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五代辽宋金时期丝绸之路沿线的政治形势
作者:黄志刚
一、五代辽宋金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各政权
五代辽宋金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均处于一种分裂割据的政治状态,出现了多个互不统属的政权。在丝绸之路的起点,汉人在中原地区所建立的五代十国政权及两宋,与契丹人所建立的辽朝以及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呈南北并立之势。
在丝绸之路河西段,则先后有沙州归义军、甘州回鹘、凉州吐蕃以及西夏党项等政权存在。沙州归义军为唐末宋初以沙州为中心形成的汉人地方政权。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率众起义,先后推翻了吐蕃在沙州、瓜州、甘州、肃州、凉州等地的统治,公元851年,唐朝册封其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自此,敦煌、酒泉、武威等河西诸地进入归义军统治时期。归义军在张议潮及其继任者掌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措施,使得归义军政权境内政治比较稳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并多次击退周边地方政权对沙州归义军政权的侵扰。曹氏接掌归义军政权后,努力改善与周边地方政权的关系,先后与甘州回鹘、高昌回鹘和于阗国结成姻亲,修好彼此关系,并多次遣使入贡辽、宋朝廷。因此,在曹氏主政期间,归义军政权境内政治环境一直都比较和平稳定。至1036年左右,归义军所辖瓜、沙二州被西夏占领。①
漠北回鹘汗国灭亡后,回鹘部众四散迁徙,一支投附占据河西地区的吐蕃,被安置于甘州一带,称甘州回鹘。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张议潮推翻吐蕃在甘州的统治后,甘州回鹘隶属沙州归义军统领,常与甘州的龙家、退浑等部落相争不已。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沙州归义军首领张淮深为巩固在河西的统治,派兵进击甘州回鹘。次年秋,甘州回鹘出兵攻击瓜、沙二州,作为回应。该年冬,甘州的吐蕃、龙家、退浑等部落退出甘州,甘州回鹘可汗移牙甘州。天祐三年(公元906年),甘州回鹘取得与沙州归义军政权争夺战的胜利,占据肃州,并迫使归义军政权称臣纳贡。曹议金接掌归义军政权后,双方关系得到和缓,结成了世代联姻的姻亲关系。此后双方使节往还不断,并常结伴人贡中原。西夏建立后,不断向河西扩张,给甘州回鹘政权带来了很大的威胁,甘州回鹘为此采取了联宋抗夏的策略。甘州回鹘与西夏围绕凉州、甘州两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1028年、1032年,西夏国主李元昊采取突袭战术,先后夺取了河西甘、凉二州。甘州回鹘政权遂亡。
凉州吐蕃政权是以六谷吐蕃部为中心的吐蕃联盟,“六谷”是以凉州城外六条山谷而得名的部落。六谷联盟约形成于五代后唐时期,盛于后周显德年间。宋初首领折逋支归附宋朝,宋赐官“权知西凉州”,传至喻龙波,被潘罗支取而代之,成为凉州地区蕃部都总管。西夏崛起后,六谷吐蕃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故六谷吐蕃采取了联宋抗夏的策略。李继迁子李德明即位后,于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再次遣兵进攻西凉府,利用投附吐蕃者龙族的迷丹嘱等部为内应,奇袭潘罗支,杀死潘罗支,并收降大部人众。从此河西吐蕃势力大为削弱。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李德明最终占领凉州地区,河西六谷吐蕃政权灭亡。②
