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从丝路到油路——国际贸易的历史改变

作者:耿慧玲 毛汉光





  丝路是什么,丝路究竟是怎样的概念?当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中国——我的旅行成果》(China,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出版后,提出了一个由中国西部往欧洲的贸易现象;经由德国历史学家阿尔巴特.赫尔曼(A.Herrmann)在其《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Die alten Seidenstrassen Zwischen China und Syrien)一书的诠释下,“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这个新的概念与词汇,成为现今东方与西方在历史时期贸易与交通的一个泛称。这个称谓不仅说明了一个实际上的东西交通路线,也赋予一个重要的贸易概念。
  李希霍芬与赫尔曼阐述的是汉代与中亚、南亚、小亚细亚和地中海西岸的丝绸贸易。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透过丝绸之路传递的不仅仅是丝绸,玉石、良马、陶瓷、香料、茶叶、漆器、玻璃、金银器等物品——也因此,这条路有了陶瓷之路、香料之路、香丝之路、茶马道等不同的名称;也包括了西方的玻璃制造,中国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许多物质文明的交流①;以及精神文明的传布,如道教、佛教、祆教、摩尼教等②。这些交换、交通、交流并不是只透过一条路线,故有所谓的陆上(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等不同的途径③。在时间上也不仅仅只有汉代,从上古以至于今日,欧亚大陆诸文明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物品交换、人群交往、文化交流,因应着不同的区域与历史的发展以及需求差异而产生了多样的交换机制,也产生了不同的选择。依据历史的进程大致上可以分为:上古时期以草原路为中心,古代后期至中世纪是以绿洲路为中心,而近代以后则以南海路为中心④。总而言之,这些现象反映的是从上古以来东西方联系的历史现象。
  丝绸之路自李希霍芬与赫尔曼提出这个议题之后,为何长期受到研究者的关心?原因如下。
  1.丝绸之路是欧亚大陆的桥梁。不仅在地理上是联系旧大陆的重要动脉,透过丝绸之路,更可以让旧大陆东西两端的大文明进行交流。
  2.长期以来人类文明的发展主轴都在旧大陆上,诸如美索不达米亚、埃及、花剌子模、印度河及中国诸古代文明,都是这条丝绸之路的构建者,也同时建构了近两千年的人类历史。
  3.丝绸之路直接反应的固然是物质文明的传布,但是随着商队的迁徙往返,将各文明的精神文化也同时带到其他文明,进行了文明的融合。这种文明的融合也包含着创造文明的族群之间的融合⑤。
  这些原因说明了丝绸之路在整体文化的历史过程中具有多向性的因素,说明了研究丝绸之路可能对于理解整个区域或人类文明具有的基本功能。然而这些丰富的内涵,基本上是从人类最起始的一种行为与欲望形成的,那就是不断地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这种美好的生活,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是迫于安全需要的,也是自我实现的⑥,由这些人类的需求积淀成为丰富的文明。有关汇聚这些灿烂的文明现象,已经有相当多的论述,本论文所欲探讨者,仅欲从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商业贸易的本始现象来看其在历史的发展中的演变。兹论述如下。
  二 贸易与交通
  贸易的产生源自于人类的分工与交换的行为。由于劳动力的专门化,个体大都从事一个小范畴的工作,所以必须以贸易来获取生活的日用品。同时因为地理环境上的差异,使得生存在不同区域的人群,因地利的不同,各地的物产有着很大的差别,如《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即提出,“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枏、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瑇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棊置”⑦。如此,每一个区域的人在生活的选择,与智慧的开发上也有许多的不同。而这些“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⑧,往往因为一地在生产某产品上有相对优势,如有较佳的技术、较易获取原材料等状况,产生甲地盛产A物,乙地盛产B物的现象,两个相邻地区之间便会产生“商而通之”⑨的交换行为,这种交换行为就是我们所称的“贸易”。事实上,无论是传统还是现在,社会的分工使得一个家庭基本上都有进入市场的需求⑩。在施坚雅(Skinner,George William)《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11)的研究中,分析中国每一个农民家庭都会有交换(贸易)需求,不管是自产而不自用的,还是需要而不自产的;或者是劳务。市场成为每个农村家庭都需要涉足者(12)。因此形成从家居附近的杂货铺到基层市场、到中间市场到中心市场各个不同等级的市场(13),这些市场重要的当然是满足物品或劳役的交换需求,但是为了要满足这样的需求,交通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市场行为形成一种动态的移动(交通)与集市(空间)间点与线的结合。这些结合会逐渐建构出一个空间与经济之间的体系。丝绸之路的形成也应该是一样的,从早期的点与点之间的线形连接,逐渐形成一个不断向外扩张的、长期的、固定的交易路线。
  现在常说的丝绸之路,不论是陆上(绿洲)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大抵都是在这样集结成的交通线进行贸易。如习称的陆上(绿洲)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可以敦煌为界,分成东、西两段,东段又可分为三条:
  北道——从长安(今西安)沿泾河至泾川、固原,北经景泰,沿腾格里沙漠边缘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中道——由长安至兰州,经永登过乌鞘岭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南道——由长安至兰州、西宁,过扁都口到张掖与上述两道合。
  西段从敦煌出发,亦分成三道路线:
  北道——敦煌经车师前王庭(高昌)到龟兹、姑墨(阿克苏)、疏勒(喀什),越葱岭达大宛、康居、安息、大秦。
  南道——敦煌至楼兰(今若羌东北)、于阗(今和阗)、皮山、莎车,越葱岭至大月氏(阿富汗)、安息,西达阿拉伯半岛和地中海大秦。
  新北道——由敦煌至庭州(今吉木萨尔)、轮台(米泉)、张堡守捉(昌吉)、石漆河(精河)、弓月城(霍城县东)、伊丽河(伊犁)到碎叶城(苏联楚河南托克马克城)(14)。
  由上述交通的路线,可以看到丝绸之路是由许多的节点串连在一起的。它是一个以长安起始至敦煌辐射出去的分段型间接贸易,在这一条在线所有的节点,基本上都具有中间市场的功能,而敦煌则是整个市场的中心市场。透过这样的贸易路线,所有在线的节点,都是贸易的获利者。那么在这路线上传递的是怎样的物品?
