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隋唐五代的丝绸之路交通和经济往来

作者:黄志刚



  隋炀帝有心经营西域,特任“西域通”裴矩为黄门侍郎,常驻张掖,负责招徕西域诸国的统治者和商人,向他们调查访问西域诸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风土人情。裴矩不负所望,不但抚谕西域二十多国遣使归唐,而且根据亲自的调查和访问,撰成三大卷的《西域记》,进呈给隋炀帝阅读和参考。由于隋朝的疆域仅达西域东端,并未能控制丝绸之路的“草原道”、“新北道”、“南道”、“北道”的中段,更不用说西段,所以,隋朝与西域诸国的政治往来不多,经济交流则更少。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以回纥为首的九姓铁勒助唐平定薛延陀汗国,其地的铁勒诸部遣使归唐,唐在其地设置六个羁縻都督府,七个羁縻刺史州,设官分治,唐朝控制了丝绸之路草原道。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击灭西突厥汗国,统一西域,天山以南,自于阗西至波斯国,设十六都督府,统由安西大都护管辖。另在天山以北设置昆陵和濛池二都护府,监护焉耆以西至碎叶(故址在与吉尔吉斯斯坦北部的托克马克附近)的西突厥十姓,由安西大都护统辖。至此,唐朝完全控制了丝绸之路的南道、北道、新北道。
  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蒙古高原,自立为可汗,建立了回纥汗国,草原丝绸之路转为回纥控制。自唐朝北边至回纥牙帐(今蒙古国中部的哈剌和林),又自回纥牙帐沿草原丝绸之路南道西行,至北庭大都护府治所庭州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县的北庭故城),史籍称之为“回鹘道”。
  为了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和沿线诸地的安全,唐朝在西域诸国设都督府,驻以重兵,建置为“军”,如安西的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皆设镇置兵,名为“龟兹军”、“于阗军”、“疏勒军”、“碎叶军”,派驻蕃(当地部族)汉将士,史称“安西四镇”。在各丝绸之路沿线,军镇之下,又设守捉城和戍堡,负责管区内的治安,检查往来行旅商贾。唐朝还在各丝绸之路要点设关抽税,以部分供应各地驻军的经费开支,例如唐朝中期,曾在龟兹、于阗、疏勒设关抽税,分供当地镇军开支;天山以北则在“轮台城”(今乌鲁木齐市)设关抽税,供各地驻军经费开支。
  现将盛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各道,其名称、走向及沿线军、镇、守捉、戍堡等分别记述如下:
  (1)丝绸之路南道:西出玉门关和阳关,千里而至蒲昌海(今称罗布泊),西南经七屯城,即西汉的伊循城(故址在今若羌县东北米兰河边的三十六团场)。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镇(今若羌县城),即汉朝鄯善国都扞泥城。又西二百里至新城,又称弩支城(今若羌县瓦石峡乡的古城)。又西经特勒井,渡且末河,五百里至播仙镇城(今新疆且末县南古城)。又西经悉利支井、祆井、勿遮水,五百里至于阗国东境的兰城守捉(今新疆民丰县东的安迪尔古城),又西六百里有坎城守捉(今新疆于阗县东北的古城)。又西经三百里至于阗国都城(今新疆和田市)。于阗西行五十里有苇关,又西经渤海(又名勃迦夷城,今新疆皮山县东南的藏桂乡古遗址),西北渡繄馆河,六百二十里至郅支满城(今新疆皮山县城)。又西北经苦井、黄渠,三百二十里至双渠,原名羯饭馆(今新疆叶城县)。又西北经半城,百六十里至演渡州(今新疆莎车县)。又八十里(当为四百八十里)至疏勒镇(今新疆喀什市),与丝绸之路北道合,丝绸之路南道至此为尽头。①
