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从头骨的非连续性状看唐代长安地区居民的种族类型

作者:陈靓 邓普迎






  头骨上的非连续性特征是指分类级界之间界限不明确的二分性状,只能用“有”或者“无”来区分,又称为“小变异”①。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特别是70年代,欧美、日本等国学者应用小变异统计研究了大量小人群的体质特征,取得了相应的成果②。20世纪末至今,我国部分学者也在此方面展开了工作,研究涉及的古代居民大多集中在新石器时代和早期历史时代③。本文所研究的小人群生活在唐代首都长安附近。长安自古以来就是中西交流的枢纽,特别是盛唐时期,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对唐代长安地区居民头骨的小变异研究,将从离散性非测量性状的角度了解该小人群的体质特征、种族类型,从而折射出丝绸之路起点唐代长安在各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背后的不同人群的交流。
  一 研究材料
  本文所涉及的头骨材料出自陕西西安长安区郭杜镇西南的“紫薇田园都市”和西北大学郭杜校区的唐代墓葬。观察的成年个体共计62例,包括男性34例,女性28例。所选用的对比组材料包括:新石器时代的姜家梁组④、汉晋时期的陶家寨组⑤、现代华北组⑥、铁器时代的埃科文组⑦、近代楚克其组⑧、近代蒙古组⑨、现代日本组⑩、新石器时代的贝加尔组(11)、亚洲爱斯基摩组(12)、近代布里亚特组(13)和北海道阿伊努组(14)。
  二 研究方法
  笔者观察了唐代长安居民头骨非连续性特征共31项,观察结果见表1。鉴于国内外学者对于每一项非连续性状在种族划分的意义上到底占有多大比重的认识不同,其研究中所选用的比较项目也多有差异,本文在参考各家意见的基础上,选用了唐代长安居民的11项小变异项目与前述11个古代、近现代组进行比较,这11项非连续性状分别是:人字点小骨、顶切迹骨、星点小骨、二分舌下神经管、髁前结节、下颌舌骨沟骨桥、胡施尔克孔、卵圆孔不全、额中缝、眶上孔和副眶下孔。观察采用的标准参照王令红(15)和张银运(16)的相关描述。
  通过计算12个对比组之间的平均差异度值来确定不同人群之间的亲疏关系。平均差异度简称MMD。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为非连续性形态特征项数;θ1和θ2是两组间每个性状出现频率p1和p2弧度的角度转换,θ=arcsin(1-2P),P为每个性状的出现频率;N1和N2是两组间样本的例数。当P=O时,以1/4N代替(Bartlett’s adjustment)。
  两个比较组之间的MMD值越小,说明他们的生物学关系越密切;反之,则关系疏远。依据MMD值的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的因子分析。
  三 研究结果
  唐代长安居民组与11个对比组的11项非连续性特征出现率见表2。
  12个对比组之间的MMD值结果见表3。根据表3的矩阵结果所做的聚类图见图一。
  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取12个古代、近现代组MMD值前三个因子的主成分,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53.977%,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7.103%,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0.492%。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91.572%。
  用第一、第二和第一、第三主成分做12个组的主成分平面散点图见图二和图三。
  从第一和第二主成分构成的散点图二看,长安唐组、姜家梁组、陶家寨组和华北组组成一个小类群,埃科文组、爱斯基摩组和楚克其组组成一个小类群,蒙古组、日本组、贝加尔组和布里亚特组组成一个小类群,北海道阿伊努组单独为一小类群,与聚类的结果一致。
  由第一和第三主成分绘制图三看,12组的位置变化较大,与12组在第三主成分重要载荷变量有关。蒙古组、日本组与北海道阿伊努组在反映这一载荷变量的小变异项目上有着较为相近的出现率。由散点围成的其余小类群分类与图二相符。
  四 讨论
  长安唐代组居民从头骨上连续性特征的形态观察和测量数据看,具有中颅、高颅结合狭颅,中等的额宽、较为平直的额部、略阔的鼻型、偏低的眶型及中等偏小的面部扁平度,相对低矮的鼻根等特征,这些特征既接近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同时也接近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该组居民面部较宽等特征可能还受到某种程度北亚类型和东北亚的影响(17)。非连续性特征的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显示,长安唐组与河北阳原新石器时代的姜家梁组关系最接近。姜家梁组的种系特征属于一个“同种系多类型的复合体”(18)。长安唐组也同亚洲蒙古人种的四个区域类型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在非连续性特征上,长安唐代组的星点小骨、髁前结节出现率最高,顶切迹骨、人字点骨的出现率较高,眶上孔的出现率较低。这些特征与姜家梁组较为接近。长安唐组、姜家梁组、贝加尔组与陶家寨组、华北组以及日本组聚为一类,散点图上位置也相对集中,他们可以代表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
  前苏联学者捷别茨将近代西伯利亚人分为四个主要人群:北冰洋人群、贝加尔人群、中央亚细亚人群和乌拉尔人群(19)。楚克其组、亚洲爱斯基摩组和埃科文组属于北冰洋人群,蒙古组和布里亚特组属于中央亚细亚人群,长安唐组、姜家梁组、陶家寨组、华北组和日本组与属于贝加尔人群的贝加尔组关系接近,可能暗示东亚人群的体质特征与贝加尔人群存在更多交流融合,关系更为密切,而不是一些学者认为的与中央亚细亚人群接近(20)。在这一组中日本组聚于此类,表明日本现代人的体质特征属于东亚人群,这一点毫无疑问。
  唐代的长安是个各色人种混杂的国际化大都市。从唐长安城居民头骨上的小变异特征观察,它与东亚人群、贝加尔人群都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也反映出了他们体质特征上的多样性。
  ① 尚红、韩康信、李振光:《广饶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的小变异》,《人类学学报》2003年3期,218~224页。