  我们知道像矿物、植物、动物这些有绝对地域性的物品,经常经由区域与区域的邻近关系而自然的传播。不过如果是一些特殊的地域性物品则会靠着使节、军事行动与商人透过权力、战争、贸易等方式,冲破原来自然传布的限制。中国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物品的传布早已存在:殷商时期的妇好墓出土756件玉器,其中大多数玉料来自今日的新疆(昔日的西域)(15);中国战国时期的漆器、铜镜、也在同期的新疆托克逊县阿拉沟18号墓及阿尔泰县克尔木齐22号墓葬中出现(16)。丝绸这个属于中国特殊的物产,也在公元前即已穿过西域传到西方(17)。这个时期的东西方贸易是透过邻近区域之间的自然传布。然而,当汉武帝遣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东西方的交通在汉朝政府刻意的经营下持续而稳定地发展(18)。东西交通的初期主要表现为使节的来往,汉朝的丝绸因而透过使节传往西方,以建立稳定的外交关系,来逆转农业汉朝与游牧匈奴之间的对抗(19);同时,汉朝政府也藉以换取马匹和与饲养马匹相关的食料(20)。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注意的事,从汉武帝以后,中国政府鲜少有为了取得一项外国的物品而发动军事行动。马在汉代历史甚至于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域马的取得反映出中国政府有了足够的力量能够与控弦的匈奴武士进行对抗。武帝西域的开拓基本上维护了中原地区农业生活的持续发展,没有在匈奴最盛的时期被游牧民族击溃。
  海上丝路与陆上丝路也是相似的发展状况(21)。在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前,当时的船只小,仍以帆作为主要动力,虽然中国早已发明了水密舱及水密捻缝技术、升降舵、开孔舵、车(明轮)船、指南针、航海图以及可以使八方来风的硬帆(22),这些发明使得近世以前搭乘中国船是安全的保证(23)。但是等到内燃机发明之后,蒸气机船的效率约是帆船的五倍,再完备的木帆船都不如机动力的船只能够轻松的穿海越洋(24)。在没有先进的机动力以进行航海的状况下,海上丝路在汉代即已成形(25);更重要的是,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如丝、瓷器、茶叶的产区都在东南沿海,海上运输显然要较陆上运输更加合理。汉唐以前政治中心多在北方,透过陆上丝路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与条件;但到了唐代中期,中央的政治势力已经无法控制西北及北部地区,经济中心亦于安史之乱后逐渐南移,海上丝路的经济效益远远大过陆上丝路,遂使得海上丝路的地位较陆上丝路凸显。同时,船只的运送量较之驼、马要大得多。1641年一艘福建海船满载2700件瓷器运至日本,同年十月,计有97艘海船运送二万余件瓷器至长崎(26)。可见,不论是单艘船只的载运量或者一次的总运输量,都远远超过驼、马,这是海上航行的优点。但是海上航行较之陆上的交通也需要比较多科技的协助,当无法克服海上航行的技术问题时,海上丝路不如陆上丝路来得方便与安全。不过究竟是从海上或是陆上进行与中国的贸易,还是以该地区的方便性为主,“通过陆路进行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是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西亚和东、南欧某些国家和地区。有些既有广大内陆的国家,如印度、波斯、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大食)、土耳其等国则根据其便利和需要交相使用陆、海两路”(27)。这也说明,这条贸易路线的形成基本上是根据区域的需求而发展的(28),也是采取沿岸分段航行的方式进行贸易。这样的贸易最大的特色,就是每个地区间由于交通的串连,很容易结合成为一个较大型的地区,对此地区内的内销产业有提升作用,同时亦可对世界上其他地区有贸易价值,因此凡是在路线之中的地区都会因为贸易的关系而有繁荣的机会(29)。
  在船只尚未进入蒸汽时代之前,世界的权力重心在欧亚大陆,无论是自然资源之开发与使用,还是文明与人才的聚集,以及交通网络之联系,欧亚大陆都是世界最主要地区,而所有历史上的大帝国也在欧亚大陆的某一部分。这是一个以陆权为中心的历史时期,环绕着欧亚大陆的岛屿便是世界权力的边缘地区。但是随着造船技术的改良、航海技术的进步和内燃机的使用,海洋国家基本站上了世界的优势舞台。海洋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结构”,这个结构也是引发海权的第一要素。海权与陆权国家最大的不同,在于陆权国家的经济生存范围在本土边界线范围内,因而国家的安全范围在自己的主权管辖范围内,意味着国防范围与领土范围基本重合(30)。但是海权国家是一种依赖海上通道的外向型经济,借着海上的贸易通道,它们可以摆脱领土范围的限制;500年前的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以“蕞尔小国”却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就是最好的例证。这时候如何维持海上通道的畅通,以维持国家的生命线,变成无限的重要,因而海上的贸易商队兼具有军事的力量。这时的商业贸易不再仅是奢侈品的交易,而是能源的掠夺。
  三 能源与生活
