显是剑,中间表现出了脊部,圆首。
另外,石人佩挂的小型短刀可以称作“伏突”,《周书·突厥传》载:“其佩饰则兼有伏突”,《辞源》伏突,短刀。短刀一般雕刻在石人腰带下面,相当于小腹的位置,它可以是多用途器物,经常佩挂。
这样看来,石人所雕刻的兵器主要是长、短刀,及少量的剑。刀剑的佩挂形式在石人上还比较复杂,有横向的,也有斜向的,而主要以斜挂为主。横向佩刀的有乔夏石人、结勒得巴依萨依石人、加勒赛沟石人、伊曲塔斯2号石人等。而斜向佩挂的有半截沟石人、水泥厂石人、乔鲁布尔乎石人、阿克牙嘴沟2号石人、良繁场石人、野果林改良场石人、阔克叶里木2号石人、乌什水石人、海流滩1号、2号石人、米里其木乎尔1号、2号石人等。刀的佩挂形式,应该能反映一定时期的风尚。另外,横式佩挂的明显是刀,而斜挂的则有刀,也有剑。
虽然雕刻的某些刀和剑是不容易分辨的,但是为了便于分类研究,根据其柄首、体的情况,以及与出土文物相比较可以划分出刀和剑。
刀,刀在新疆石人中主要特点是弯体,柄首为环首、弧方首和方首,柄有长方形、握手式等。环首刀见于乌什水石人,环首呈椭圆形,刀斜佩,但斜度比较小。环首刀在出土文物中,一般来说出现的时间比较早,西汉时期数量日渐增加,大多都是圆环首。而椭圆形环首的情况不是很清楚。弧方首刀见于加勒赛沟石人,刀横挂于腰带上,并且表现出了刀体弧弯的一些特点。握手式柄刀,见于乔夏石人,刀柄背部较直,首弧圆,柄的下缘呈连弧状,利于人的手执握。这是比较典型的刀柄形式,也见于图瓦和阿尔泰边疆区石人中⑨。方首兵器的情况比较复杂,在出土文物中也发现有这一柄首形式的剑,一般来说,剑柄应该是两侧对称,其中不对称的有可能是刀柄,这里也包括格的对称,以及柄部的平直。海流滩1号石人,雕刻的兵器柄部有些内弧,应该是刀。另外,水泥厂石人雕刻的兵器首端渐宽,体部有些弧度,也应该是刀。由此来看,米里其克木呼尔1号石人、半截沟石人佩挂的都可能是刀。这种类型的刀,在图瓦、蒙古、阿尔泰边疆区石人中皆有发现,应该是当时比较常见的刀类型。
剑,在新疆石人中兵器柄首为圆球状的应该是剑,见于新源县野果林改良场石人。剑身也比较直,有格。另外,工字形柄的兵器也应该是剑,见于阿克牙嘴沟2号石人,剑身也直,两侧平行。还有阿尔卡特1号石人、2号石人所佩挂的也是剑,剑首为弧圆形,柄平直,剑体两侧平直。
这样,我们对石人佩挂的刀和剑有了一个初步的划分,并且显示出方首刀出现的时间比较早,由宽方首向窄方首演化;而且是无格向有格演化。刀鞘上的扣饰也有一些变化,由椭圆的环扣向半圆演化,又向长半圆演化。
刀的发展主要是马上作战的需要,所以,有的刀可以称作马刀。刀的发展在各地区也并不平衡,即便是在亚欧草原也不完全相同。一些资料显示南俄草原刀出现的比较晚,大概是到了9世纪。同时,由于西方的铠甲厚重而阻碍了刀向西欧、向罗斯,以及向南阿拉伯国家的传播⑩。当轻武装骑兵显示出其优越性时,随之逐渐普及于近东、中东以及西欧国家,这已是14、16世纪的事情了。新疆石人所显示的情况则是刀早于剑,这说明雕刻佩挂剑这一形式并不完全具有实战意义,而是一种仪式和习俗。
新疆石人雕刻的短形小刀,即“伏突”有两种型式。其一是直柄曲颈短刀,见于富蕴水泥厂石人。刀体上方有格,鞘首呈方头,鞘体长方。另一种是环首曲颈短刀,也带有格,柄茎上有握手纹,鞘首为尖头。
这两种刀颈部曲折明显,类似的刀在图瓦、阿尔泰边疆区石人上也有发现,都是直柄曲颈短刀(11)。在图瓦和哈卡斯地区出土过相似的短刀,另外,米努辛斯克盆地也有发现,皆为铁刀,时间断定在公元7~8世纪(12),都是直柄,方首。吉谢列夫在介绍黠戛斯兵器时,提到威巴特恰阿塔斯墓葬出土的短刀,刀柄和刀身形成一个折角,像是公元8~9世纪的某些刀。如是,曲颈短刀的下限可能到公元9世纪。
四、石人执持器皿的分析
新疆发现的许多石人手上都执持着器皿,石人上雕刻的器皿仅仅是一种正视平面效果,而对它的立体效果是不清楚的。另外,因为一些其他的雕刻而遮挡了器皿的局部,也影响了对整体的观察。再加上石人的风蚀,使得器皿残缺,形制不清楚。所以。造成在器皿的分析上,免不了带有一些片面性,但是其中的科学成分更是重要的,不应忽视。
执持器皿的形式,大都是右臂屈至胸际,手执持器皿,其手姿有些变化,有做托状的,手指或平伸或曲,构成一个掌托的形式;有做执杯耳状的,手在杯的侧面,做执状,器耳没有雕刻出来;还有的是做持杯足的。后面这一形式情况比较复杂,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握杯足的,可以认为是柱状高足;另一种是手指捏杯足者,杯足底可能要宽一些,也就是所谓的高脚。不过有的还表现出了杯足,所以其形制也仅能以其表现出来的情况进行分析。