  (2)丝绸之路北道:西出玉门关、阳关,直西经楼兰古城,西北经尉犁(今新疆尉犁县),北与“西州道”相合,西至安西大都护所在的安西城(今新疆库车县城)。自安西城西出柘厥关。渡白马河,一百八十里入俱毗罗碛,经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毗罗城(今新疆新河县西北)。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今新疆拜城县佳木镇附近)。又六十里至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市)。自拨换城西南渡浑河百八十里有济浊馆,原称和平铺。又经达干城,百二十里至谒者馆,又六十里至据史德城(今新疆巴楚县附近)。渡赤河,经岐山,三百四十里至葭芦馆(今新疆伽师县城附近)。又经达漫城(今新疆疏勒县洋达曼乡),百四十里至疏勒镇,与丝绸之路南道合。北道西行至此为末端。隋唐自焉耆东至沙州(今甘肃敦煌市)的“大碛道”,即走此道。唐朝中期则很少走此道,改走伊西道至焉耆,然后西行至疏勒镇。②
  (3)伊西道:自伊州(今新疆哈密市)西经纳职县(今哈密五堡),又经独泉、东华驼泉、西华驼泉、茨萁水,过神泉,三百九十里有罗护守捉(今新疆鄯善县七角井镇)。又经蒲昌县(今哈密七角井)。又西南经达匪草堆,百九十里至赤亭守捉(今新疆鄯善县)、柳中城(今鄯善县鲁克沁),二百里至西州(今吐鲁番市东的高昌故城)。又自西州西南行,经南平、安昌两城,百二十里至天山县(今新疆托克逊县)。西南入谷,经礌石碛,二百二十里,至银山碛(今新疆托克逊县库米什)。又四十里至焉耆界吕光馆,又经磐石百里有张三守捉城(今新疆和硕县城附近)。又西南百四十五里经新城馆,渡淡河(开都河),至焉耆镇城(今新疆焉耆县城附近)。又西南经铁门,与丝绸之路北道自楼兰古城西北行者相会,南行二十里,有于术守捉城(今新疆库尔勒市)。又二百里至榆林守捉(今新疆轮台县野云沟乡)。又五十里至龙泉守捉(今轮台县策大雅乡)。又六十里至东夷僻守捉(今轮台县阳霞镇)。又七十里至西夷僻守捉(今新疆轮台县城附近)。又六十里至赤岸守捉(今新疆库车县东的却勒河阿瓦提一带)。又百二十里至安西都护府所在的安西城。自南北朝至隋唐,丝绸之路北道的“大碛路”(自玉门关、阳关、经楼兰古城的道路)因荒僻难行,故少有人走,行旅商贾多走“伊西道”的所谓“新北道”。③
  (4)安西于阗道:自安西城西南,沿和阗河南行,可取捷径到达于阗。其具体走向和里程是:自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市)南向东,经昆冈,渡赤河,又西南经神山(今新疆墨玉县的麻扎塔格山)、睢阳、咸泊、疏树,九百三十里至于阗镇城,这条道路是安西都护府与于阗国和于阗军镇联络的要道,也是吐蕃北侵安西大都护府的要道。④
  (5)安西碎叶道:自安西城西北行,翻越西部天山山口,可以至西突厥汗国、唐朝濛池都护府、突骑施汗国的牙帐所在或驻地,是唐朝前期政治往来和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其走向和里程是:自安西城西四百里的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市)西北渡拨换河(今阿克苏河)和思浑河(今托什罕河),一百多里至大石城,原为龟兹国的温肃(宿)州(今新疆乌什县城)。又西北三十里至栗楼烽,又(百)四十里至拔达岭(今新疆乌什县西的别迭里山口),又五十里至顿多城,是为汉朝乌孙国的首都赤山城。又三十里渡真珠河,逾乏驴岭,又一百三十里至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东北部的伊塞克湖)。又四十里至冻城,又百一十里至贺猎城,又三十里至叶支城。出谷至碎叶川口,八十里至裴罗将军城(又称“巴拉沙衮城”)。又西四十里至碎叶城,城北有碎叶水(今名“楚河”),水北四十里有羯丹山,西突厥十姓可汗每立君长于此。⑤
  (6)回鹘道:自长安城北行,至蒙古高原中部的回鹘牙帐;又自回鹘汗国牙帐西行,翻逾阿尔泰山中段,再西南至北庭大都护府所在的庭州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县的北庭故城),为唐朝时期的丝绸之路回鹘道。其唐朝境内的走向和里程是: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市)正北偏东八十里有呼延谷,谷南口有呼延栅,谷北口有归唐栅,这是一条车道,唐朝派往回鹘汗国的使者必走此道。又五百里至鸊鹈泉,又十里入碛。经*(上鹿下加)鹿山、鹿耳山、错甲山,八百里至山燕子井,又西北经密栗山、达旦泊、野马泊、可汗泉、横岭、绵泉、镜泊,七百里至回鹘牙帐(今蒙古国中部的哈剌和林)。