  能源是指能够产生工作能量的物质。人类与世界上其他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人不仅仅是适应社会,而是能够积极的改变社会。为了满足食衣住行各项需求,人类不断地创作工具,并为工具及自身增加工作的能量。因此,在一万年前,人类就利用钻木取火,以木材(炭)当作燃料,作为熟食取暖的方法;此后不同的民族运用不同的能源来增加能量,例如利用水力和风力灌溉农田,推动磨坊;利用兽力,增进耕种效率。但是当人口与人的活动力增加之后,木炭的使用使得大自然产生了危机,不断寻找替代性的能源便成为人类努力的目标。煤炭在工业革命之际取代了木炭的使用。工业革命靠着煤炭作为燃料(31),推动内燃机,大幅度改变了人类的历史面貌。能源对于人类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人的肌肉按马力(一秒钟内把75公斤重量提高1米所做的功)计算,功率很低(相当于3%~4%马力;一匹辕马约有27%~57%的马力)。福雷·德·贝利多尔于1739年指出,需要7个人才能完成一匹马的工作”(32),瓦特(James Watt)和史蒂芬生(George Stephenson)曾经说,“14克左右的煤可以运载两吨煤行驶一英里”(33)。而可以想见能源对于增加人类的生产力有多么巨大的功效。直至20世纪初,煤提供了超过全球90%的能源消耗。然而,煤的污染性也使得人类需要再次寻求可替代性的能源。目前,全球有80%以上的能源来自石化燃料,其中最大宗的石油占35%,煤炭占23%,天然气则占21%。现代社会缺少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将成为一个国家或者人民贫穷的主因之一(34)。没有能源就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照明、空调、取暖、烹煮食物等生活基本需求,也不能使用计算机、电视、手机、网络等先进科技产品而提高生活的质量。同属化石燃料但较为清洁的石油便成为20世纪重要的能源(35)。然而石油产地分布的并不均匀,根据2008BP世界能源统计(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美国能源信息局全球能源统计数据(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International Energy Data and Analysis Current and Historical World Energy statistics)及台湾地区经济部能源局进口原油统计表2007年的统计,全球十大石油蕴藏量的国家如下:
  世界前十大已证实石油蕴藏量(探明储量)国家
  (Top 10 World PetroleumProved Reserves)
  单位:10亿桶Thousand million barrels(占全球总量比例Share of total)
  1.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264.2(21.3%)
  2.伊朗Iran—138.4(11.2%)
  3.伊拉克Iraq—115(9.3%)
  4.科威特Kuwait—101.5(8.2%)
  5.阿拉伯联合大公国United Arab Emirates-97.8(7.9%)
  6.委内瑞拉Venezuela—87(7%)
  7.俄罗斯Russian Federation—79.4(6.4%)
  8.利比亚Libya—41.5(3.3%)
  9.哈萨克斯坦Kazakhstan—39.8(3.2%)
  10.尼日利亚Nigeria—36.2(2.9%)
  其中中东(Total Middle East)的蕴藏量就占全世界61%。然而若列出世界前五大石油消费国家,就会发现,使用者和石油产地之间的差异,见表一。
  若再观看世界石油出口与进口国的分析,如表二。
  由以上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目前石油出口与进口之间所产生的区域性落差,这种落差呈现出需要透过相当频密的贸易网来进行供需之间的交换。在物质文明繁盛的现代,物品的产出必须兼具原料、技术、机器与能源。工业革命证实机器可以大量取代人力;然而机器必须要有充分的能源才能支撑运作。自从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各国都发现要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变得富强,就要变成工业国家;要变成工业国家、要让机器转动,都需要能源。所以,当全世界都要发展的时候,全世界都在抢能源;能源的重要性,已经到了要为争夺能源而发动战争的地步。这与汉武帝发动战争争夺西域的马是一样的道理。
  四 从丝路到油路
  在没有开发出更干净、方便、有效的替代能源之前,石油仍然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也成为各个国家希望能够掌控、利用的重要能源。
  当今亚洲油路亦有三条。
  (一)海上油路
  如上表所示,现在全世界产油最多的地方,就是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约旦、伊拉克、伊朗这些中东国家。这条由中东开始输出的油路,其输出终端主要为美国、日本、中国、德国与南韩。海上油路与海上丝路的差异处在于油路改变了供需的两端。由于油路的起始点在主要产油区中东,为因应五大石油进口国,中东输出的路线大致有三条。
  1.中东—西欧航线:又分成两条路线
  (1)直接经过苏伊士运河到达地中海
  (2)由好望角经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
  2.中东—美国航线:也分成两条路线
  (1)从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出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
  (2)经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
  3.中东—东亚洲航线
  这条由中东开始往东亚的油路,正是古代的海上丝路,只是以前运的是丝绸,现在运的是能源——石油或天然气;以前是由东方输向西方,现在是由西方输往东方;以往中东只是中介站,欧洲是贸易的终点,现在则是中东成为起点。