  ② Berry R.J.The biology of non-metrical variation in mice and men,in D.R.Brothwell(ed),The Skeletal Biology of Earlier Human Populations.Oxford:Pergamon,1968,pp.103-133;Dodo Y.and H.Ishida.Population history of Japan as viewed from cranial nonmetric variation,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of Nippon,1990,98(3),pp.269-287.
  ③ 张君:《从头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看青海李家山卡约文化居民的种族类型》,《考古》2001年5期,80~84页。李法军、朱泓:《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头骨非测量性状的观察与研究》,《人类学学报》2003年3期,206~217页。
  ④ 李法军、朱泓:《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头骨非测量性状的观察与研究》,《人类学学报》2003年3期,206~217页。
  ⑤ 张敬雷:《青海西宁市陶家寨汉晋时期墓地人骨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10月,cnki网络出版。
  ⑥ 张银运:《人类头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述评》,《人类学学报》1993年4期,394~397页。
  ⑦ Hanihara T.Ishida H.and Dodo Y,Characteriza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through analysis of discrete cranial traits,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2003,121,pp.241-251.
  ⑧ Ishida,H.and Y.Dodo,Cranial morphology of the Siberians and East Asians,In prehistoric Mongoloid Dispersals(Akazarwa,T.,and Szathmary,E.J.E.,ed),Oxford Univ.Press,Oxford,1995,pp.113-124.
  ⑨ Ishida H.and Y.Dodo,Differentitation of the northern mongoloid:The evidence of cranial nonmetric traits,In Ja-pan in the World IV:Japanese as a Member of the Asian and Pacific Populations(K.Hanihara ed.),In 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Japanese Studies Press,Kyoto.1992,pp.79-94.
  ⑩ Dodo Y,Non-metrical cranial traits in the Hokkaido Ainu and the Northern Japanese of recent time,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of Nippon,1974,(1):pp.31-51.
  (11) Ishida,H.and Y.Dodo,Cranial morphology of the Siberians and East Asians,In prehistoric Mongoloid Dispersals(Akazawa,T.,and Szathmary,E.J.E.,ed),Oxford Univ.Press,Oxford,1995,pp.113-124.
  (12) Ishida,H.and Y.Dodo,Cranial morphology of the Siberians and East Asians,In prehistoric Mongoloid Dispersals(Akazawa,T.,and Szathmary,E.J.E.,ed),Oxford Univ.Press,Oxford,1995,pp.113-124.
  (13) Ishida,H.and Y.Dodo,Cranial morphology of the Siberians and East Asians,In prehistoric Mongoloid Dispersals(Akazawa,T.,and Szathmary,E.J.E.,ed),Oxford Univ.Press,Oxford,1995,pp.113-124.
  (14) Dodo Y,Non-metrical cranial traits in the Hokkaido Ainu and the Northern Japanese of recent time,Journal of.An-thropological Society of Nippon,1974,(1):pp.31-51.
  (15) 王令红:《华北人头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人类学学报》1988年1期,17~25页。
  (16) 张银运:《人类头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述评》,《人类学学报》1993年4期,394~397页。
  (17) 陈靓:《西安紫薇田园都市唐墓人骨的种系初探》,《考古与文物》2008年5期,95~105页。
  (18) 李法军:《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cnki网络出版,102~161页。
  (19) Debets G.F,Paleoanthropological materials from ancient Bering Sea graves in Uelen and Ekven,In Problems of Eth-nological History in Bering Sea(Arutyunov,S.A.,and Sergeev,A.G.ed.),Nauka,Moscow(In Russian),1975,pp.198-240.
  (20) Ishida H.,Nometric cranial variation of northeast Asians and their population affinities,Anthropological Science,1995,103(4):pp.385-401.

丝绸之路上的考古、宗教与历史/罗丰主编.-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