另外,还有少数石人两臂屈至腹,或是腰际,做双手抱器皿者。对于单手执持的器皿我们大都称为杯,对于双手抱的器皿,则根据情况给以适当的名称。
单手执持的杯,器形各有不同,可以分为下列类别及类型:
钵碗形杯,雕刻这一类型器皿的石人有:富蕴县水泥厂石人、额敏县阔克塔勒1号石人、温泉县米里其克木呼尔1号、2号石人、博乐市加勒赛沟石人、昭苏5号石人、温泉3号石人、阿勒泰市哈瓦萨依石人。皆为手掌托器皿,可以分为钵和碗,其中又有一些变化。
Ⅰ型为钵。器皿部是广口,圜底。有的钵体比较对称,而且比较大,如阔克塔勒1号石人。而有的呈不对称形,并且器形小,如米里其克木呼尔2号石人、加勒赛沟石人。这一类器物的年代,从一些发掘资料看为公元6~9世纪的器皿。焉耆唐王城出土过类似银钵,时间定在晋唐时期。
Ⅱ型是碗。碗一般器壁要直一些,腹较深。器底有的呈圜底状,有的则带低圈足。以此分为两个亚型:ⅡA型为圜底,见于水泥厂石人和温泉3号石人;ⅡB型为低圈足,见于哈瓦萨依石人和昭苏5号石人。年代也可以定在公元7~9世纪。
单耳杯,石人的手雕刻在器皿侧面,做执单耳状。杯形有些变化,可以分为四型。
Ⅰ型,圈足杯。见于乔阿梯石人,器皿敞口,束颈,筒状腹,低圈足。石人手在侧面,做执耳状。器形有些像公元8~9世纪的金杯,不过颈稍稍短了一些。
Ⅱ型,圜底广口单耳杯。见于半截沟石人,器口呈广口,束颈,颈比较高。圆腹。这一器形在新疆主要见于陶器,它们出现的时间相对比较早,两汉时期的墓葬里还能见到这类器皿。
Ⅲ型,筒状单耳杯。见于包孜东墓地石人,口大底小,壁斜直,平底,石人手位于器皿偏上部位。
Ⅳ型,罐形单耳杯。见于昭苏6号石人,小口,短颈,椭圆形体,平底。
高足式杯,从石人的手姿上看,似握着柱状高足,但其器形上也有一些变化,可分为两型。
Ⅰ型,高足碗形杯。见于阿勒泰4号石人,手做握状,杯体比较深,敞口,弧腹。有点像元代的高足碗。
Ⅱ型,广口高足形杯。见于阿克牙嘴沟2号石人,手做握状,杯体广口,小底,壁斜直,呈倒梯形状。
高脚杯,这类器物比较多,石人的手姿都是手指捏执杯足状,与现代的高脚杯近似。不过足的高低有变比,杯体也各有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Ⅰ型,碗体高脚杯。见于海流滩1号、2号石人、伊曲塔斯1号石人、阿尔卡特1号、2号石人、乔鲁布尔乎石人、石人子沟石人、庙尔沟1号石人、阿克牙嘴沟1号石人、小洪那海石人、野果林改良场石人、阔克叶里木1号石人等。杯体呈碗状,直口,弧腹,腹稍深。这一类型器物可以定在公元7~10世纪。
Ⅱ型,宽沿形高脚杯。见于阔克叶里木2号石人,杯沿凸出,方唇,腹较浅。这一类型可以定在公元8~10世纪。
Ⅲ型,角形杯。见于阿克塔木2号石人、库居尔沟石人,杯体呈倒三角形,敞口。
Ⅳ型,筒状高脚杯。见于加朗阿什石人,杯体呈长方形,脚相对低一些。
方形器皿,见于乌鲁肯达巴特石人。器体正视呈正方形,手势表现出是执托状。仅1件。
高颈罐,见于温泉2号石人。敞口,高颈,束颈,圆腹,圆底。
高柄器,见于库鲁斯石人,器皿有些像烛台,钵体,筒状柄,柄粗。石人双手做抱状。时间比较晚,可以定在11世纪。
我们在新疆地区的考古发掘中,曾经见到过与上述各种器皿相类似的器物,尤以陶器为最,如吐鲁番地区、昌吉州境内和阿勒泰地区发掘和采集的陶器。对于我们研究石人执持器皿的类别、类型及其时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五、石人手持的镰刀
乌求布拉克石人和喀依纳尔一号墓地的3号石人,右手皆握镰刀。这一情况在亚欧草原其他地区石人中尚未见到,自然值得注意。从这两尊石人雕刻的形状特点来分析,乌求布拉克石人表现出是女性,而喀依纳尔石人是男性。从年代上考证,因为喀依纳尔石人刻石上雕刻有类似于岩画的动物图像,其风格显示出青铜时代岩画动物风格,另外,石人和动物图案在刻石上没有反映出它们之间的打破关系,或许时间不会相距很远,可以认为石人属于青铜时代的雕刻。乌求布拉克石人属于喀依纳尔类型,时间上也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早晚。