  海上运输石油的方式是利用大油轮穿越海洋,大多数运输原油的油轮可以装载上10万吨以上的货物,也因此,船的吃水深,油轮只能停靠少数港口,并非是以沿岸停靠的方式运送货物。这对于沿岸地区或者国家的影响,便不如以往的海上丝路。海上油路的运输量很大,但是也有他的风险——在航行区域中海盗很多。中东前往东亚的航线,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长度为1080公里,最宽处达370公里,最窄处只有37公里,是连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也是亚洲与大洋洲的十字路口。每天平均通过的船有200多艘,每年通过8万多艘。据测算,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六成是驶往中国的船只,其中绝大部分是油轮。因而马六甲海峡是东亚洲地区海上石油生命线。由于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及地理的特殊限制,海盗十分猖獗,仅2007年就发生了21起海盗袭击事件(36),招致了日本的强烈抱怨,也促使马六甲海峡沿岸三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自2005年9月以来在马六甲海峡地区开展代号为“空中之眼”的空中联合巡逻行动,并不断引进技术,致力于通过最好的技术和方法来管理海峡。这种状况与以前的海上丝路是一样的,为了确保航线的安全,船舰的保护自然很重要,但是一个稳定、可以确实掌控地区的力量才是最稳当的(37)。索马利亚海盗现象也是一个很好的反面说明(38)。
  (二)陆上油路
  第二条油路,与过去的陆上(绿洲)丝路相当。以往的丝路,是由中国输出丝绸、瓷器、茶叶,对外的贸易出口点是以长安作为起点,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甘肃、敦煌)、新疆,再往中亚,一直过去到欧洲,而今这一条路线主要是石油贸易,因应供需的不同路线也有一些改变。在中国境内的起始点变成了新疆准噶尔盆地油田,向东通过河西走廊、西安及洛阳了,一直到上海。这条油路采用铺管的方式输送油气,基本上解决了从中国西部到东部的能源问题,对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功能。
  准噶尔盆地的油田蕴藏量为中国第四,但是供应快速发展的中国,还是不够,除了国内其他的油产,还需要采购中东地区的石油。然而中东地区石油的运输目前仍以海路为主,在运送过程中需要面对太多的不确定性,例如,船舶造成的海水污染;又如马六甲海峡及索马利亚(亚丁湾)的海盗。因此,在主权范围内的陆路运输又成为中国战略思考的重要方向。
  准噶尔以西的哈萨克斯坦拥有广大的领土,原本这个地区都是草原,在经济发展上有相当大的困难。不过自从面积等同于欧洲四个大国的哈萨克斯坦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石油,它的经济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对于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来说,若能利用管线从哈萨克斯坦输油,可以打破“马六甲困局”,更加安全地获得所需要的石油。
  中哈两国政府自1997年就达成了铺设油管的协议,整个工程铺管路线分成两期进行,第一期工程由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原油输出枢纽站阿特劳段至中石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所属的肯基亚克油田的448公里管线已于2003年3月完工并正式投入使用。阿塔苏至阿拉山口段960公里石油管线在2005年12月建成投产;肯基亚克至阿塔苏段1344公里管道预计于2010年底建成;阿塔苏,东至中国境内阿拉山口,管道终点与中国境内“阿拉山口—独山子原油管道(阿独线)”相连,其设计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第二期工程分成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起点为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州的肯基亚克,终点为哈萨克斯坦科兹洛尔达州的库姆科尔,线路全长792公里,管道运输量为1000万吨/年,总建设周期为17个月,原计划2009年10月1日投产,实际提前3个月投产;第二阶段将通往中国的原油管道一直向西连接至里海。如此一来中国石油公司在哈萨克斯坦西部开发的油田(年采油量约为800万吨),以及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和加拿大的“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在哈南部开发的油田(年采油量约为1000~1200万吨)将为新的输油管道供油,解决中国发展的能源需求。这是中国第一条跨境输油管线,也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中俄石油管线开建的“加速器”。
  (三)草原油路
  原来的草原丝绸之路主要指从蒙古高原的草原地带,西向进入天山北麓,到达伊河谷,进入中亚碎叶再到其他地区的路线。这条路线可以从中原进入,也可以从甘肃张掖地区或新疆的吐鲁番越过天山而进入。现在所说的第三条油路则从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开始,向东行进经东北三省至大连一带(39)。
  目前世界已证实石油蕴藏量(探明储量)前十大的国家,俄罗斯占第七位,约有794亿桶的蕴藏量,占世界总蕴藏量的6.4%。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盛产的石油,将建造两条油管输出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以及其他亚太地区国家,俄罗斯将成为最主要的能源供货商。这两条油管,一条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简称:泰纳线)”。泰纳线的起点是泰谢特市附近的东西伯利亚油田,终点是远东的物资转运港口纳霍德卡港,全长超过4000公里,设计年石油输送能力为8000万吨。它的一期工程从西伯利亚中部的泰谢特到靠近中国东北边境仅60公里的斯科沃罗季诺;二期工程将铺设从斯科沃罗季诺到纳霍德卡的管道。同时,俄罗斯计划在佩列沃兹兹纳亚湾建设石油中转站。此外,在斯科沃罗季诺还要建注油天桥,允许石油经过这条线路通过铁路运输到石油中转站。
  至于中俄原油管道,被分成三个部分:一为从泰谢特至斯科沃罗季诺的远东石油管线(泰纳线);二是斯科沃罗季诺至漠河的边境管线;三是中国段。
