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布哈拉城市沿革

作者:许序雅

 
  中亚著名城市布哈拉,在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多种称呼。《汉书》记为罽城①;《魏书》称之为忸密②;《隋书》为安国,又称其为“汉时安息国”③;《大唐西域记》记为捕喝④;《新唐书》曰安国,又曰布豁及捕喝,治阿滥谧城,即康居小君长罽王故地⑤;耶律楚材《西游录》作蒲华⑥;《圣武亲征录》作卜哈儿;《元朝秘史》作不合儿;《元史》有蒲华、不华剌、卜哈儿诸译;《明史》作卜华儿⑦。冯承钧先生疑《魏书》之副货国副货城,《元史·察罕传》之孛哈里城亦为其对音⑧。
  在10世纪以前的中亚地理、历史著作中,对布哈拉也有许多不同的称呼。在艾赫迈德·伊本·穆罕默德·伊本·纳斯尔的著作中,布哈拉被称为“鲁米吉卡”(Numijkat,或Nmijkat),该名一直存在到穆罕默德时代(776年前后,在木坎纳起义爆发后,布哈拉城外还存在着一个鲁米吉卡村)⑨。在其他书中还曾把它写作布米斯卡(Būmiskat)。在阿拉伯文中,有时称之为“马地纳·哀·苏雷亚”(madinat al-sufriya),其意为“铜城”;有时又写作“马地纳·哀·吐加尔”(madinat al-tujjar),意为“商人之城”。据一个传说,一个波斯文名称为布哈拉的城市,在阿拉伯文中叫法希拉(Fākhira)。⑩不过,即使在12世纪以前,“布哈拉”这个名称在中亚地区更为人们所熟悉。
  关于布哈拉一词的起源。《魏书》之忸密,相当于古老名称Numijkat。“布哈拉”(Bukhara,又作Bokhara)一词是由bukhār中派生出来的。有人认为,bukhār一词在袄教徒语言中意为“知识汇聚的地方”。而在偶像崇拜者——汉人和维吾尔人的语言中,置放偶像的地方即寺庙称之为bukhār。也有人认为,“鲁米吉卡”(Numijkat)一词起源于粟特文中的nōk-mēθan,意为“新住所”(11)诸家各执一说,莫衷一是。俄国学者巴托尔德认为,“布哈拉”之名最早看来是中国僧人玄奘所给出的(捕喝pu-ho)。该名与bukhar相对应,而bukhar是突厥—蒙古人对梵文Vihāra(意为“寺庙”)之拼法。13世纪的居瓦尼(Djuwaini)也曾做出类似的解释。(12)
  布哈拉位于泽拉夫善河(古代称玛沙富河Māsaf)下游,土地肥沃,一马平川。在古代,人们从各地汇集到布哈拉附近。最早在这儿定居下来的人来自突厥斯坦。许多伊朗人也在这儿建立起诸村镇。玛沙富河之名就与伊朗三个主要部落之一的玛斯庇部(Maspī)之名相联系。(13)在这些移民村落中,拉米丹(Rarmīthan,或Riyā-mīthan、Aryamīthan,即现在布哈拉附近的Carsham-ba-ī Ramithan)村被穆卡达西(Mukaddasī)认作是“古代的布哈拉”(14)。该村在纳尔沙喜的《布哈拉史》一书中,写为Rāmītīn。纳尔沙喜说,该村“比布哈拉城的历史悠久,有些书甚至直接称它为布哈拉。古时候,拉米梯是统治者的居住地,在布哈拉建立起来以后,统治者们就迁居到布哈拉,每年只是在拉米梯过冬,直到伊斯兰统治时期都是这样。”(15)
  因此可以断定,在伊斯兰教兴起前几个世纪,在现代布哈拉的城基上某一村落逐渐发展为一座城市。从公元7世纪以来,该城被中国史书称为忸密,从而著称于世。
  7世纪前期,布哈拉统治者比顿在古代城堡的废墟上重建起布哈拉城堡,并将自己的名字铸于铁券上,把铁券挂在城门之上。(16)这可以说是中古布哈拉城市兴起的开始。该铁券应被看作是一种城徽标志。关于这个时期的布哈拉城,中国史籍记载说,安国“都在那密水(即泽拉夫善河——引注)南,城有五重,环以流水,宫殿皆为平头”(17)。迟至9世纪初,据纳尔沙喜记载,布哈拉城有七座城门,其中由外向市中心有集市门(即“香料出售者”之门)、巴尼·沙德门、巴尼·阿沙德门、城堡门、哈克拉门五重(18),与《隋书》所记相符。
  就像在多数伊朗城镇那样,阿拉伯地理学家把布哈拉分成三个主要的区域,即城堡、老城区(波斯文写作沙赫里斯坦shahristān)以及郊区(rabad)。所谓郊区(又称外城),位于老城区(又称内城)和9世纪所筑起的新城墙之间。城堡之基从一开始选定,就一直保持不变至今。由于城堡区自然地要受到城堡地基的限制,所以城堡位置从一开始就没有发生变动。(19)在阿拉伯征服时代,整个布哈拉城只由沙赫里斯坦所组成;城外虽有几座独立的宫殿和一些移民村落,但它们还没有与城区联在一起。(20)
