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归义军政权的沿革

作者:刘进宝

 
  一、张氏政权的艰难统治
  自大中五年归义军政权建立后,张议潮率众和回鹘进行了几次战争,于咸通二年(公元861年)收复了凉州,咸通七年彻底摧垮了尚恐热。至此,河西地区初步形成了统一局面。
  河西全部收复后,张议潮急流勇退,于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入朝,被唐王朝授司徒之职,兼授左神武统军,官居一品。张议潮入朝后,由其侄张淮深执掌河西归义军事务。“太保(张议潮)咸通八年归阙之日,河西军务,封章陈款,总委侄男淮深,令守蕃垣”①。早在大中七年(公元853年),张淮深便继其父议谭职,任沙州刺史、左骁卫大将军。咸通八年张议潮入朝后,唐王朝加授张淮深御史中丞,而其本人则自称节度留后、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并在咸通十三年张议潮去世前,多次遣使唐朝,请求皇帝颁赐旌节,但唐王朝并未马上将节度使称号授予他。张淮深因向朝廷求节不成,便自称为河西节度兼户部尚书。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唐王朝加授淮深为归义军节度使。至迟到光启三年(公元887年)他又进称尚书左仆射。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唐派押节大夫宋光庭、朔方押牙康元诚等赴沙州,授予张淮深旌节。②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张淮深被杀,朝廷追赠为司徒。
  《张淮深墓志铭》说:“公以大顺元年二月廿二日殒毙于本郡,时年五十有九。葬于漠高乡漠高里之南原,礼也。兼夫人颖川郡陈氏,六子:长曰延晖,次延礼,次延寿,次延锷,次延信,次延武等,并连坟一茔,以防陵谷之变。”
  关于张淮深之死,向达说:“盖在大顺元年沙州骤乱,变生肘腋,淮深猝未及防,举室殒毙。作乱者即索勋其人也。索勋既杀淮深兄弟,遂自立为节度使,故再修功德记并无嗣立之辞。”③
  后来随着新资料的发现与公布,特别是《伯希和笔记》的出版,学术界对张淮深之死又有了新的认识。在《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末尾,张淮深之弟张淮□,被议潮婿李明振题为:“妻弟前沙瓜伊西河西节度使检校□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张淮□”。1981年法国出版的《伯希和笔记·敦煌洞窟题记》中亦载其录文,而“张淮□”为“张淮鼎”。据有的学者研究,“议谭辈只两兄弟,即议谭、议潮,而议谭仅只淮深一子,则淮鼎当为议潮子无疑”。淮鼎为了和淮深争权夺利,便发动兵变,杀死了淮深。④
  张淮鼎于大顺元年二月杀害淮深夫妇及六子后,即成为归义军统治者,但他在位时间不长,至迟在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去世,死前托孤于索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动呢?这是因为淮鼎杀淮深之事极端隐秘,索、李两家似乎都未参与其事,但索勋并不一定赞成淮鼎之所为,所以他收养了淮深遗女。淮鼎去世时,承奉年幼,不能独掌政权,所以才有“托孤”之说。由于这时李明振已死,李氏家族除议潮14女外,均为晚辈,而索家乃沙州望族,索勋一直据有瓜州军政大权,又是张、索、李三家独存的长辈,故而其地位优于李氏。因此,由索勋辅佐张承奉执政,也就为大家所接受。李氏三子则分占瓜、沙军使、刺史之位,掌握实权,相互牵制。景福元年,索勋见承奉年幼,有机可乘,便向唐朝廷请封节度使。公元892年秋天,朝廷即遣使沙州,正式授予索勋归义军节度使之职,遂独揽了归义军大权。
  索勋掌有归义军政权后,引起了李氏家族的不满与妒忌。公元894年,嫁给李明振的张议潮第十四女率张、李家族推翻了索勋的统治,立侄男张承奉为节度使。但李氏三子分别任沙、瓜、甘州刺史,实际掌握了归义军实权,到了公元895年底,李氏家族的势力达到了极盛,并排挤了张承奉而独揽归义军大权。李氏家族的所作所为,必然引起瓜、沙一些大族势力的反对,于是在沙州出现了一场倒李扶张的政变。到了公元896年初,李氏的统治终于被瓜、沙一些大族推翻,张承奉得以重新执政。⑤