西夏为党项羌人所建立的政权。党项羌,为羌人一支。南北朝末期活动于今青海东南的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的山谷地带,从事畜牧业。隋唐时内附,其地设州,部落首领任刺史。唐初内徙,居于银州(今陕西米脂)、夏州(今陕西靖边)者称平夏部。唐末,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出兵助唐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授夏州定难军节度使,封夏国公,赐姓李。经五代,形成了以夏州为中心,包括银州、绥(今陕西绥德)、宥(今陕西靖边)、静(今陕西灵武)等四州在内的地方割据政权。宋初,其首领李继捧献地投宋,族弟李继迁则抗宋自立门庭,向河西发展。自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起,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祖孙三代,接连率军进攻西凉府吐蕃、甘州回鹘、沙州归义军等河西地方政权。至1036年,李元昊最终控制了河西走廊。1038年,李元昊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立国后,前后历一百九十年传十帝。至1227年,为新兴的大蒙古国所灭。
这一历史时期的西域,由于以回鹘人为主的大批突厥语游牧部落的迁入以及伊斯兰教文化的东传,原本语言复杂、文化各异的西域,开始了突厥语化和伊斯兰化的社会历史文化进程。这种历史变化,对西域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于阗王国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一个古老的塞人城邦,从汉武帝时初见记载到公元11世纪初被喀喇汗王朝攻灭为止,尉迟(Visa’)氏一直是该国王族。③唐朝曾于其地设立毗沙都督府,属安西大都护府管辖。“安史之乱”爆发后,西域唐军主力入关勤王。长期与唐朝争夺西域的吐蕃王朝,乘机向塔里木盆地周缘四处扩张,公元790年,吐蕃攻陷于阗。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于阗处于吐蕃统治之下。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爆发内乱,势力渐衰。于阗王国在公元851年前后摆脱吐蕃的控制,王族尉迟氏再次确立了在于阗的统治地位。然而,由于受资料所限,关于五代至宋初的于阗历史,一直存在很多模糊不清的问题。多年来,中外学者对相关出土文献的深入研究,使我们得以窥豹一斑。于阗自公元851年前后重新立国至公元1006年国灭为止,先后使用了金国、大宝国、金玉国等国号;公元912~1006年,于阗王国前后共有四位国王在位,他们是:尉迟僧乌波(Visa' Sambhava,约公元912~966年),即被后晋册封为“大宝于阗国王”的李圣天;尉迟输罗(Visa' sūra,约公元967~977年),即从德太子,少年时期长期留居于敦煌;其后分别是尉迟达摩(Visa' Dharma,约公元978~982年)和尉迟僧伽罗摩(Visa' Samgrama,约公元983~1006年)。④于阗王国辖境,东北延伸到今若羌附近,隔车尔臣河与仲云部⑤相望;南抵昆仑山与吐蕃相接;西北近喀什。佛国于阗存在至1006年左右,被喀喇汗王朝攻灭。
漠北回鹘汗国灭亡后,回鹘诸部纷纷外迁,大部分部众选择西迁西域和南迁汉地。西迁至东部天山地区的回鹘部众,以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城为政治中心,于公元9世纪60年代初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高昌回鹘王国依据当地农牧兼营并重的社会经济特点,以漠北回鹘汗国官制为基础,同时吸取中原汉地官制文化,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官制体系。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高昌回鹘国王以下有宰相、枢密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尉、左神武大将军、御史大夫、监使、判官、都督等中原汉地官名、爵位和勋位,以及于越、断事官、特勤、伯克等北方游牧文化的官位、爵位名称。立国之初,国王称“天可汗”、王妻称“天公主”或“天公主邓林”,王族子弟称“天特勤”。公元981年,高昌回鹘国王“始称西州外生(甥)师子王阿厮兰汗,遣都督麦索温”入宋贡献⑥,加强与北宋的联系。至王国后期,高昌回鹘国王改称“亦都护”,意为“幸福之主”。高昌回鹘王国的疆域,东过哈密,与西夏邻接;西过拜城,与喀喇汗王朝为邻;南至塔克拉玛干沙漠,其南为于阗王国(后为喀喇汗王朝)辖地;北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其北其西分别为辽朝和喀喇汗王朝所控制。⑦辽朝皇族耶律大石在西域建立西辽王朝(1124~1211年)后,高昌回鹘王国归附西辽,向西辽宫廷遣送质子并缴纳一定数量的贡赋。1209年,成吉思汗西征大军兵锋进抵西域,高昌回鹘王国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起兵杀死西辽派驻的镇守官,宣布脱离西辽,转而投归日益强大的大蒙古国。
