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拉政治发展
作者:许序雅
6至10世纪布哈拉城市政治发展基本上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6—8世纪初)是从民族王公统治、突厥人统治到隶属唐朝阶段,其特点是封建关系进一步发展,布哈拉地区形成了一个政治实体,开始以城立国。
6世纪以前,布哈拉地区分布着许多村镇,其中有一些的历史比布哈拉还要悠久(如拉米梯Rāmitīn、瓦拉赫沙①、沛肯),有些规模甚至比布哈拉还要大(如瓦拉赫沙)②。这些村镇的首领就是所谓的德赫干(dihgān,或dihkan、dihakan,意为“村主、村长”)。村镇具有很大的自治权,建有城堡,甚至有宫殿。有的村镇成为布哈拉统治者的行宫(例如在阿拉伯人征服前,拉米梯是布哈拉统治者的过冬住所;瓦拉赫沙有建筑得很好的宫殿,一度为布哈拉·胡达的驻跸之地)③。3—6世纪,德赫干们以村镇为中心扩张势力,不断在村镇附近建立新的堡垒,开垦土地,修建水渠,使村镇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个半独立的、政治性的城邦。这些城邦与布哈拉统治者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宗主与附庸的关系。城邦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封建化逐渐加强的过程。
例如,据纳尔沙喜记载,萨珊王朝国王基斯拉(Kisrā)之子沙布尔与其父反目而逃到布哈拉,受到布哈拉统治者布哈尔·胡达的礼待。布哈拉·胡达应此王子请求,把布哈拉附近的一片荒草地赐封给后者作为采邑。沙布尔在这儿开了一条水渠,沿渠兴建了几个村子和一个宫殿,并修建了一座堡垒作为居所。此后,这儿的建筑迅速扩展。沙布尔死后,这些村子由其子孙所继承,直至屈底波征服布哈拉。沙布尔的后代也自称“胡达”,其势力大到与布哈拉女王哈吐恩之子吐格什哈达(约670—739)争夺布哈尔·胡达之位。④沙布尔后代住在瓦尔丹纳村,故自称瓦尔丹·胡达⑤,俨然是一个城邦之主,割据一方争雄。
布哈拉地区这种政治格局,对7世纪以后布哈拉政治制度有很大影响。当布哈拉城发展起来后,上述这些城镇就与布哈拉结成较松散的附庸关系,形成我国史籍上所称的“安国”。《隋书》说,安国“之西百余里有毕国,可千余家。其国无君长,安国统之”⑥。随着布哈拉城市的发展扩大,政治地位的加强,布哈拉地区诸城镇与布哈拉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直至9世纪中叶以外垒墙的形式结为一体。
西突厥汗国兴起时,布哈拉城由塞伊,吉什瓦尔(shīr-ī Kishvar。西方学者马迦特认定此人为达头可汗的哥哥⑦)所统治,此人为突厥统治者咯拉·居林·突厥(Qarā Jurīn Turk。马迦特认定此人为室点密⑧之子。一批布哈拉德赫干(其中为首者称布哈尔·胡达)支持吉什瓦尔统治。吉什瓦尔统治了20年,修建了布哈拉城,还兴建了梅马斯丁、沙克马丁和法拉伯等村镇。在他以后的几个突厥统治者,至少又兴建了3个村镇。⑨在这个时期,布哈拉及其附近村镇开始组成为一个自治性的政治实体,与西突厥汗国形成一种藩属关系。关于这个时期布哈拉政治,《隋书》记载说,安王“坐金驼座,高七八尺。每听政,与妻相对,大臣三人评理国事”⑩。此时布哈拉具有了对外称国遣使之权。如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安国遣使隋朝贡献(11);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安国又遣使入唐朝贡(12)。
这个时期布哈拉当地贵族首领布哈尔·胡达的权利一定是很大的,其职位世代相袭。《新唐书》记曰:贞观年间(627—649),安国“其王诃陵迦又献名马。自言一姓相承二十二世云”。此时,安国出现骑士阶层,称为柘羯(由招募的勇士组成),这些人组成为一支常备军;其国已有大城四十,小堡千余。(13)
显庆三年(658),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灭西突厥汗国。布哈拉也就随之列入中国唐朝版图。显庆四年(659),唐朝在布哈拉(阿滥谧城)设安息州,以其王昭武杀为刺史。显然,昭武杀即为布哈尔·胡达。龙朔元年(661),安息州隶属安西都护府。(14)