由回鹘牙帐西行二千里,逾金山(阿尔泰山)中段,进入唐北庭大都护管区,西南行经特罗堡、碱泉镇、郝遮镇、蒲类镇(今新疆木垒县城),至北庭大都护所在的庭州城。唐初回纥为首的铁勒诸部出兵助唐征伐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首次即走此回鹘道,进至庭州的。“安史之乱”后,吐蕃占据陇右、河西,北庭和安西的将士孤守西疆,与朝廷断绝联系。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北庭守将李元忠、安西守将郭昕遣使北走回鹘道,避过吐蕃地区,才得到达长安,与朝廷取得联系。此后十余年,朝廷与北庭和安西往来,皆靠走回鹘道。此后回鹘与吐蕃争夺北庭,征服西域诸国,大军皆由回鹘路西出。⑥
  (7)碎叶道:东接回鹘道,由庭州西行,逾天山,经伊丽河(今称伊犁河),西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东北伊塞克湖以西的托克马克),又由碎叶西至怛罗斯城,史称碎叶道。其具体走向和里程是:自庭州延城西六十里有沙钵守捉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三台镇附近),又有冯洛守捉,又八十里有耶勒守捉(今新疆阜康县西的黄田堡)。又八十里有俱六守捉(今新疆米泉县),又百里至轮台县(今乌鲁木齐市东南的乌拉泊古城。按,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自庭州城至轮台县为四百二十里,上述所记仅三百二十里,缺记一百里)。又百五十里有张堡守捉(今新疆昌吉市西),又渡里移得建河(今昌吉市三屯河)七十里有乌宰守捉(今新疆呼图壁县城)。又渡白杨河(今呼图壁河)七十里有清镇军城(今新疆玛纳斯县城东郊的唐王城)。又渡叶叶河七十里有叶河守捉(今新疆沙湾县)。又渡黑水七十里有黑水守捉(今新疆乌苏县)。又七十里有东林守捉(今乌苏县古尔图镇)。又七十里有西林守捉(今新疆精河县)。又经黄草泊、大漠、小碛,渡石漆河,逾车岭(今新疆博乐市南越天山,至霍城县的果子沟),至弓月城(今霍城县的阿尔泰古城)。过思浑川、蛰失密城(今新疆伊宁市),渡伊丽河(即今伊犁河),至碎叶界,又西行千里至碎叶城。自碎叶西四十里至米国(今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比什凯克),又三十里至新城,又六十里至顿建城,又五十里至阿史不来城,又七十里至俱兰城,又十里至税建城,又五十里至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江布尔)。碎叶西界至此为止。此道是唐朝中期安西大都护府与碎叶镇、突骑施汗国政治往来和经济交流的要道。公元8世纪后期,此道为大食所侵占,碎叶道最西端仅至伊犁河上游的弓月城。回鹘汗国统一西域,这条碎叶道,自巴思巴里斯城(即裴罗将军城、巴拉沙衮城)东行至北庭,接回鹘道东行至回鹘汗国牙帐的今蒙古国中部哈剌和林,是回鹘汗国驿路主道。⑦
  (8)丝绸之路草原道的北道:自回鹘汗国牙帐北行六七百里至仙娥河(今蒙古国北方的色楞格河),河北岸有富贵城,为回纥汗国第二位可汗磨廷啜所建,故址约在翁金河畔的特希格附近。又正北偏东过雪山(今俄罗斯东萨彦岭)、松桦林及诸泉泊,千五百里至骨利干部族。又西十三日行至都播部落。又西北六七日行至坚昆部落(今西萨彦岭南北,叶尼塞河上游,唐朝中期称“坚昆”为“黠戛斯”,其族渐强,征服都播部落,建立了黠戛斯汗国,并于公元840年击灭回鹘汗国)。由此西行,经咸海以上的铁勒部落,到黑海、里海以北的可萨突厥国,可西至东罗马帝国。这条丝绸之路草原北道先后掌握在突厥汗国、西突厥汗国、回鹘汗国和黠戛斯汗国手中,隋唐的中央政权与之没有关系。⑧
  (9)钹汗以西道:自疏勒西逾葱岭,六七百里至钹汗国(古大宛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的费尔干纳盆地,唐朝其王娶唐公主为妻,唐朝在其地曾设宁远军,驻有蕃、汉将士三千人),又西行二百里至者舌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又西行四百里至悉万斤(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又西南行四百里至木鹿(今土库曼斯坦的马雷)。再西行入波斯国。此道是唐朝前期与波斯国交往的道路,是丝绸之路西段的主线,东西方经济交流主要也走此线。