  张承奉掌有归义军政权后,任归义军节度副使,曾与回鹘进行多次战斗。到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唐王朝正式授予张承奉节度使称号。《旧唐书》载:光化三年。八月“己巳制:前归义军节度副使、权知兵马留后、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监察御史、上柱国张承奉,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沙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归义节度,瓜、沙、伊、西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⑥。朱温取代唐朝后,张承奉即脱离了中原王朝之控制,于公元906年建立了西汉金山国。⑦
  综观张氏统治归义军的历史,真可谓步履维艰,困难重重。归义军建立之初,张氏曾企图控制整个河陇及西域东部地区。这一企图一方面与唐王朝发生矛盾,另一方面,旧有的吐蕃、退浑、龙家和新来的回鹘等民族,也乘吐蕃王国崩溃之际,建立自己的根据地。特别是位于归义军东西的两支回鹘力量的兴起,终于将归义军钳制在瓜、沙一隅。再加上张氏统治者自议潮到承奉,皆好大喜功,但军力不济,终归失败。⑧
  二、西汉金山国与敦煌国
  在瓜、沙归义军时期,曾经出现了一个以敦煌为中心的西汉金山国和敦煌国。它上承张氏,下启曹家,“继五凉之中兴,拥八州之胜地”⑨,是归义军时代的一个间断,具有一定的历史重要性。然而,正史只有二十字的记载,《旧五代史·吐蕃传》云:“沙州,梁开平中有节度使张奉,自号‘金山白衣天子’。”(《新五代史·吐蕃传》同)从这些简略记载中,很难窥见金山国的具体情况。可喜的是,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十多卷有关金山国的材料,特别是《白雀歌》、《龙泉神剑歌》、《沙州百姓上回鹘天可汗书》、《曹议金上回鹘众宰相状》的发现,弥补了正史记载之不足,使“金山国事,有年可稽,有事足纪”⑩。
  敦煌遗书发现后,王重民利用有关资料,撰写了《金山国坠事零拾》,基本搞清了金山国的轮廓,“千载坠史,一旦重逢,其快乐有不能言喻者”(11)。随着敦煌遗书资料整理、研究的进展,不仅对金山国的有关问题愈益明确,而且还发现张承奉时代敦煌地区尚有一个敦煌国存在。(12)
  金山国的全称是“西汉金山国”,“西”乃是指其国所居之方位,它是以中国为坐标的;“汉”乃是言其国民族之属性。“西汉”连用,意为西部汉人之国。“金山”,又名金鞍山,在敦煌西南,即今甘、青、新三省交界处之阿尔金山。S.5448《敦煌录》说:“金鞍山在沙山西南,经夏常有雪,山中有神祠甚灵,人不敢近。”P.3633《沙州百姓上回鹘天可汗书》也说:“沙州本是善国神乡,福德之地……东有三危大圣,西有金鞍毒龙。”
  张承奉祖孙三代都把精力倾注于统一河西,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安定之区。金山国的建立,就是在唐代末年中原战乱频仍,河西失控的形势下,归义军节度使重整河西之志的集中体现。它的建国,其矛头是对准回鹘、吐蕃、羌浑等周围民族的。“东取河兰广武郡,西取天山瀚海军,扫定燕然□岭镇,南尽戎羌逻莎(拉萨)平”(13),就是金山国战略宏图的概括反映。从《龙泉神剑歌》的多次强调“打却甘州坐五凉”、“兼拔瀚海以(与)西州”的叙述看,其主要矛头是指向回鹘势力的。
  西汉金山国是作为中原王朝藩镇之一的瓜、沙归义军自己建立的王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建立是脱离中原王朝的分裂割据行动。但是,它的矛头并不是针对中原王朝的,而是对黄巢起义以来,中原王朝自顾不暇,根本无法顾及河西的安危,而任其日益混乱的局势下,张氏政权奋起自振的行动,它是张氏先人“破却吐蕃收旧国”、“赖得将军开旧路”之志的继续。当金山国建立之时,张承奉仍然着意突出一个“汉”字,甚至在后来被回鹘打败,发出实同降表的《沙州百姓上回鹘天可汗书》中,仍继续强调“沙州本是大唐州郡”、“太保……归唐……承恩至重”、“太保……趁却节儿,却着汉家衣冠”,表明了其归顺中原王朝之心的坚定不移。
  在金山国建立之时,周围民族不断对敦煌地区进行蚕食,并阻断了敦煌与中原、西域的正常交往。朱全忠杀害唐昭宗,排除异己,加紧了篡唐活动。而中原王朝自顾不暇,听任河西扰乱,使敦煌陷于“四面六蕃围”的孤岛状态中。正是在这种局势下,张承奉才建立了西汉金山国,以图自存。
  金山国建立短短几年就宣告终结,并为敦煌国所代替。其原因何在呢?