喀喇汗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地方政权。而关于王朝的起源,则众说不一。⑧喀喇汗王朝见于史册的最早首领为毗伽阙·卡迪尔汗。公元9世纪中期,毗伽阙·卡迪尔汗建牙于中亚楚河上游的巴拉沙衮,号称虎思斡尔朵。喀喇汗王朝的领地最初只是在中亚七河流域,后来逐渐归并了伊犁河谷、费尔干纳盆地和喀什噶尔地区。毗伽阙·卡迪尔汗死后,由其二子继位。长子巴兹尔为大汗,治巴拉沙衮;次子奥古尔恰克为卡迪尔汗,治怛罗斯。喀喇汗王朝实行的政治体制,为德国学者普里查克提出的“双王制”,即分封制。汗国分为两大部分,由汗族的长幼两支分治。长子为大可汗,称阿尔斯兰汗,即狮子汗,理论上是汗国的最高首领;幼子为副可汗,称博格拉汗,即公驼汗。公元9世纪至10世纪之交,喀喇汗王朝统治集团成员开始接触到伊斯兰教,巴兹尔的次子萨图克首先皈依伊斯兰教,自称布格拉汗。萨图克·布格拉汗死后,长子巴依塔什继位,教名为穆萨·本·阿不都克里木。穆萨驻喀什噶尔,称阿尔斯兰汗,大力传播伊斯兰教。公元960年,二十万帐操突厥语的游牧人皈依伊斯兰教,穆萨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此后,喀喇汗王朝在喀什噶尔的统治者与在巴拉沙衮的统治者,分别开始了对于阗佛国和中亚萨曼王朝(公元874~1005年)的征服战争。公元11世纪初,喀喇汗王朝的疆域东南至今日若羌一带,与西夏为邻;正东至今日阿克苏与拜城之间,以荒山、戈壁与高昌回鹘王国为界;东北至阿尔泰山,与辽朝为邻;正北至巴尔喀什湖一线;正西至咸海,包括花剌子模在内,1017年哥疾宁王朝占领花剌子模,喀喇汗王朝才失去这一地区;西南以阿姆河与哥疾宁王朝为界;正南包括瓦罕走廊,以兴都库什山为界。⑨1041年,喀喇汗王朝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喀喇汗王朝以喀什噶尔和巴拉沙衮为政治中心,西部喀喇汗王朝以中亚河中地区的撒马尔罕为政治活动中心。西辽王朝建立后,在内争和混乱中不断衰败的东喀喇汗王朝先后沦为西辽王朝的附庸。
1125年辽朝灭亡后,宗室贵族耶律大石在复国无望的情况下,于1131年率部西迁至叶密立河(今额敏河)地区,修筑城池,招抚余众。次年2月,耶律大石在新筑城即皇帝位,“上汉尊号曰天祐皇帝,改元延庆”,又依照突厥语系游牧族群的习惯,称菊尔汗(又译葛儿罕,突厥语意为“汗中之汗”),正式建立了西辽王朝,穆斯林和西方史籍称之为哈剌契丹(QaraKhitay)。西辽王朝建立后,耶律大石先后征服了高昌回鹘王国、东西喀喇汗王朝和中亚的花剌子模王国,使其成为西辽的附庸,向西辽缴纳贡赋。由此确立了西辽王朝在新疆和中亚各政权间的宗主国地位。1134年,耶律大石移都巴拉沙衮,划七河流域为西辽直辖领地。西辽疆域分为直辖领地和附庸国及部族两部分。在以巴拉沙衮(虎思斡尔朵)为中心的七河流域,由西辽派官直接管辖;高昌回鹘王国、花剌子模王国和东、西喀喇汗王朝等属国以及葛逻禄、康里、乃蛮等属部,则保持他们原有的政治体系,但需每年向西辽宫廷缴纳一笔赋税,并由西辽所派沙黑纳(镇守官)监国。西辽王朝的疆域正东至土兀剌河(今蒙古国土拉河),包括辽朝的镇、防、维、招四州,即可敦城周围地区;东北至谦河(今叶尼塞河上游);正北越过达林库儿(今巴尔喀什湖),包括康里部的游牧地;正西至咸海,包括花剌子模王国领地在内;正南以阿姆河为界,即包括西喀喇汗王朝的领地;东南包括哈密、若羌,隔沙碛与西夏为界。⑩西辽基本承袭辽朝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即南北面官制:“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11)唯一有所不同的是,耶律大石吸取东、西喀喇汗王朝因分封制而衰亡,以及辽朝因实行营卫制和投下军州而使契丹贵族拥兵自重的教训,废除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军队由皇帝直接掌控。1211年秋,西辽末代皇帝直鲁古遭软禁,乃蛮王子屈出律取而代之,西辽灭亡。屈出律篡夺西辽政权后不久,即于1218年被西征的蒙古大军攻灭。