镰刀,一般来说是农业生产工具,主要用以庄稼的收割。在牧区,镰刀可以用来割草,人们称为“打草”。然而,从近现代镰刀的形制来看,收割镰和打草镰存在很大的区别。收割镰,刀身短;打草镰,刀身明显要长。石人雕刻的镰刀刀身比较短,适宜于收割。在新疆、南西伯利亚,以及中亚地区都发现不少的青铜镰刀,也发现了铁镰刀。从镰刀的演化情况看,青铜时代的刀身都比较短,安德罗诺沃和卡拉索克文化式的铜镰刀都属于这一类,新疆巩留阿尕尔生曾出土了相似的镰刀。另外,从一些资料反映,塔城、阜康、伊宁也有发现,时间都比较早。阿尕尔生的地理环境适合于农业开发,它处于河流交汇处的三角地带。出土的这些镰刀都属于收割镰。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镰刀刀身明显增长,南西伯利亚出土了公元5世纪的长身铁镰刀。这种铁镰刀接近于打草镰。所以,我们认为石人手中握的镰刀当为收割庄稼的镰刀,而非打草镰,后来的打草镰是在收割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新疆石人雕刻的镰刀,除了反映阿勒泰地区早期农业发展的情况外,还能说明居民对农业神的崇拜。
六、石人面部的饰物
新疆石人中有不少雕刻了耳饰、鼻饰、颈饰及颏饰。
乌鲁肯达巴特石人、阿尔卡特2号石人、苇湖沟石人、空古尔布拉克沟石人、伊宁石人等的耳垂饰雕刻得比较清晰,还有一些石人的耳饰保存的不完整,模糊不清。空古尔布拉克沟石人的耳垂为线刻,呈环形。苇湖沟石人耳朵和耳饰连为一体,呈曲卷形耳饰。从浮雕耳饰看,大都应该是圆形的,或为环形。饰耳垂的石人男性和女性都有,看来古代草原居民男女都有饰耳垂的习俗。
恰博特沟石人鼻翼两侧雕刻了两个圆形凹坑,可能是一种鼻饰,这在其他石人中皆没有发现。因为雕刻的很明显,所以这种装饰应该是存在的。它没有雕刻髭,应为女性。
明显雕刻出颈饰的石人有塔勒德布拉克石人和昭苏3号石人。为长椭圆形串珠形式,密集地布于颈部。塔勒德布拉克石人雕刻出了髭,应为男性,而昭苏3号石人,则没有雕刻髭,脸型也比较圆,为女性。说明当时男女居民都佩串珠颈饰。另外,也有饰其他颈饰的,如苏理科克3号石人,颈部刻一环饰,其胸前是菱形垂饰等。
另外,有一些石人在下巴颏面上雕刻了装饰,哈瓦萨依石人、科托果勒沟石人和阿文库石人皆为方菱形装饰,三尊石人皆为男性,看来是一种男性装饰。而苏理科克2号石人和空古尔布拉克沟石人颏部饰以倒三角纹装饰,前者为男性,后者为女性,看来男女皆有这种装饰。阿勒泰1号石人颏面上雕刻了长方形饰,比较特殊。苇湖沟石人颏面上装饰的是一垂环,形式也比较特别。后两尊石人皆为男性。
在新疆石人中还存在其他一些服饰和佩饰的雕刻,有些是因剥蚀看不清楚,有的则因形式分辨困难,无法作较详细的分析。
①贾应逸:《中亚佛教艺术·前言》,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2。
②周锡保:《中国古代服装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③吐鲁番博物馆编:《吐鲁番博物馆》,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2。
④吕思勉:《先秦史》,1982。
⑤杨泓:《中国兵器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6。
⑥乌恩:《关于我国北方的青铜短剑》,《考古》,1978年第5期。
⑦《汉书·李广传》,《汉书·苏建传附子武传》。
⑧岑仲勉:《突厥集史》下,中华书局。
⑨Л·А·Евтюхова:каменныс изваяния Южной Сибири и Монгол ии,МИА,No.24,1952.
⑩杨泓:《中国兵器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6。
(11)Л·А·Евтюхова:каменныс изваяния Южной Сибири и Монгол ии,МИА,No.24,1952.
(12)吉谢列夫著,莫润先译:《南西伯利亚古代史》下,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1985。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王博,祁小山著.-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