  在上述泰纳线一期工程建设中,工程人员将在靠近中国边境的地区修建一条通往大庆市的支线。这条支线的输油能力将达到3000万吨,其中三分之二将输送到中国大庆。
  漠大线,即漠河至大庆线,是中俄原油管道的中国段,由中俄边境的漠河市开始迎接俄油入境,途经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个县市,最终把俄油送入大庆市中南部的大庆末站,全长965公里,年输油量1500万吨(40)。
  (四)西南油路
  西南油路可以视为中国中原通往大西南地区的交通路线,长期以来都是茶马交易,故又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至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41)。
  2007年4月初中国批准修建一条输油管道,从缅甸的深水港口实兑和中国西南的内陆城市昆明连接起来。这一条油管的修建不仅可以缩短运油的距离,还可以避开中东和非洲运送原油必须通过马六甲海峡的困扰。
  2009年之前,中国、俄罗斯及印度三国政府提交了一份从俄罗斯至中国并最终通往印度境内的石油管线(中俄印管线)。这一管线在中国境内约2000~2500公里,在俄境内约700公里,在印度境内为300公里。根据方案,俄罗斯从中俄边境阿克玛斯油田出发,进入中国至阿克苏,与中哈管线相连,随即一路南下进入印度,止于印度首都新德里。但这一条管道还在商讨中,并不一定能够最终建成。虽不一定可以兴建,不过仍然可以显示出中国与西南地区的交通与贸易的基本面貌。
  五 结论
  分析早期东西之间的贸易结构,可以看到透过丝绸之路东西方贸易的项目是有差异的(42)。
  由中国传入西方:
  1.植物(含药材):邛竹、桃、梨、杏、肉桂、生姜、黄连、大黄、无患子、奄摩勒、蜀葵、玫瑰、桦树、桑树、麝香
  2.日常用物:丝、茶、瓷器、漆器、竹器、铁器、铜器
  3.文明技术: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穿井、铸铁、农耕
  由西方传入中国:
  1.植物(含香料):苜蓿、葡萄、棉花、石榴、红蓝花、指甲花、酒杯藤、胡麻、胡桃、胡豆、胡瓜、胡荽、胡蒜、胡葱、胡椒、胡萝卜、无花果、橄榄、郁金香;没药、乳香、小荳蔻属、山扁豆鼠、阿拉伯香草、姜属植物、安息香
  2.珍奇:玉石、珊瑚、象牙、海西布、火浣布、水银、琥珀、玛瑙、车渠、水经、琅玕、金刚、玳瑁、苏合、熏陆香、珠贝;狮子、犀牛、犁牛、孔雀、大雀、豹、符拔
  3.日常用物:玻璃、毛皮、毛织品、金银器、续弦胶、马具、锁子甲
  4.技术:靛青
  5.兽力:马、骆驼
  这些项目当然不是全部东西交流的对象,但是已经可以看出贸易的趋势。在西方输入中国的项目中,植物与珍奇物品占了绝大多数,这些输入的物品固然可以丰富生活,但却无法改变生活。尤其珍奇的物品的输入更可以说是一种阶级式的贸易,仅属于上阶层的奢侈行为,对于一般社会并无实质的帮助,反而可能有负面的效应,如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胡椒与苏木,被政府使用当作文武官员薪俸一般。中国输入西方者,有一重要的部分是文明技术;这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现象,中国在长达千年的丝路贸易中,一直不是主动的一方,而是输出的一方,”公元一世纪的罗马作家老普林尼(Pline L’Ancien)在他的《自然史》一书中说赛里斯人“不与别人交往,坐等贸易找上门来成交”(43),《后汉书·西域传》也说到汉代经营西域的状况:
  西域风土之载,前古未闻也。汉世张骞怀致远之略,班超奋封侯之志,终能立功西遐,羁服外域。自兵威之所肃服,财赂之所怀诱,莫不献方奇,纳爱质,露顶肘行,东向而朝天子。故设戊己之官,分任其事;建都护之帅,总领其权。先驯则赏籝金而赐龟绶,后服则系头颡而衅北阙。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44)。
  汉代努力地经营西域,但是其最终是“羁服外域”,“东向而朝天子”,其结果是“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这样的贸易一直到工业革命之后,形势才开始有明显的转变。
  贸易是因应人的需求而产生的,改善物质生活,增加资产,是人类生理、安全和获取尊重的基本需求。丝绸之路是人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交通路线,它的成因是自然的区域贸易。汉代因匈奴的强盛所产生的国家安全需求,最终以政治力开通了原本的自然区域贸易路线,将之建设成稳固安全的交通路线。透过这条交通路线,汉代取得了征战匈奴所需要的良马,也刻意引进苜蓿,以供养马之需。成功地扼制了匈奴对农业汉文化的威胁之后,东方的汉代与西方的罗马形成了丝路供需的两个终端。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竹器、铁器、铜器及穿井、铸铁、农耕等技术,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发明,借着使节、商人和军队传布到敦煌以西的区域。丝绸之路的兴衰基本取决于中国政府对于西域地区控制力的强弱。
  马匹与骆驼是可以增进人类工作的能量,在工业革命之前,兽力是相当重要的能源,汉代和其后的中国历代政权从丝绸之路取得这些能源,作为改善中国生产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来源。除了兽力,中国对于水、木炭和煤的利用,也使得中国在生产力上有一定程度的成效。然而,随着工业革命之后机械文明的开始,能源的需求较之原来的农业社会重要得多,取得能源成为人类改善生活、发展经济非常重要的基础,但是能源分布的不平均,仍然使得贸易、交通成为人类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事情。从今日的交通路线来看,交通的原理是一样的。中国对于石油的取得仍然与传统的丝绸之路相关,只是由丝绸之路变成了油路。同时因为交换的物品由丝绸变成了石油,路线也因这样的供需有些许的改变。然而仍然维持着海上、草原、绿洲和西南的贸易方式与方向。