丝绸之路中亚段及其以西地区,原本处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统治之下。至五代辽宋金时期,这些地区也处于了分裂割据中。公元821年,阿拔斯王朝哈里发马蒙任命波斯将领塔希尔为呼罗珊总督,次年,塔希尔以呼罗珊地区为中心在伊朗东部地区建立了塔希尔王朝(公元820~872年),控制着呼罗珊地区及其周围地区,阿拉伯帝国在中亚地区的统治宣告结束。公元867年,出身铜匠(即阿拉伯语萨法尔之意)的雅库布(Yaqūb),以伊朗东南部的锡斯坦为中心建立了萨法尔王朝(公元867~903年),于公元870年攻灭塔希尔王朝,将势力范围扩展至呼罗珊及法尔斯全省。公元903年,萨法尔王朝又为新兴的萨曼王朝所取代。萨曼王朝的疆域北达咸海,南至伊朗东南部,东抵阿姆河和锡尔河上游,西迄里海,成为当时中亚最为强大的国家。继萨曼王朝之后崛起于中亚的强国是哥疾宁王朝(公元962~1186年),因以阿富汗的哥疾宁(今加兹尼)为都城而得名。哥疾宁王朝全盛时,疆域东起北印度,西至伊朗西北部,北抵里海南岸,南至锡斯坦。这一时期的阿拉伯帝国哈里发政权名存实亡,只保存了对巴格达和伊拉克的直接控制。11世纪后半叶,西迁至中亚的塞尔柱突厥人乘哥疾宁王朝内乱之机,夺取了哥疾宁王朝控制下的木鹿(Mev,今土库曼斯坦马雷)和内沙布尔等地,于1037年建立了塞尔柱王朝。此后,塞尔柱王朝继续夺占哥疾宁王朝的领地,势力日益强大。1055年,塞尔柱人控制了巴格达哈里发政权,其首领被赐予“苏丹”称号。1194年,新兴的中亚强国花剌子模王国占据巴格达,取代塞尔柱王朝控制了哈里发政权,直至1258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政权覆灭为止。
二、五代辽宋金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各政权间的政治交往
五代辽宋金时期,西域的于阗王国、高昌回鹘王国、喀喇汗王朝与五代、北宋、辽朝等都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密切交往。
深受中原汉文化影响的于阗王国在1006年国灭之前,一直与中原内地的五代、北宋王朝以及河西地区的沙州归义军、甘州回鹘等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往来。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于阗国王李圣天派遣马继荣为使入贡后晋,晋高祖派张匡邺、高居诲等人为使出使于阗,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于阗国王又派遣使者王知铎入贡后汉。北宋立国次年(公元961年),于阗国王李圣天遣使入贡于宋,与北宋建立了政治联系。此后直至国灭,于阗国与宋朝一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政治交往,在公元965~971年间,于阗先后八次遣使入贡宋朝。于阗与辽朝也有政治交往,名义上为辽朝的属国,辽朝设于阗国王府。于阗与甘州回鹘的交往也很密切。于阗王国出使中原的使团常与甘州回鹘的使团结伴同行。于阗与沙州归义军政权的关系最为密切,公元10世纪初,双方开始结成政治联姻。李圣天与沙州归义军首领曹议金之女所生太子从德,自幼便生活在敦煌,直至长大成人后回国即位。
高昌回鹘王国与中原地区的后周及北宋亦有频繁的政治交往。公元951年,高昌回鹘王国遣使入贡后周。北宋立国第三年(公元962年),高昌回鹘即遣使入贡宋廷。北宋统一中原后,高昌回鹘与北宋的政治往来更为频繁。公元981年,“其王始称西州外生(甥)师子王阿厮兰汗,遣都督麦索温”入贡北宋,高昌回鹘开始以甥舅关系名义来加强与北宋的政治关系,北宋派遣王延德等人出使高昌以为回应。此后,双方的政治交往频频见诸于史册。高昌回鹘王国与辽朝亦有政治交往。高昌回鹘早在辽朝立国之初,即遣使入贡。辽太祖天赞三年(公元924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举兵西征,“遣兵流沙,拔浮图城,尽取西鄙诸部”(12),高昌回鹘王国归附辽朝。自此,高昌回鹘不断遣使入贡于辽朝,辽朝设高昌国大王府以处之。高昌回鹘王国与沙州归义军政权之间,先是因争夺伊州控制权而变得时好时坏,后来曹氏接掌归义军后(公元914~1036年),采取与高昌回鹘和平共处的政策,而高昌回鹘入贡中原亦须假道沙州地界。因此,双方关系趋于缓和,并逐渐密切起来。据出土文献记载,两地间使节往来频繁,高昌回鹘派往沙州的使团有时以可汗子弟为首,有的多达数十人,有的滞留敦煌达数月之久,而沙州一年亦有数批使团前往高昌回鹘王国。(13)