  金山国的建立及其主要活动,都与回鹘之间的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张议潮时期,归义军统有瓜、沙、伊、西等11州之地,到金山国建国前后,就只剩八州了,所失三州为甘、伊、西。其中甘州为河西回鹘占据,伊、西两州为高昌回鹘占据。就是所存八州,也不断受到回鹘的骚扰和蚕食。张承奉为了维持瓜、沙的安全,保证八州的完整,并试图恢复祖父的11州版图,就不得不讨伐回鹘。而回鹘在河西重建政权后,为了保持本民族的生存和扩大势力范围,与金山国争夺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敦煌,也就屡次兴兵攻打金山国。
  早在张承奉任归义军节度使初期,大约在光化年间(公元898~901年),回鹘人就曾打到敦煌近郊,焚烧了金光明寺的佛殿。金山国建立的当年,回鹘更是多次攻击,企图把金山国扼杀在摇篮里。有一次,敦煌东界的防线被突破,回鹘军队长驱直入,直抵敦煌城东安营扎寨。结果金山国天子亲自披甲上阵,著名将领阴仁贵、宋中丞、张舍人等奋力应战,才把入侵的回鹘赶回甘州。
  公元911年,回鹘又大举进攻金山国,“狄银领兵又到管内,两刃交锋,各自伤损,口云索和”。金山国因连年战争,国衰力微,“百姓不安,多□煞伤,沿路州镇迤逦破散,死者骨埋□□,生者分离异土,号哭之声不绝,怨恨之气冲天”。遂不得不与回鹘求和,条件是“可汗是父,天子是子”(14)。从此,张承奉被迫取消“西汉金山国”国号和“圣文神武白帝”、“天子”之号,并在甘州回鹘的恩准下,屈尊降格而改建了诸侯郡国——敦煌国。
  敦煌国是在金山国的基础上改制而诞生的,它称甘州回鹘可汗为“父”,自称为“子”,同甘州回鹘结成了父子之国。从其名号来看,它是甘州回鹘的属邦。其原有地盘之一的肃州被割去,新的封疆只有瓜、沙二州,即古敦煌郡的范围,以其地名其邦,故改名敦煌国。
  三、曹氏的继续统治瓜、沙
  当张承奉臣服回鹘,与其结成“父子”关系,建立敦煌国后,便丧失了在瓜、沙地区的威望。公元914年张承奉卒后,就由曹仁贵(即曹议金)取代张承奉重建了归义军政权,开始了曹氏政权对瓜、沙的统治(15)。
  曹议金执政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保持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东面结好甘州回鹘,娶甘州回鹘可汗女为妻,又嫁女给甘州回鹘可汗为妻。在西边,他很重视和于阗的友好关系,嫁女给于阗王李圣天,在他的一些发愿文中,一再求佛保佑“于阗使人,往来无滞”。而于阗来瓜、沙的使者也络绎不绝。据曹氏时期的一残酒账单记载,在半年之内,于阗曾四次遣使者到沙州,而且居住时间长达半年之久。正是由于曹议金采取了上述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措施,才使瓜、沙这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形成了相对安定的局面,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曹议金的统治相对稳定后,就上表给中原王朝,求授旌节。“后唐庄宗同光二年五月,以权知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守沙州长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曹义金为检校司空,守沙州刺史,充归义军节度,瓜、沙等观察、处置管内营田、押蕃落等使。瓜、沙与吐蕃杂居,自帝行郊礼,义金间道贡方物,乞授西边都护,故有是命。”(16)至此,曹议金政权才正式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承认。
  清泰二年(公元935年)二月十日曹议金死后,由曹元德执掌归义军政权。曹元德继位后,不断遣使于辽,与其建立了比较密切的但并不是平等的关系。其使臣甚至卑躬屈膝地向辽主“作本俗舞”,这固然是很不光彩的,但也从反面说明了瓜、沙曹氏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密切关系。另外,这也是曹元德所奉行的多边外交,他企图借助辽的势力牵制回鹘。曹议金执政时期,迫于回鹘的压力,曾低声下气地称回鹘可汗为“父大王”。曹元德继位后,力图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清泰四年(公元937年)他出巡甘州,与回鹘顺化可汗商议“所有社稷久远之事”,“平稳以讫”。在商议过程中,他与回鹘可汗平起平坐,以兄弟相称。曹元德面对强大的回鹘,敢于改变两者的关系,说明了曹氏势力渐趋强盛。(17)