  丝绸之路盛行的时候,整个欧亚大陆就是文明的核心,陆权强于海权。自工业革命之后,紧随着而来的地理大发现,将海洋的开拓转变成为国家权力的扩张,海权成为国家势力强盛与否的检验剂。海权国家依赖海上通道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借着海上的贸易通道,可以摆脱领土范围的基本限制;先发展工业革命的国家,凭借船坚炮利的优势,先行取得世界的主导地位;这时的海权强于陆权。为了取得更多的资源、领土与主控权,这个时期权利的掠夺性成为历史的特征。然而在工业极度发展的现在,有限能源的争取又进入到另外一个层次。由石油贸易的形式可以看出端倪,今日石油资源的运输已经逐渐由海上转回陆上,因为国防范围与领土范围基本重合,经济生存与安全可以在主权管辖范围内运作,不需要承担超出自己能量之外的超额负担。
  总而言之,李希霍芬说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机制,由丝绸之路这个国际贸易路线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历史如何藉着物品的交换、人群的交往以及文化的交流积累出灿烂的文明,刻画出生命的轨迹。
  ① [日]长泽和俊著,钟美珠译:《丝绸之路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4页。[法]布尔努瓦著,耿升译:《丝绸之路》,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256~289页。李明伟:《丝绸之路概述》,《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4~15页。[法]戴仁(Jean-Pierre Drege)著,吴岳添译:《丝绸之路——东方和西方的交流传奇》,(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94年,14、20~22、50~51、54~56页。杨建新、芦苇著:《丝绸之路——历史上的欧亚大陆桥》,(台北)复汉出版社,1993年,2~10页。
  ② 荣新江:《“三夷教”的流行》,《中国中古与外来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277~385页。
  ③ 李明伟:《丝绸之路概述》,《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4~8页。
  ④ [法]布尔努瓦著,耿升译:《丝绸之路》,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256~278页。[日]长泽和俊著,钟美珠译:《丝绸之路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9页。
  ⑤ 参见[日]长泽和俊著,钟美珠译:《丝绸之路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3~4页。
  ⑥ 参见马斯洛的人类需求论,见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6~34页。
  ⑦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81年,3253~3254页。
  ⑧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81年,3253~3254页。
  ⑨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81年,3254页。
  ⑩ [法]费尔南·布劳岱尔(Fernand Braudel)著,施康强、顾良译:《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形形色色的交换》,(台北)猫头鹰出版社,1999年,6页。“经济分成两大领域:生产及消费,……但在两个领域之间,有一个第三者挤了进来,它像河流一样细长和活跃,也一眼便可以认出:交换。”
  (11) [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5~6页。
  (12) [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5页。
  (13) 施坚雅说的杂货铺指的是散村中的“市场”;基层市场(Standard market)指的是农村市场。农村市场为其所属地区内的生产商品提供交易场所,同时也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向上流动进入市场较高范围的起点,也是供农民消费的输入品向下流动的终点。在基层市场之上有中间市场(Intermediate market),中间市场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将商品和劳务向上下两方垂直流动;另有中心市场(Central market),中心市场通常在流通网络中处于战略性地位,有重要的批发职能。他的设施,一方面为了接受输入商品并将其分散到他的下属区域去;另一方面,为了收集地方产品并将其输往其他中心市场或更高一级的都市中心。《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页。
  (14) 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4~5、18~20页。
  (15) 杨建新在其《西域辩证》一文及《历史上的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第一单元中,是这样定义“西域”的:“最大时,包括了嘉裕关以西直到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最小时,只指西域36国,即今新疆南疆地区,……至清代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以后,始把新疆南疆地区与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天山以北地区合称西域”。参见杨建新、芦苇著《历史上的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2页;又页2中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16) 杨建新、芦苇:《历史上的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页3引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阿拉沟竖穴木墎墓发掘简报》,《文物》1957年1期,及《新疆克尔木齐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1期。