喀喇汗王朝与辽、宋之间亦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往来。喀喇汗王朝很早便与辽朝之间建立了密切的政治联系,两地之间使节不断,并结成了联姻关系。(14)喀喇汗王朝在归并于阗王国不久,又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遣回鹘罗厮温等以方物”入贡北宋,建立了与北宋之间的政治联系。此后,喀喇汗王朝与中原宋王朝间便开始了频繁的政治往来。自1009年开始,终北宋一朝,见于记载的喀喇汗王朝遣使入贡次数近四十次之多。
丝绸之路中段的各政权间,彼此都保持有一种或战或和的政治关系。喀喇汗王朝与相邻的于阗佛国之间关系较为紧张,双方之间爆发长达四十年的宗教战争,最终于阗佛国于1006年左右被喀喇汗王朝归并。喀喇汗王朝与高昌回鹘王国之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并未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冲突,双方边界一直维持在阿克苏与拜城之间。喀喇汗王朝与萨曼王朝、哥疾宁王朝则曾围绕中亚河中地区及伊朗西北部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争。喀喇汗王朝分裂后,西喀喇汗王朝于1212年被花剌子模沙摩柯末攻灭。
①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②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657~66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③张广达、荣新江:《于阗史丛考》,14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④张广达、荣新江:《于阗史丛考》,51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⑤仲云,为西突厥三姓葛逻禄炽俟部的后裔,唐朝称为“处月”,五代、宋初始称为“仲云”、“种榅”、“众熨”,敦煌遗书于阗文作cugul、cum'uda、cim'muda。漠北回鹘汗国强盛时,其部服属回鹘。漠北回鹘汗国灭亡后,依附于西迁回鹘首领庞特勤创建之安西回鹘政权。原游牧于金莎岭(今吉木萨尔南天山)内外,有众20万。安西回鹘政权分裂后,仲云大部南迁至罗布泊东南的胡卢碛立国。留居故地者被称为“众熨”,分为大、小二部,皆归属高昌回鹘王国。天福四年(939年),后晋使者张匡邺、高居诲西往于阗,曾经其国。后东迁逐渐融合于撒里畏兀儿(黄头回纥)和吐蕃。参见纪大椿:《新疆历史词典》,207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⑥《宋史》,卷490,《外国传六·高昌》。
⑦余太山:《西域通史》,298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⑧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27~50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⑨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61~65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⑩魏良弢:《西辽史研究》,130页,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11)《辽史》,卷45,《百官志一》。
(12)《辽史》,卷2,《太祖本纪下》。
(13)李经纬:《吐鲁番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研究》,209、212~213、220、247、282页,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
(14)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148~152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丝绸之路货币研究/黄志刚主编.-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