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敦煌的历史地位

作者:刘进宝



  敦煌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东接中原,西邻新疆,自汉代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以来,就一直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从敦煌出发向东,通过河西走廊就可到达古都长安、洛阳。从敦煌西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经鄯善(若羌)、且末、于阗(和田)至莎车,穿越葱岭(帕米尔高原)可以进入大月氏、安息等国,这条通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南道;而从敦煌出玉门关北行,沿着天山南麓,经车师前王庭(吐鲁番)、焉耆、龟兹(库车)到达疏勒(喀什),然后越葱岭,进入大宛、康居、大夏等地,这条通道就是丝绸之路的北道。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由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在原丝绸之路北道之北又出现了一条新北道,即出敦煌至伊吾(哈密),再经蒲类(巴里坤)、铁勒部,渡今楚河、锡尔河而达西海(地中海),其在我国境内大致是沿着天山北麓而至中亚。
  敦煌总扼两关(阳关、玉门关),控制着东来西往的商旅。而丝绸之路的这三条道路都“发自敦煌”,然后经“西域门户”的伊吾(今哈密)、高昌(今吐鲁番)、鄯善(今若羌)而达中亚、欧洲,敦煌“是其咽喉之地”,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敦煌在中西交通中的重要地位和枢纽作用。
  作为丝绸之路“咽喉”的敦煌,是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被称为是“华戎所交一都会”。西域各地的商胡与中原汉族客商在这里从事着各种交易,既有中原的丝绸和瓷器、北方的驼马、西域的珍宝,也有当地的粮食。
  自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并生根发芽。同时,由于敦煌地接西域,交通极为便利,也就较早地接受了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西亚、中亚的文化也随着印度佛教文化的东传而到了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都在这里汇聚、碰撞和交融,正如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前会长季羡林教授所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①这就非常充分地说明了敦煌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①季羡林:《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载《季羡林学术精粹》第一卷,110页,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
  

丝绸之路敦煌研究/刘进宝著.—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