  (17) 西方最早出现“丝绸”的的文献记载是古希腊诗人阿里托芬的《吕西司特拉忒》(前411年);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前384~前322年)虽然把丝绸的制作误认为是科斯岛人的成就,但是证明当时已经有丝绸进入希腊地区。见杨建新、芦苇《历史上的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页4引戴禾、张英莉:《中国丝绢的输出与西方的“野蚕丝”》,《西北史地》1986年1期。至于罗马人对于丝绸的第一次接触,则在前53年与安息人的一次战役中。见布尔努瓦《丝绸之路》前言引A?瓦隆《丝绸古代史》及泰斯涅尔《丝绸专名考》。
  (18) 《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人所赍操大放博望侯时。其后益习而衰少焉。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中华书局,1981年,3170页。
  (19) 《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然。”中华书局,1981年,3166页。
  (20) 《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天子好宛马,……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中华书局,1981年,3170、3173~3174页。
  (21) [法]费尔南·布劳岱尔(Fernand Braudel):《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形形色色的交换》,“实际上,海上运输的这个低层次与农民的内陆运输相对应,属于地方性交换的范围,农村与大海相通,二者之间有着基本的联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306页。
  (22) 辛元欧:《上海沙船》,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112~162页。
  (23) 根据《苏莱曼东游记》(刘半农、刘小蕙译,中华书局,1937年,19页)卷一的记载,船到了马来西亚故临,需要按船只大小完税:中国船一艘纳一千dirham(约合一千法朗),其余(比中国船小)的船则(视其大小)纳税自一至十diham不等(约合22至220法朗)。可见中国船只所缴纳的税约是其他船的四倍,说明中国船较其他船巨大;而《马可波罗行记》(冯承钧译,台北占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第一五七章也描述了中国船只的安全结构(见425~426页)。
  (24) 一般来说,蒸汽机船的效率约是帆船的五倍,见费尔南·布劳岱尔(Fernand Braudel),《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与不可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317页。
  (25) 《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越南岘港);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泰国叻丕);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缅甸丹那沙林);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缅甸卑谬);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今康契普拉姆),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中华书局,1982年,1670~1671页。
  (26) 李明伟:《中国历史上的贸易之路》,李明伟主编《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43页。
  (27) 蒋志洁:《丝路贸易与海路贸易关系试探》,李明伟主编《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60~61页。
  (28)蒋志洁:《丝路贸易与海路贸易关系试探》,李明伟主编《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60页。“古代中国通过海路进行贸易的国家,主要是那些具有舟船港口之利的西太平洋、北印度洋及地中海沿岸诸国。中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又扩展至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即太平洋丝路)”。
  (29) 蒋志洁:《丝路贸易与海路贸易关系试探》,李明伟主编《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60~61页。
  (30) 倪乐雄:《从陆权到海权的历史必然[1]——兼与叶自成教授商榷》,《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11期;南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南开大学国际关系,2005 www.IRChina.Org,http://www.irchina.org/xueren/china/view.asp?id=1113.