布哈拉与唐朝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密。618—759年间,布哈拉向唐朝遣使纳贡至少有17次(15),平均8年左右就有一次。这在当时西域交通受千山万水阻隔的情况下,已是来往很密切了。唐朝高度发展的封建制度,无疑给布哈拉以很大影响。
布哈拉女王哈吐恩(在位约674—689)已是一个封建君主了。她每天骑马出城堡到“饲料卖主”之门,坐在一张宝座上发号施令,两旁侍立着宫廷宦官、贵族。她还责成每个村镇年青的德赫干和王公们有义务轮流每年4天前来侍候,每天侍候的年青德赫干和王公达200人之众。(16)德赫干和王公们所履行的显然就是一种封建义务了。
第二阶段(8世纪初—9世纪中叶),是阿拉伯人征服时期,其政治特点是双元统治形成并向一元统治(本地王公统治)过渡。
据记载,阿拉伯军队于674年在乌巴德·阿拉·本·兹亚德的率领下,第一次兵临布哈拉城下。(17)阿拉伯人征服布哈拉是由呼罗珊总督屈底波完成的。屈底波打败了瓦尔丹·胡达,肃清了吐格什哈达的对手,于710年把布哈拉交还给吐格什哈达统治。(18)而在此前后,屈底波任命了手下的一个将领瓦兹尔·伊本·艾尤布为布哈拉总督(amīr)。这位总督及其继任者们都住在“城堡区”,有一座专门的宫殿供他们居住。(19)
在名义上,阿拉伯人充任的布哈拉总督是布哈拉的最高首脑。但实际上,这个时期的布哈拉是由布哈尔·胡达家族和阿拉伯人总督双重统治的。胡达之职基本上是由家族世袭的;布哈尔·胡达甚至在呼罗珊总督任所谋夫也有一座自己的宫殿。(20)从属于呼罗珊总督的布哈拉总督,实质上不过是呼罗珊总督的代理人。呼罗珊总督本人在布哈拉就有自己的宫殿。(21)布哈尔·胡达只向呼罗珊总督和巴格达哈里发负责。吐格什哈达·布哈尔·胡达势力很大,以至于呼罗珊总督纳斯尔(738—748)也想做他的女婿。(22)哈里发和呼罗珊总督即使处死了胡达(如751年处死吐格什哈达之子屈底波;783年处死布尼亚特(23)),也未能没收后者的财产和奴仆,而只能把这些财产作为俸禄赐予他家,允许该家族继承。这笔产业一直由该家族占有到萨曼朝的伊斯迈尔任布哈拉总督时期(874—907),每年能收入2万迪拉姆。伊斯迈尔虽夺取了这份产业,仍让军需官每年从国库中拿出相应金额给该家族作为补偿。(24)
这时布哈拉与呼罗珊和巴格达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宗主和附庸的关系。屈底波在第四次征服布哈拉后曾与布哈拉人议定:每年布哈拉必须向哈里发进贡20万迪拉姆、向呼罗珊总督进贡1万迪拉姆;布哈拉人还必须向阿拉伯人提供马料和柴火。(25)政治上臣服,经济上纳贡,可以说是这种关系的基调。
但布哈拉人并不甘心政治臣服地位。人民群众多次举行反对阿拉伯人的起义,并与伊斯兰教派运动合流。布哈拉本地统治者也不甘心附庸地位。我国史籍记载,天宝十一、十三年(752、754),安国副王野解与东曹国王及诸胡九国王一道上表,“请同心击退黑衣,辞甚切至”(26)。木坎纳起义爆发时(约776—783),布哈拉·胡达布尼亚特就支持起义者反对阿拉伯人统治。正因为如此,布哈拉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能保持独立的外交。717—759年,安国向唐朝遣使朝贡不下10次。天宝四年(745),安国王屈底波(即吐格什哈达之子,739—751年在位)遣使朝贡,唐朝封屈底波为归义王。(27)这一方面说明唐朝对布哈拉影响之深远,另一方面也说明布哈尔·胡达仍不失为一个统治者。
在布哈拉·胡达布尼亚特被处死后,继任的布哈尔·胡达势力很大,因而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伊斯塔赫里说,在9世纪当呼罗珊总督把其大本营移到尼沙不尔时,布哈拉仍保持独立于河中其余地区的行政管理;直到874年,布哈拉都由独立的统治者(布哈拉总督)所统治,他直接向塔赫尔王朝负责。(28)
在第二阶段后期(783—873),阿拉伯人对中亚的控制大大削弱,中亚本地王公势力日益增强。到822年,本地民族王朝塔赫尔王朝就建立起来。在这样的形势下,布哈拉的政治地位也逐渐加强,城市规模也迅速扩大。783—830年间,布哈拉外垒墙筑成,布哈拉成为一个大都市;850年,内城墙筑成,布哈拉形成了一个形式上完整的都城。