  大约在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初,曹元德去世,曹元深继位。不久,曹元深即于天福七年自称“归义军节度使,检校司徒,兼御史大夫”(18)。同年12月27日,曹元深派出的使臣“附于阗使刘再升”朝贡于后晋。次年正月十一日,后晋皇帝便正式下诏,任命“沙州留后曹元深加检校太傅,充沙州归义军节度使”(19)。
  天福九年(公元944年)三月九日,曹元深卒,弟元忠即位。元忠即位之初,后晋只给了他一个“沙州留后”的职衔,而他在瓜、沙却自称“归义军节度使、检校太保”。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曹元忠遣使朝贡,后周“世宗命以节度使,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铸印赐之”(20)。不久他又自称“敦煌王”。
  曹元忠在瓜、沙的统治长达30年,是归义军节度使中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位,其时也是曹氏政权的鼎盛期。在其统治时期,继续保持与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不断遣使朝贡。尤其是北宋统一中原之后,他与北宋的关系更加密切。他还继续加强与于阗的友好关系,曾致书于阗王,以甥舅相称。
  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六月六日曹元忠卒,由其侄曹延恭充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其子曹延禄充归义军节度副使。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曹延恭去世后,便由延禄任归义军节度使。
  瓜、沙曹氏政权在曹元忠执政时期达到了鼎盛,但由于曹元忠及其夫人浔阳翟氏十分佞佛,在莫高、榆林诸石窟中大肆开窟造像,“每窟动计费税百万”。这种劳民伤财之举,势必加重各族人民的负担,激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到了曹延禄执政时期,这些矛盾已发展到了白热化程度,如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回鹘、达怛及肃州家相合,就大云寺对佛设誓”,“向西行兵”(21)。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十二月沙州蕃族首领单独朝贡于宋,也从侧面反映了曹延禄统治之政局不稳。到了咸平五年(1002年)终因“当道二州八镇军民,自前数有冤屈,备受艰辛”,发生政变。他们内外合势,围攻节度使府第,“延禄等知其力屈,寻自尽”(22)。
  咸平五年曹延禄死后,由其族子曹宗寿执掌瓜、沙归义军政权。有的学者通过对俄藏敦煌写本《曹宗寿造帙疏》的研究,认为曹延禄之所谓“自尽”,很可能是被曹宗寿搞政变杀害。曹宗寿篡权之后,就将政变之事报告了北宋王朝,把曹延禄的被杀写成“自尽”。(23)而北宋王朝认为瓜、沙地区远离中原,“本羁縻而世荷王命,岁修职贡,乃授宗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使持节,沙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归义军节度瓜、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封谯郡开国候,食邑一千户,赐竭诚奉化功臣”(24)。曹宗寿执政时期,继续保持与北宋王朝的朝贡关系,并请求北宋派遣铸匠及善藏珠者,到瓜、沙传授技术。与此同时,还与辽有朝贡关系,如景德三年(1006年),遣使向辽贡大食马、美玉等,辽则以对衣、银器赐之。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四月曹宗寿子曹贤顺继任归义军节度使。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大中祥符七年四月,以归义军兵马留后曹贤顺为本军节度使。弟贤惠为检校刑部尚书、知瓜州归义军掌书记。”曹贤顺继位后,在曹宗寿和宋、辽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加强联系,尤其注意加强和辽的关系。