  (31) 中国人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已懂得用煤炭作为燃料。《后汉书》卷二二《郡国四》扬州豫章郡引《豫章记》曰:“县有葛乡,有石炭二顷,可燃以爨。”中华书局,1983年,3491页。又郦道元《水经注疏》卷二《河水二》引释氏《西域记》曰:“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故郭义恭《广志》云:龟兹能铸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107页。然而,在中国煤炭的使用并没有造成全面性的生产影响,煤真正影响整个人类的生活,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内燃机的出现与推广才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32) [法]费尔南·布劳岱尔(Fernand Braudel):《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台北)猫头鹰出版社,1999年,294页。
  (33) [美]芭芭拉·芙瑞丝(Barbara Freese)著,黄煜文译:《煤矿——一段人类历史》,(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年,17页。19世纪中叶,埃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写下这段文字:“每个篮子里装的都是力量与文明,因为煤是可携带的气候。它将热带的热度带到了拉不拉多(Labrador)和极圈,而它本身又是极易携带之物,可到达任何地方。瓦特和史蒂芬生对着人们耳语,诉说他们的秘密,那就是半盎斯的煤可以拉动两吨的煤一里之远。藉由铁路或船舶,人们可以以煤拉煤,让加拿大和加尔各答一样温暖;它所带来的不仅是舒适,还有工业的力量。”
  (34) 王茹涵:《石油时代——21世纪的能源新思维》,《科学发展》第423期,2008年3月,71页。
  (35) 王茹涵:《石油时代——21世纪的能源新思维》,《科学发展》423期,2008年3月,70页。“至1909年,全球提炼出的石油产品有一半以上用作燃料。随着大型石油企业逐渐扩张势力版图,人类利用石油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19世纪30年代,炼油业的主要产物是汽油,飞机用油也逐渐占有重要地位。化工业也逐渐舍弃过去从煤产制的焦油,改从原油提炼化工原料,并合成尼龙、塑料等廉价却便利的物品,取代旧有的天然材质,如棉、木材、金属等。至此,人类生活可以说已正式被石油掌控,石油为人类文明开启新了的篇章。”
  (36) 根据泰国世界日报2009年06月25日引【香港中通社24日电】的统计报道马来西亚副总理毛希丁23日出席有关马六甲海峡的一个国际会议时说,马六甲海峡2005年共发生12起海盗事件,2007年发生21起海盗袭击事件,2008年发生两起。
  (37) 例如,郑芝龙在明崇祯年间接受招安,合法垄断台湾海峡的贸易,当时“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来往。每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以此富敌国,自筑城安平镇”(见连横:《台湾通史》卷二五《商务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28种),626页);时,“从此海氛颇息,通贩洋货,内客外商,皆用郑氏旗号,无儆无虞,商贾有二十倍之利,……”(彭孙贻:《靖海志》卷一,台湾文献丛刊第35种,6页)。可见稳定的控制力量对于海上贸易具有相当程度的保护,可以使得商业的利益增加。
  (38)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2008年6月2日第5902次会议通过第1816(2008)号决议,决议中对于索马利亚海盗表明严重关注“国际海事组织(海事组织)自2005年以来的各次季度报告,该组织提供的证据显示,特别是在索马里沿海水域,海盗和武装抢劫行为继续存在”,并严重威胁海上商业航线安全以及国际航运;而索马里海盗产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索马里的危机局势,以及过渡联邦政府没有能力制止海盗或在索马里沿海国际海上航线或索马里领海从事巡逻并保障其安全”。
  (39) “泰纳线管道工程开工为环保普京愿多花10亿美金”,自动化在线http://www.autooo.nethttp://pv.autooo.net/com/27414.html.
  (40) “中俄原油管道铺设给大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摘自《黑龙江晨报》2009-06-22 13:37:36新华网http://www.hlj.xinhuanet.com/zxdb/2009-06/22/content_16879786.htm.
  (41) 有关西南丝绸之路,参见伍加伦、江玉祥主编《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42) 杨建新、芦苇:《历史上的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第六篇《丝绸之陆上的经济、文化交流》,222~237页。[法]布尔努瓦:《丝绸之路》第十八章《天马与龙涎——丝路上的文化传播》,256~278页。石云涛:《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下编第八、九章,学苑出版社,2004年,302~460页。
  (43) 石云涛:《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学苑出版社,2004年,374页。
  (44) 《后汉书》,中华书局,1981年,2931页。

丝绸之路上的考古、宗教与历史/罗丰主编.-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