第三阶段(9世纪中叶—10世纪末),是布哈拉发展的鼎盛阶段,其政治特点是实行总督形式的封建君主统治。
874年,萨曼朝的伊斯迈尔受其兄长、撒马尔罕总督纳斯尔委派到布哈拉,出任布哈拉总督。布哈拉人在星期五祈祷时,在纳斯尔名字前冠上“库特巴”(Khutba),承认纳斯尔为宗主。伊斯迈尔到布哈拉时并没有带上大批随员。他是在以阿布·阿卜杜勒·伊本·花伽·哈胡斯(伊斯兰贵族)为首的当地贵族支持下,控制住局势,顺利进入布哈拉实现统治的。原来的布哈拉总督被他投进了监狱。(29)不过,这以后不久,以布哈尔·胡达阿布·穆罕默德及富豪阿布·哈丁·雅沙里为首的本地贵族并不驯服,伊斯迈尔不得不把他们送到撒马尔罕一个时期,以便自己能在布哈拉巩固统治。(30)这反映了新旧统治者之间存在着矛盾。
在这个时期,布哈拉与河中总督纳斯尔(住在撒马尔罕)的关系,政治上是名义上的称臣,经济上纳贡的义务已经不存在了。纳斯尔曾向伊斯迈尔规定,布哈拉每年必须向撒马尔罕交纳税款50万迪拉姆。但伊斯迈尔拒交,双方因此而两次交战(885—888)。最后,还是以布哈拉政治上称臣,经济上独立作罢。可见此时布哈拉之强大。
892年8月21日,纳斯尔死。他指定伊斯迈尔为其继承人,让后者统治整个河中地区。河中和呼罗珊总督伊斯迈尔统治区域极盛时包括呼罗珊、河中、突厥斯坦、信德以及廓尔干等地区,他任命了这个地区内每一个城市的长官。他成为第一个住在布哈拉城的呼罗珊总督。继他之后,萨曼朝所有总督都住在布哈拉城。在总督赛义德统治时期(914—943),法尔斯、喀尔曼、塔巴里斯坦、古尔干以及伊拉克等地都承认赛义德为其宗主。(31)
这样,布哈拉最终发展成为河中首府和统治中心,布哈拉发展到鼎盛。999年,萨曼王朝灭亡,布哈拉城就大大失去了其政治上的重要性。此后,它通常由王公或总督来管理统治,直到16世纪初昔班尼王朝兴起,才再次成为一个王国的都城。
(原载新疆社科院中亚研究所编:《中亚研究资料》1986年第1期)
① 1947—1953年苏联学者曾经对这个布哈拉西北35公里的瓦拉赫沙古城进行发掘。古城有土砖砌成的城墙,有塔楼,也有宫殿。宫殿位于城中央,房间很多,其中最早的部分属于3世纪,最后部分则建于6世纪以后。据此推论,布哈拉建城当不早于3世纪。参见王治来:《中亚史》第1卷,第150—151页。
② [波斯]纳尔沙喜:《布哈拉史》第16—18页。
③ 同上书,第16—18页。
④ 同上书,第32页。
⑤ 王治来先生说,瓦尔丹·胡达特是布哈拉王,非是。参见王治来:《中亚史》第1卷,第220页。
⑥ 《隋书》卷八三《西域传》。
⑦ 参见[波斯]纳尔沙喜:《布哈拉史》,第108页注28。
⑧ 同上书,第107页注26。
⑨ 同上书,第7—8页。
⑩ 《隋书》卷八三《西域传》。
(11) 同上。
(12) 《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传》。
(13) 同上。
(14) 《资治通鉴》,第6317,6324—6325页;《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传》。又见新旧唐书“地理志”。
(15) 据《册府元龟》卷九六五、九七〇、九七一、九七三统计。
(16) [波斯]纳尔沙喜:《布哈拉史》,第10页。
(17) 《伊斯兰百科全书》第1卷“布哈拉”条。
(18) [波斯]纳尔沙喜:《布哈拉史》,第10页。
(19) 同上书,第54页。
(20) 陀跋里书,引自《伊斯兰百科全书》第1卷“布哈拉”条。
(21) [波斯]纳尔沙喜:《布哈拉史》,第55页。
(22) [波斯]纳尔沙喜:《布哈拉史》,第61页。
(23) 《伊斯兰百科全书》第1卷“布哈拉”条。
(24) [波斯]纳尔沙喜:《布哈拉史》,第11—12页。
(25) 同上书,第53页。
(26) 《册府元龟》卷九七三。
(27) 《册府元龟》卷九六五、九七一、九七三。
(28) 参见《伊斯兰百科全书》第1卷“布哈拉”条。
(29) [波斯]纳尔沙喜:《布哈拉史》,第78—79页。
(30) 同上书,第82页。
(31) [波斯]纳尔沙喜:《布哈拉史》,第92—95页。
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史地丛考:以唐代文献为研究中心/许序雅著.-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