他曾多次遣使辽朝,甚至还亲自入辽,受到了辽的宠遇。其统治一直持续到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占领沙州。综观曹氏时期的归义军,其辖地虽然只有二州(瓜、沙)六镇(紫亭、悬泉、雍归、石城、新城、常乐),人口不过万数,势单力弱,但却在中原政权的变换、交替中,在河西地区支撑了一个多世纪。其主要原因是:曹氏统治者吸取张氏政权失败的教训,更加注意文治,大兴佛事,在千佛洞不遗余力地开洞修龛,利用以前宗教的力量作为政权的精神支柱,从而使以佛教为主体的沙州文化在这一地区居于首位,由此来博得周围各民族的尊崇;同时,曹氏统治者接受张承奉割据称帝、尽失人心的教训,去帝号,奉中原王朝正朔,恢复归义军节度使旧称,努力争取中原王朝的承认。曹氏历任节度使注意加强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利用以前唐朝在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声威,在西北诸民族中树立自己的正统地位,曲子词“若不远仗天威力,河湟必恐陷戎夷”,就道出了曹氏归义军政权立国的基本国策。此外,曹氏还强调民族意识,作为立国之本。并与东西回鹘和于阗和亲,使之互相牵制,以图自存。
  ① 敦煌写本《张淮深碑》。
  ② 荣新江:《归义军史研宄》,19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③ 向达:《罗叔言<补唐书张议潮传>补正》,载《唐代长安与西域史明》,423页,三联书店,1957。
  ④ 李永宁:《竖牛作孽,君主见欺——谈张淮深之死及唐末归义军执权者之更迭》,载《敦煌研究》,1986(2)。
  ⑤ 荣新江:《晚唐归义军李氏家族执政史探微》,载《文献》,1989(3)。
  ⑥ 《旧唐书》卷20上《昭宗纪》。
  ⑦ 最近,吴丽娱、杨宝玉:又提出金山国成立于909年。参阅吴丽娱、杨宝玉《旧帙新解:转型期归义军史研究琐言》,载刘进宝主编:《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333页。
  ⑧ 荣新江:《归义军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初探》,载《敦煌学辑刊》,1986(2)。
  ⑨ P.2864《白雀歌》。
  ⑩ 王重民:《金山国坠事零拾》,载《敦煌遗书论文集》,85页,中华书局,1984。
  (11) 王重民:《敦煌遗书论文集》,85页,中华书局,1984。
  (12) 李正宇:《关于金山国和敦煌国建国的几个问题》,载《西北史地》,1987(2)。
  (13) 《龙泉神剑歌》。
  (14) P.3633《沙州百姓上回鹘天可汗书》。
  (15) 唐耕耦:《曹仁贵节度沙州归义军始末》,载《敦煌研究》,1987(2);贺世哲:《试论曹仁贵即曹议金》,载《西北师大学报》,1990(3);荣新江:《关于曹氏归义军首任节度使的几个问题》,载《敦煌研究》,1993(2)。 
  (16) 《册府元龟》卷170《帝王部·来远门》。
  (17) 贺世哲、孙修身:《瓜、沙曹氏与敦煌莫高窟》,载《敦煌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18) P.4046《天福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曹元深回向疏》。
  (19) 《旧五代史》卷81《晋少帝纪》。
  (20)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蕃夷五》198册,7767页,中华书局,1957。
  (21) P.3412《太平兴国六年安再胜等牒》。
  (22)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蕃夷五》,198册,7767页,中华书局,1957。
  (23) 贺世哲、孙修身:《瓜、沙曹氏与敦煌莫高窟》,载《敦煌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24)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蕃夷五》198册,7767页,中华书局,1957。
  

丝绸之路敦煌研究/刘进宝著.—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 ;