  约在公元783年,呼罗珊总督阿布尔·阿拔斯·吐什命令布哈拉总督穆赫塔迪·伊本·达赫里在布哈拉修筑垒墙,使布哈拉像撒马尔罕那样,把所有布哈拉地区的村镇都围在墙内,免遭突厥入侵犯。这项工程直到830年才竣工。该墙每隔一个帕拉珊(parasang,1帕拉珊为马走一小时的距离,约合6.24公里)修建一门,每半英里建一个坚固堡垒。(21)此后,布哈拉总督艾哈迈德·伊本·哈立德为了使城市不受强盗侵袭,向塔赫(希)尔王朝(821—873)请求修筑内城墙。内墙于850年前后建成,有塔楼和城门,城门共有11个。这样,就把沙赫里斯坦与郊区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筑垒城市。到10世纪时,紧靠老(内)城墙,又筑起另一围墙,围住了更大一块区域,也建有11个城门。(22)至此,布哈拉城基本上定形。此后,布哈拉虽然像其他的中亚城市那样几乎不能幸免于剑与火之灾难,但它总是大致在同一个地方,按10世纪的城建规模而重建起来。(23)
  可见,布哈拉城是由移民村落发展起来的。它与谋夫、撒马尔罕等中亚城市不同的是,它只有本城地盘的扩展,而没有城市的迁徙、移动。其发展趋势呈中心放射状。到10世纪中叶以后,该城规模基本定形。城堡区(在20世纪初,其周长约1英里,面积为23英亩,约合139.7市亩(24))是布哈拉统治者布哈尔·胡达(Bukhar-khudah)的宫殿所在地。《世界境域志》说,布哈拉外垒墙各边长12法尔萨赫(farsang,即帕拉珊parasang),垒墙没有断缺。(25)这大致反映了当时布哈拉地区的规模。当时,内墙围住的布哈拉市区偏向于外墙围住的布哈拉地区之西半部。10世纪前半期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斯塔赫里(Zstakhrī)说,位于布哈拉往东到撒马尔罕大道上的塔瓦维斯村(Tawāwīs,该村是外墙东端边界),距布哈拉7法尔珊;而往西到呼罗珊路上,外墙门距布哈拉仅3法尔珊。(26)这反映了布哈拉与呼罗珊的关系较与撒马尔罕的关系更为密切。外墙北端距布哈拉城区4~5法尔珊,外墙在布哈拉以南延亘多远,我们无从得知。(27)唐初玄奘说,在7世纪30年代“捕喝国周千六七百里,东西长,南北狭”(28)。正是在这个基础上,10世纪以布哈拉为中心的布哈拉地区才呈现出上述趋势。
  ① 《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
  ② 《魏书》卷一〇二《西域传》。
  ③ 《隋书》卷八三《西域传》。
  ④ 《大唐西域记》卷一。
  ⑤ 《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传》。
  ⑥ 耶律楚材:《西游录》上卷,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页。
  ⑦ 《明史》卷三三二。
  ⑧ 冯承钧:《西域地名》,第15—16页。
  ⑨ [波斯]纳尔沙喜:《布哈拉史》,第68页。
  ⑩ [波斯]纳尔沙喜:《布哈拉史》,第21—22页。
  (11) 同上书,第120页,注103。
  (12) 《伊斯兰百科全书》第1卷“布哈拉”条,伦敦1908年版,第776页。
  (13) [波斯]纳尔沙喜:《布哈拉史》,第7页。
  (14) 《伊斯兰百科全书》第1卷“布哈拉”条,第776页。
  (15) [波斯]纳尔沙喜:《布哈拉史》,第105页注15,第16页。
  (16) [波斯]纳尔沙喜:《布哈拉史》,第23—24页。
  (17) 《隋书》卷八三《西域传》。
  (18) [波斯]纳尔沙喜:《布哈拉史》,第53—58页。
  (19) 《伊斯兰百科全书》第1卷“布哈拉”条。
  (20) [波斯]纳尔沙喜:《布哈拉史》,第30页。
  (21) 同上书,第34页。
  (22) 《伊斯兰百科全书》第1卷“布哈拉”条。
  (23) [波斯]纳尔沙喜:《布哈拉史》,第35页。
  (24) 《伊斯兰百科全书》第1卷“布哈拉”条。
  (25) Hudūd al-‘Alam, trans.by V.Minorsky, London, 1970, p.112.
  (26) 《伊斯兰百科全书》第1卷“布哈拉”条。
  (27) 同上。
  (28) 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卷一。

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史地丛考:以唐代文献为研究中心/许序雅著.-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