  隋唐与东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回鹘汗国的政治往来,多走“回鹘道”,由长安北行,经中受降城,至其牙帐(今蒙古国中部的哈剌和林)。例如: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回纥率九姓铁勒诸部助唐击灭薛延陀汗国,回纥首领吐速度率领诸部铁勒首领入朝长安,走的即是此道。唐朝在蒙古高原设置七都督府,六刺史州,皆以各部首领为都督和刺史,并应诸首领要求,修建“参天可汗大道”,此道实际上就是“回鹘道”。此后回纥汗国建立,其遣唐使者和唐朝册命回纥可汗的使者,皆走这一条大道。隋唐两代与东突厥、后突厥和回鹘汗国的经济往来,除特殊的进贡和赏赐外,主要采取绢马贸易的形式。以唐朝与回纥为例,早期回纥每年经回鹘道向唐朝出售马一万匹,唐朝以五六匹绢的马价,支付给回纥马价绢五六万匹。回纥助唐平乱后,贪得唐绢之心大发,每年输入唐朝的马匹增至十万匹,甚至三四十万匹,每匹马价绢抬高至三四十匹绢,唐朝无法支付这么多绢,被迫削减官员薪俸,同时织绢时偷工减料,以致损害了双方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突厥和回纥取得丝绢后,除自己消费一小部分外,其余由回鹘道西运至庭州,又经碎叶道西运至碎叶,再远运至波斯和东罗马帝国出售,获取巨额利润。
  隋唐与西突厥汗国和唐朝与突骑施汗国的政治交往,则先走丝绸之路“新北道”,由沙州(今甘肃敦煌)西北行至伊州(今新疆哈密),再由伊州西行可分两道,一道北逾天山低谷进至庭州,再由碎叶路西行至其可汗牙帐所在的碎叶。隋炀帝遣韦节出使西突厥射匮可汗处,即走此道;另一道自伊州西南行,经高昌城,焉耆国,西至安西大都护府驻地安西城,再沿安西碎叶道。西北行至碎叶城,唐朝出使突骑施汗国的使者,突骑施汗国的遣唐使者,大多走这条道。唐朝与突骑施汗国的经济往来,也都采用互市的“绢马贸易”形式。唐朝在庭州和安西设有互市,与突骑施汗国交易。例如《新唐书》卷215下《突骑施传》记载: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突骑施可汗苏禄娶唐十姓西突厥可汗阿史那怀道之女交河公主为妻。次年,苏禄驱马千匹,至安西互市,其国互市使者拿着苏禄之妻交河公主的“教”(上级官员发给下级属吏的命令书称“教”)交给安西大都护杜暹。杜暹见苏禄不知礼数,交河公主竟敢向他下达命令,不由大怒,鞭打其互市使者,扣留其互市马匹,经过一个冬天,突骑施互市马大半冻饿而死。苏禄大怒,勾结吐蕃,围攻安西城,大掠而去。
  在唐朝北庭都护府管内居住的西突厥部落和突骑施部落,因为当地通用“开元通宝”钱,比实物货币——白绢交易和使用更为方便,所以小宗马匹买卖也常用“开元通宝”钱结算和支付。比如吐鲁番阿斯塔那188号墓出土的文书《唐西州都督府牒为便钱酬北庭军事事》说:
  “西州都督府”是西州地区的最高军事机构,相当于今吐鲁番地区的军分区。“便钱”即“借贷铜钱”,唐朝的军府只管军事,不管钱财,其经费全靠朝廷拨款应用,遇到特殊情况,朝廷所拨经费不足,就得“便钱”办事。这些军府向谁“便钱”?原来朝廷给每一州县设置和拨付有公*(外广内觧)钱,相当于今日的银行,各地公私人员等可向“公*(外广内觧)库”便钱,于一定期限后交还本利。上述文书所记的,必是西州都督府遇到特殊情况,所拨经费不敷开支,因而向西州及所属各县的“公*(外广内觧)库”“便钱”。西州都督府遇到了什么特殊情况?“便钱”作何用?原来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东突厥默啜可汗派大军侵扰北庭,文书中的“北庭大贼”即指东突厥入侵军。“大海路”指西州赤亭守捉(今新疆鄯善县七克台镇附近)通往沙州(今甘肃敦煌)的大沙漠便道,此道是东突厥与盘踞青海的吐蕃往来勾结的要道。东突厥此役是勾结吐蕃一起进行的,这股“北庭大贼下逐大海路”,必是去迎接和会集吐蕃大军,准备同时侵扰西州的,故而西州都督府要加以防备和应付。与突厥和吐蕃接仗,最重要的是骑兵。西州都督府的骑兵缺乏坐骑,必须向当地的突骑施部落购买马匹。北庭是普遍通用“开元通宝”铜钱的,所以西州都督府向当地的公*(外广内觧)库“便钱”陆任文,向九姓胡商购突骑施马。
  当年一匹突骑施马大概值多少钱?同墓出土的文书《唐译语人何德力代书突骑施首领多亥达干收领马价抄》说:
  【前缺】
  1 □钱弍拾贯肆佰文
  2 右酬首领多亥达干马三匹值。
  3 十二月十一日付突骑施首领多亥达
  4 干领。
  5 译语人何德力
  72TAM 188∶87(a)
  唐钱以一千文为“一贯”,也称“一缗”,文书中的式拾贯肆佰文,即为“开元通宝”钱二万〇四百文,可买突骑施马三匹,则每匹值开元通宝钱六千八百文。若以开元年间河南地区的绢价每匹七百多钱计算,则一匹突骑施马约值绢九匹。
  隋唐与西域诸国交易,多用丝绸为货币。隋朝与西域诸国的交易,皆在张掖(今甘肃张掖市)进行。隋朝虽铸行法定铜币五铢钱,但只流通于内地市场,而且不敷应用。河西地区则仍南北时期的旧俗,民间通用金钱(东罗马金币)和银钱(萨珊波斯银币)。隋朝朝廷不可能拥有大量金钱和银钱,所以与西域诸国商贾互市贸易,丝绸既是主要商品,也是实物计价货币。唐朝虽在内地大量铸行开元通宝铜钱,但数量仍不足于流通,所以同时以白练和素绢为实物法定货币,与铜钱同时流通。西域尚未统一于唐,如高昌国、焉耆国、龟兹国、于阗国、疏勒国虽与唐朝有政治经济往来,但都仍南北朝旧俗,通用金钱和银钱。沉重的开元通宝钱既运不到天山以南诸国,更不可能将它作为法定基价货币。至于中亚和西亚的波斯、东罗马帝国,金钱和银钱原是它们本国的货币,对铜钱则极不欢迎,只爱中国的丝绸,所以唐朝与西域诸国政治往来和经济交流,一律使用丝绸为商品和实物货币。例如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高昌王麹文泰入朝长安,唐太宗给他的赐遗十分优厚,其中最多的是黄金和绢帛。唐高宗击灭西突厥汗国,统一西域后,“开元通宝”铜钱虽然不断地输入西域,但仍不敷内外贸易交流所需,因而在天山以南诸国的商品交易中虽以“开元通宝”一文作基价,对万物进行评估,但大数量的内贸,尤其是一切外贸,皆以实物货币“白练”计价支付,因此,西域对唐朝丝绸的需要,其数量是十分巨大的。唐朝中后期诗人张籍写有一首名诗,其内容是:
  边城暮雨雁低飞,
  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
  应驼白练到安西。
  这一首诗的含意是:
  边关黄昏下着雨,鸿雁飞得很低,
  湖边的嫩芦长得快与去年的老芦一样齐。
  无数驼铃的叮当声响过遥远的戈壁沙漠,
  一定是驮着洁白的绸子前往安西。
  在与西域诸国交易时,唐朝皆用丝绸支付货价,这在杜甫的诗歌中也有所反映:
  勃律天西采玉河,
  坚昆碧碗最来多。
  旧随汉使千堆宝,
  少答胡王万匹罗。
  这一首诗的含意是:
  勃律国、采玉河,都在西天一边,
  输入关内最多的是坚昆人制作的碧玉碗。
  从前西域使者携带千堆珍宝,跟随唐使入关,
  唐皇答谢各国的国王,最少的也有万匹锦缎。
  由以上所举的史实可知,隋唐五代时期,尤其是唐朝,丝绸在与西域诸国的政治往来和经济交流中,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①《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附录“贞元宰相贾耽入四夷道里”》。
  ②《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附录“贞元宰相贾耽入四夷道里”》。
  ③《新唐书》,卷40,《地理志·伊州》条中的注文。《新唐书》,卷40,《地理志·西州》条中的注文。
  ④《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附录“贞元宰相贾耽入四夷道里”》。
  ⑤《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附录“贞元宰相贾耽入四夷道里”》。
  ⑥《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附录“贞元宰相贾耽入四夷道里”》。
  ⑦《新唐书》,卷40,《地理志·北庭大都护府》条下的注文。
  ⑧《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附录“贞元宰相贾耽入四夷道里”》。

丝绸之路货币研究/黄志刚主编.-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