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式女郎的玫瑰花冠
作者:王嵘
一个又一个的新发现,使斯坦因兴致勃勃,情绪高涨,直到1907年2月5日还留在米兰等待着更大的发现。
首先被他找到的是一组欢乐男女青年的群像。他感叹道:“这是一幅多么好的中国边疆佛教寺院里喜悦的现实生活的画面!”
这组画面上部是一幅须大孥太子本生故事图。下部的男女青年群像,是由一条波浪形彩环饰带连结着的。这是一组半身人像,有美丽盛装的女郎,有愉悦清秀的男子;有的手持酒樽(或似长颈瓶和高脚杯),有的捧着乐器;姑娘们则浓妆艳抹,头戴玫瑰花冠。装束不同,神态各异,但他们的面容首饰、服装打扮、手中物件,无不显示出浓郁的希腊化的犍陀罗艺术风貌。
面对这些西方式青年,斯坦因以调皮的语调道:“这些漂亮的女郎从哪里得来的玫瑰花冠?这些男青年哪里来的酒和酒碗?这一切奇怪现象本是用魔法在波尔顿出现的,现在它的周围怎么出现了沙漠及滚滚沙丘?这一伙迟到的饮宴者好像正在为之而感到惊奇!”
这组画的上部就是那幅须大孥太子本生故事图,说的是叶波国太子须大孥将白象布施于人的故事。画面上出现了列队行进的大象、四辆马车和骑在马背上的王子等。太子和白象及景物,基本上是写实手法,其造型酷似印度艺术,那光与影的变化对比,显示了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特色。
有趣的是在白象的身上有佉卢文题记,这题记说此画系提塔之作品,提塔为此获钱币三千。斯坦因说提塔(Tita)很可能是罗马人名提塔斯(Titas)随俗语转化了的对应译名。此画家虽不可能是罗马人或希腊人,但应该是从贵霜王朝迁来的希腊化了的犍陀罗人。这里的绘画很可能出自提塔一人之手,或者说有一个贵霜王朝逃亡者中的画家小组,在米兰、尼雅一带佛教寺院活动,因为这一带绘画表现出相同的希腊式佛教艺术的古典风格。
斯坦因不仅找到了与尼雅同一朝代的绘画,而且找到了他渴望已久的与尼雅同时代的佉卢文题记和佉卢文文书。这使他更坚定了自己的推定:米兰佛寺的废弃时间与尼雅废弃时间相近,大约是在三四世纪。
米兰绘画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具有鲜明的希腊、罗马风格,与犍陀罗艺术如出一辙,显现出古典艺术的灵光。上述绘画明暗对比法的运用,与犍陀罗艺术中的透视法非常相似。这说明,由于贵霜王朝的移民大量进入米兰地区,使米兰绘画受到希腊化了的犍陀罗艺术的深刻影响。
最重要的一幅画是佛陀与六弟子图的残片。佛陀有背光,右手托起、掌心向外,似作施无畏印。六个弟子分两列随其身后,个个都与佛陀一样大睁着眼睛。从图中看得清楚,那大而直视的眼睛、衣褶和人身的光影对比画法,特别是面部用轮廓线清晰的勾勒,都使人联想起古典绘画风格。虽然表现的是佛教内容,但其色调、神韵乃至绘画方法、技巧,却取之于犍陀罗模式。
西域古寺探秘/王嵘著.-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7 ;米兰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